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孟老庄的语言看其思维文化

从论孟老庄的语言看其思维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语
  • 孟子
  • 老子
  • 庄子
  • 语言学
  • 思维文化
  • 中国哲学
  • 古典文献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语言入手,探究《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的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发展。其独特角度方法是,考察高频词的使用获取真实语义,以行验言,注重语料的纵横对比和数据统计。同柏拉图的《理想国》比较,四经典的伦理道德词语体现了私宜的道德观:强势中心爲主,交织血族中心、奴役侍奉和冷血。老庄无情无义反尽职地自保构成消极反社会人格。四经典无真理概念,不将真实与正确相联系。儒家高唱的「仁义」因爲不讲公正而陷入虚伪势利。四经典还有不少骨架句,其主语、系词、被动标志、介词和连词等常简省,后代简省量逐步减少,故汉语并非死守意合。四经典语言较模煳感性,无定义疏于论证。无成熟的「可能」命题和真正表应该的道义命题。

本书特色    

  以科学般的视角,抽丝剥茧先秦诸子学说经典中的文字语言,重新理解并批判其传达思维与文化。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与“从论孟老庄的语言看其思维文化”一书内容完全无关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星火燎原:近代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与社会变迁(1895-1927)》 导言:百年转型期的微光与巨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的思想史或哲学思辨,而是深入挖掘一个更具物质性与社会动态的时代: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到最终在列强挤压与内部动荡中挣扎求存的复杂历程。我们试图穿透宏大的政治叙事,聚焦于那些在近代化浪潮中挺身而出的企业家群体、他们所创立的工厂、以及这些新兴经济力量如何重塑了中国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乃至文化风貌。 本书的视角,是从“经济活动”的微观实践出发,反观整个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宏观图景。我们关注的不是抽象的“道”与“德”,而是具体的“资本”与“市场”;不是对古代经典的诠释,而是对机器、关税、劳工以及银行体系的细致考察。 第一部分:萌芽与阵痛(1895-1911):旧秩序下的新血液 本部分重点考察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狂潮激发出的“救亡图存”思潮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经济行动。这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更是一种企业精神的觉醒。 一、“洋务遗绪”与“官督商办”的遗产与局限:分析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在洋务运动中留下的工业基础,如何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期可以利用的资源,但同时也揭示了官僚资本对民间投资的抑制作用。 二、民间力量的崛起与地域特色:重点研究在沿海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广州)和特定资源富集区(如南通、无锡)涌现出的第一代民族资本家。他们如何运用家族信托、地缘网络以及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在夹缝中求生存。具体案例将涵盖纺织业(如张謇的模式)、面粉业以及轻工业的早期布局。 三、资本积累的艰难路径:探讨早期民族企业面临的独特困境:原料供应的不稳定、国内市场的分割、外国商品的倾销压力,以及最核心的——缺乏稳定的金融支持。我们描绘了他们如何通过典当、借贷以及有限的股份制尝试来筹集资金的窘境。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短暂辉煌(1912-1919):民国初年的机遇窗口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带来了短暂的政治宽松期,加之欧战爆发导致的西方列强对华商品需求的下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喘息之机”。 一、政治真空与“不干涉”的红利:分析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对经济事务的无力干预(相对于清政府的严密控制),客观上为私营工商业松开了部分管制。 二、一战的“意外”助力:详细分析欧洲战事对中国轻工业,特别是纺织、火柴、制碱等行业带来的直接刺激作用。大量外国商品退出中国市场,使得本土产品得以迅速填补空缺,实现了“战时繁荣”。本节将引入具体的生产数据和出口统计,量化这次繁荣的程度。 三、新的社会角色:企业家的文化重塑:重点分析这一时期,企业家群体如何从传统的士绅阶层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一种近代化的职业认同。他们开始关注现代教育、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这种“实业救国”的文化观念,是如何与传统的儒家伦理进行复杂交织与调适的。 第三部分:挤压与反抗(1920-1927):内忧外患下的存亡考验 繁荣并未持续,随着一战结束,外国资本的回归、国内政治经济秩序的进一步混乱,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一、外国资本的回潮与技术代差的凸显:战后,英、日等国卷土重来,凭借雄厚的资本、成熟的技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民族工业形成了毁灭性的竞争压力。 二、劳资关系的紧张与工人阶级的诞生: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早期现代化管理模式与传统家庭式管理之间的冲突加剧。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罢工、怠工等工人反抗行动的爆发,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政府的调控政策。我们试图理解,民族资本家在面对本国工人时,其“救国”的理想与“逐利”的本能之间的矛盾是如何爆发的。 三、军阀征敛与金融动荡的致命打击:军阀混战后期,地方政权对工商企业的任意摊派、强征借款以及恶性通货膨胀,构成了比外部竞争更为直接的威胁。本书将分析,为何在这一阶段,许多曾经辉煌的实业巨头最终选择出售资产或转向金融投机,放弃了实业发展。 结语:历史的遗留与未竟的事业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三十余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它证明了中国拥有建立现代工业经济的潜力,但也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下,没有一个稳定、统一、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国家政治环境,任何“实业救国”的努力都将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试图为读者描绘一幅由汗水、煤烟、账簿和失望交织而成的,充满活力却又最终受挫的中国近代经济图景。 --- 目标读者: 历史研究者、经济史爱好者、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张謇、一战红利、劳工运动、半殖民地经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海霞


