眉批孟子

眉批孟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孟子
  • 先秦
  • 儒家
  • 注疏
  • 思想
  • 哲学
  • 古典文献
  • 学术
  • 文化
  • 眉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二者乃相为表里,不可分割。因此,孔学是孟学的原泉,而孟学是孔学的滙注。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山海经异闻录》 卷一:开篇与昆仑之谜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便孕育了无数瑰丽奇绝的传说与神话,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闪烁着神秘而诱人的光芒。《山海经异闻录》并非一部简单的地理志或博物图鉴,它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一次对上古洪荒世界的深度探访。本书的叙事线索,以一位隐匿于世的方士——玄虚子的口述为引,铺陈开来。 故事伊始,玄虚子隐居于秦岭深处一处名为“云梦泽”的秘境,他耗费数十年心血,以近乎偏执的毅力,搜集了散佚于各地的竹简、残帛以及口头流传的巫祝之辞,试图重构那个在历史记载中模糊不清的“大荒”时代。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世界的起源与昆仑神山的恢弘景象。作者并未采取创世神话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描绘早期人类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探索,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昆仑山不再仅仅是玉皇大帝的居所,它被塑造成一座连接人界与神界的“生命之柱”。山上有九层天梯,每一层都栖息着不同的灵兽和族群。书中详细描绘了“开明兽”的威严,它拥有九个头颅,却并非凶残的看守者,而是掌管天地法则的智者。 玄虚子通过其独特的“灵视”能力,记录了昆仑山脚下“不死国”的奇异风俗。那里的居民长寿,却因缺乏对“终结”的认知而陷入一种永恒的平庸。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探讨,为后续对“道”与“德”的追寻埋下了伏笔。 卷二:神祇的变迁与人族的崛起 随着叙事的深入,本书开始探讨上古神祇体系的更迭。与后世儒家所推崇的伦理纲常不同,上古的神祇体系充满了野性和混沌。夸父追日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夸父并非愚昧的挑战者,而是一位试图将“时间”的概念强行植入混沌世界的先驱者。他的陨落,象征着秩序对无序的初步胜利,但这种胜利也带来了对自由的某种束缚。 书中花费大量笔墨描绘了黄河、长江源头的奇特部落。例如,在西北的荒漠中,存在一个以“影”为食的“幽灵部”,他们不信光明,只在月食之夜举行祭祀。玄虚子对他们的描述,充满了观察者的冷静与克制,避免了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探讨了环境如何塑造文明的形态。 人族的崛起,被描绘成一个充满血泪与智慧的融合过程。其中,对“刑天”形象的重塑尤为引人注目。刑天被描绘成一位不屈服于任何既定秩序的反抗者,他的战斗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捍卫“独立意志”在天地间的存在。他的每一次挥舞干戈,都在为后世的个体自由开辟空间。作者巧妙地利用古老的图腾和象形文字,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通过“命名”来掌握世界的力量。 卷三:异兽谱录与环境哲学 《山海经异闻录》的精髓,在于其对“异兽”的细致描摹。但这里的异兽,并非简单的怪物,它们是自然法则在特定地域的具象化体现。 例如,书中详尽记录了“九尾狐”的生态习性。它并非魅惑人心的妖精,而是一种具有极强环境适应能力的生物。其九尾的形态,象征着它能感知和调和九种不同属性的自然能量。当栖息地环境发生剧变时,九尾狐的尾巴会自断以适应新的平衡,这是一种残酷而高效的自然选择机制的体现。 书中还出现了“鳐鱼”的记载,这种生活在深渊中的生物,它的鳞片能够吸收和储存世间一切的“噪音”,当它浮出水面时,会释放出一段绝对的寂静,据说聆听过这段寂静的人,能够窥见宇宙的初始之声。 这种对异兽的哲学化解读,体现了作者超越“物种”概念的境界。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万物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便是最凶残的饕餮,也是对“欲望”这一原始驱动力的忠实呈现。 卷四:巫术的衰落与理性之光的萌芽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玄虚子将目光投向了巫术的衰落与早期哲学的兴起。他记录了一位自称为“稷下先生”的智者,他试图用逻辑和推理来解释那些曾经被神灵垄断的自然现象。 稷下先生并非否定神灵,而是主张“敬畏而可探究”。书中有一段关于“雷霆”的讨论,巫师认为雷霆是上天的愤怒,而稷下先生则引导人们观察云层的聚集与电荷的积累,试图将神秘事件纳入可理解的范畴。 这种转变,在作者笔下并非一场简单的“科学战胜迷信”的叙事。相反,玄虚子表达了一种隐忧:当所有的神秘都被解释后,人类是否会失去对“未知”的敬畏,从而变得自大和盲目? 《山海经异闻录》的结尾,并未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或终结。玄虚子在记录完最后一个关于“人面鸟”的传说后,似乎也耗尽了心神。他将记录封存在一个由青铜和白玉铸成的盒中,并留下谶语:“见此书者,当知天地之大,人心之微。顺自然者生,逆自然者亡。” 本书的行文风格古朴凝练,夹杂着大量拟古的语言和对早期文字的考据,但其核心思想却极具现代性——对自然、对生命、对秩序与混沌的永恒思辨。它是一部关于探索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曲献给远古世界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光政


