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能做什么?:公共议题的哲学论辩与思维练习

哲学能做什么?:公共议题的哲学论辩与思维练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ary Gutting
图书标签:
  • 哲学
  • 公共议题
  • 思辨
  • 批判性思维
  • 论证
  • 社会问题
  • 伦理学
  • 政治哲学
  • 思维训练
  • 实用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不是要把大众带进哲学殿堂,而是要把哲学带进大众的竞技场

  哲学大师 盖瑞・葛汀
  (《纽约时报》哲学部落格「石头」专栏作家、资深哲学教授)

  把哲学带进公共议题的竞技场
  由浅入深地从哲学百宝箱中,搬出各式各样实用的思维工具
  探讨有关政治、科学、全球暖化、无神论、宗教、
  资本主义、快乐、工作、教育、艺术、堕胎等
  关乎你我生活的大小事
  没有哲学,我们将无法对公共议题做有效的思辨
  ──哲学就算没有给出答案,也确实提供了寻求答案的思维途径──

  只要掌握了方法,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本书作者盖瑞・葛汀将指导读者如何运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和讨论公众关心的、具有争议的当代问题。

  作者盖瑞・葛汀在部落格「石头」(The Stone)上的每期文章,都是专为非哲学家而写的。而每期收到的数百则读者评论中,总会有人说:「哲学是无用又无趣的『象牙塔』活动,对于非哲学家,没有什么相关的话好说。」为了回答这个指控,同时也回应其他读者的质疑,作者将部落格中的短篇文章加以延伸,扩展其普遍性、深度与细节。他的目的不是要把大众带进哲学殿堂,而是要把哲学带进大众的竞技场;既让读者去理解公共关注的主要议题,也把哲学思维的工具介绍给读者。

  在这些文章里,都呈现了引导讨论的哲学原则、概念与区别。作者除了针对争议中的主题提出观点外,也同样关注于阐明议题,并介绍持不同意见者的一些考量;将两造论证以各自最强大的形式来呈现,考虑所有相关证据,留心确信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因此导致的论证极限,还有在论证已经极尽所能时,负责地评估仍存在的歧见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在真实世界里,我们对于最重要的事情,无法避免没有合理根据的「确信」。在多元社会里,有相当多样的各种基本确信,尤其是关于宗教、科学、伦理学、政治学与艺术。我们必须要澄清、发展并捍卫自己的确信,因此有「知性维护」的需要。哲学的功能不是去「解答这个世界」,而是为我们的确信提供知性维护。

  哲学是个概念与逻辑工具的仓库,这些工具对于我们掌握自身确信的知识论地位、解释其结果、应付知性挑战时,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可以期待哲学提供资源,让我们了解、辩护,甚至修正自己对于这些公共议题的基本确信。

  ‧关于政治议题

  以政治争议为例,解释并以实例说明有效论证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逻辑原则与区别。首先,区分真正的与虚假的论证,阐明「善意理解原则」,检视「演绎性」与「归纳性」的区别,探索常被忽略的「相关证据原则」;介绍「确信」和「图像」概念,进而导向「合乎逻辑」与「合乎理性」的区别。关于「知识同侪」的论证,则将导向「思想自由」与「思想正确性」的区别,以及对于「歧见的逻辑」之分析,并系统化地阐述「自我理解原则」。

  ‧关于科学

  强调评估科学主张时特别重要的逻辑原则。运用「预测成功原则」把物理与化学这类的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分开来。而「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区别,将有助于评估来自医学的主张。实验室与世界的进一步区别,则引起实验心理学中关于「促发」现象的疑问。接着,透过有证据基础的公共政策之限制,阐述「在此有效」与「在彼有效」的区分,并注意「自我驳斥知识」的问题」。最后,转向气候科学,反省「诉诸权威的逻辑」,以及「或然率」与「价值」在决策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限制

  作者从两个思想实验开始,阐述「主观」与「客观」的区别,进而回顾「二元论」和「唯物论」的论争,并运用「逻辑与物理可能性」与「现象与心理意识」的区别。在探讨快乐与道德价值时,则运用了快乐的各种意义、事实与价值,以及直觉与理性之间的区别。

  此外,法国认知科学家,丹・史匹博与雨果・梅西耶指出,理性的目标并非获取真理,而是赢得争论。作者则利用反对怀疑论的哲学论证逻辑,以及知识与真实信念之间的哲学区别,来检视这个主张。

  在应用心理学方面,作者从米歇尔・傅柯对心理疾病的历史与哲学分析着手,并应用把「正常」当成一种描述与一种评价之间的区别。

  ‧关于宗教

  从「信仰神是否理性」出发,关注道金斯之「新无神论」中,反驳标准有神论论证的各种逻辑错误,包含对于「宇宙论论证」、「存有论论证」的批评,以及他提出的「没有论证的论证」、「演化论证」及「复杂性论证」。另一方面,从「宗教为何是理性的」出发,以神圣属性为中心,探讨「简单性」与「必然性」,实体及其性质的区别等,最后指出「不可知论」可能是个吸引人的立场。

  ‧关于资本主义

  快乐的本质、工作的价值、教育的目的,与资本主义的道德有什么关系?作者从运气、工作、乐趣与爱等元素,展开有关「快乐」的哲学解释,并运用了「工具性活动」与「自有价值的活动」的区别;同时,以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原则」,以及「基本益品」与「基本善」的区别,来回应资本主义与快乐、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导向「公共资本主义」的概念。同时,探讨资本主义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冲突,并运用「工具性知识」与「不为其他目的的知识」的区别,来反省为何大学应该主要关注知性文化,而不是职业训练。