  1954年冬生于重庆,右二代。文革中读了初二。做过建筑工人、菜店营业员、商业美工、中学教师等。46岁获博士学位,却比一般博士少读5年书。后为西南大学教授,现退休。喜欢研究语言和人性(逻辑思维、文化等),并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跳出正统语言学自走一条路。学术有独立见解,不追随官方导向和荣耀,多次给校方等上书要求改革管理制度,并写文章反对不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等。自己创设《议论与思维》一门课,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奇缺的理性思维。2014年初在香港出版论文集《追问人性》。

图书目录

内容提要 003
绪论 011

第一章 四经典重要语词和概念 016
第一节 伦理道德词场 016
一、六个重要语词的真实意义 016
(一)伦理道德词的分类 016
(二)仁、义、礼、事、孝、信的真实意义 019
二、伦理道德概念体系的性质 033
(一)道德体系的分段 033
(二)四经典道德体系检讨 034
第二节 代表性人格词场 038
一、君子 038
二、圣人 043
三、至人(真人) 048
四、典型的社会性格 051
五、总结儒道二家的真性 067
第三节 逻辑与认知词场 074
一、真伪观 074
二、智慧观 辩说观 083
第四节 四经典词义的特点和词义发展路子 091
一、四经典词义的特点 091
(一)模煳性 093
(二)主观性 095
(三)狭隘性 097
(四)笼统性 098
二、词义发展的路子 100

第二章 四经典重要词场概念与《理想国》的比较 103
第一节 称谓语的比较 104
一、《理想国》的称谓语及其特点 104
二、四经典的称谓语 106
三、四经典称谓语的特点 109
(一)尊崇先圣和权威 109
(二)等级复杂而严密 110
(三)卑己尊人 111
(四)亲属称谓多并与孝悌有关 112
四、中希对异见者的称谓与态度 112
第二节 《理想国》的「真」及其与四经典的比较 116
一、《理想国》的「真」 116
二、《理想国》的「真」与四经典的「真」比较 122
第三节 《理想国》的「正义」及其与四经典的比较 123
一、《理想国》的「正义」 123
二、《理想国》的「正义」同四经典比较 128
第四节 《理想国》「智慧」「勇敢」和「节制」
及其与四经典的比较 132
一、《理想国》的「智慧」「勇敢」和「节制」 132
二、 《理想国》「智慧」「勇敢」「节制」
同四经典的比较 139
第五节 《理想国》的「理性」「理智」
及其与四经典的比较 143
一、《理想国》的「理性」「理智」 143
二、「理性」「理智」与四经典的比较 145
第六节 「仁」等与《理想国》的比较 147
一、「仁」与《理想国》比较 147
二、「事」「孝」「信」「和」与《理想国》的比较 153
第七节 「无爲」与《理想国》的比较 157
一、「无爲」的含义与其动因 157
二、「无爲」与《理想国》的比较 164
第八节 老庄的人格和心理问题 171
一、老庄的人格和心理问题 171
二、留给我们的问号 172

