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论爱:柏拉图《费德罗篇》译註

论美,论爱:柏拉图《费德罗篇》译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lato
图书标签:
  • 柏拉图
  • 费德罗篇
  • 古典哲学
  • 爱情哲学
  • 美学
  • 古希腊哲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译著
  • 思想史
  • 苏格拉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Philo-sophia,爱智慧。哲学之大用,不过探寻命中所爱何为已矣
              问柏拉图「爱」为何物?
       华文世界首次希腊文原典直译,重现最古老隽永的爱情哲学经典

柏拉图式爱情是精神恋爱?|我们爱的只是虚幻的影像?|我如何知道对方是否爱我?|幸福人生如何追求?
人类探究千年的习题,柏拉图其实早有见解?

「《费德罗篇》内容丰富,阅读起来非常紧凑,牵涉范围广泛,需要细细阅读,否则并不容易掌握其要旨。在翻译本对话录的过程中,孙有蓉提供了大量的译註、前言与摘要,甚至列出一篇跋,企图说明阅读本篇对话录的细节与挑战。我在阅读完她所做的翻译之后,可以很骄傲地说,因为她的努力,华人世界中的柏拉图研究必然会因为这一篇翻译,获得更向前进一步的机会。」——苑举正│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专文推荐

「两千五百年西洋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一连串的註脚。」——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柏拉图用一篇篇对话录,探问真理、正义、虚实等抽象宏大的问题,也探询生命中的种种困顿,每个疑问都让后世论辩不休,激盪出一波又一波的思想火花。
《费德罗篇》完全体现了柏拉图的哲学精神 ,透过苏格拉底和费德罗之口,探讨爱、幸福与美,以及如何进行哲学思辩、如何对生命提问,精彩地展现出哲学活动的真谛。
世人多称「柏拉图式爱情」是摒除慾望的精神之爱,而《费德罗篇》告诉我们,慾望是爱情的动力,更是生命的动力。正如这幅〈柏拉图之爱〉所示,世界如镜面般反映出我们的慾望,慾求肉体则只见身躯,慾求功名则看万物只见功绩,如是等等,在各种追求下彰显出人生百态。

孙有蓉将其在法国索邦巴黎第一大学讲授《费德罗篇》的经验,融合与学生的对谈和自身的研究,为本书译註、导读,期盼这部哲学经典能陪伴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一起成长、思索人生。

★封面图说:
柏拉图之爱|爱你,因你映出我渴望成为的自己。相爱,由于相伴偕行才得共结连理。
「柏拉图式爱情」时常被视为摒除慾望、高尚的精神之爱,而《费德罗篇》告诉我们,慾望,不仅是爱情的动力,更是生命的动力。
正如这幅图所示,世界如镜面般反映出我们的慾望,慾望的对象可以是肉体、可以是物质、可以是价值观,亦可以是理想。慾求肉体,万物在我眼中皆为皮囊,爱人投入我眼中的景象,也不过就是一副美皮囊;慾求物质,事物映在眼帘都是价——真爱,是否只在对方眼中、身上看见人生所求时,才能比翼双飞、共结连理?

--------------------------------------------------------------------------------------------------------
【爱.人生.哲学】读书会
时间:2017/8/9(三)20:00-21:00
地点:诚品书店台大店 三楼艺文阁楼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号

【问柏拉图「爱」为何物?】敦南夜讲堂讲座
时间:2017/8/10(四)20:00-21:30 灵魂伴侣存在吗?
2017/8/17(四)20:00-21:30 什么叫做追求另一半?
2017/ 8/24(四)20:00-21:30 哲学为什么是「爱智慧」?
地点:诚品书店敦南店 二楼艺术区阅读桌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45号

