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

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经典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历史
  • 思想
  • 文库
  • 导读
  • 传统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按「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系列的书目,分系列辑录各书篇首的导读,荟萃各学者对中华经典的研究心得,集结成此导读结集,并收录了饶公、陈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为「今人为何需要读经典」为题,带出现代人读中华经典的意义。

名人推荐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
  我以为,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  ——饶宗颐

  书中的每一篇经典导读,均是针对现代人对经典智慧的需求而写成的,因此既具现代视野,亦契合现代人的诉求。——李焯芬

  所谓「经典」,就是经历了无数考验,仍是大家心悦诚服、可资指导言行的文字记载。泛观博览、精细研究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务(特别是中华文化精神),于是知所选择继承、发扬光大。——陈耀南
 
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导读及相关文献) 本书收录内容: 本书系为配合“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之出版,所撰写的一系列精选导读、文献选注、专题研究及相关学术讨论,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中华哲学与宗教思想脉络的阶梯。全书结构严谨,侧重于导引读者跨越古籍的隔阂,把握核心概念,并洞察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核心概念导读 本部分聚焦于中华思想史的源头活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浅出的阐释。 一、 儒家思想精要:仁、义、礼、智、信的构建与演变 《论语》精读与孔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详述“仁”的内涵如何从血缘之爱扩展至社会伦理的普遍原则。“礼”的重建与社会秩序的维系。着重分析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人格塑造路径。 孟子“性善论”的辩护与“义利之辨”: 对孟子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发生学基础进行考察。深度剖析“舍生取义”的实践伦理,以及在早期国家治理中对“仁政”的理论构建。 荀子“性恶论”与“化性起伪”的社会工程学: 对比分析荀子对人性本能的深刻洞察,阐释其“隆礼重法”的思想结构。探讨其“劝学”理论中,环境与教育对个体塑造的关键作用,以及对后世律学和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 道家之学:逍遥、自然与无为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与治世之道: 系统解读“道”的本体论地位,阐释“有无相生”、“祸福相倚”的辩证逻辑。重点梳理“无为而治”在具体政治实践中的操作性,以及对后世玄学、禅宗美学的影响。 《庄子》的认知论与生命哲学: 细致解析“齐物论”的超越性视野,即如何通过“心斋”、“坐忘”达到与万物一体的认知状态。探讨庄子的自由观,及其对个体精神解放的极致追求。 杨朱、墨家思想的侧翼考察: 简要介绍杨朱“为我”思想在个体价值维护上的极端表达,并对比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功利主义伦理结构,以凸显先秦思想的多元性。 第二部分:两汉至魏晋:学术的融合与新思潮的涌现 本部分关注儒家思想如何完成官方化定型,以及玄学对个体精神困境的回应。 一、 汉代经学范式的建立与转向: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构建: 分析阴阳五行学说如何被吸纳进儒家体系,以强化皇权的神圣性。阐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后的政治与学术动因。 王充《论衡》对迷信的批判: 导读王充在经验主义层面对谶纬之学的理性反思,揭示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二、 魏晋玄学:对僵化礼教的反叛: “三玄”的解读(老庄、周易): 侧重对竹林名士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越名教而谈玄宗”的精神内核。解析“贵无论”和“名教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如何反映士人对汉末政治危机的逃避与超越。 何晏与王弼的注疏方法: 对比研究两位玄学家在《道德经》、《周易》诠释上的异同,理解他们如何通过“贵无”来重塑本体论。 第三部分:宗教的本土化与深入:佛教的传入、禅宗的建立与道教的成熟 本部分着重于外部宗教(佛教)在中华土地上的演化,以及本土宗教(道教)的体系化。 一、 佛教中国化的关键节点: 早期译经与本土思想的交融: 导读鸠摩罗什的翻译理念,及其如何借助玄学概念(如“有无”)来传播“空”义。 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圆融思想: 重点解析智顗的“一念三千”与法藏的“事事无碍法界观”,探讨其如何将印度佛教的逻辑思辨转化为具有宇宙论色彩的哲学体系。 禅宗的“不立文字”与顿悟法门: 导读六祖坛经的核心义理,解析“明心见性”如何挑战了传统教义的繁复性。分析禅宗对宋明理学,尤其是对心学的影响。 二、 道教的体系化与内丹学: 道教的教义谱系: 梳理上清、灵宝、正一道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民间信仰的整合过程。 内丹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深入解析“金丹”的炼成,如何从早期的外丹(药物)转向内在的精神修炼。阐释“精、气、神”的转化过程,及其与传统“三宝”概念的相互借鉴。 第四部分:宋明理学的兴盛与终结:天理、心性与格物致知 本部分集中探讨儒学在面对佛教和道教挑战后,所进行的重大哲学转型。 一、 北宋五子与“天理”的建立: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解析其如何借用易学与道家图式,构建出宇宙生成论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模型。 程颢、程颐的理学分流: 区分“明道”的“充塞”、“体仁”与“伊川”的“格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要求。 二、 朱熹集大成与心学的兴起: 朱熹的“理一分殊”与“格物致知”实践: 详细阐释朱子学中客观的本体论(理)与主观的认识论(知)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四书章句集注”对后世科举教育的决定性影响。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即理”: 对比朱子学的“格物”,导读阳明学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揭示其将道德主体性推向顶峰的深刻变革。 第五部分:当代视野下的中华哲学宗教反思 本部分旨在将前述经典思想置于现代性、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 经典思想对现代伦理学的启发: 探讨儒家“亲亲尊尊”在构建当代社会责任体系中的潜力与局限。 生态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关联: 分析“道法自然”对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启示,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跨文化对话中的当代命题: 考察中华哲学宗教思想在与西方哲学(如现象学、分析哲学)对话时所呈现出的新的研究方向与挑战。 本书内容全面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心学的核心议题,并辅以大量的文献注释与当代学术评述,旨在为对中华文明思想精髓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导读工具。其结构安排,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宏观的历史脉络感,并能对每一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文本挖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饶宗颐序: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ii
陈耀南序:中华经典古,今人惠泽新   vi
李焯芬序: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x