  ‧关于艺术

  作者以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为例,阐述「艺术成就」与「美学成就」、「发现」与「赋予」意义的区别。另外,从「知性标准」与「情绪标准」的区别,来探讨古典音乐(莫札特)和流行音乐(披头四)何者较优越,并逐一阐述「艺术作品的普遍价值」与「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美学价值」与「道德重要性」、「前卫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区别。

  ‧关于堕胎

  从「普遍原则」与「特例」的区别开始,论证各持立场的人们对于「一次堕胎是否道德」没有共识,却有「杀婴并不道德」以及「在强姦的例子中,堕胎并非不道德」的共识,进而透过「重叠共识」和「内在批评」的概念,说明在没有共通前提的状况下,成果丰硕的讨论还是有可能的。

学界专文推荐──

  邱建硕 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洪裕宏 国立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
  苑举正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冀剑制 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以上依姓氏笔画排列)

名人推荐

  ​「这本书卓越地展示了哲学能做什么,还有它对于人类的人格完整性与身份认同来说有多不可或缺。葛汀的声音,是一种独特的美国式声音:直接了当的知性,慷慨的同情心,总是有强力的批判精神,却不曾变得恶毒或轻蔑。读这本书,一个人会感觉到教条与胡言乱语的云雾突然间全体蒸发了,而且会看出一系列辩论的整体风貌。高度推荐。」──赛门・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石头读本:一百三十三个论证中的当代哲学》(The Stone Reader: Modern Philosophy in 133 Arguments)的共同编辑。

  「以这本了不起的书,盖瑞・葛汀加入了伟大的传统:一流哲学家冒险从象牙塔里出来跟大众说话。《哲学能做什么?》涵盖了范围甚广的主题──政治、科学、宗教(包括无神论)、艺术以及更多其他,从不摆架子,从不试图回避困难。伴随着机智与天赋,葛汀展现出哲学思维如何渗入人生的选择,而且能丰富我们整体而言的个人价值感与幸福感。」──麦可・鲁斯(Michael Ruse),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露赛尔・T・沃克麦斯纳哲学教授

  「思维清醒、明智,而且像最佳意义下的老师一样,葛汀在《哲学能做什么?》这本书里,达成了今日美国哲学太少尝试达到的成就——他用任何心胸开放的读者都能欣赏的声音,阐明了主要的学院思想家怎么样看待像是科学、快乐、工作、神、邪恶、资本主义、还有教育这样的观念。」──卡林・罗曼诺(Carlin Romano),《哲学美国》(America the Philosophical)的作者
探索未知的思想疆域:一本关于逻辑、伦理与知识的深度导论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中,清晰地认识问题、审慎地评估论证、并有效地进行理性沟通。我们不关注任何特定的公共议题,而是聚焦于如何思考,即那些支撑起所有严肃思考的底层结构与基本原则。 本书将分为三个核心部分:逻辑学基础、伦理学原理的重构,以及知识论的当代挑战。每一部分都力求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旨在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的“肌肉记忆”。 --- 第一部分:逻辑学的基石与论证的艺术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推理的结构和有效性,这是任何理性探讨的起点。我们将超越对形式逻辑枯燥的讲解,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效的语言和精确的地图。 第一章:从日常语言到逻辑结构 命题的本质与识别: 区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并着重分析如何将日常模糊的表达转化为清晰、可检验的逻辑命题。讨论隐性预设(Implicature)和语境对命题真值的微妙影响。 演绎推理的确定性: 系统性地解析三段论(Syllogism)的有效性规则。着重讲解模态逻辑(Modal Logic)的入门概念,如必然性(Necessity)与可能性(Possibility)在论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将“可能”等同于“真实”。 归纳推理的强度与缺陷: 探讨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中,如何评估归纳论证的可靠性。我们将详细剖析统计归纳、类比推理的结构,并深入分析“从经验中学习”的局限性,包括著名的“休谟问题”在现代科学哲学中的回响。 第二章:谬误的剖析与识别的陷阱 本章是关于“思维卫生”的关键篇章。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常见的逻辑谬误,而是探讨它们为何如此具有迷惑性,以及它们在说服策略中如何被巧妙地运用。 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的区分: 详细分析“肯定后件”和“否定前件”等形式谬误的结构性错误。 说服性谬误的心理学基础: 深入剖析诉诸情感(如恐惧、同情)如何绕过理性判断,以及“滑坡谬误”在构建恐惧叙事中的机制。特别关注“诉诸传统”、“诉诸权威”在缺乏恰当资格限定时的误用。 语境依赖性谬误: 讨论在特定对话环境中,某些看似合理的论证步骤如何因为语境的扭曲而成为谬误,例如稻草人论证(Straw Man)的构建与瓦解技巧。 --- 第二部分:伦理学的原理与价值的权衡 本部分关注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这一古老命题,但重点在于方法论而非给出具体的道德指令。我们构建一个框架,用于分析不同伦理理论在面对价值冲突时的表现。 第三章:目的与后果:功利主义的精算 边际效用与幸福的测量: 探讨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最大化总体幸福或效用。我们批判性地考察“幸福”和“效用”在量化上的困难,引入负面功利主义(Negative Utilitarianism)的视角。 规则与行为功利主义的张力: 分析区分行为功利主义(Act Utilitarianism)和规则功利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的必要性,以及这种区分如何影响对“例外情况”的处理。 第四章:义务与原则:道义论的坚守 康德的绝对命令与普遍化测试: 详细解析“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两个主要表述,并将其应用于复杂的道德困境分析中,考察其严格性带来的实践挑战。 权利理论的基石: 探讨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区别。分析权利的界定、优先性,以及权利的冲突(如自由权与安全权的平衡)如何通过道义论框架进行梳理。 第五章:德性与品格:行动者的内在维度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 考察德性伦理学如何将焦点从“行动”转移到“行动者”的品格培养上。讨论如何理解和培养诸如勇气、审慎(Phronesis)等德性,以及德性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情境时的适应性。 --- 第三部分:知识论的边界与理解的获取 本部分探讨我们如何声称自己“知道”某事,以及知识的界限在哪里。我们将审视知识在面对不确定性和信息过载时的脆弱性。 第六章:何为知识?从三元定义到当代挑战 经典知识的定义: 详细回顾并批判性地分析“被证成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 JTB)模型。 葛梯尔问题的回应: 深入探讨葛梯尔案例(Gettier Cases)如何揭示了“证成”的复杂性,并概述后葛梯尔理论(如可靠论、知悉理论)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七章:证据、信念与不确定性 证据的评估标准: 区分充分证据(Sufficient Evidence)与必要证据(Necessary Evidence)。分析证据的质量、相关性和来源的可信度如何共同构成一个论证的基础。 贝叶斯推理的哲学意义: 介绍贝叶斯方法(Bayesianism)作为一种量化信念更新的理性模型,讨论其在处理不确定性,特别是科学预测和风险评估中的哲学含义。 第八章:理解的层次与解释的深度 解释的本质: 探讨什么是“好的解释”。区分描述性解释、因果性解释和规范性解释。讨论对现象的“理解”是否等同于掌握其背后的因果机制。 认识论的局限性: 讨论知识获取的内在障碍,包括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的系统性影响,以及在缺乏直接观察或经验时,我们如何理性地对遥远或抽象的事物形成知识主张。 全书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对清晰性、准确性和论证严谨性的不懈追求。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可以在任何领域——无论是个人决策、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参与中——使用的批判性操作手册。通过本书的阅读与练习,读者将能够构建更稳固的思想大厦,并以更负责任的方式参与到任何形式的理性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盖瑞・葛汀(Gary Gutting)


