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节 菲希特生平及着作要点
一、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生平及着作
(一) 出身寒微,对研究高深学术颇为不利,还好遇贵人相挺
1. 小时有机会唸名校(Pforta),与尼采是前后校友。1782年更入当时享誉环球的耶拿(Jena)大学,专攻神学;其后还转至威登堡(Wittenberg)及莱比钖(Leipig)深造。神学阵营中,命定论(determinism)当时是主调,悲观性压阵;年纪轻轻又活力十足的年轻人,实在难以接受此种忧郁阴沉又灰色的人生观。(上文提及的黑格尔,有夜鹰及哲学的比喻。)
2. 好心的教士员工推荐他一部斯宾诺沙(Spinoza)的《伦理学》(Ethics),但其中也附有吴尔夫(Wolff)的反驳;不过,有主见的菲希特认为,该反驳的说服力脆弱,使该教士「好心无好报」。菲希特反其道而行,不走该教士及吴尔夫的命定论立场;不过仍陷入命定论及自由论的挣扎中,最后则摆脱了斯宾诺沙的说法,坚持伦理上高举道德自由的大旗。
3. 当家教以谋生,因而在瑞士苏黎世(Zurich)有机会接触卢梭及孟德斯鸠作品。一听法国大革命消息传至,大表欢迎,自由讯息使他高兴心喜。家教学生请求老师详解批判哲学时,激起了他首次研读批判哲学的主角康德之书。1791年的「而立」(30岁)年时,由波兰的华沙(Warsaw)返回故国之际,到康德家乡克尼斯堡(Königsberg)拜访了这位名师,似乎未受热诚款待。内心激起了他好斗又好胜的性格,遂写了一文肯定康德在实践理性中为信仰发声的论调,该文标题是《启示批判论》(Essay towards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 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送给康德,后者一读,莞尔在心。当时神学方面的着作都要经过教会当局的审查,还好,该文于1792年还可以在某些麻烦下公诸于世。由于匿名发表,学界以为是出之于康德的手笔。在康德不只出面纠正此错且赞美其真正作者之时,菲希特这位无名小卒,有了名师的加持,顿时让学界对他刮目相看。
(二) 着作等身:成名之后不只着作不断,还在各大学执鞭,与名流交往
1. 1793年写了一文,批驳时人对法国大革命的评论。支持民主派(democrat)及政治上的激进派贾克宾(Jacobin,走恐怖攻击路线,被指为恐怖分子);但他不受此牵累,还在次年(1794)被提名为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部分原因来自于歌德的大力支持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