易学
《周易》导读
神奇的易经  周钖「韦复」   002

儒学
《礼记》导读
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礼记》?  刘志辉   052
《孝经》导读
在「孝」以外──《孝经》的现代诠释  刘志辉   076
《孔子家语》导读
圣人立体生命的彰显  潘树仁   094
《近思录》导读
宋儒的天道论与人道论  杨祖汉   110
《传习录》导读
阳明学的传世经典  吴震   138

佛经
《心经》导读
空而不空的人生大智慧  净因法师   150
《金刚经》导读
无住生心  净因法师   164
《佛説阿弥陀经》导读
有信念的地方就有奇迹存在  净因法师   178
《佛説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心如工画师,有愿皆成就  净因法师   192
《佛説无量寿经》导读
善念善行,善作善成  净因法师   202
《六祖坛经》导读
迷悟一念间  净因法师   216

杂类
《黄帝内经》导读
天佑中华有中医  苏晶   234
《淮南鸿烈》导读
宇宙人生系统的精微智慧  潘树仁   246
《颜氏家训》导读
辨时俗之谬,述立身之法,育通识之才  李小杰   268
《围炉夜话》导读
帝制末期的秩序忧虑与省思──王永彬及其《围炉夜话》  何淑宜   284

跋   306

图书序言

饶宗颐序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一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运动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与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着。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协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圑结羣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知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中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照单全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予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好友法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了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产的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脚注。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郑炜明博士整理
载《人民日报》二○一三年七月五日五版

陈耀南序

中华经典古,今人惠泽新


  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日新月异、奇妙无比了,还读什么「经典」──尤其是中国的经典?

  是的,近代中国的学术文化,比起西方先进,表现了若干方面的落后;不过,有史以来,中国也曾有不少超前──而且,无可否认,有些还具备普世价值,可说万古常新。谁说中国人不能「穷、变、通、久」,「贞下起元」,再开新路?

  中国是如此广土众民,历史持续而悠久,影响深远而重大──所谓「文化」「文明」「开物成务」「兴神物以前民用」……所谓「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知命守义」,「忠恕」……所谓「有无相生」「正反相成」「致虚守静」「见素抱朴」等等出于华夏哲人,以至初兴于天竺而发扬光大于中土高士的「五蕴皆空」「慈悲喜舍」,减除因生死人我差别而致的大苦大痛,种种现代更觉迫切珍贵的智慧理念,就是出于或者持久普及于中国经典。对这一切,我们怎可视而不见、习而不察、有而不珍?今日今时,凤凰火浴,重新振起,腾飞世界,造福人类,岂不是有心人之所同盼、有目人之所共睹?

  更何沉,即使「普世市场」之类意义暂且不谈,「中文」「中国」,对我们来说,毕竟是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谁可以──怎可以──真的斩断?

  所以,中华文化经典,不可不爱护、学习,不可不继承、推广!