第三章 四经典句子和判断及其纵向/横向比较 176
第一节 四经典的全称、特称量限表达 176
一、全称和特称量限的表达法 177
(一)全称表达 177
(二)特称表达 181
二、四经典量限表达的特点 182
(一)量限表达和量项主要是状语 182
(二) 定语量项有了初步发育
特称尚无定语量项 183
(三)量项发展的状语→定语阶段 185
(四)全称命题的「滥用」 187
三、全称、特称和单称命题起源顺序的推论 188
第二节 程度副词的使用 190
一、四经典程度副词的用法 190
二、程度副词分析讨论 194
(一)两种语料程度副词的状况 194
(二)程度副词产生的先后及发展 197
(三)程度副词的语法化问题 200
第三节 谓语部分的多项考察 203
一、《论语》前1087个谓语 204
(一)谓词 204
(二)修饰语 207
(三)表达粗疏问题 209
二、《论语》谓语和黄宗羲文谓语比较 211
(一)谓词 211
(二)修饰语 212
(三)表达粗疏问题 214
三、「问A」结构的状况及其发展 215
第四节 「可能」和「必然」意义的表达 219
一、四经典「可能」的表达 220
二、四经典「必然」的表达 222
三、明清语料「可能、必然」的表达 224
四、现代语料的进展和结语 226
第五节 「应该」意义在古汉语中的表达 229
一、先秦五经典中表规范的词项和命题 230
(一)用例和说明 230
(二)五经典规范命题的特点 233
二、明清语料中表规范的词项和命题 236
(一)词项和命题概况 236
(二)仍然存在的问题 238
三、同《理想国》规范词项和规范命题比较 241
(一)《理想国》规范词项和规范命题 241
(二) 四经典和《理想国》规范词项与命题的
比较 243
(三)规范词项和规范命题发生发展的路子 247
第六节 句子形式的简省与完善化 248
一、主语 249
二、主语的量项 251
三、判断句的系动词 254
四、被动标志 256
五、复句关联词 259
六、形式简省及其消长的综合考察 264
七、总论 269
第七节 句子长度及其发展 272
一、汉语句子词数的增长 273
二、句子长度的讨论 276
第八节 语言表达特色与《理想国》比较 279
一、主观与客观 279
二、模煳与清晰 284
三、叙事与论证 289
四、倚重权威与自重 293
参考文献 29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语言承载并表现思维和文化。亚当•弗格森说:「语言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包括所有思维、感觉或意志的外在符号。」在语言、思维、文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上,国内一些观点如「爱国的自大」、汉语汉字特殊、意合优越等流行于学界。古代的语言表达,无论是准确的还是不准确的,是真的还是假的,都是古人思想感情价值观及其发展轨迹的历史记录,就像深锲的石刻一样不能被填抹。把语言同逻辑的概念判断等结合起来研究,同时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可避免一般的浮浅联系语言和文化,人云亦云;可以别开一片洞天,窥见到我们不曾发现的许多奥秘。
 
思维,是人类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民族文化因素大多由之而生,对一切事物的看法以它爲基础。思维的客观性、普遍性、精确性和创造性等,决定着道德、制度和习俗的特质。它们的变化是非常慢的。一类思维特征爲多个民族所有,这些民族也会表现出相同性质的文化特征,尽管具体行爲有各自的特色。
 
文化,根据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它是一个复合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威斯勒简要地说,文化指人类的习惯与思想的全部复合物。道德是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指约定的社会行爲规范。在一个社群中,道德是社会成员文化认同的核心,是法律和各种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道德体系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人生观和社会观。道德来源于社会有序运作的需求,在人治社会,权威人物口中的道德规范就相当于法律,具有正式的奖惩效力。
 