  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哲学系荣誉教授。《圣母大学哲学评论》的编辑,也定期为《纽约时报》的哲学部落格「石头」撰稿。

  研究领域为当代法国哲学、科学哲学以及宗教哲学。他以研究法国哲学,尤其是傅柯的思想闻名,着作有《傅柯》(Foucault: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思考不可能之事:1960年以来的法国哲学》(Thinking the Impossible: French Philosophy Since 1960)、《剑桥傅柯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oucault)、《哲学家知道什么:最新分析哲学案例研究》(What Philosophers Know: Case Studies in Recent Analytic Philosophy)、《20世纪法国哲学》(French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等。

译者简介

吴妍仪


  中正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小说与非小说类多本,非小说类译作包括《白日梦的力量:抓住灵光一闪的创造力》、《哲学的40堂公开课》、《哲学的32堂公开课》(漫游者文化);《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寻找生命意义的11堂哲学必修课》(麦田);《我们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睡觉》、《为什么是碳?》(猫头鹰出版社)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个在公共中走出自己的哲学家盖瑞.葛汀/邱建硕副教授
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如何「维修」我们的信念体系/洪裕宏教授
哲学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深入思考的线索/苑举正系教授
为什么要读哲学?/冀剑制教授
(依姓氏笔画排列)

导论──把哲学带进公共议题的竞技场

Chpater 1 如何论辩政治议题
当论辩不是论辩时 
善意理解原则 
相关证据原则 
确信与论证的限制 
论证与歧见 
知识同侪与歧见的难题 
论辩哪里好? 

Chpater 2 科学:一种使用指南
预测成功原则 
相关性研究及其限制 
实验室与真实世界的对比 
「在此有效」与「在彼有效」
以证据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气候科学 
科学与气候政策:或然率对上价值 

Chpater 3 哲学与科学的限制
意识与大脑 
玛丽与殭尸 
神经科学与自由意志 
快乐与道德的心理学 
理性推论是干嘛的? 
忧郁与精神医学的限制 
虚无的物理学 

Chpater 4 新无神论者
道金斯对有神论论证的批评 
道金斯的无神论论证 
道金斯支持无神论的演化论证 
复杂性论证 
恶之问题 
结论 

Chpater 5 宗教不可知论
神的简单性与必然性 
恶与全知 
不可知论? 
哲学家为何有信仰? 
有哪种说法支持信仰? 
没有知识的信仰 
一种不可知论者的宗教 
结论:宗教与政治 

Chpater 6 快乐、工作与资本主义
快乐 
工作 
资本主义的问题 
一种自由主义式的反驳 
重新思考资本主义 
我们能做什么? 
结论 

Chpater 7 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教育
一个问题 
大学所为何来? 
工具性教育 
被视为商品的教育 
测验有何用处? 
教学:科学或艺术? 

