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节录)
布雷克本是怎么想的? 哲学或者说哲学思考起自一个人性的事实:人会反思自身的存在与周遭环境。这样的反思来自人心灵中一个时隐时现,但总是存在的倾向:想要理解──想要理解自我、想要理解他人、想要理解社会、想要理解世界(宇宙)。这是反省式的理解。不同于来自直接经验的认知或情感上的回应。反省式的理解是人心灵独特的运作。反省式的理解可以带着不同的意图或态度,这个意图可以是想要活得更好,或者是纯粹的认知或知性的理解。如果是带着比较纯粹的认知兴趣,那么,这个反思是理解所意图的是探究真相或是对于一切能够想得通透。时至今日,科学的探索是理解真相的典范。就这一点来看,如果有人说,科学是正确理解所必要,这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说法,甚至就是正确的途径。事实上,有些人採取极端的立场,认为科学是理解真相唯一可靠的方式,这是科学主义。弔诡的是,科学主义并不能用科学的方式来证明,反而,相信科学主义的人是选择了一个哲学主张。
先不去论科学主义是否成立的问题,明显的,哲学不是科学。但是,哲学就其为理解真相的学问,哲学如何不同于科学?或许从事哲学探究的人,彼此的动机或兴趣并不全然相同。但是,作为一门学问,哲学是或更好被理解是纯粹的知性兴趣所推动的探究。哲学是对于理解真相或想要将真相想得通透的知性活动,这是反思性的。究其根源,反思起始于问题──人在追求理解自我、社会以及世界(自然)所遭遇的问题。所有智性理解的追求都有所针对的问题,不仅哲学如此,科学亦然。
哲学和科学,依据前面简单的叙述,有着家族相似性──哲学和科学都是对真相的智性探究,也都针对着类似的主题──对于自我(人)、社会与世界之真相的理解。虽然如此,但哲学不是科学,或许我们还是需要回答先前的问题:哲学如何不同于科学?这个问题颇复杂,不是这篇短文适当的主题,但是,我们都正确的相信哲学不是科学,为此,我们可以讨论一个较小的问题:哲学是什么?
通常,「哲学是什么?」是一般哲学概论的书的主题,大部分的「哲概」都介绍哲学的一些领域或课题,包括知识论、形上学、伦理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社会政治哲学、心灵哲学、逻辑哲学等,这类哲概介绍作者所认为的主流哲学理论,单就这点来说,「哲概」和其他学科的一般教科书颇为近似。在其他的学科,这种一般性的概论通常是介绍这个学科一般被认可的(或者说,没什么争议)学说或主张,如普通物理学或普通化学或普通心理学,这些科学概论是针对初学者,提供学生进一步了解或研究科学的起点。但是,哲学不一样。一本哲学概论(哲学导论)的书可以就是哲学。赛门‧布雷克本(Simon Blackburn)这本书可以看做是哲概,但是布雷克本在这本书里并不介绍哲学各个领域里的主张或学说,而是讨论一些哲学里争议颇大的问题,在这些讨论中,布雷克本的目的是论述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立场或主张。
作为哲学家,布雷克本这本书是阐述他的哲学,或者,他会说,他是在阐述哲学。布雷克本经由讨论20个问题来论述他独特的哲学主张,不是介绍哲学的各种流派,就这一点来说,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教科书式的哲学概论或导论。如果将这本书当成严肃的哲学论述,那么,这意味着,哲学作为一门学术并没有固定的论述方式。哲学论述不仅风格可以不同,甚至方法也不同,就如同柏拉图的对话录《理想国》、笛卡儿的《沉思录》、休谟的《人性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等等,这些哲学着作的风格全然不同,主题也不一,但都是严肃的思考并回答哲学问题的哲学论述。
就写作风格来说,布雷克本这本书不是严格的学术论述,并没有依照学界所公认的学术方式来论述他的哲学。布雷克本在这本书的行文看起来颇为随意,有一种哲学思考笔记的味道,在每个问题的讨论,他广泛引用各种思考、多样的看法,读者明显可以察觉他是在对读者陈述自己的思考、想像与感受。所以这本书不是抽象的论述或者枯燥的独白。不过,这本书并不容易阅读,读者多少会感觉到他的思考或行文脉络不容易完全掌握,有时引述讨论某个哲学家或科学家或文学家的说法,有时是对流行意见的观察,有时是他自己的看法,这些不同说法交杂在他的思考与讨论中;这样的论述,一方面呈现问题有其复杂性,另一方面则涉及更多的争论。再者,这些哲学问题是反思性的,读者需要够努力去思考才能掌握或品味其中的趣味。
……
这本书的写作看似随兴的哲学思考笔记,布雷克本并不在细节上有足够的清楚说明,也不仔细说明所引述之哲学主张的意义,因此,阅读时有些时候有一定的难度。他的目的是引导读者进入哲学或作哲学思考,他的讨论是提供思考每个问题的一些角度以及方法,他提供读者他所认定的对于问题的哲学思考。读者或许会问:这问题是这样来思考吗?例如人性的问题,中文的读者对于人性的议题多少是依据所读过或听过的性善-性恶的争论来设想,但布雷克本在书中并不如此来考量或处理人性议题,这让读者不免对布雷克本对于人性的思考与论述有所迟疑。其实,布雷克本在前言中提到,哲学是处理人性的问题,他对人性的理解颇明显是沿袭自苏格兰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想法。休谟认为,人类理解的对象包括自然与人,自然哲学或科学研究自然,而人文科学或哲学研究人与社会,休谟称之为人性科学(science of human nature)。如此,休谟式的人性观是比性善-性恶更广,从这个更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或可了解布雷克本在前言中所说的,哲学主要是对人性的讨论,11-15章关于时间和存在的讨论不是明显关于人性(对休谟来说,时间与存在也是人性论的议题,为何如此?这里不进一步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休谟的《人性论》),这本书的其他15个问题都是关于人性的讨论,而第5、6、7、10这几章多少也处理性善-性恶的议题。
或许读者也会问:这本书所提的这些问题真的是哲学思考的适当问题?布雷克本在这里列举20个问题,这些的确是关于自身存在以及周遭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却不被列在这里(例如有人或许关心道德对错的问题、有人关心性别的问题,或者社会正义的问题),当然,布雷克本也没说他所列的是全部的哲学问题。