【论美,论爱:谈柏拉图《费德罗篇》中的哲学与人生】哲学新媒体讲座
时间:2017/8/13(日)14:00-17:00
地点:台北市艺文推广处 四楼会议室
地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25号
报名网址:https://www.philomedium.com/event/79997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论美,论爱:柏拉图<费德罗篇>译註》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 《哲思的疆域:西方理性精神的历程与嬗变》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名称,例如:李明]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鸿儒文化出版社] ISBN: [此处填写ISBN号,例如:978-7-123456-78-9]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一、 导论:在古今交汇处叩问理性之源 本书《哲思的疆域:西方理性精神的历程与嬗变》,并非对单一思想体系的剖析,而是一部宏大叙事,旨在梳理自古希腊文明滥觞至启蒙运动高潮,西方哲学传统如何构筑、发展并最终自我反思其核心——“理性精神”的演变轨迹。我们尝试超越传统的哲学史编年,聚焦于“理性”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内涵变迁:从苏格拉底对知识与德性的追问,到中世纪神学对信仰与理性的调和,再到近代科学革命对经验与逻辑的推崇,直至康德对人类认识界限的界定。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五大部分,共十三章。我们立足于对西方文化根基的深刻理解,力求展现理性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部充满张力、辩证推进的动态过程。 二、 第一部分:源始的火花——从神话到逻各斯(约占全书篇幅 20%)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阶段。我们首先考察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分析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人如何试图以“一”来解释“万有”,标志着人类认知从神话叙事(Mythos)向逻辑论证(Logos)的初步过渡。随后,本书聚焦于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对立统一,揭示了“变动”与“永恒”这对范畴如何塑造了早期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重点分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崇拜,阐释了这种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如何渗透到后世的宇宙观和伦理学中。最后,我们详尽梳理了智者学派的怀疑主义与相对主义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并以此为背景,引入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对普遍性伦理概念的探寻,强调了道德哲学在理性建构中的初始地位。 三、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结构与危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遗产(约占全书篇幅 30%) 这是本书最为详尽的部分之一,聚焦于塑造了西方思想的两位巨擘。 在柏拉图的论述中,我们不以概述其洞见为终点,而是着重分析了其“理念论”的内在结构如何成为一种对感性世界的超越性辩护,及其对政治秩序(理想国)的构想如何根植于其本体论。我们特别考察了《理想国》中教育体系的设计,将其视为一种规范化的理性养成路径。 转向亚里士多德,本书强调其对经验世界的回归及其对逻辑学的系统化。我们细致剖析了其“四因说”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以及他在伦理学中提出的“中道”概念,如何体现了一种实践理性对绝对真理的调适。本书还将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实体”的探讨)如何为后世的形而上学争论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其对“潜能”与“实现”的区分,对理解生命哲学的重要性。 四、 第三部分:信仰的彼岸与中世纪的综合(约占全书篇幅 15%) 理性在面对宗教启示时,其边界被重新划定。本部分审视了希腊哲学如何被整合进早期基督教思想。我们详细讨论了奥古斯丁如何运用新柏拉图主义的框架来阐释原罪、恩典与历史进程。 随后,本书进入经院哲学的核心。重点分析了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改造,特别是他如何构建“五路论”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并清晰区分了“信仰的真理”与“理性的真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二者在上帝启示下的和谐统一。这一时期的理性,服务于神学目的,展现出其强大的吸收和重构能力。 五、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勃兴——知识的重塑与主体性的确立(约占全书篇幅 25%) 科学革命是西方理性精神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本部分从培根对归纳法的倡导开始,探讨了经验主义在挑战传统权威中的作用。 随后,本书深入分析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如何将哲学的中心彻底转向了认识论和主体性,理性不再仅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而成为了存在论的基础。接着,我们对比了洛克、休谟的经验论,尤其关注休谟对因果律的彻底怀疑如何动摇了传统理性的基石。 在大陆理性主义的阵营中,斯宾诺莎的“几何学方法”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被视为对笛卡尔体系的继承与修正,展示了纯粹思辨理性试图构建完整世界的最后努力。 六、 第五部分:理性的审判与展望(约占全书篇幅 10%) 全书以康德的批判哲学作为高潮和转折点。我们详尽阐述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如何划定了现象界与物自体之间的界限,即“知识的合法疆域”。康德的综合,一方面拯救了理性免于休谟的怀疑,另一方面也宣告了传统形而上学无法提供对实在界的直接把握。 最后,本书简要回顾了康德之后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体系化尝试,及其在随后的唯物主义(如马克思)和生存论(如尼采)思潮中,理性精神所遭遇的颠覆与批判,为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多元化局面做了铺垫。 核心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洞察力的西方理性精神发展图景。它不仅仅是对哲学家的罗列,更是对思想脉络中“何为理性”、“理性能做什么”、“理性应走向何方”等核心问题的历史性追问。 本书适合哲学、历史学、文学及相关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研究者,以及所有对西方文明的根源性思想建构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清晰地把握支撑西方社会、科学与伦理结构的基本哲学假设。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柏拉图Plato
柏拉图(Plato, 427-347B.C.)|古希腊人,生于雅典,为苏格拉底的门徒、亚里斯多德的老师,在雅典创立学院(Academia),为西方史上最早的高等学院。历史上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古希腊哲学三哲。
柏拉图留下的作品统称《对话录》,但其内容绝不仅止于「导师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纪录」,而是用文字呈现出一个理念或哲学问题如何在对话中发展、淬鍊,因为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一连串辩论探索的结论,而是整个动态的过程。
《对话录》中最着名的是《理想国篇》与《飨宴篇》,前者着重于讨论何谓正义,以理性、稳健与细致的对话着称,后者则大谈爱慾,以感性、跳跃及粗犷的对话出名。两篇的差异如同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与酒神戴奥尼斯之间的对立,这样的对立实则同源,皆来自人性中理性与感性这两种相悖的面向。
而《费德罗篇》试图透过对话,融合这两股不协调的力量。让世人理解,将冲突的理念置于同一架构下,便是达到内心谐和的途径。是故《费德罗篇》呈现出柏拉图思想的主要内容,将写作风格、理念体系与天人之际揉合在一起,成为柏拉图哲学的缩影。


