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有美玉於斯,韞匱不藏諸 颱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但在這個社會中,大傢對於強調多元主義的哲學思考,並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這個事實,讓我這位哲學教師感到睏惑。連我都如此,那麼可以想像的是,哲學學生所麵對的睏境。
雖然情況如此,但總有一些學生輩的人深深瞭解「有美玉於斯」的道理。他們不甘願,堅持透過他們的「筆」,展示腦海中的「玉」。他們年輕有理想、富正義感,無畏時局多變,勇於麵對爭議,搭配哲學的智慧,高談闊論,企圖啓濛社會。
對於這一份熱情,我在感動之餘也想到自己。我年輕時,沒有這麼好的文筆,卻也很安靜地讀完書。後來利用教書之餘,也找機會寫一些針對局勢做評論的文章。我羨慕後生晚輩所做的選擇,尤其在網路的時代,他們不斷地以獨立個人的身分,錶達對於政治與社會的看法。
這些看法中,多數有立場,也有很多純粹就理念進行分析。不過整體而言,所有的讀者都會發現,任何立場一旦轉換為文字,內容極有可能變得比較持平而且深化。當然,政治立場是比較激動的,不過是否能有說服力,則要由讀者判斷瞭。
本書分成六個部分。其中,「價值」的部分涉及倫理學的思考;「生活」談的是人的根本價值;「政治」強調的重點是對於時局的批判;「性彆」這一部分說的是自由選擇的立場;「自己」闡述一個哲學中,有關自我認同的問題;「藝術」這一部分是我認為本書最有意義的。藝術的討論,自然涉及主觀鑑賞與客觀評價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正是現在颱灣社會最需要的。
本書有三個部分非常值得特彆點齣來。第一,它的現時性。書中有非常多的內容,針對剛發生不久的社會議題進行分析,讓讀者可以感受到哲學論述的活用與論理。第二,本書列舉的思考問題。在每篇文章的最後,都有作者列舉的問題,讓讀者在意猶未盡的心境下,可以嘗試地針對這些問題過一過哲學癮。第三,本書的寬廣性。本書所有的文章,不但文筆清晰又流暢,還牽涉廣泛的哲學內容,其中還擴及傳統中國經典的詮釋與分析。這是我在閱讀本書中,最為驚艷的收獲。
我嚮國人推薦本書的同時,也希望所有讀者不僅僅將本書當成「哲學讀本」,也可以親自思考它背後所展現的意義。
苑舉正
(本文作者為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推薦序
一介草民的真心不騙 在《現代草民哲學讀本》齣版的兩年多前,現任的烙哲學主編硃傢安有一迴跟我談到他們「正在籌組哲學普及的寫作團隊」,希望能夠以日常的語言,將哲學這門學科的知識介紹給更多的讀者。
當時是二○一四年,颱灣社會從三一八太陽花運動與反核運動的激烈衝撞中,撞開瞭新世代對於知識的渴求。無論是起造於當時、或是更早的學術科普網站,知識議題陸續在社群網站上受到熱烈的關注與分享,這股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學術公共化與科普化的需求,就我個人所身處的成長脈絡來看,或許可稱是前所未見。而烙哲學確實就成立在一個對科普文懷抱有彆於以往期待的浪尖上。而我想,比起過去,這樣的條件更有利於推展學術的科普知識;特彆是颱灣至今不僅經曆瞭政黨輪替,同時巨量議題更源源不絕地接連登場,舉凡婚姻平權、文言文的存廢,皆豐富瞭議題討論的厚度與廣度。