Chpater 8 思考艺术
〈布瑞洛盒〉是艺术作品 
莫札特比披头四更好吗? 
艺术、爱与道德 
前卫艺术与大众艺术 

Chpater 9 我们可以不再吵堕胎这件事吗?
麦克马汉的支持选择论证:胚胎的权利 
汤森的支持选择论证:怀孕女子的权利 
马奇斯的支持生命论证:人类潜能 
堕胎与宗教信仰 
道德与法律 

Chpater 10 哲学能做什么
哲学不能做什么 
哲学已经做到什么 
哲学能做什么 

‧延伸思考 
‧致谢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个在公共中走出自己的哲学家盖瑞.葛汀
──邱建硕(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对在大学的哲学工作者或教师而言,回答「哲学能做什么?」这个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它不能仅借由展示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来回答。因为对于某些提问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在哲学工作者实际上与这个世界已经失去联系的情形下,哲学是否仍如宣称的一样,是探索或发现的一切事物要能够成立的不可或缺基础。本书作者盖瑞.葛汀正面地回应了这个挑战,姑且不论他在《纽约时报》的哲学部落格讨论那些具有高度时事性的公共议题时,究竟对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实质影响。但在本书中,他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讯息,那就是他希望哲学能够在这些公共议题的讨论中扮演一个角色,因为哲学对我们的身分认同以及身为人类的人格完整性是不可或缺。

  他认为,哲学的一个重要性,就在于它能有助于对我们的基本信念进行「知性维护」。这种「知性维护」不仅使我们更了解自己所珍爱的信念及这些信念衍生的逻辑结果,还能在知性多元的社会中,回应不同意见者的挑战。简单来说,当我们有着某些坚持不可退让的立场时,哲学可以让我们更了解什么是自己的不可退让。当我们尝试在这些立场上去建立世界时,哲学告诉我们会走向何处;当我们面对着社会的多元意见时,哲学不仅让我们免除它们可能带来的纷纷扰扰,也能对他人的意见有更完整的理解,甚或找到关于这个世界的图像的共同认知。我赞同这样的一条路径,毕竟对自我的理解对于进入我所在的世界有着根本的重要性。

  上述的想法可视为作者的基本信念,但在本书中,作者并不尝试宣扬着他的基本信念,即透过哲学来论证他的基本信念的成立,对他而言,这是哲学不能做的事情。那么作者怎么回应「哲学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呢?就如同他所说的,这本书是针对非哲学家所写的,唯一具有哲学性的地方,就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作者总是採取了「清晰的概念」并「小心论证」。例如,作者区分了两种论证,一种是结论明显地与一般认知相违反的命题,另一种是结论仍是有争议的命题。所谓结论仍有争论的命题,它们皆是透过论证而来的结论,但究竟我们要接受哪一个结论呢?这正是在公共议题的讨论中经常遇到的情形,不同主张的双方皆採取了论证的手段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在公共议题中,对于这样有争议的命题,不能单单以结论之所以产生的前提的可接受与否来判定结论的价值,因为这些前提可能与提出论证者的基本信念连结在一起。那么,是否依论证过程的严谨性来断定呢?或许这也是一个评价论证的方式。但盖瑞.葛汀引进了「善意理解原则」,对他而言,从对手的观点来看事情,就有可能得出一个更好的论证。「得到一个更好的论证」是一个重要的主张,如果公共议题的讨论目的不在于该採取谁的意见,而是如何得到关于公共议题的最佳论证的话。

  从公共议题的讨论出发,盖瑞.葛汀的信念得到了细致的「知性维护」,他一方面说明自己的信念,并且在这一切过程中更确立及发展了自己的信念,使之得到现实世界的具体实践,称盖瑞.葛汀为「一个在公共中走出自己的哲学家」应当是恰当的。

推荐序

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如何「维修」我们的信念体系
──洪裕宏(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教授)


  阅读哲学的风潮似乎回来了,在欧美,哲学书籍的销售十分强劲,在台湾也有类似的现象。虽然生活上的欲望满足越来越容易,人们心中对人生和世界的困惑也越来越强。大众需要用生活语言写的哲学书籍,让他们在其中各自寻找安身立命之处。在欧美,甚至日本,哲学普及读物的数量多且多元。可惜,在台湾,由本土哲学家撰写的哲学普及读物寥寥可数。透过翻译来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成为一个选项。由吴妍仪翻译,盖瑞.葛汀着作的《哲学能做什么?》就是这样一本不能错过的好书。

  本书作者葛汀教授主要专长在法国哲学、科学哲学和宗教哲学,曾经担任圣母大学哲学系的讲座教授,目前已退休,专事写作。葛汀长期在纽约时报哲学部落格「石头」(The Stone)上撰写哲学文章,可能是在「石头」发表最多文章的哲学家。他不仅在哲学专业上有杰出的成就,也关注如何普及哲学到一般大众。我每次上「石头」去看精彩的文章和数以百计的读者回应,都很羡慕。台湾的一线大报或媒体,谁有这个识见为哲学开一个部落格?

