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有美玉于斯,韫匮不藏诸 台湾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在这个社会中,大家对于强调多元主义的哲学思考,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这个事实,让我这位哲学教师感到困惑。连我都如此,那么可以想像的是,哲学学生所面对的困境。
虽然情况如此,但总有一些学生辈的人深深了解「有美玉于斯」的道理。他们不甘愿,坚持透过他们的「笔」,展示脑海中的「玉」。他们年轻有理想、富正义感,无畏时局多变,勇于面对争议,搭配哲学的智慧,高谈阔论,企图启蒙社会。
对于这一份热情,我在感动之余也想到自己。我年轻时,没有这么好的文笔,却也很安静地读完书。后来利用教书之余,也找机会写一些针对局势做评论的文章。我羡慕后生晚辈所做的选择,尤其在网路的时代,他们不断地以独立个人的身分,表达对于政治与社会的看法。
这些看法中,多数有立场,也有很多纯粹就理念进行分析。不过整体而言,所有的读者都会发现,任何立场一旦转换为文字,内容极有可能变得比较持平而且深化。当然,政治立场是比较激动的,不过是否能有说服力,则要由读者判断了。
本书分成六个部分。其中,「价值」的部分涉及伦理学的思考;「生活」谈的是人的根本价值;「政治」强调的重点是对于时局的批判;「性别」这一部分说的是自由选择的立场;「自己」阐述一个哲学中,有关自我认同的问题;「艺术」这一部分是我认为本书最有意义的。艺术的讨论,自然涉及主观鑑赏与客观评价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正是现在台湾社会最需要的。
本书有三个部分非常值得特别点出来。第一,它的现时性。书中有非常多的内容,针对刚发生不久的社会议题进行分析,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哲学论述的活用与论理。第二,本书列举的思考问题。在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有作者列举的问题,让读者在意犹未尽的心境下,可以尝试地针对这些问题过一过哲学瘾。第三,本书的宽广性。本书所有的文章,不但文笔清晰又流畅,还牵涉广泛的哲学内容,其中还扩及传统中国经典的诠释与分析。这是我在阅读本书中,最为惊艳的收获。
我向国人推荐本书的同时,也希望所有读者不仅仅将本书当成「哲学读本」,也可以亲自思考它背后所展现的意义。
苑举正
(本文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推荐序
一介草民的真心不骗 在《现代草民哲学读本》出版的两年多前,现任的烙哲学主编朱家安有一回跟我谈到他们「正在筹组哲学普及的写作团队」,希望能够以日常的语言,将哲学这门学科的知识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当时是二○一四年,台湾社会从三一八太阳花运动与反核运动的激烈冲撞中,撞开了新世代对于知识的渴求。无论是起造于当时、或是更早的学术科普网站,知识议题陆续在社群网站上受到热烈的关注与分享,这股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学术公共化与科普化的需求,就我个人所身处的成长脉络来看,或许可称是前所未见。而烙哲学确实就成立在一个对科普文怀抱有别于以往期待的浪尖上。而我想,比起过去,这样的条件更有利于推展学术的科普知识;特别是台湾至今不仅经历了政党轮替,同时巨量议题更源源不绝地接连登场,举凡婚姻平权、文言文的存废,皆丰富了议题讨论的厚度与广度。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时事评论的文集,而是有着精采扎实却不艰涩、且不令人昏睡的哲学介绍。除了哲学史上着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相信大家都看过网路上各种电车难题的变形种),也介绍了几位哲学家的经典学说:如康德的道德原则(不知道康德如果生在当代会不会被亏94狂)。除西方哲学外,书中也安排了中国哲学的篇章(暂且不论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的讨论),对于哲学的认识因此更为唿应读者的生命经验(如老子不是只出现在国文课本那样);此外,关于艺术哲学的讨论,也拉开了另种观看艺术的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美学体验。
无论从时事议题融以哲学讨论,或是以思想实验带出哲学的思考模式,作为非本科出身的一介草民如我,本书的阅读门槛不若想像中高,反而相当接近生活,并在关键的议题上,更适时地以哲学回应了社会。哲学作为一种方法,不在于将复杂的社会现象/问题,以抽离、去脉络且真空化的讨论找出答案。相反的,我们所面临的道德争议,往往比这些抽象的思考与论辩更为琐碎、复杂。如能透过哲学向外解析世界,向内认识自我,并进一步形塑自己的世界观;或许,这比找出一个终极答案来得更有意义。
许伯崧
(本文作者为UDN鸣人堂主编)
序
欢迎踏入烙哲学交谊厅,来趟哲学思维的旅程 两年前,沃草的「公民学院」开始执行「烙哲学」的发起活动与支持计画。那时的召集人和今天一样,是朱家安和洪伟。
我们最早的想法,是希望经营一个以哲学普及写作为导向的社群。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设立了用于线上讨论的「烙哲学交谊厅」,并定期举办属于写手的实体交流聚会。
为了建立永续发展的模式,我们首先必须找到独立的经费来源。「UDN 鸣人堂专栏」的帮助,对于此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提供的稿费一部分就做为社群的运作经费,支持每一次的写手聚会。在这要特别感谢鸣人堂主编许伯崧的支持。
稳定产出「鸣人堂专栏」的哲普文章,成为这个社群中最重要的活动。围绕着此专栏,哲学人在讨论区中交换意见,不管是批评还是补充。
在烙哲学的稿件审查上,我们採用独特的「开放审稿」模式。完全透明地在「烙哲学交谊厅」上进行。任何会员都可以在每篇投稿的讨论串里看到文章的形成过程。最后再由主编朱家安进行最后的润饰和确认。
这种审查方式除了可以广纳多方意见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文章的形成中,享受到哲学讨论的过程。
然而,社群所带来的好处,不仅在内容的产出。社群中的交流以及对话,也增加了社群参与者的成长与反思机会。
哲学不是实用的学科。哲学普及的工作,除了要能让人了解哲学,同时也要对人说明:「哲学的价值在哪里?有什么用?」在社群中,这提供了我们很好的反思机会。
在社群中,我们遇见各种不同的人,而人人都有自己对哲学普及的见解和认为重要的问题;对每个议题,也有自己的独特思路,进而成其内容的丰富。
两年来,社群随着参与者的贡献成长着。今天,终于有了《现代草民哲学读本》的出版。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不只意味着我们写了一本书,更意味我们以自认理想的社群模式写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所呈现的,是经过锤鍊的精确思路、丰富思考的方法。能带给读者的,将不只是哲学的敲门砖,更是一趟能经历各种哲学思维的旅程。
如果觉得还不过瘾,就来「烙哲学交谊厅」(citizenedu.tw)上晃晃吧!
