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原住民
  • 狩獵
  • 倫理
  • 文化
  • 颱灣
  • 社會
  • 人類學
  • 傳統知識
  • 生態
  • 原住民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思想》(Reflexion)雜誌係列榮獲2017韓國坡州亞洲齣版奬策劃奬!

  《思想》(Reflexion)雜誌特色

  2006年聯經齣版的《思想》雜誌創刊,是一份談論思想的刊物,讓各種議題脫離政治立場的對立,迴歸正常的思想論辯,由中央研究院錢永祥教授擔任總編輯。

  《思想》鼓勵中文知識分子,麵對大變動中的世界形勢與曆史漩渦,忠於知識人的人文理想,進行思考努力。它建立一個跨越國界的中文論壇,邀請世界各地使用中文的知識分子,成為《思想》的作者與讀者,完成中文思想性雜誌唯一的、獨有的特色。這些作者包含瞭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美國以及颱灣的華人知識分子參與討論,分彆從不同的角度、環境,提供不同的意見。

  《思想》作為平颱,開展齣華人的思想圈,分彆從社會運動、傳播媒體、民主與資本主義,以及人權法治等,對颱灣民主化的得失成敗,提齣全麵的分析與評價。轉型正義、社會運動政治化、媒體資本化、金權政治,以及弱勢人權等,都是《思想》討論的重點。

  1990年代以來中國人的精神與思想産生巨大的變化,例如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啓動、1980年代的思潮、西藏問題、魯迅與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等議題,不斷被討論,《思想》成為瞭解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進行思辨的一個場所。另一方麵,《思想》也關心東南亞的華人社會麵對政治認同/政治身分的睏擾,同時把空間放大到東亞世界,製作專輯討論「東亞意識」,介紹韓國與日本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當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逐漸形成之時,意識形態卻蛻變成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彼此呈現水火不相容的情況。此外,美國過去二十多年來打造的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讓美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前所未有的主宰地位,民主與市場兩者都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俘虜。這些都是《思想》關心的主題。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嚮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瞭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瞭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瞭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嚮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運動檔案:一種特殊的文本(趙園)
在「波拿巴時刻」重讀托剋維爾(龔剋)
中國式普世與話語權(中島隆博)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序言(吳宗憲)
是「荒野」還是「彼岸」?:從生態觀的差異談狩獵、保育及動物權保護的爭議(官大偉)
狩獵與動物保護:誰的荒野?誰的救贖?(硃增宏)
從《血色海灣》到法羅群島:論非原住民的鯨豚捕獵「文化」(林浩立)
原住民傳統文化尊重與野生動物保育交錯下之正念場(王毓正)
原住民獵場管理與野生動物保育的夥伴關係(裴傢騏)
獵人都期待野生動物豐鬱暢旺(浦忠勇)

馬剋思主義的魔幻與寫實
幻象的湮滅(嚴搏非)
科拉科夫斯基的扛鼎之作:寫在《馬剋思主義主要流派》中譯齣版之前

大陸新儒學的魔幻與寫實
異想天開: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政治訴求(葛兆光)
蔣慶「儒門判教論」辨析(趙敬邦)

思想訪談
王兵訪談:豐富的電影關乎生命最基本的東西(王超華)
緻讀者
 

圖書序言

緻讀者

  2017年是馬剋思《資本論》第一捲問世的150週年,也是蘇聯十月革命的100週年。十月革命所開啓的列寜主義專政以及全盤的社會管製,在上世紀末的蘇東波巨變中已經崩塌。蘇東陣營的結束,加上中共的全麵右轉,似乎顯示瞭馬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挑戰終於敗北,《資本論》畢竟不敵資本主義,一場自許追求人類理想社會的馬剋思主義運動就此終結。

  但是在這個已經沒有「社會主義陣營」的世界裏,資本主義卻敗象連連:全球經濟長期不景氣,成長停滯,失業嚴重,貧富懸殊;到瞭2009年的華爾街大崩盤,多國陷入金融危機,幾乎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這時候,馬剋思主義又顯得並不是「死狗」,它對資本主義的全麵批判在新的環境中是不是仍有意義,尚待繼續的檢驗。

  不過馬剋思主義在過去150年的理論發展,連同巴黎公社(「這就是無産階級專政!」)以來150年的政治實踐,同樣需要嚴肅的檢討。科拉科夫斯基的名著《馬剋思主義主要流派》三捲,多年來被譽為最完備的馬剋思主義思想史,堪稱理論檢討的經典。該書中譯本即將在颱灣齣版,本期《思想》先發錶北京清華大學劉東教授為該書撰寫的譯序。針對馬剋思傳統在政治上的「道成肉身」,嚴搏非先生發錶〈幻象的湮滅〉三部麯,從文革中「上海公社」的瞬間興滅,追溯毛澤東、列寜,以及馬剋思的「國傢消亡」浪漫幻象,如何竟在文革的硝煙中打齣原形而歸於「湮滅」。這篇文章所針砭的對象其實不止於馬剋思主義傳統,更及於各種激進政治特彆是某些帶有無政府主義色彩的民主觀,值得我們重視。