  本书讨论的主题涵盖了科学哲学、幸福、艺术、教育、意识、自由意志和上帝等问题。葛汀运用正统分析哲学的方法,叙述正反立场的论述,让你了解所谓哲学思考并不是修辞上的攻防,而是让你理解你抵死反对的看法其实也不是省油的灯,都各自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前提假设。哲学思辨的目的不在扳倒对手,而是在透过思辨过程让事理越来越明。这就是葛汀强调的「善意理解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我们应同情地去了解对方的论点,帮对方设想一切有利的说法。在充分为对方设想之后,如果我们仍然可以反驳对手,这时才能确保我们没有被偏见、无知或意识形态所遮蔽。

  台湾社会近年来受到网路同温层效应的影响,大家都难免趋同避异,只听自己喜欢的意见,听到异音则视同寇仇。同时,因为网路言论轻便化的影响,大家的心智都耗在如何用一、两句话来制造打击对手的效果。酸民文化于焉诞生。酸民论述幽默有余却残酷无比,有时已经接近霸凌。在这样的网路文化影响下,葛汀所介绍的哲学论述方法,尤其是「善意理解原则」,其实就是在告诉读者,如何以哲学的态度去和持反对想法的人对话。同温层效应使我们失去和不同意见的人们对话的能力,葛汀的书让你学到如何面对持反对意见者,如何与之对话,以增进社会互信。

  很不幸地,近年来许多政治与社会议题一再撕裂台湾社会,例如同婚议题、一例一休问题、环保问题、年金问题、两岸问题等等,持不同意见的群体之间相互敌视的情势不断拉高,造成互信消失、社会崩解的效果。葛汀的书教导读者如何学会哲学式的思考。如果你习惯了哲学式思考,你会发现自己三不五时也能站到对方的立场去了,觉得对方其实也有相当的道理,相互理解和互信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看政治人物恐怕是最需要修习哲学思考方法的一群人了。

  葛汀运用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到的议题,来呈现哲学思辨的本质与实务。哲学思辨不外逻辑(演绎)推理和预设前提。逻辑推理方法教你如何从一组信念去推出一个结论。预设前提则包括经验命题和意识形态信念。前者可以借由科学来检验,后者则指一些对你而言自明的,可能是宗教的或道德上的信念,这一部分与意识形态有关,通常冲突点都发生在这里。其实没有人终其一生都持相同的信念。我们的信念天天都在修正或改变。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如何「维修」我们的信念体系。葛汀说,哲学就是「知性维修(intellectual maintenance)的实践」。「维修」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我们的信念的反对意见做出回应」。哲学思辨会要求你在必要时放弃己见,接受异议。哲学就是要教你不要那么「控古力」,成为基本教义派。我想,这就是葛汀所认为哲学的真正大用。

  最后我要谈谈译者吴妍仪。译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后来到中正大学修习哲学硕士。我恰好是她的授业老师。对翻译书,我常持保留态度,因为有些翻译实在错的离谱。但是我极力推荐葛汀这本书的翻译,因为吴妍仪是十分优秀的哲学学生。我教过她哲学,也常年和她保持联系。我看到她在写作与翻译上的优异表现,以及她近似苛求的自我要求,我认为这是一本严谨可靠的译作,大家放心地享受阅读葛汀这本书吧!

推荐序

哲学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深入思考的线索 
──苑举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书名,是我从事哲学研究三十多年来,一直放在心中的问题。我们哲学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与一般人不太一样。一般人很容易直接问这个问题,却对于「哲学是什么」缺乏应有的认识。哲学专业人对于这个问题往往是採取「搁置」的作法。为什么呢?因为在研读哲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的快乐,而这种感觉,让我们搁置了这个问题。

  最近几年,我开始正式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议题与困惑,哲学应该能够很积极地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如果不是答案,至少要能扮演启发的角色。若是哲学不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环境,那么从消极的态度看待哲学,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这几年来我很努力,虽然不算成功,但至少我认为,哲学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一些深入思考的线索。用这个态度来看待哲学,可以展现哲学的妙用,却也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同的社会可能有不同的哲学需求。这是因为,纵使哲学强调客观与理性,但每一个社会都有依照传统所强调的议题。

  本书正是针对美国社会所做,因此其中内容所想要解决的哲学议题,都是美国时下最热衷的。在长期受到美国学术发展影响的台湾,对这些议题并不陌生,但它们与我们切身的相关性,略显不足。我必须说,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理解哲学的起点。

  美国社会有美国人特别关怀的议题。其中包含公共政策、科学发展、宗教理念、资本主义,以及堕胎问题。在这些议题中,无论我们是否熟悉,但有一点却说明美国哲学对社会所担负的责任。这点就是,美国的学者,会透过论辩的方式,把哲学讨论带进公共议题,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争议。

  最近美国主要的政治事件,来自于自由与保守之间的对立。欧巴马总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在强调人人平等的理想下,动用了国家预算,补贴全民健保。这件事情,受到目前现任总统川普的极力反对。川普总统的立场强调:真正的自由,在于回归到原有强调个人主义的保守思维。

  这个对立,不单单是公共政策,其实它本身就牵涉到了哲学传统中,看待个人与群体之间应当如何维持均衡关系的社会议题。美国学者热衷于对公共议题发表高论,而且立场鲜明,论点与对手充满对立。有的时候,在回应挑战时,甚至会用到很多情绪性的字眼。

  这些对立告诉我们,哲学家的论辩,并不容易说服对方。然而,以文字展现立场,可以吸引社会大众,做为公论的基础。这是美国哲学的表现方式,也等于是以论辩教育社会大众。这是今天在台湾的我们应当学习的部分。

  从本书的内容中可以看得出来,美国社会重视的议题,就是科学、宗教、经济、艺术与生命价值。本书讨论科学时,分为两部分:从社会整体看待科学的公共价值,与从脑神经检视科学发展对于理性的定义。这两部分,一大一小,一外一内,说明科学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决定性。

  然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宗教,尤其是有关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分别介绍无神论与不可知论,目的在于告诉我们,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是一个踰越人的认知能力的问题。比较折衷的立场,应当是承认人的限制,採不可知论,或将宗教的领域延伸至道德。

  本书剩下的部分讨论的是政治制度、艺术价值与生命伦理的问题。在政治方面,作者着重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运作与未来。在艺术方面,作者比较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所显现的价值。在伦理方面,作者直截了当地问,我们可不可以不再针对堕胎这件事情,进行无止无尽地立场表述呢?