  出生时地:民国32年(1943年)新竹县竹东镇。

  学历:客家私塾、南投县埔里国小、史港国小、埔里初中、新竹县立一中、台湾师大国文系、政大中文系、政大中文所硕士班。

  经历:外务员、育达商职、中兴中学、明志工专、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美国密苏里大学交换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学新探》主编。

  着作:《梁僧宝之等韵学》、《如何校订错字》、《如何校订别字》、《高中国文资料汇编(六册)》、《指事篇》、《转注篇》、《会意篇》、《说文解字索引》、《段注说文声韵校勘》、《广韵四声相承之系联》、《美国游学日记》、《美国汉学一瞥》、《生命的乐章》、《眉批论语》。
 

图书目录

读孟示益(代序)

第一篇梁惠王001
梁惠王(上)(共七章) 003-013
梁惠王(下)(共十六章) 014-026

第二篇公孙丑027
公孙丑(上)(共九章) 029-041
公孙丑(下)(共十四章) 042-053

第三篇滕文公055
滕文公(上)(共五章) 057-068
滕文公(下)(共十章) 069-080

第四篇离娄081
离娄(上)(共二十八章) 083-096
离娄(下)(共三十三章) 097-110

第五篇万章111
万章(上)(共九章) 113-123
万章(下)(共九章) 124-134

第六篇告子135
告子(上)(共二十章) 137-148
告子(下)(共十六章) 149-160

第七篇尽心161
尽心(上)(共四十七章) 163-178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 179-195
 

图书序言

读孟示益(代序)

