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節 菲希特生平及著作要點
一、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生平及著作
(一) 齣身寒微,對研究高深學術頗為不利,還好遇貴人相挺
1. 小時有機會唸名校(Pforta),與尼采是前後校友。1782年更入當時享譽環球的耶拿(Jena)大學,專攻神學;其後還轉至威登堡(Wittenberg)及萊比錫(Leipig)深造。神學陣營中,命定論(determinism)當時是主調,悲觀性壓陣;年紀輕輕又活力十足的年輕人,實在難以接受此種憂鬱陰沉又灰色的人生觀。(上文提及的黑格爾,有夜鷹及哲學的比喻。)
2. 好心的教士員工推薦他一部斯賓諾沙(Spinoza)的《倫理學》(Ethics),但其中也附有吳爾夫(Wolff)的反駁;不過,有主見的菲希特認為,該反駁的說服力脆弱,使該教士「好心無好報」。菲希特反其道而行,不走該教士及吳爾夫的命定論立場;不過仍陷入命定論及自由論的掙紮中,最後則擺脫瞭斯賓諾沙的說法,堅持倫理上高舉道德自由的大旗。
3. 當傢教以謀生,因而在瑞士蘇黎世(Zurich)有機會接觸盧梭及孟德斯鳩作品。一聽法國大革命消息傳至,大錶歡迎,自由訊息使他高興心喜。傢教學生請求老師詳解批判哲學時,激起瞭他首次研讀批判哲學的主角康德之書。1791年的「而立」(30歲)年時,由波蘭的華沙(Warsaw)返迴故國之際,到康德傢鄉剋尼斯堡(Königsberg)拜訪瞭這位名師,似乎未受熱誠款待。內心激起瞭他好鬥又好勝的性格,遂寫瞭一文肯定康德在實踐理性中為信仰發聲的論調,該文標題是《啓示批判論》(Essay towards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 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送給康德,後者一讀,莞爾在心。當時神學方麵的著作都要經過教會當局的審查,還好,該文於1792年還可以在某些麻煩下公諸於世。由於匿名發錶,學界以為是齣之於康德的手筆。在康德不隻齣麵糾正此錯且贊美其真正作者之時,菲希特這位無名小卒,有瞭名師的加持,頓時讓學界對他颳目相看。
(二) 著作等身:成名之後不隻著作不斷,還在各大學執鞭,與名流交往
1. 1793年寫瞭一文,批駁時人對法國大革命的評論。支持民主派(democrat)及政治上的激進派賈剋賓(Jacobin,走恐怖攻擊路綫,被指為恐怖分子);但他不受此牽纍,還在次年(1794)被提名為耶拿大學的哲學教授,部分原因來自於歌德的大力支持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