译者简介

孙有蓉
孙有蓉|法国索邦巴黎第一大学及法国巴黎师范学院哲学双硕士,法国索邦巴黎第一大学哲学讲师暨博士研究员。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前往法国继续深造,论文一路从傅科、海德格,写回笛卡儿和柏拉图,最终将博士论文放在了古希腊哲学上。
二○一六年起,于法国索邦巴黎第一大学任博士生讲师,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学士阶段的古代哲学史课程,《费德罗篇》解析即为其在法国第一门哲学课的授课内容。
之所以投身哲学经典翻译註解,正因为其深信翻译工作不只在促进语言交流,更在于丰富概念与思想。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阅读柏拉图,满足爱智慾|苑举正
前言
导论
01 作者和作品简介
〔作者〕
1. 门徒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承继
2. 作者柏拉图:对话录如何体现其思想
3. 哲人柏拉图:何谓「哲学」?
〔作品简介〕
1. 《对话录》
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
对话录的成书顺序
2. 《费德罗篇》
内容大纲简介
出场人物与地理背景
02 《费德罗篇》文本结构分析
03 《费德罗篇》中的概念诠释
〔灵魂〕
1.    灵魂永生论:灵魂真的不朽吗?
2.    灵魂三分论:谁决定灵魂的动向?
3.    灵魂转世论:灵魂如何认识自我和世界
〔知性之域/感性之域〕
1.    变动与恆定:变动当中亦存在恆定
2.    表象与实在:表象反映了部分的实在
3.    此思想的发展背景:调和两派思想
〔理型〕
1.    理型基本描述:究竟何为「理型」?
2.    理型相关诠释与哲学问题:知识的对象为何?
3.    「理型」重思考:如何理解与认识世界?
4.    《费德罗篇》中的理型讨论:美为何物?
〔回忆说:何谓真实的知识?〕
〔修辞学与诡辩〕
〔辩证法〕
1.    辩证法起源与发展:思想是灵魂与自我的对话
2.    辩证法的定义与运用:辩证法在柏拉图思想中的角色
辩证法的目的
辩证方法
辩证法的操作对象
辩证法操作
〔认识自己与命运〕
1.    自我认识、自我追求、自我成就
2.    《费德罗篇》中的九种生活方式:所追求之物决定了自己的人生
3.    命运与修行:开展自我的幸福人生
柏拉图《费德罗篇》译註
跋:你的爱,够了吗?
附录:论述与写作——《费德罗篇》教我们如何进行推论思考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阅读柏拉图,满足爱智慾|苑举正

