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狩猎的伦理省思(思想33)

原民狩猎的伦理省思(思想3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思想》(Reflexion)杂志系列荣获2017韩国坡州亚洲出版奖策划奖!

  《思想》(Reflexion)杂志特色

  2006年联经出版的《思想》杂志创刊,是一份谈论思想的刊物,让各种议题脱离政治立场的对立,回归正常的思想论辩,由中央研究院钱永祥教授担任总编辑。

  《思想》鼓励中文知识分子,面对大变动中的世界形势与历史漩涡,忠于知识人的人文理想,进行思考努力。它建立一个跨越国界的中文论坛,邀请世界各地使用中文的知识分子,成为《思想》的作者与读者,完成中文思想性杂志唯一的、独有的特色。这些作者包含了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美国以及台湾的华人知识分子参与讨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环境,提供不同的意见。

  《思想》作为平台,开展出华人的思想圈,分别从社会运动、传播媒体、民主与资本主义,以及人权法治等,对台湾民主化的得失成败,提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转型正义、社会运动政治化、媒体资本化、金权政治,以及弱势人权等,都是《思想》讨论的重点。

  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与思想产生巨大的变化,例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启动、1980年代的思潮、西藏问题、鲁迅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等议题,不断被讨论,《思想》成为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思辨的一个场所。另一方面,《思想》也关心东南亚的华人社会面对政治认同/政治身分的困扰,同时把空间放大到东亚世界,制作专辑讨论「东亚意识」,介绍韩国与日本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当现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逐渐形成之时,意识形态却蜕变成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彼此呈现水火不相容的情况。此外,美国过去二十多年来打造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让美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前所未有的主宰地位,民主与市场两者都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的俘虏。这些都是《思想》关心的主题。

  《原民狩猎的伦理省思》(思想33)的专辑是「原民狩猎的伦理省思」。

  当代的动物伦理或生态保护的主张,与原住民的传统生态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想,两者并不冲突。但长期以来的原汉矛盾,往往让动物保护的主张,涵括在所谓的强势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压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发了少数民族情感上的反弹,而失去了对话的可能。

  《原民狩猎的伦理省思》(思想33)专辑,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赎:迈向原住民狩猎与动物保护的衡平」论坛交锋后,邀请其中几位参与者根据演讲撰写的文章。本期另一个专辑是「大陆新儒学探究」,探讨近年来大陆新儒学的发展。

  《原民狩猎的伦理省思》(思想33)的访谈对象是王兵,探讨电影在社会中的功能和需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运动档案:一种特殊的文本(赵园)
在「波拿巴时刻」重读托克维尔(龚克)
中国式普世与话语权(中岛隆博)

原民狩猎的伦理省思
序言(吴宗宪)
是「荒野」还是「彼岸」?:从生态观的差异谈狩猎、保育及动物权保护的争议(官大伟)
狩猎与动物保护:谁的荒野?谁的救赎?(朱增宏)
从《血色海湾》到法罗群岛:论非原住民的鲸豚捕猎「文化」(林浩立)
原住民传统文化尊重与野生动物保育交错下之正念场(王毓正)
原住民猎场管理与野生动物保育的伙伴关系(裴家骐)
猎人都期待野生动物丰郁畅旺(浦忠勇)

马克思主义的魔幻与写实
幻象的湮灭(严搏非)
科拉科夫斯基的扛鼎之作:写在《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中译出版之前

大陆新儒学的魔幻与写实
异想天开:近年来大陆新儒学的政治诉求(葛兆光)
蒋庆「儒门判教论」辨析(赵敬邦)

思想访谈
王兵访谈:丰富的电影关乎生命最基本的东西(王超华)
致读者
 

图书序言

从《血色海湾》到法罗群岛:论非原住民的鲸豚捕猎「文化」(林浩立)
 
一、前言
 
在美国大学教授「环境人类学」这门课时,我于其中一週主题为「环境伦理」的课堂上,安排学生观赏以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捕猎海豚为主题的纪录片《血色海湾》(The Cove),以及另外一部片长较短、探讨北欧法罗群岛岛民捕鲸活动的纪录片The Grind: Whaling in the Faroe Islands,并搭配几篇关于原住民族捕鲸传统的文章阅读。这堂课的设计主要用意在于,以多元的案例来平衡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强烈批判任何鲸豚捕猎行为的《血色海湾》。在聆听这群学科背景纷杂的学生讨论时,我发现他们虽然也不认同太地町的海豚捕猎,但却没有与《血色海湾》一样站在动物权或鲸豚类智能说(cetacean intelligence)的立场,认为这群感知能力几乎等同人类的生物不该遭受任何形式的囚禁或捕杀。他们反对的理由,是太地町渔民在纪录片中被呈现的那种隐瞒的态度与显得残忍的猎杀方式。而更有趣的是,他们反而能接受法罗群岛公开、历史悠久、记录完整、没有涉及商业活动、且号称人道杀戮的捕鲸活动,并认为前往抗议的「海洋守护者协会」(Sea Shepard Conservation Society)成员不应干涉当地的生活方式。简单来说,他们的结论某种程度上是偏向所谓「文化相对主义」:鲸豚保育并非一种放诸四海皆准、不可撼动的普世价值;而根基于一地社会文化的鲸豚捕猎活动应该受到尊重。然而,怎么样的狩猎活动才是有「文化」呢?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是有限度的狩猎规模?还是不涉及商业利益的生计行为?同时,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算是有「文化」吗?这些疑问显示,狩猎权辩论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一词其实有很大的不足,不但僵化了地方的复杂性与地方之间的差异性,也压缩了与环保动保团体沟通的空间,更有可能反被拿过来攻击一地的狩猎活动「文化意涵已消失」。
 
本文透过日本太地町与法罗群岛两个地区的民族志、历史、社会、经济、生物等资料,讨论地方鲸豚捕猎活动中有什么尺度或大或小的力量在运作着,以及有什么已产生的改变或未来变化的可能性,而这些都是仅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所不能完全捕捉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