……
事实上,在这本书中,布雷克本对这些问题提出其主张,但有时并不容易被指认明显。一个可能的因素是,他的论述经常引入生活经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有相类似之处,也各自有独特性,例如他对于「生命意义何在?」、「美」、「死亡」、「神」、「为何要当好人?」等等问题的讨论诉诸颇多他自己以他所理会的他人的经验,引入他对生活的经验来反思哲学问题,这使得他的讨论较为生动,但读者或许会质疑:我为何要在乎你布雷克本的生活经验?哲学思考追求知性理解的通透性,但是,你布雷克本依据你的生活经验所提出的思考与讨论,是你个人的看法,实在看不出来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及回答是通透的?或许,布雷克本以如此的方法来思考讨论这些问题,与其哲学立场有关。
(许汉/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推荐序
规划周全的哲学随笔 一般的台湾人大概不知道英国哲学家布雷克本(Simon Blackburn),他不是奠定哲学问题、理论基础的古早哲学家如康德或笛卡儿,也不是借由令人耳熟能详的问题爆红的现代哲学家如桑德尔(Michael Sandel)。然而,在学术界,若你要列一个目前依然存活的重要哲学家清单,上面一定会有布雷克本的名字。
布雷克本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后设伦理学(meta-ethics)领域,这个领域讨论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
道德到底是怎样的东西?有哪些特性?例如说,人对道德做的判断有机会符应于客观的事实吗?还是说它们终究只是某种情绪上的表态?
布雷克本对此问题的答案已成一家之言,被称为「类实在论」(quasi-realism),主张当我们判断道德的对错时,我们是在「投射」(project)自己的某些相关态度,即便没有独立于心灵存在的道德事实,这些投射让我们依然可以进行「正常」的道德讨论……
有点太抽象了,对吧。
不过就算你觉得自己没搞懂上面那些叙述,也没有关系。即便身为专业哲学家,布雷克本并没有让自己变成只会使用专业语言的人。事实上,只要花点耐心阅读,你会惊讶于《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20个哲学大哉问》这本书里兼具深度与日常的行文。(当然,这也归功于译者邱振训清楚流畅的文笔,让布雷克本的哲学说明功力得以最大程度展现)
在这本书里,布雷克本挑了二十个「就算不特别作哲学上的反省,也会自然迸发出来」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位于一般人基础好奇心的守备范围内,你不需要上过哲学课,也可能忽然产生这些困惑,并在自己不见得注意到的情况下,一脚踏入哲学思考的领域。
这一脚踏入会产生什么后果,满不一定的。或许你会忽然觉得「我干嘛想这些奇怪的问题?更何况它们看起来根本就没答案」,于是转头就走不再回来;或许你会觉得这些问题有点有趣,并发展出了初步的想法,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不管你是哪种人,这本书都能提供一些有趣的帮助。
对于那些想要转身离开的人,布雷克本准备了一些继续思考这些怪问题的理由。或许你觉得品味是主观的,没有高下之分,因此认为「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在这里,布雷克本引用康德的「品味的二律背反」(the antinomy of taste)来提醒你:即便相信品味无对错,人们往往依然会在他人和自己有不同品味的情况下感到不快,甚至有强烈动机想要「感化」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品味判断。我们该怎么面对这种好像有点矛盾的处境?或许我们可以借由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美?」来说服自己不需要在意彼此的判断差异,或许(我说或许)我们可以论证美其实是客观的,并借此找到说服别人改变品味的方法。但不管如何,这些过程必定都涉及关于美和品味的哲学探索。
如果你是那种天生对这些问题有兴趣,并不吝于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人,《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会带给你另外一些帮助。首先,对于书里讨论的一些老哲学问题,布雷克本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点,带给你其他哲学书不见得能提供的视野。例如说,他用「我们能彼此理解吗?」这个问题来切入语言哲学,当我们思考什么是语言意义,这不断地提醒我们要注意语言事实上拥有的沟通功能,以及预设在每句有意义话语背后的其他人类心灵。此外,布雷克本铺陈这些老问题的方式,充分展现出他的博学和对议题的熟悉。在各章节底下介绍的各种延伸问题和哲学家辩论,看起来只是信手拈来,但却贯穿每个主题当中最有启发性的那些意见。对于有动机的哲学探索者,布雷克本的介绍能帮助你快速了解每个主题的「哲学战况」:在眼前议题底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当红的立场?它们主要是谁跟谁对打?它们各自有哪些难解的任务?这不但可以让你少走冤枉路(毕竟在哲学上,好理论很难想到,但烂的理论却满地都是),也可以引诱你跟随、批判,并发展自己的看法。
跟哲学概论之类的教科书比起来,《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在写法上更类似于随笔,一点也不正经八百,看起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过在内容上,它涵盖了一般哲学概论会讨论的大致议题。你不该用这本书来取代完整的教科书,然而,布雷克本独到的切入和铺陈,可以让你有效掌握市面上主要哲学争论的内容和方向,将来若决定进一步研读相关论题的文章和书籍,也会更得心应手。
(朱家安/哲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