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要把大众带进哲学殿堂,而是要把哲学带进大众的竞技场
哲学大师 盖瑞・葛汀
(《纽约时报》哲学部落格「石头」专栏作家、资深哲学教授)
把哲学带进公共议题的竞技场
由浅入深地从哲学百宝箱中,搬出各式各样实用的思维工具
探讨有关政治、科学、全球暖化、无神论、宗教、
资本主义、快乐、工作、教育、艺术、堕胎等
关乎你我生活的大小事
没有哲学,我们将无法对公共议题做有效的思辨
──哲学就算没有给出答案,也确实提供了寻求答案的思维途径──
只要掌握了方法,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本书作者盖瑞・葛汀将指导读者如何运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和讨论公众关心的、具有争议的当代问题。 作者盖瑞・葛汀在部落格「石头」(The Stone)上的每期文章,都是专为非哲学家而写的。而每期收到的数百则读者评论中,总会有人说:「哲学是无用又无趣的『象牙塔』活动,对于非哲学家,没有什么相关的话好说。」为了回答这个指控,同时也回应其他读者的质疑,作者将部落格中的短篇文章加以延伸,扩展其普遍性、深度与细节。他的目的不是要把大众带进哲学殿堂,而是要把哲学带进大众的竞技场;既让读者去理解公共关注的主要议题,也把哲学思维的工具介绍给读者。 在这些文章里,都呈现了引导讨论的哲学原则、概念与区别。作者除了针对争议中的主题提出观点外,也同样关注于阐明议题,并介绍持不同意见者的一些考量;将两造论证以各自最强大的形式来呈现,考虑所有相关证据,留心确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因此导致的论证极限,还有在论证已经极尽所能时,负责地评估仍存在的歧见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在真实世界里,我们对于最重要的事情,无法避免没有合理根据的「确信」。在多元社会里,有相当多样的各种基本确信,尤其是关于宗教、科学、伦理学、政治学与艺术。我们必须要澄清、发展并捍卫自己的确信,因此有「知性维护」的需要。哲学的功能不是去「解答这个世界」,而是为我们的确信提供知性维护。 哲学是个概念与逻辑工具的仓库,这些工具对于我们掌握自身确信的知识论地位、解释其结果、应付知性挑战时,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可以期待哲学提供资源,让我们了解、辩护,甚至修正自己对于这些公共议题的基本确信。 ‧关于政治议题 以政治争议为例,解释并以实例说明有效论证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逻辑原则与区别。首先,区分真正的与虚假的论证,阐明「善意理解原则」,检视「演绎性」与「归纳性」的区别,探索常被忽略的「相关证据原则」;介绍「确信」和「图像」概念,进而导向「合乎逻辑」与「合乎理性」的区别。关于「知识同侪」的论证,则将导向「思想自由」与「思想正确性」的区别,以及对于「歧见的逻辑」之分析,并系统化地阐述「自我理解原则」。 ‧关于科学 强调评估科学主张时特别重要的逻辑原则。运用「预测成功原则」把物理与化学这类的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分开来。而「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区别,将有助于评估来自医学的主张。实验室与世界的进一步区别,则引起实验心理学中关于「促发」现象的疑问。接着,透过有证据基础的公共政策之限制,阐述「在此有效」与「在彼有效」的区分,并注意「自我驳斥知识」的问题」。最后,转向气候科学,反省「诉诸权威的逻辑」,以及「或然率」与「价值」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限制 作者从两个思想实验开始,阐述「主观」与「客观」的区别,进而回顾「二元论」和「唯物论」的论争,并运用「逻辑与物理可能性」与「现象与心理意识」的区别。在探讨快乐与道德价值时,则运用了快乐的各种意义、事实与价值,以及直觉与理性之间的区别。 此外,法国认知科学家,丹・史匹博与雨果・梅西耶指出,理性的目标并非获取真理,而是赢得争论。作者则利用反对怀疑论的哲学论证逻辑,以及知识与真实信念之间的哲学区别,来检视这个主张。 在应用心理学方面,作者从米歇尔・傅柯对心理疾病的历史与哲学分析着手,并应用把「正常」当成一种描述与一种评价之间的区别。 ‧关于宗教 从「信仰神是否理性」出发,关注道金斯之「新无神论」中,反驳标准有神论论证的各种逻辑错误,包含对于「宇宙论论证」、「存有论论证」的批评,以及他提出的「没有论证的论证」、「演化论证」及「复杂性论证」。另一方面,从「宗教为何是理性的」出发,以神圣属性为中心,探讨「简单性」与「必然性」,实体及其性质的区别等,最后指出「不可知论」可能是个吸引人的立场。 ‧关于资本主义 快乐的本质、工作的价值、教育的目的,与资本主义的道德有什么关系?作者从运气、工作、乐趣与爱等元素,展开有关「快乐」的哲学解释,并运用了「工具性活动」与「自有价值的活动」的区别;同时,以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原则」,以及「基本益品」与「基本善」的区别,来回应资本主义与快乐、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导向「公共资本主义」的概念。同时,探讨资本主义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冲突,并运用「工具性知识」与「不为其他目的的知识」的区别,来反省为何大学应该主要关注知性文化,而不是职业训练。 ‧关于艺术 作者以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为例,阐述「艺术成就」与「美学成就」、「发现」与「赋予」意义的区别。另外,从「知性标准」与「情绪标准」的区别,来探讨古典音乐(莫札特)和流行音乐(披头四)何者较优越,并逐一阐述「艺术作品的普遍价值」与「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美学价值」与「道德重要性」、「前卫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区别。 ‧关于堕胎 从「普遍原则」与「特例」的区别开始,论证各持立场的人们对于「一次堕胎是否道德」没有共识,却有「杀婴并不道德」以及「在强姦的例子中,堕胎并非不道德」的共识,进而透过「重叠共识」和「内在批评」的概念,说明在没有共通前提的状况下,成果丰硕的讨论还是有可能的。 学界专文推荐── 邱建硕 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洪裕宏 国立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
苑举正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冀剑制 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以上依姓氏笔画排列)
名人推荐 「这本书卓越地展示了哲学能做什么,还有它对于人类的人格完整性与身份认同来说有多不可或缺。葛汀的声音,是一种独特的美国式声音:直接了当的知性,慷慨的同情心,总是有强力的批判精神,却不曾变得恶毒或轻蔑。读这本书,一个人会感觉到教条与胡言乱语的云雾突然间全体蒸发了,而且会看出一系列辩论的整体风貌。高度推荐。」──赛门・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石头读本:一百三十三个论证中的当代哲学》(The Stone Reader: Modern Philosophy in 133 Arguments)的共同编辑。 「以这本了不起的书,盖瑞・葛汀加入了伟大的传统:一流哲学家冒险从象牙塔里出来跟大众说话。《哲学能做什么?》涵盖了范围甚广的主题──政治、科学、宗教(包括无神论)、艺术以及更多其他,从不摆架子,从不试图回避困难。伴随着机智与天赋,葛汀展现出哲学思维如何渗入人生的选择,而且能丰富我们整体而言的个人价值感与幸福感。」──麦可・鲁斯(Michael Ruse),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露赛尔・T・沃克麦斯纳哲学教授 「思维清醒、明智,而且像最佳意义下的老师一样,葛汀在《哲学能做什么?》这本书里,达成了今日美国哲学太少尝试达到的成就——他用任何心胸开放的读者都能欣赏的声音,阐明了主要的学院思想家怎么样看待像是科学、快乐、工作、神、邪恶、资本主义、还有教育这样的观念。」──卡林・罗曼诺(Carlin Romano),《哲学美国》(America the Philosophical)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