  所谓「经典」,就是经历了无数考验,仍是大家心悦诚服、可资指导言行的文字记载。泛观博览、精细研究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务(特别是中华文化精神),于是知所选择继承、发扬光大;并且,目染耳濡,用语行文,我们提升了吸收与表达能力,增加了智慧与乐趣──这些,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再加阐发:

  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德」者,性能、作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能理性自觉地、不懈追求幸福地生存与进步。为此,物质与精神各方面的生活质素就得以继续提升,表现为器材技艺、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等,由外在而内心的种种文化现象与成绩,而纪录于人类特有的文字,集结、精选,就成为「经典」,此其一。

  其次,在文化的累积与发展中,人们研究、发现、掌握多变现象背后不变(起码是相对稳定)的道理规律,于是执简驭繁,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诸如:友爱亲情之可珍、斗争仇恨之可惧、良辰好景之可幸与可喜、天道命运之可信或可疑。诸如此类,是否「太阳之下无新事」?是否不管如何,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其二。

  第三:「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明朝学者陈第的专业心得也好,希伯来古代智慧「巴别塔」典故的喻示也好,人类语文的演化与分歧,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过,人又有神奇的学习与沟通能力,透过翻译和解说,古与今,中与外,隔膜就得以消除,文化就得以交流、承继。特别是我们的汉字中文,「金入洪炉不厌频」,经过百多年来严苛的怀疑、轻蔑、考验、批评,它难得的精简与稳定特质,与口头汉语适切配合的优点,理应更受珍视。透过视野的扩大与适当的更新,认真而合时的译解,文、史、哲、教种种范畴的华夏经典,垂世行远,光大发扬,就在于今日!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数载有成,业绩彪炳,现在把「文库」中五十种书的导读合编为一集,以利参考、观览,就如从上古到近世《七略‧六艺志》《隋书‧经籍志》《四库提要》的贡献与功能,实在是嘉惠士林、功在社会。笔者有附骥之荣,谨致芜辞,诚为之贺!

陈耀南于悉尼
二○一六年五月三十日

李焯芬序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英国牛津大学有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Arnold Toynbee,一八八九-一九七五)。他着作等身,代表作是十二卷的《历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书中深入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学界一般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汤因比在他晚年的一些着作和访谈中,不时谈到他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些预测和忧虑。他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础上,预见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人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私,物质慾望不断膨胀。这将对地球的自然资源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人与人之间、族羣与族羣之间的冲突亦越来越尖锐。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汤因比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与大乘佛教。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汤因比的这些预言,不无感触。过去的教育,既重视知识的传播,亦同时重视人的教育,特别是品德的熏陶。今天的教育,基本上以知识教育为主导。知识的不断膨胀,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新科目,以及永远也教不完的新课程。展望将来,网络教育(e-learning; mobile learning)的比例会越来越重。同学们忙于低头看他们的手机或i-pad,从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或讯息。君不见:一家人外出吃顿饭,各人在饭桌上往往忙于看自己的手机,闲话家常式的分享明显减少了。不少教育界的同工对如何在网络时代推行德育(或人的教育)感到困惑。这不啻是汤因比所预见的现代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疏离的现象。汤因比的命题是现代人如何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则是如何在知识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失衡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正可以帮助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均衡、更和谐的发展;从而让现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称意、更自在。我们回顾中古时代的欧洲,文艺复兴让当时的欧洲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思想更开放和活跃,因而成就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科技不断进步和强大的欧洲。正如饶宗颐教授所指出的,促进欧洲文艺复兴的正是欧洲人对重新研读古希腊、罗马经典的兴趣和热潮。欧洲人从经典中得到了无穷智慧以及发展的动力。

  就在这个有趣的历史时刻,基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承担,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五十本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并把每本的导读抽出、结集成为这套名为《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的集子,作为阅读经典的入门书。书中的每一篇经典导读,均是针对现代人对经典智慧的需求而写成的,因此既具现代视野,亦契合现代人的需要。

  汤因比预见了中华经典智慧对社会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看,中华经典智慧亦能帮助现代人更好地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从而让大家生活得更称意、更自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竞争比以前更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比以前更大。单以香港为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只有二三千大学生。今天香港大学生逾十万。不但毕业后找工作比从前难,连升职亦比从前难。我们的许多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下午五点钟下班的;经常是傍晚七点或更晚才能下班。有人回家以后还要用手机或电脑继续工作。中华经典中有不少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坦然地应付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更善巧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我们走上事业成功的坦途,同时获得别人的尊敬、衷诚合作和支持。换句语说,研习中华经典,可以补现代知识教育的不足,让我们除了现代专业知识之外,还具有人生智慧,懂得待人接物,事业上更成功,生活得更幸福快乐。
中华经典智慧,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抑或是对个人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李焯芬
二○一六年六月