當然,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時事評論的文集,而是有著精采紮實卻不艱澀、且不令人昏睡的哲學介紹。除瞭哲學史上著名的思想實驗「電車難題」(相信大傢都看過網路上各種電車難題的變形種),也介紹瞭幾位哲學傢的經典學說:如康德的道德原則(不知道康德如果生在當代會不會被虧94狂)。除西方哲學外,書中也安排瞭中國哲學的篇章(暫且不論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的討論),對於哲學的認識因此更為呼應讀者的生命經驗(如老子不是隻齣現在國文課本那樣);此外,關於藝術哲學的討論,也拉開瞭另種觀看藝術的視角,進一步豐富瞭我們的美學體驗。
無論從時事議題融以哲學討論,或是以思想實驗帶齣哲學的思考模式,作為非本科齣身的一介草民如我,本書的閱讀門檻不若想像中高,反而相當接近生活,並在關鍵的議題上,更適時地以哲學迴應瞭社會。哲學作為一種方法,不在於將復雜的社會現象/問題,以抽離、去脈絡且真空化的討論找齣答案。相反的,我們所麵臨的道德爭議,往往比這些抽象的思考與論辯更為瑣碎、復雜。如能透過哲學嚮外解析世界,嚮內認識自我,並進一步形塑自己的世界觀;或許,這比找齣一個終極答案來得更有意義。
許伯崧
(本文作者為UDN鳴人堂主編)
序
歡迎踏入烙哲學交誼廳,來趟哲學思維的旅程 兩年前,沃草的「公民學院」開始執行「烙哲學」的發起活動與支持計畫。那時的召集人和今天一樣,是硃傢安和洪偉。
我們最早的想法,是希望經營一個以哲學普及寫作為導嚮的社群。為瞭這個目的,我們設立瞭用於綫上討論的「烙哲學交誼廳」,並定期舉辦屬於寫手的實體交流聚會。
為瞭建立永續發展的模式,我們首先必須找到獨立的經費來源。「UDN 鳴人堂專欄」的幫助,對於此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他們提供的稿費一部分就做為社群的運作經費,支持每一次的寫手聚會。在這要特彆感謝鳴人堂主編許伯崧的支持。
穩定産齣「鳴人堂專欄」的哲普文章,成為這個社群中最重要的活動。圍繞著此專欄,哲學人在討論區中交換意見,不管是批評還是補充。
在烙哲學的稿件審查上,我們採用獨特的「開放審稿」模式。完全透明地在「烙哲學交誼廳」上進行。任何會員都可以在每篇投稿的討論串裏看到文章的形成過程。最後再由主編硃傢安進行最後的潤飾和確認。
這種審查方式除瞭可以廣納多方意見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在文章的形成中,享受到哲學討論的過程。
然而,社群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在內容的産齣。社群中的交流以及對話,也增加瞭社群參與者的成長與反思機會。
哲學不是實用的學科。哲學普及的工作,除瞭要能讓人瞭解哲學,同時也要對人說明:「哲學的價值在哪裏?有什麼用?」在社群中,這提供瞭我們很好的反思機會。
在社群中,我們遇見各種不同的人,而人人都有自己對哲學普及的見解和認為重要的問題;對每個議題,也有自己的獨特思路,進而成其內容的豐富。
兩年來,社群隨著參與者的貢獻成長著。今天,終於有瞭《現代草民哲學讀本》的齣版。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這不隻意味著我們寫瞭一本書,更意味我們以自認理想的社群模式寫齣瞭一本書。
這本書所呈現的,是經過錘鍊的精確思路、豐富思考的方法。能帶給讀者的,將不隻是哲學的敲門磚,更是一趟能經曆各種哲學思維的旅程。
如果覺得還不過癮,就來「烙哲學交誼廳」(citizenedu.tw)上晃晃吧!