洪伟(沃草公民学院专案经理)、吴星澄(烙哲学企画编辑)
序
我们邀请你,对人生提出最全面的质疑 在民主社会里,和政治立场不同的人互相讨论社会议题,是免不了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在进入脸书时代之前,并没有太意识到这件事,也没有做太多准备。忽然发现社会里竟然有那么多政治立场令人发指、那么多跟我不一样的人,让我们都吓坏了。我们发明了很多词汇,例如「同温层」「取暖」,但它们对讨论的帮助似乎很有限。一旦面对真正的对手,我们依然容易陷入跳针和鬼打墙的轮回,直到有人放弃对话或者被封锁。
这些情况令人洩气,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很烂。因为我们其实一直没有受过民主社会公民应有的专业训练,国民教育并没有教我们怎么跟立场不同的人对话,怎么有耐心地抽丝剥茧理解双方立场。
这个时候,我们想,哲学该出马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哲学的抽象思维就像是在打高空,对生活帮助有限。然而如果你曾经好好参与一场政策辩论,会发现多元社会的理解避不开抽象思辨:道德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感呢?什么是人的基本权利?如果被剥夺了,到底有多糟?当人们需要借由抽象层次的讨论来共同拟定社会前进的方向时,轻贱哲学思维的结果,就是低落的讨论效率和糟糕的决策。
本书使用指南:引出你的想法与我们对话
其实,以哲学研究为职业的人,就跟其他学术工作者一样,他们喜欢自己研究的东西。如果可以,他们会希望别人也能享受这些思考和探寻的乐趣,并进一步用哲学来改善生活和社会。在台湾,有一群念哲学的学生想要动手让这个愿景更容易实现。他们发想有趣的议题、研究清楚的表达方式、钻研引人入胜的写法,希望能把哲学写得让身负一天工作疲倦的现代人也读得下去。你手上的这本书,就是这些人努力的成果。
《现代草民哲学读本》整理了烙哲学社群近三年来发表的文章,依照主题和进阶程度分类,并在文章后面附上了进阶思考的问题,协助你确认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并帮助你找到自己的意见。我们整理的六个主题分别是:
价值: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看似主观的道德该怎么讨论?
生活:有所谓「真理」吗?我们该怎么面对工作?
政治:对政府不满,可以怎么办?
性别:同性恋不能结婚,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我」是什么?「我」存在吗?世界呢?
艺术:什么是艺术?解读艺术作品,有所谓对错吗?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刻意挑选了一些有先后接续效果的文章,让你的阅读能够逐渐深入,例如:
林正昊:为什么康德绝对不说谎?
张智皓:道德原则可以有例外吗?
此外,我们也挑选了一些在相同议题底下有互斥立场的文章,让你体验哲学辩论好玩的地方,例如:
王人俊:当心!主张同性恋不自然,可能导致你不能穿裤子!
张子龙:你真的有想过护家盟在想什么吗?没有,你只想到自己
你在阅读的时候,不见得会同意作者们的说法,这很正常,也很好。你应该把作者当成仁慈的对手:他们尽量清楚铺陈出自己的看法,让你当成靶来进行思考训练。有些作者甚至在文章后面的思考问题里铺了一些线索,让你可以更容易找到切点来反驳他自己的意见。(当然,也有一些作者故意设计了奇怪的问题,意图造成读者的困扰。基于写作自主,我们也无法阻止他。)
在学术上,哲学的训练很仰赖思考。以休闲娱乐来说,你也得自己实地去想,才容易体会哲学的乐趣。所以,除了我们自己打自己之外,我也建议你在读的时候随时想想下面这些问题:
这个人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他对这个问题给了什么答案?
他对这个答案给了什么理由?
这个理由好吗?我愿意接受吗?有没有什么顾虑?有没有更好的理由可以支持他给的答案?
他给的答案好吗?这个答案会不会导致什么奇怪的结果?对于他讨论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他讨论的问题如何?够明确吗?他提问的方式,会不会误导我认为他的答案很合理?
对文章进行最全面的质疑和反思,就是不浪费作者心力的最好方式。
现在,就翻开下一页吧!
朱家安(沃草公民学院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