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对了,人生就对了

心念对了,人生就对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哲理励志感悟,分析中国传统国学最着名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人生境界的区别,跟孔子学拿得起,跟佛陀学放得下,跟老庄学想得开!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怎样才能「拿得起」?

  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放得下」?

  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想得开」?

  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想透;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代诗人王维将磨炼心性描写得甚有意境:

  沿着山溪寻去,一路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源头,山已穷,水已尽,但当你静下心来,打量四下,却发现早已有氤氤氲氲的云雾在山腰冉冉升起,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在攀越险峰时才能看到的美丽景象。

  锻炼自己的心性,也是需要经历险峰的。

  在磨炼心性的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各种烦躁和无法忍耐的感觉,但当我们跨越这一道道艰难险阻,来到山腰观赏到渺渺云雾时,心灵上的超然便会油然而生。

  当生命的祥瑞之云在心间升起时,心灵也将随之清澈灵明起来,整个人也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这一切感觉都来自内心深处,这种感觉让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获得「本心」的力量,让自己经受身体上的各种苦难,与此同时,心灵也变得更加强大。

  量变产生质变,只有心灵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考验,才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让自己的心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寒梅


  多所重点大学研修班特聘教授,被誉为「东亚有使命感的学者」之一,研究专长为古典文学、宏观史学、心灵哲学、东方美学等。至今出版了10部专业以及心灵、国学类畅销书50多部。





图书目录

【上篇:跟孔子学拿得起】

第一章   抱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1.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2.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3.面对质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4.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5.正确的世界观,是确立目标的前提
6.怨天尤人,不如接纳现状
7.只有自己才是靠得住的

第二章   磨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就大的事业,需要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2.能忍能让,化阻力为动力
3.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4.乐业是职场修炼的最高境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认识和锻炼自己的「本心」
7.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8.接纳苦难,与快乐交织并行

第三章   豁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历经磨难,我们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1.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2.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
3.欲速则不达
4.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6.学无止境,保持一颗进取心
7.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中篇:跟佛陀学放得下】

第四章   涉世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1.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
2.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3.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4.不完满才是人生
5.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6.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7.乐道人善,欣赏别人的长处
8.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

第五章   行经幽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于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却也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1.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
2.参透得失的本质
3.忍辱负重,如饮甘露
4.恐惧是世上最伤人的情绪
5.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6.人不转我转,我不转心转
7.降低一份欲望,收获一份幸福

第六章   不忘初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能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有一天会豁然顿悟,明白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1.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2.错误的坚持,就是浪费生命
3.保护好你的忏悔心
4.看淡名利心
5.扫除贪、瞋、痴等污秽心
6.去除不必要的猜疑心
7.勿忘初心,始得善终

【下篇:跟老庄学想得开】

第七章   看自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就是这种人。

1.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2.巧妙而适度地推荐自己
3.学会「忘我」
4.自知之明比才华更重要
5.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6.留有余地,才能持续发展
7.曲以求全,不做无谓的牺牲

第八章    观天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世间便能一览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开阔了,心就宽了;站得高了,事就小了。想不开,往往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眼光和思维所涉及的面,尽量往大里走、往高处去。

1.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
2.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4.拆掉思维里的墙
5.将复杂的事简单化
6.善于观察,于无形处发掘「有形」
7.穷则变,变则通
8.不必烦恼,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九章   品人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1.得意时莫忘形
2.当于静处品人生
3.淡泊名利,顺其自然
4.宠辱不惊,淡看人生枯荣
5.不争是最高明的「争」
6.功成身退,才是真英雄
7.虚怀若谷,要「慎」也要「重」

第十章   任逍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达到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1.看淡生死,尊重生命
2.逍遥是一种人生境界
3.别强求别人理解你
4.小事别太认真
5.快乐不设限
6.让心放松下来
7.万事随缘,顺其自然
8.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放弃自我

图书序言

接纳苦难,与快乐交织并行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朗,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说:「圣贤们虽然另有真正的快乐,然而这种快乐也是一般人共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样快乐,反而给自己找来许多忧愁苦闷,丢弃了真正的快乐。虽然在忧苦迷茫中丢弃了快乐,但真正的快乐并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头明朗,在自己身上寻找,便能真正感觉到快乐。」由此可见,人人自身都有快乐。
 
生活中有苦有乐。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时,人即显得快乐;在低谷时,人便显得痛苦。而波浪永远都是忽高忽低,没有永恆的上扬,也没有永恆的倾泻,所以人生是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矛盾又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如果我们将痛苦与快乐看成绝对的对立从而加以逃避,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反而会变得更加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见苦畏惧,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苦乐观。
 
王阳明廿八岁举进士,之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当他要为朝廷出力的时候,政治劫难却降临到他头上。正德元年,因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他得罪了宦官刘瑾,因受其所害,第二年被贬谪到龙场驿任驿丞。在赴任的路上,刘瑾又派人跟踪追杀。他侥倖逃过一死,之后又乘坐一只商船去舟山,不料遭遇飓风,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阳明本想隐居武夷山,却又担心刘瑾找父亲的麻烦,于是他到南京探望父亲之后,便辗转到达龙场。
 
当时的龙场是深山荆棘丛生,毒蛇勐兽出没,蛊毒瘴气相侵,苗彝杂居,属水西安宣慰辖地。王阳明初到龙场,人地生疏,就用柴草搭了一个窝棚居住。不久他的书童在离龙场不远的东面三里远的龙冈山上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们很是欣喜,即搬进洞里居住,这便是今天闻名中外的阳明洞。
 
阳明先生到达龙场后,钱粮困逼,常处于绝粮挨饿的状态,两个随来书童很是难受,先生便带着他们在附近开了几亩耕地种植庄稼,解决了吃饭问题。龙场南面一里路,有一个平地旷野中隆起的一座石岩下的小洞,可容纳数十人,阳明先生见了此洞很是满意,便进入此洞「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这便是玩易窝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