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品德教案-导论篇
台大哲学系教授 林火旺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认为,每个人从事任何自愿性的行为,都在追求各种目的,但是一生中最终、最高的目的就是「幸福」,这似乎是一般人的共识;生活中碰到冷血杀人或食安问题,一般人都会说:「品德很重要」,然而一般人比较不能体会:品德和幸福密切相关。在「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通俗想法下,大多数人想尽各种方法追逐名利,以为名利双收就是幸福,根据在这样的逻辑,显然道德和幸福并不一致;许多人从事非法或不道德的行为,几乎都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利,也就是说,在这些人心目中,不道德有利于个人幸福,因此具有合理化的基础。这种思考模式似乎证明道德和幸福无关,甚至有碍幸福。如果品德和幸福密切相关,那么多从事不道德行为的人难道是不理性或是傻瓜?他们那样做难道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答案是既肯定又否定:他们是聪明一时、但煳涂一世;他们看到的只是短期的利益、却牺牲长期的幸福。这个道理只有透过深思熟虑的哲学思辨才能釐清,不具有哲学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被世俗流行的价值观说服,而做一些自以为靠近幸福、但其实很可能和幸福背道而驰的事。
在一个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普遍轻视哲学、视哲学为无用的台湾社会,哲学智慧的重要性不容易被彰显出来。由于一般人不具有深思的习惯或训练,他们的道德谈论只停留在表层,「口号」和「教条」是他们对道德的普遍印象,所以道德和幸福的关系自然变成风马牛不相及。我们整个品德教案的设计,就是希望借由日常生活耳熟能详的事例、习以为常的想法,透过哲学论证的方式,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复杂性、凸显一般人忽略的论点,最后的目的是要证明:哲学思辨才能照亮道德的深层意义,让人们看清楚:在表层似乎不相关的道德和幸福,在根部却是相互连结的。
一、哲学思辨的重要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幸福人生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但是要获得幸福并不是坐着等、不是凭感觉、也不是跟着流行走,而是必须先经过一番自我探索的过程。
(一)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