  原住民族的政治與文化權利應該獲得「差異」的待遇,理應是多元文化主義的要求,也是對原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在颱灣廣受認同。不過在一些情況之下,這類差異權利注定會與權利本有的普遍性格發生衝突,動物權與狩獵權利的爭議即為一例。當動物保護團體(其中成員主要為漢人)要求禁止狩獵的時候,原民的感受卻是他們生活方式中一種重要的成素橫遭非議、剝奪,自然産生強烈的反彈。原民團體與動保團體在狩獵問題上的爭議已經延續多年,互信蕩然,很少有機會對話。《思想》藉用吳宗憲教授所組織的一次研討會,情商參與者將發言改寫成專文,組成本期的專輯,希望雙方都更理解對方的思路與價值觀。無庸贅言,保護動物並非特屬於漢人的主張;動保運動也不是任何族群專屬的道德覺悟。原漢之爭畢竟屬於人類內部的衝突與壓迫,不應該外溢連纍到瞭動物。相信原住民族會善用自身與自然生命更為平等、親和的傳統,積極發展自己的動保論述與保育實踐。

  最後,本刊有一個好消息,要跟所有的作者、讀者共享。2017年韓國坡州的亞洲齣版奬,決定將它四個奬項中的「策劃奬」頒給《思想》。獲此殊榮,本刊編委會首先要感謝作者們提供高水準的文章,其次得感謝讀者們熱情的精神鼓勵,最後則必須感謝聯經齣版公司不計成本,一貫地為瞭一種純樸踏實的文化理想而在財務、行政,以及編務上堅定支持這份刊物。我們會繼續努力,為瞭華人世界以中文為載體的公共文化、思想事業盡棉薄之力。
 

圖書試讀

從《血色海灣》到法羅群島:論非原住民的鯨豚捕獵「文化」(林浩立)
 
一、前言
 
在美國大學教授「環境人類學」這門課時,我於其中一週主題為「環境倫理」的課堂上,安排學生觀賞以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捕獵海豚為主題的紀錄片《血色海灣》(The Cove),以及另外一部片長較短、探討北歐法羅群島島民捕鯨活動的紀錄片The Grind: Whaling in the Faroe Islands,並搭配幾篇關於原住民族捕鯨傳統的文章閱讀。這堂課的設計主要用意在於,以多元的案例來平衡獲得200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奬、強烈批判任何鯨豚捕獵行為的《血色海灣》。在聆聽這群學科背景紛雜的學生討論時,我發現他們雖然也不認同太地町的海豚捕獵,但卻沒有與《血色海灣》一樣站在動物權或鯨豚類智能說(cetacean intelligence)的立場,認為這群感知能力幾乎等同人類的生物不該遭受任何形式的囚禁或捕殺。他們反對的理由,是太地町漁民在紀錄片中被呈現的那種隱瞞的態度與顯得殘忍的獵殺方式。而更有趣的是,他們反而能接受法羅群島公開、曆史悠久、記錄完整、沒有涉及商業活動、且號稱人道殺戮的捕鯨活動,並認為前往抗議的「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ard Conservation Society)成員不應乾涉當地的生活方式。簡單來說,他們的結論某種程度上是偏嚮所謂「文化相對主義」:鯨豚保育並非一種放諸四海皆準、不可撼動的普世價值;而根基於一地社會文化的鯨豚捕獵活動應該受到尊重。然而,怎麼樣的狩獵活動纔是有「文化」呢?是源遠流長的傳統?是有限度的狩獵規模?還是不涉及商業利益的生計行為?同時,若不具備這些條件就不算是有「文化」嗎?這些疑問顯示,狩獵權辯論中的「文化相對主義」一詞其實有很大的不足,不但僵化瞭地方的復雜性與地方之間的差異性,也壓縮瞭與環保動保團體溝通的空間,更有可能反被拿過來攻擊一地的狩獵活動「文化意涵已消失」。
 
本文透過日本太地町與法羅群島兩個地區的民族誌、曆史、社會、經濟、生物等資料,討論地方鯨豚捕獵活動中有什麼尺度或大或小的力量在運作著,以及有什麼已産生的改變或未來變化的可能性,而這些都是僅用「文化差異」的視角所不能完全捕捉的。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