本研究的基本介绍
 
选题和内容:对中国语言、思维和文化的考察,选取儒家和道家的早期经典可谓是釜底抽薪之举。它们是古代语言运用的楷模,其中的重要词句被无数次地引用。通过它们可以考察汉语的特点及其发展路子。四经典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大致儒家代表上层和公开文化,道家代表下层和私下文化。传统文化并非由他们铸造,而它们成于传统又推助传统,同中国人心灵的关系怎么说也不过分。100多年来,虽然传统思想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沖击,某些新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爲人们所接受或表面上接受;但是,传统力量最深沉且最易唤起,孔孟老庄4位先哲仍然是现代人的偶像,一般人有史以来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基本未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人惊喜!起初我只是对《论语》和《老子庄子》这几部经典很感兴趣,想着能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但这本书完全超越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解读文本,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对这些古籍中语言的使用方式、词汇的细微差别、甚至是句式的排列组合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我记得有一次读到《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以往总是觉得概念模糊,但作者通过分析“仁”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出现频率和搭配,以及它与其他概念(如“礼”、“恕”)的关联,让我突然醍醐灌顶。原来,古人的“仁”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的一种实践。同样,在老庄的部分,作者对“道”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总觉得“道”是飘渺虚无的,难以捉摸,但通过对“道”字在《道德经》中的不同用法,以及其所指代的事物,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秩序和流动的力量。这种分析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枯燥的语言学考据,而是将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用一种近乎侦探的视角去追寻古人的思维轨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与孔子、老子、庄子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实在太迷人了!与其说它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险。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深入《论语》和《老子庄子》的语言森林。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名言警句,而是着重于分析那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作者的思维框架的。我特别喜欢他讨论《论语》中“道”与“德”的关联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对比“道”在不同君主治国理念中的体现,以及“德”如何成为君主行为的约束和引领,让我看到了政治伦理与个人修养之间紧密的联系。这种分析方式既有严谨的学术基础,又不失文学的美感。他就像一位画家,用语言的笔触,描绘出古代思想家的精神世界。而对于《老子》和《庄子》,作者更是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分析了“无为”这个概念,不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对“为”、“无”等字眼的反复审视,揭示了其中蕴含的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深刻智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书,更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挑战。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书那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灌输给你“你应该怎么想”。相反,作者更像是位严谨的学者,带着读者一起走进一个细致的学术世界。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论语》里的“君子”是什么样的,而是通过分析“君子”这个词在不同章节中的出现频率、以及与“小人”、“德”、“行”等词语的共现情况,来一点点勾勒出“君子”的轮廓。这种方法非常巧妙,它迫使我去主动思考,去体会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庄子》中“齐物论”的解读。以往我读到“鼓盆而歌”的故事,总觉得有些玄妙,难以理解。但作者从“鼓”和“歌”这两个词的象征意义入手,结合庄子对生死、变化以及人自身局限性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他并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对生命和宇宙更豁达的理解。阅读这本书需要耐心,需要投入,但回报是巨大的。它训练了我的批判性思维,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导师一起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并且极具启发性。它没有像市面上很多解读经典的书那样,上来就给你一个现成的“正确答案”。相反,作者更像是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思维的考古,从《论语》和《老子庄子》的语言细节出发,一层层剥开古代思想家的思维模式。我记得关于《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以往我总是觉得是简单的善恶之分,但作者通过分析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以及它们所搭配的形容词和行为动词,让我看到了“君子”与“小人”之间更深层次的社会角色、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的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古代社会的人格理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当他转向《老子》和《庄子》时,作者对“空”和“无”的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将“空”理解为空无一物,而是通过对“空”、“有”、“无”等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运用,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对事物本质、变化规律以及人生态度的深刻洞察。这种分析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古代哲学的书,更像是在学习一种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方法论,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文字,更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是语言本身,以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古代思想。他通过对《论语》中“孝”这个字的多元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孝”就是听从父母,而是通过分析“孝”在不同场景下所代表的责任、尊重、甚至是规劝,让我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道德考量。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孝”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流于表面的理解。接着,在解读《老子》时,作者对“柔弱”的分析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以往我总觉得“柔弱”是软弱的代名词,但作者通过对“柔”、“弱”、“刚”、“强”等词语的对比分析,结合《道德经》的整体思想,揭示了“柔弱”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智慧,让我明白了“以柔克刚”的深刻哲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并且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理解生活和世界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