    西方文明的核心是哲学思想,而西方哲学的内涵,大致上可以从柏拉图的哲学中看出一个轮廓。这也无怪乎, 英国哲学家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曾说,西方哲学传统最确定的普遍特征,就是一连串对柏拉图所提出的註脚。这句话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但为什么柏拉图哲学具有这种影响力呢?
柏拉图的哲学能够占据西方思想核心地位的理由有三,分别是:写作风格、理念体系,以及天人之际。柏拉图的作品统称为《对话录》,其主要内容大多以苏格拉底为对话的主角,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与人交谈所发展出来的思想。对话是一种很特别的写作方式,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保存了阐扬真理时的辩证思维。
理念体系的自然呈现,是阅读柏拉图对话录时的惊喜。每个读者在聚精会神之下,跟随对话的脉络,而逐步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皆会突然发现,柏拉图三十多篇的《对话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最令人啧啧称奇之处在于,这个体系的浮现,完全出自于读者阅读后的感想,而不是柏拉图在作品中想要告诉读者的内容。
天人之际是柏拉图哲学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部分,原因有如下三点:首先,柏拉图哲学超越人伦,并直达天际的系统,为后来基督教的发展奠下基础。其次,理念体系不受人际关系的限制,让所有读者皆可以感受柏拉图哲学的超越价值。第三,天人之际告诉我们,人是由无限的心灵与有限的身体所组成的,因此,「认识自己」是人在追求永恆生命的过程中,最需要理解的一件事情。
研究柏拉图哲学的人,整理柏拉图《对话录》思想的结果,将它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三个阶段。柏拉图早期的思想以简短的对话录为主,内容多为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中期思想为柏拉图的成熟阶段,大多以篇幅较长的对话录作为他思想的代表。晚期的柏拉图思想,虽然展现思想的方式更为深沉,但讨论的议题反而多以早期思想所列举的为主。
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主要对话录代表中,最着名的是《理想国》(Politeia)与《飨宴篇》(Symposion)。前者内容丰富,但大多在讨论何谓正义,后者是众人发表高论,在酒酣耳热之际,大谈爱慾。《理想国》的对话,以理性、稳健与细致着称,而《飨宴篇》的对话则以感性、跳跃及粗犷出名。两者之间,像极了希腊神话中长期谈到的太阳神阿波罗与酒神戴奥尼斯之间的对立。这个对立其实是同源的,来自人性中所流露的两个面向。
《费德罗篇》正是柏拉图这一时期思想中的杰作。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试图将人性中理性与感性这两种不协调力量,透过这篇对话加以结合。它让人理解,将冲突的理念放置于同一架构下的结果,其实是达到内心谐和的途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费德罗篇》具体而微地描述了柏拉图思想的主要内容,将写作风格、理念体系与天人之际揉合在一起,成为柏拉图哲学的缩影。
《费德罗篇》是柏拉图作品中,唯一一篇记录对话人物离开雅典城的对话录。这个细节饶富深意,因为乡村与城邦之间的差别,正是应用乡村的神话世界,来描绘城邦政治规范的想像空间。像《飨宴篇》一般,《费德罗篇》谈论的主题是爱。然而,爱却是如此矛盾,让所有的人,无论是被爱者,还是示爱者都遭受「满足慾望」与「追求美感」这两股力量的拉扯。面对这种拉扯,没有人敢忽视爱的力量,却也让苏格拉底的观点,出现否定与肯定的两种不同立场。
苏格拉底对爱的诠释延续着柏拉图典型的二元论思维,将爱的力量,从表象到实在,从表面的狂野到真实的提升,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明。所有人都明白,爱的力量是多么强烈,让人根本就无法从示爱者的激情中脱离出来。但是,在乡间散步的苏格拉底,抬头见到烈日当头,却又立即想到,纵使爱的力量有其疯狂之处,难道这个疯狂不正是哲学中追求真理的神祕力量吗?
因此,苏格拉底发挥了理性的精神,强调爱的疯狂力量,其实就是一种神性动力的展示。此动力充斥于我们的灵魂之中,让所有的人皆能发挥理性的力量,不追求肉慾的满足,而追求满足求知慾。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求知慾的满足,就是爱的力量发挥到最高层次的展示,也就是哲学被称为「爱智」的主要理由。这种借用神话故事展现哲学定义的方式,让所有人赞叹不绝,打从心底佩服柏拉图真是一位充满艺术细胞的写作家。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费德罗篇》的对话话锋一转,开始问到写作的价值。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当所有人肯定文字的价值时,苏格拉底却认为,真正使作品具有价值的地方,不是用文字记录的文本,而是透过辩证思维所口述的对话。换而言之,文本只是用文字记录下对话当时的智慧,而其功能,只不过是一连串帮助我们恢复当时对话情景的提示文字;文字本身却不代表真实。真实来自于辩证时的体悟,却与修辞所应用的技巧没有直接的关系。