  1 仁义至上论。
  2 主张与民同忧乐。
  3 王道取代霸道。
  4 章章皆一气呵成,可作为范文。
  5 对话精彩生动。
  6 譬喻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7 正气凛然,不畏权势。
  8 揣本知言,鞭辟入里。
  9 中庸之道的维护者。
  10 提倡人性本善。
  11 不得已而辩。
  12 崇古贱今。
  13 重视法统。
  14 尊孔。
  15 重视生态的平衡发展。
  16 反战,爱和平。
  17 具幽默感。
  18 釐清不为与不能。
  19 思而后行,避免蛮干。
  20 民生与教育并重。
  21 国家的大小不重要,百姓的幸福才是关键。
  22 邦交有道: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23 暴君可诛。
  24 百工各有专家,唯独政治无专家可言。
  25 治政要以民意为依归。
  26 藏富于民则国强。
  27 活下去,就有预想不到的机会。
  28 天意难测,人意可期。
  29 时势造英雄,易;英雄造时势,难。
  30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的三要件。
  31 专长有主副,样样通,无异样样松。
  32 自主命运,何必怨天尤人。
  33 重农励商,绝不抑商。
  34 轻税或无税,万民之愿。
  35 爱心充塞,是政治的最高艺术。
  36 人皆有仁义礼智的端苗。
  37 职业虽无贵贱之分,慎择则有其必要。
  38 知过好善,乐莫大焉。
  39 洁癖无异孤芳自赏而已。
  40 人和胜过天时与地利。
  41 不食嗟来之食。
  42 事实胜于雄辩。
  43 悔过胜于指责。
  44 时保绰绰有余裕。
  45 丧葬贵尽心,厚薄因财而异。
  46 师出有名。
  47 君子勇于改过认错,小人善长掩饰文过。
  48 孟子是顶天立地的伟丈夫。
  49 孟子太过泥古。
  50 万般皆可待,民事不可缓。
  51 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52 委屈求全,枉尺直寻,玉碎瓦全等,孟子不为也。
  53 当官不碍为君子,取之有道。
  54 环境影响学习至大,君侧攸关治政尤深。
  55 恶君不见,乱邦不入,以免一身腥。
  56 行善要速,易失良机。
  57 孟子认为政治乃一治一乱,印证中外历史,未必正确。
  58 至清至洁,可能丧失免疫力,若稍打折扣,反而没病。
  59 人治兼法治,始克完美。
  60 真理常在老生常谈之中。
  61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权贵。
  62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63 不仁者是无可救药的。
  64 要怎么收获,就看怎么栽。
  65 自暴自弃,上帝也救不了。
  66 诚是上上策。
  67 老者安之,可以安邦定国。
  68 听言观眸,可以透视人心。
  69 恭俭无法伪装。
  70 道济天下。
  71 易子而教,不伤亲情。
  72 大孝养志,小人口体之养而已。
  73 德高望重者方能矫正君心之非。
  74 不期而遇的毁誉难持久。
  75 无的放矢,使不得。
  76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7 强调尊师。
  78 凡人但求温饱,有志之士力求絃外之音。
  79 万物皆须传宗接代,人可以无后吗?
  80 仁义礼智乐有其玄之又玄之处,孟子化虚为实。
  81 事亲重于天下,谓之大孝。
  82 种族和时间无关成圣的要件。
  83 好行小惠,难以持久。
  84 君民互动,好来好去。
  85 杀戮能免则免。
  86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87 圣贤们同中有异。
  88 诗经与春秋,乃一脉相承。
  89 则固因循,反对创新发明。
  90 弔丧,不茍言笑,切忌趁机攀交情。
  91 君子存心爱敬而不妄。
  92 求富贵利达务须取之有道。
  93 交友贵知心,不仗势。
  94 比较法与譬喻法有其盲点,不如用归纳法与演绎法。
  95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
  96 专心致志,始克有成。
  97 两刀论何其危险,不妨多重选择。
  98 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
  99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00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10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多方折磨之。
  10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03 放牛班亦是一种教育方式。
  104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05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106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107 其进锐者,其退速。
  108 春秋无义战。
  10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10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11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2 圣人百世之师也。
  113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114 君子之言,不下带而道存焉。
  115 说大人则藐之。
  116 君子返经而已矣。

图书试读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①!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眉批】好个无礼的国君,孟子时年不过五十三岁而已,竟被视为「老家伙」
 
,不敬到如此地步,焉得忠荩之臣,梁国覆亡,亦可知矣。
 
【注】①老家伙。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茍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眉批】孟子理直气壮,冲口而出,气势逼人。可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徒费口舌而已。可见理直气壮未必妥,极易惹反感,反而碍事,何妨理直气和,乐为听者接受。
 
【注】①厌、餍古今字,饱也,足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①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②鹿攸伏,麀鹿濯濯③,白鸟鹤鹤④。王在灵沼,于⑤牣⑥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黾。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⑦曰:『时日害⑧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夜
 