图书试读

《传习录》导读
阳明学的传世经典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震
(节录)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许多传诵不绝的思想经典,如《论语》《孟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传习录》也无疑是儒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十六世纪王阳明(一四七二-一五二九)的心学思想(又称「阳明学」)便凝缩在这部经典当中。其中含有王阳明经由整个生命体验而创发的丰富且重要的哲学智慧,例如阳明学的标志性口号──「致良知」便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而不是从书斋的经验知识中归纳出来的,而「致良知」与「心即理」「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观点不仅是阳明学的智慧结晶、重要理论,而且业已构成儒学传统中最富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也正由此,阅读《传习录》既是了解王阳明心理学论,同时也是了解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提倡重读儒家经典、重访儒学传统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阳明学乃是儒学史上的一大理论高峰
 
在宋代以来中国近世儒学史上,阳明学与十二世纪朱熹(一一三○-一二○○)开创的朱子学并列,形成朱熹理学与阳明心学的两大理论高峰,共同构建了孔孟以来第二期儒学运动,史称宋明道学或宋明「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如果说两者同样作为儒学理论,因而在儒家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秉持着相同的信仰及其追求,那么在如何成就自己德性的具体问题上,心学与理学所设定的方法路径却显出重大差异。
 
大致説来,朱熹理学设定世界是由理气所构成的,理既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之故,同时又是人文世界的所当然之则,它代表整个世界的价值、秩序及规范,而气则是一切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人生亦不免受理气两重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理在心中、心具众理,心具有统合性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之所以可能的依据则是心中之理;但是另一方面,人心乃至人性又是禀受阴阳两气而生,不仅构成人性中的气质成分,而且也是人心之能知觉的基础,故人又非常容易受到气质蠢动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容易被物质利慾所牵引,从而导致人心或人性偏离正轨、迷失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它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厚重与雅致,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经典之门”几个大字,仿佛真的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殿堂。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面对浩瀚的经典,总感觉无从下手,那些文言文的晦涩,那些概念的深奥,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我期待这本《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能够成为我的“引路人”,它承诺的是“导读”,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点亮前方的道路。我想知道书中对那些耳熟能详但又知之甚少的哲学流派,例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是否有清晰的梳理和解读,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演变的?更进一步,对于那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充满智慧的学说,比如阴阳家、名家,是否也能有浅显易懂的介绍?我对书中关于“哲学宗教篇”的划分也十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它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与宗教的交织之处,例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与本土思想的融合,或者道教的哲学内涵?我非常看重导读的“新视野”这一点,它是否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或者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人的智慧?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华经典哲学和宗教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零散的片段,而是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读完这本《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喜,它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学术读物,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繁复的考证,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的笔触极为生动,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概念,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思想产生背景的描述,这使得理解他们的思想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扎实的根基。例如,在解读老子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道德经》的字句,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老子的人生经历,来阐述“道”的形成和“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够看到古代圣贤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穿越时空的教诲。书中对不同流派的比较和联系也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华思想的宏伟图景。对于那些我过去一直感到困惑的哲学问题,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似乎都豁然开朗。它并非简单地复制粘贴原著,而是进行了有价值的提炼和升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购买《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是一名对国学充满热情但基础薄弱的普通读者,接触过一些哲学经典,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要么是内容过于艰深,要么是导读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触及核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没有回避经典本身的复杂性,但它用一种极为耐心和细致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词句和深远的哲理,一层层剥开,呈现出其内在的逻辑和精妙之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比如“仁”、“礼”、“道”、“无为”等等,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原文,并结合不同的解读,给出自己的理解,并指出这些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中的演变。这让我意识到,哲学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理解其历史脉络同样重要。书中还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区分,例如儒家与墨家在“兼爱”上的差异,道家与法家在“治国”上的不同路径。这种细致的辨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这些思想的理解深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导读”,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启迪,让我开始真正地思考,并试图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我的生活。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处理那些关于“天人关系”、“生死观”、“人生意义”等终极哲学命题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与克制。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讨论庄子的“齐物论”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万物皆齐”,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类比,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如儒家的“尽人事,听天命”,道家的“顺其自然”,以及佛教的“因果轮回”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指出它们各自的合理之处与局限性。这让我不再对这些宏大命题感到畏惧,而是觉得它们是可以被理解、被探讨的。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的思考。这本书并没有试图“灌输”思想,而是“唤醒”思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新视野”。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经典的导读,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启示。

评分

刚翻开《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哲学宗教篇》,我就被它精巧的编排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许多导读类书籍那样,仅仅罗列知识点,而是将不同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在介绍儒家思想时,作者并未孤立地讲解孔孟之道,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早期文明的背景下,并着重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及其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接着,当谈到道家思想时,作者又巧妙地将其与儒家进行对比,指出它们在对待社会和人生问题上的不同侧重点,但同时又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性。这种“比读”的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的特点,也更能理解它们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书中对宗教部分的梳理也同样出色,它并非简单介绍宗教教义,而是着重探讨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宗教文化。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也让我对“哲学宗教”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