洪偉(沃草公民學院專案經理)、吳星澄(烙哲學企畫編輯)
序
我們邀請你,對人生提齣最全麵的質疑 在民主社會裏,和政治立場不同的人互相討論社會議題,是免不瞭的事情。遺憾的是,我們在進入臉書時代之前,並沒有太意識到這件事,也沒有做太多準備。忽然發現社會裏竟然有那麼多政治立場令人發指、那麼多跟我不一樣的人,讓我們都嚇壞瞭。我們發明瞭很多詞匯,例如「同溫層」「取暖」,但它們對討論的幫助似乎很有限。一旦麵對真正的對手,我們依然容易陷入跳針和鬼打牆的輪迴,直到有人放棄對話或者被封鎖。
這些情況令人洩氣,但這並不錶示我們很爛。因為我們其實一直沒有受過民主社會公民應有的專業訓練,國民教育並沒有教我們怎麼跟立場不同的人對話,怎麼有耐心地抽絲剝繭理解雙方立場。
這個時候,我們想,哲學該齣馬瞭。
對於一般人來說,哲學的抽象思維就像是在打高空,對生活幫助有限。然而如果你曾經好好參與一場政策辯論,會發現多元社會的理解避不開抽象思辨: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美感呢?什麼是人的基本權利?如果被剝奪瞭,到底有多糟?當人們需要藉由抽象層次的討論來共同擬定社會前進的方嚮時,輕賤哲學思維的結果,就是低落的討論效率和糟糕的決策。
本書使用指南:引齣你的想法與我們對話
其實,以哲學研究為職業的人,就跟其他學術工作者一樣,他們喜歡自己研究的東西。如果可以,他們會希望彆人也能享受這些思考和探尋的樂趣,並進一步用哲學來改善生活和社會。在颱灣,有一群念哲學的學生想要動手讓這個願景更容易實現。他們發想有趣的議題、研究清楚的錶達方式、鑽研引人入勝的寫法,希望能把哲學寫得讓身負一天工作疲倦的現代人也讀得下去。你手上的這本書,就是這些人努力的成果。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整理瞭烙哲學社群近三年來發錶的文章,依照主題和進階程度分類,並在文章後麵附上瞭進階思考的問題,協助你確認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並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意見。我們整理的六個主題分彆是:
價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看似主觀的道德該怎麼討論?
生活:有所謂「真理」嗎?我們該怎麼麵對工作?
政治:對政府不滿,可以怎麼辦?
性彆:同性戀不能結婚,有什麼問題嗎?
自己:「我」是什麼?「我」存在嗎?世界呢?
藝術:什麼是藝術?解讀藝術作品,有所謂對錯嗎?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刻意挑選瞭一些有先後接續效果的文章,讓你的閱讀能夠逐漸深入,例如:
林正昊:為什麼康德絕對不說謊?
張智皓:道德原則可以有例外嗎?
此外,我們也挑選瞭一些在相同議題底下有互斥立場的文章,讓你體驗哲學辯論好玩的地方,例如:
王人俊:當心!主張同性戀不自然,可能導緻你不能穿褲子!
張子龍:你真的有想過護傢盟在想什麼嗎?沒有,你隻想到自己
你在閱讀的時候,不見得會同意作者們的說法,這很正常,也很好。你應該把作者當成仁慈的對手:他們盡量清楚鋪陳齣自己的看法,讓你當成靶來進行思考訓練。有些作者甚至在文章後麵的思考問題裏鋪瞭一些綫索,讓你可以更容易找到切點來反駁他自己的意見。(當然,也有一些作者故意設計瞭奇怪的問題,意圖造成讀者的睏擾。基於寫作自主,我們也無法阻止他。)
在學術上,哲學的訓練很仰賴思考。以休閑娛樂來說,你也得自己實地去想,纔容易體會哲學的樂趣。所以,除瞭我們自己打自己之外,我也建議你在讀的時候隨時想想下麵這些問題:
這個人討論的問題是什麼?
他對這個問題給瞭什麼答案?
他對這個答案給瞭什麼理由?
這個理由好嗎?我願意接受嗎?有沒有什麼顧慮?有沒有更好的理由可以支持他給的答案?
他給的答案好嗎?這個答案會不會導緻什麼奇怪的結果?對於他討論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答案?
他討論的問題如何?夠明確嗎?他提問的方式,會不會誤導我認為他的答案很閤理?
對文章進行最全麵的質疑和反思,就是不浪費作者心力的最好方式。
現在,就翻開下一頁吧!
硃傢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