【眉批】范仲淹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夜,乃脱胎于此。
 
【注】①不预设时间。②母鹿。②肥也。③白也。④于、鸟、呜古今字,此当赞叹词。⑤满也。⑥《尚书》篇名。⑦何也。

用户评价

评分

《眉批孟子》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然后又忍不住反复品味。市面上很多关于《孟子》的书,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考据、辨析,虽然也很重要,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读起来多少有些门槛。而《眉批孟子》则完全不同,它的重点在于“悟”。作者的眉批,就像是一连串的“点拨”,每一次的点拨,都让你对孟子的原话有了新的理解,仿佛一道道智慧的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你前行的道路。我特别喜欢它对待“民贵君轻”这个观点的处理方式。很多解读都会把这个观点拔高到政治革命的高度,而作者的眉批却从一个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统治者应该如何真正地“爱民”,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赢得民心。他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几个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这种引导式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思想的探索过程中。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经典,是可以与时俱进,并且能够不断地给予我们新的启示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眉批孟子》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又担心它会像市面上很多“名著解读”一样,流于形式,或者只是简单地把原文翻译一遍,加上一些陈词滥调的解读。然而,《眉批孟子》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试图用一套固定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孟子,而是通过一种更加个人化、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将孟子的思想融入现代语境。作者的眉批,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共鸣”。他不仅仅是在讲解孟子的原话,更是在分享自己读到这些话时的感受、联想,甚至是疑惑。这种“不设防”的分享,反而拉近了读者与孟子思想的距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过程中,那种不回避困难和挑战的态度。有些地方,孟子的思想确实与现代社会存在张力,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甚至会引用一些其他哲学家的观点来辅助说明。这种开放性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让我认识到,哲学思想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被重新审视和理解。

评分

当我翻开《眉批孟子》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期待,也带着一丝丝的审慎。毕竟,要解读像《孟子》这样的经典,门槛并不低,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俗套,甚至曲解原意。然而,这本书一如既往地,没有让我失望。它的“眉批”部分,与其说是注释,不如说是一种“随想”——一种充满智慧和灵性的随想。作者的笔触非常轻盈,却又充满了力量。他不会用艰涩的术语去堆砌,也不会对孟子的话进行过度的阐释,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悟、体会,甚至是疑问,都倾注在眉批之中。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养浩然之气”的解读。很多书会把它讲得很玄乎,仿佛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但作者却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说是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如何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所干扰,这本身就是一种“浩然之气”的体现。这种将抽象概念落到实处的做法,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让我对如何“养气”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经典,原来可以如此轻松而又充满乐趣。

评分

《眉批孟子》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我刚读完《论语》,觉得意犹未尽,想继续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而《孟子》自然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市面上关于《孟子》的版本众多,有的晦涩难懂,有的过于浅白,始终找不到一本让我觉得“对了”的书。直到我看到了《眉批孟子》,它的名字就吸引了我——“眉批”,这让我联想到那些古人读书时,在书页边缘留下的智慧火花,那是多么生动的思想碰撞和个人解读啊。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正文部分清晰易读,而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眉批”。它们并非简单的注释,而是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些“碎碎念”的语气,对孟子原文进行解读、引申,有时候甚至像是跟孟子在对话。这些眉批有的直击原文的精髓,有的则会联系当下的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一起读书,时常会心一笑。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孟子讲到“仁者无敌”,作者的眉批并没有直接解释“无敌”的字面意思,而是举了一个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仁”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力量,读完让人感觉非常受启发,也对“仁”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本古籍,除了原文本身,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向导”,能够带领你穿越时空的鸿沟,抵达思想的深处。《眉批孟子》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出色的向导。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像一位和你并肩而行的同路人。他的眉批,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真诚的分享和对话。读他的眉批,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会把孟子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你听,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会了精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处孟子讲到“恻隐之心”,作者的眉批不是去分析心理学上的定义,而是讲述了他亲眼看到一个小孩子因为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而流泪的场景,然后联系到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的手法,让“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说教,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情感。这本书的眉批,就像是一双眼睛,帮助我看到了孟子思想中那些被时间蒙尘,却依旧闪耀着光芒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