《费德罗篇》内容丰富,阅读起来非常紧凑,牵涉范围广泛,需要细细阅读,否则并不容易掌握其要旨。本篇译者孙有蓉是我的学生。她以优异的成绩在法国留学,并留在巴黎第一大学索尔本校区任教。长期以来,她教授经典之一,就是《费德罗篇》。在翻译本对话录的过程中,她提供了大量的译註、前言与摘要,甚至列出一篇跋,企图说明阅读本篇对话录的细节与挑战。我在阅读完她所做的翻译之后,可以很骄傲地说,因为她的努力,所以华人世界中的柏拉图研究必然会因为这一篇翻译,获得更向前进一步的机会。
我向所有热爱西方哲学经典的国人,郑重推荐本译本。

本文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前言
 
西方经典族繁不及备载,为何钟情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来翻译? 可能如怀海德所言:「两千五百年西洋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一连串的註脚。」也可能单纯只是受限于译者专业领域,更可能只是无版权书海中不经意的缘分。
 
为什么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为何译註《费德罗篇》?屡屡试问,愈是挹注深入,愈是希冀此书能让更多人与哲学结缘。东西方各有一部经典以对话形式撰写,一部提供人生百解,另一部百思无解。柏拉图思想的特色即此:重百思,不求正解。因为一旦有正解,众人就以为思想已经彻底冻结在此答案当中,殊不知冻结在答案中的思想,若是失去动态和发展只会僵化死去。而失去了灵活度的思想,也使得所谓标准答案除了试卷,嵌不进任何人生境遇。那些看似知识、智慧、功成、名就、幸福、美满、公正、爱情的护身符千变万化地跃然眼前,能以文凭、履历、薪水、娱乐、和谐或玫瑰现身,也能以名声、权力、为所欲为、以眼还眼或慾望示人。如果柏拉图此生有所执着,那大概是致力于釐清所有虚实排列组合下编织出的生命百态,总结柏拉图思想:幻象若能使人相信,因为幻象总是交杂了些许真实;真实若会让人误解,因为真实总有虚构的空间,而智慧,不过釐清万象与其根源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近期在哲学阅读上的一个空白。我最近对“美”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柏拉图在《费德罗篇》中对“美的爱”的论述,无疑是理解这一主题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论美,论爱”,预示着它将深入剖析柏拉图关于这两个至关重要概念的见解。我非常欣赏这种直接点明主题的出版物,它能帮助读者迅速定位自己的阅读目标。我尤其期待书中对“癫狂”(mania)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艺术家的灵感和哲学家的顿悟都源于一种神圣的癫狂,这与我们现代人对“疯狂”的负面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其间的深刻哲学含义值得细细品味。而且,书中“译注”的字样,让我对译者的严谨态度和专业学养有了初步的信心。一本好的译注本,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减少理解上的障碍,甚至能带来超越原作本身的启发。我希望这本书的译者能凭借其深厚的功底,引领我进入柏拉图那既理性又充满激情的思想世界。