  在这些内容的铺陈中,读者很明显地可以看得出来,对于这些美国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哲学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剖析问题,却不会给我们一个直白的答案。或者说,哲学只是一把打开论辩之门的钥匙,答案却深藏在门后。

  我们应该为这个结果感到难过吗?答案是,不 !哲学能做的事情,并不在于针对这些难题提供答案,而在于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野,看待这些议题的本源。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以本书书名为题,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哲学不要存有不实际的幻想。

  哲学,能够做的是持续地思考,而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对于这一点,很多期待哲学能为我们社会做一些事的人,都应当以持续探索的态度,理解哲学。毕竟,所有信念都需要透过思考,来加以确认。

  我诚挚地推荐本书予国人,同时也希望读者们在欣赏美国哲学发展的过程中,想想我们自己的哲学能做什么。

推荐序

为什么要读哲学?
──冀剑制(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二○一七年三月,我到中广流行网录音访谈,才刚开始没多久,节目主持人问我:「为什么要读哲学?」「哲学有什么用?」

  通常,问这种问题的人,大多是想挑战哲学的价值,但我当时清楚知道这并非主持人的用意,因为节目要推荐我的一本新书中,就有一个章节是在谈这个主题。然而,即使如此,这个问题突然出现,还是一样让我不知所措。

  节目中的访谈,无法长篇大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说清楚,这并非易事。其实,就算时间足够,难度一样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哲学的用处并不像其他事物的用处一样单纯。如果一定要简单说,我的答案只能是:「哲学能够提升我们的智慧。」然而,什么是智慧?智慧又有什么用处?除了「提升智慧」这种很笼统的价值之外,哲学就没有其他价值了吗?这些问题,会让我再度陷入困境。

  然而,人生中常常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巧合(也或许不是巧合),才苦恼着这问题没多久,救星就出现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稿时,心中着实开心了一下:Wonderful!因为它就是在讲哲学的用处,以及该如何学习运用它。

  近年来,台湾民众对哲学的兴趣越来越大,在书籍市场逐年萎缩的情况下,哲学书籍还逆势成长,尤其某些哲学通俗读物还能成为排行榜上的畅销书籍。这代表着台湾社会正朝向有深度的文化发展。这让人充满着期待。然而,介绍哲学理论的书籍虽多,谈论哲学思考价值以及该如何应用的书籍却很少。这本书,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口。

  首先,作者针对讨论时事问题的哲学应用开始说明,告诉我们该如何借由哲学的思辨方法,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议题。尤其我们发现当今台湾许多政治人物,或是上街表达诉求的团体,常常会诉诸一些毫无说服力的言论与推理来表达意见,尚未意识到哲学思考的价值。借本书的说明,将有助于大众发现,原来哲学在此可以有这么大的贡献。或许,每一个政治人物,以及每一个想上街表达诉求的团体,在高谈阔论之前,都应该先跟哲学家讨论一下自己的推理逻辑,以免落人笑柄。

  在追求真理方面,有些知名科学家认为,「哲学已经过时了,应被科学取代。」然而,作者举出一些重要议题的探索过程,尤其以目前广受哲学与科学共同讨论的意识问题与精神医学为例,显示出哲学在追求真理的方向上,仍有其无法被取代的价值。

  另外,针对许多重要、但尚不能以科学方法实证的议题来说,像是「神是否存在」、「宇宙是否无中生有」等问题。作者指出,缺乏哲学思考能力的科学家们,在此领域的论证经常过于轻率,而且自己难以发现其中的逻辑谬误。显然即使身为具有卓越科学能力的学者,也需要哲学思考能力,才能针对这种科学方法管辖范围外的问题,做出更合理的思考。

  最后,除了学术议题的探索,在我们的生命中,该如何生活?如何获得幸福与快乐?怎样的工作方式最好?如何看待经济与教育?家庭、人生等问题又该如何面对?有了哲学的加持,我们可以寻找一个相对更好、更合理的解答,自然也就更容易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

  那么,为何要读哲学?哲学有什么用?答案已唿之欲出。然而,该如何获得这个能力呢?读读这本书,也读读其他可以让你感兴趣的哲学着作,将哲学转化成个人的特质,实践在自己的人生与信念中,让我们一起成为有深度的现代哲人。

导论

把哲学带进公共议题的竞技场


  本书中的文章,都是从我最近几年为《纽约时报》哲学部落格「石头」(The Stone)撰写的短篇文章所衍生出来的。每一篇短文都有数以万计的读者。一般来说会有数百篇回应,而这些回应都能引导我去澄清、发展并修正我的思维。通常,我的专栏是具高度时事性质的,举例来说,有一系列文章提出了我对二○一二年总统大选各个面向的看法。不过,本书中的文章更长,论述类似的议题,但更具普遍性、深度与细节。