评分

最近购入了一本叫做《论美,论爱:柏拉图〈费德罗篇〉译注》的书,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翻阅和浏览,便已足够让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十分考究,纸张的触感温润,墨迹的印刷清晰,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让人在翻阅的瞬间就心生喜爱。我一直对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颇感兴趣,而《费德罗篇》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探讨了爱、美、灵魂、死亡等深刻的哲学命题。这本书的译注形式,无疑为我这样对原文不甚熟悉但又渴望深入理解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文的质量如何,注释是否详尽,是否能准确传达柏拉图的原意,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去探索的。从目录的排布和章节的划分来看,译者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力求将复杂的哲学思想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增加了一本藏书,更像是一扇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去领略柏拉图思想的魅力,去思考那些穿越时空的永恒问题。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柏拉图《费德罗篇》的译注本,叫做《论美,论爱:柏拉图〈费德罗篇〉译注》。虽然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哲学导论类的书籍,但直接阅读原著的译本,尤其是像《费德罗篇》这样篇幅适中但思想容量巨大的作品,总会让我有些犹豫。然而,看到这本书以“译注”的形式呈现,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知道,好的注释能够点亮文本的晦暗之处,引导读者理解那些可能因为时代变迁而难以把握的语境和概念。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关于“辩证法”、“灵魂三部分说”以及“美的理念”等核心思想的解读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期待,译者能够通过其精到的注释,将柏拉图思想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让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更是关于人性中最本质的追问,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爱,如何追求美,以及如何认识我们自身。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获得对这些问题的更深刻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对柏拉图的《费德罗篇》一直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被它所探讨的关于爱、美、以及灵魂的论述所深深吸引,觉得它触及了人性中最深刻的层面;另一方面,原著的晦涩和一些哲学概念的深奥,又常常让我感到难以深入。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论美,论爱:柏拉图〈费德罗篇〉译注》时,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诗意的浪漫,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同时“译注”二字也让我看到了深入理解的希望。我一直在思考,柏拉图笔下的“爱”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爱情”究竟有何异同?那种超越肉体的、对美的极致追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而“美”的理念,又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被我们感知和把握?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平台。我非常期待,通过译者的细致解读,能够解开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并从柏拉图的智慧中,获得对人生和世界的全新启发,去理解那份源自古希腊的,关于爱与美的永恒追寻。

评分

我一直认为,哲学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柏拉图的《费德罗篇》,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部能够影响人生的著作。它探讨的爱,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是对真理、对至善的深切渴望,是一种灵魂的飞升。这本书《论美,论爱:柏拉图〈费德罗篇〉译注》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纯粹、更深入的方式去接触和理解柏拉图的原著。我关注到这本书的译者是一位在柏拉图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这让我对译文的准确性和注释的深度有了很高的期待。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手捧这本书,跟随译者的文字,一同漫步在古希腊的雅典街头,聆听苏格拉底与费德罗关于爱与美的对话,感受灵魂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中不断升华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精神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关于爱与美的全新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并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获得更坚定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