  在这里,如同在部落格「石头」上一样,我是为了非哲学家而写的,不过,我的作品在强调概念清晰度与小心论证方面,是哲学性的。我引进技术性概念与区别,并不是要介绍它们,而是为了阐明正在讨论的议题。想要把哲学观念应用在特定议题上,并不需要具备哲学家的特殊训练才行。

  今日的哲学是一种学院内的学科(就像物理学、生物学或经济学),而哲学系教授大多数是为了彼此而写作。其中的例外通常是教科书,目的在于将这个学科介绍给学生认识,或者设计给门外汉阅读的普及版本,以帮助他们粗浅地认识这个在其他状况下难以进入的专业讨论。然而,我的计画并不是要把大众带进哲学殿堂,而是要把哲学带进大众的竞技场。

  我把自己在做的事情想成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这对于学院派哲学家更技术性、专业性的作品而言,既是应用,也是补充。学院派哲学是具有自身问题、术语及严格标准的一门独立自主学科。公共哲学则是从学院派作品里,取法应付关乎普遍利益的议题。在此同时,公共哲学思考也让它的学院派兄弟可与具体人类世界之间保持接触,因为人类世界既是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源,也是判断问题答案的一项重要标准。

  对于真实生活的问题,公共哲学不提供象牙塔的解答。公共讨论的意见交换,在对公共理解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是对哲学思维的测试。无论科学理论在实验室里得到多大的肯定,在实际应用后,都会让它们得到进一步的支持,有时还会因此得到修正。同样地,公共参与也可同时测试并改善哲学观念。

  在这些文章里,我通常会针对争议中的主题提出个人观点。但我也同样关注于阐明议题,还有介绍持不同意见者可用来透彻思考的一些考量,这些或许可以让他们琢磨自己的观点,以做出更好的辩护。在本书中,一个论证不是用来把反对者打到顺从为止的大棒,而是知性发展的工具。

  那些有特定兴趣的人,会发现本书的每一章都可以单独阅读。选择从头读到尾的读者则会发现,本书带着他们依序经历逐渐变得更广泛、更复杂的哲学思维练习。我的目标是既让读者去理解公共关注的主要议题,也把哲学思维的工具介绍给他们。

  每一章都呈现了引导讨论的哲学原则、概念与区别。第一章〈如何论辩政治议题〉以政治争议为例,说明如何发展良好的思维技术,而这些技术也会应用在许多其他脉络上。

  接下来的六章,聚焦于社会里最强大的三种力量:科学、宗教与资本主义。我应用相关的哲学工具,来让每一种力量成为批判性反省(critical reflection),在此,「批判性」的意思并非负面批评或驳斥,而是一种对于价值与限制所做的细心评估。

  第二章〈科学:一种使用指南〉的重点,在于评估科学主张时特别重要的逻辑原则。第三章〈哲学与科学的限制〉涵盖了种种曾经吸引科学家注意力的哲学议题,并且显示出讨论这些议题时,若没运用哲学资源,将会产生哪些问题。

  第四章〈新无神论者〉转移到更高层次的哲学反省,以相当详细的方式来处理宗教哲学中的单一核心问题:「信仰神是否理性?」在此,我们将看到如何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对「新无神论者」哲学立场的批评)。

  第五章〈宗教不可知论〉则转而发展并辩护一个正面观点:「宗教为何是是理性的」。在此,我特别强调,虽然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主要目的是提供读者有关讨论宗教信念时所需的哲学工具,还有阐明在一个持续的哲学讨论里会牵涉到什么。

  第六章〈快乐、工作与资本主义〉及第七章〈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教育〉,则处理看似非常不同的主题:快乐的本质、工作的价值、资本主义的道德,还有教育的目的。我们的讨论将显示这些主题有何相互关系,并且将它们整合在有关美好生活的整体图像中。此结果就是哲学的知性综合力量之详细说明。

  接下来的两个章节逆转了方向,每一章都呈现哲学能对某个非常特定的公共辩论做出什么贡献。第八章〈思考艺术〉谈当代艺术的价值,第九章〈我们可以不再吵堕胎这件事吗?〉则是关于堕胎的道德性。这些章节会让读者稍微了解到学院派哲学家的论证来回是什么情况,还有公共辩论如何直接从哲学家的专业中获益。

  最后,在第十章〈哲学能做什么〉借着反省哲学史上的某些关键时刻,来发展对于哲学思维的整体性说明。然后,利用由二十世纪美国哲学家威佛瑞.赛勒斯(Wilfrid Sellars)引进的常识映像(manifest image,日常物件的世界)与科学映像(scientific image,分子与原子的世界)之间的区别,澄清哲学在当代思潮中的角色。

  在每一章的开头(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则是每个小节的开头),我会对于该章将应用的主要哲学工具之概念、区别与原则,做出一个概要性的综论。这些标了不同字体(黑体字)的导论,应该能让读者注意到引导每一章的哲学工具,并且跟上哲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越来越复杂的角色。

图书试读

◎Chpater 1 如何论辩政治议题(节录)
 
本章从近期的政治辩论里举例,将解释并以实例说明有效论证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逻辑原则与区别。我们首先区分真正的与虚假的论证,然后讨论并阐明善意理解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这个原则显示出「公平对待对手能够让己方的论证更有说服力」。接下来,我们检视演绎性(deductive)与归纳性(inductive)论证之间的区别,然后在归纳推论方面,探索很根本却常被忽略的相关证据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t Evidence)。
 
接着,介绍确信(conviction)的概念,还有相关的图像(picture)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后面各章都具有重要的角色。反省「确信」在论证中扮演的角色,将导向合乎逻辑(logical)与合乎理性(rational)之间的重要区别。
 
在接下来的两小节中,探究在某个特定主题上势均力敌者(知识同侪﹝epistemic peer﹞)之间的论证,这将导向思想自由(freedom of thought)及思想正确性(correctness of thought)之间的区别,还有对于歧见的逻辑(the logic of disagreement)所做的分析。在最后,我们来考量完全没能说服其他人的论证有什么价值,借此系统化地阐述自我理解原则(Principle of Self-Understanding)。
 
‧当论辩不是论辩时
 
通常,一个「论辩」只是一场激烈的观点交换,一个很情绪化的交锋战,举例来说,逼得你的对手沉默或落泪就「赢了」。然而,哲学家感兴趣的论辩/论证(argument)是一个理性的过程,透过提供良好的理由来说服某人接受某个观点的一种努力。不幸的是,在许多状况下(政治就是一个主要例子),我们所说服的人,几乎本来就已经赞同我们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像是参加了一场高质量的哲学工作坊,而作者就是那位最善于引导和启发我的导师。它没有像很多哲学读物那样,给我一大堆需要记忆的术语和理论,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在公共议题中运用哲学”。书中对“偏见”的剖析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偏见定义为“不好的想法”,而是深入分析了偏见产生的根源,包括认知捷径、社会文化影响等,并提供了识别和克服偏见的具体方法。这对于理解和改善我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讨论,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去思考,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我们究竟有多少真正的选择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贯穿全书的“思维练习”更是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我尝试了其中一些练习,比如如何识别一个论证中的谬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反驳,我发现这些练习不仅有趣,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背诵哲学家的名言,而是让你学会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理论入门”的书籍,但实际上,它是一本充满了“实践指导”的优秀读物。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哲学思想,而是将哲学思考的过程,特别是“论辩”和“思维练习”作为核心内容来展开。他通过分析诸如“环境责任”、“教育公平”等一系列贴近我们生活的公共议题,生动地展示了哲学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剖析问题的根源,理解不同立场背后的逻辑,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证据”和“论证”的强调。在讨论“疫苗接种的必要性”这个话题时,作者引导我们去辨析科学证据的可靠性,评估不同论点的强度,以及识别可能存在的偏见。这种严谨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头脑至关重要。而且,书中的“思维练习”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鼓励读者主动去构建论证、去反驳他人的观点,甚至去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我发现,通过这些练习,我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能理解他人的逻辑,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公共讨论中的参与感和有效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真正赋能读者的哲学入门与思维训练的佳作。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标题“哲学能做什么?”完美地概括了它的核心价值。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淹没,甚至在面对一些严肃的公共议题时,也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容易被情绪左右。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哲学在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独特作用。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谈论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将哲学作为一种“工具”来教授,一种“思维方式”来训练。书中对“自由与限制”的讨论,让我对“界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社会对言论自由、身体自主权等议题的争论,引出了对“何为恰当的限制”以及“限制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的深入探讨。这对于理解当下社会治理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思维练习”部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来锻炼读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论证技巧。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的练习,它引导我系统地梳理了不同观点,辨析了潜在的风险,并尝试构建了自己的立场。这种亲身实践的体验,远比阅读任何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书籍都要来得深刻。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哲学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思维、更善于思考的公民。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议题产生了全新的视角。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比如在讨论“自由”这个主题时,他并没有仅仅罗列各种学派的定义,而是通过分析当下社会关于网络言论自由、个人选择权等具体案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哲学思考在现实世界中的力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思维练习”,这些练习并非简单的问答题,而是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到论证过程中,去辨析因果关系,去审视隐藏的预设,甚至去挑战自己固有的观念。我尝试了几次,发现它们确实能有效地提升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在分析“幸福”的定义时,书中提供的练习让我不再满足于“物质富足即幸福”的简单结论,而是开始思考幸福的主观性、社会性以及其短暂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实易懂,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让即使是哲学门外汉也能轻松进入到作者构建的思考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更是一本教会我如何提问、如何思考的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议题感兴趣,或者想提升自己思维深度的人。

评分

作为一名对公共议题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这些复杂问题的工具。这本书无疑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给你灌输“什么是真理”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耐心而睿智的朋友,一步步引导你去探索“我们如何知道真理”以及“为什么这些议题如此重要”。书中对“正义”的探讨尤其令我茅塞顿开。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公式,而是通过对不同社会情境下的正义困境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揭示了正义背后涉及到的权利、义务、公平分配等诸多相互关联的哲学维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集体责任”的讨论,这让我在思考当下许多社会问题时,能够跳出个人视角,去审视社会结构和制度设计的作用。而且,书中的“思维练习”环节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是让你去死记硬背,而是让你置身于真实的辩论场景中,去尝试构建论证,去评估反驳,这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哲学论辩的魅力和难度,也让我意识到,在公共议题面前,清晰的逻辑和有力的论据是多么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随波逐流地接受信息的旁观者,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到社会讨论中的积极分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