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誰成就瞭今天的我?

感恩:誰成就瞭今天的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感恩
  • 成長
  • 人際關係
  • 影響力
  • 迴憶
  • 自省
  • 人生感悟
  • 積極心理學
  • 勵誌
  • 情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帶領思辨目標:

  1. 釐清感恩的概念。
  2. 找齣感恩的原因和對象。
  3. 瞭解如何將感恩化為具體實踐。

  思考邏輯說明:

  帶領孩子或學生思考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在於釐清感恩的概念,擺脫一般人對於感恩的刻闆印象,並將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等心態與感恩區分開來。首先,從生活的抱怨與失落感之「比上不足」,到我其實比其他人擁有更多之「比下有餘」,看齣感恩的發端在於: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謝。但是如果永遠隻看到自己擁有的,容易喪失進步的動力,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如果隻以生活中一個動作或是一件小事作為幸福感的來源,容易忽略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與關聯,則會陷入小確幸的短暫愉悅感,兩者都不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他人的協助,也無法引發感謝之意,因此不能作為感恩的理由和正確方式。

  第二部分,從個人的自身經曆齣發,找齣感恩的真正原因。每個人都至少有一件感到自豪的成功經曆,若要指齣過程中受到的幫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親朋好友與師長,但隻有自己的努力和這些人的幫助其實並不夠,還需要更多人事物的支撐,包括未曾謀麵的人與無形的社會國傢環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各種人事物的支撐架構下活動著,這纔是人必須懂得感恩的真正原因。

  第三部分,感恩不能隻有心中充滿感謝之意,還必須透過實際行動來錶示和迴饋:對身邊的人可以直接錶達感謝,無法直接麵對麵的人事物,則可以透過循環和傳遞的方式,讓彼此之間的善意連結越來越穩固,最終大傢都能夠受惠。

  培養「感恩」品德的關鍵在於:打破過去對於此德目的刻闆印象與狹隘認知,從個人經驗齣發,釐清感恩相較於自我感覺良好、小確幸的不同。瞭解世界的每一個支撐層如何協助我們完成想做的事,藉此充分理解感恩的原因和對象,並將此感謝之意化為具體的行動,迴饋每層支撐網中的人事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薏文


  學曆: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颱灣大學哲學所碩士
  研究領域:中國哲學、佛學
  現職:颱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

  她在接觸哲學之後,深深受到哲學思辨精神的吸引,也在其中獲得許多啓發和感動。目前正努力嘗試各種哲學思維與多元教學方式的結閤與落實。喜歡結交朋友,希望能結識有相同誌趣的夥伴,一起開拓彼此的視野,並貢獻所學。

林火旺

  學曆: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倫理學、政治哲學
  現職: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林火旺教授是一位熱情的哲學傢。他是國內研究倫理學、自由主義、社會正義、公民理論的重鎮;他不僅在高等學府的象牙塔中研究,更像傳教士一般,四處演講,有時也上電視,呼籲國人提升民主素養、寬容異見、關懷他人、智慧思辨。

圖書目錄

p.5 推薦序  林火旺
p.8  作者序  黃薏文
p.11 齣版序  李賢華
p.13  part (1) 思辨之前
p.31  Part (2) 概念澄清
p.42  part (3) 帶領思辨
p.94  part (4) 延伸閱讀和補充資料

圖書序言



  從小,我們就被老師或父母要求要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許多人將其視為有禮貌的錶現,而陳之藩的「謝天」一文更是被編入中學的國文教材裏。由此可知,我們的教育想要強調年輕人必須培養「感恩」這個品德。然而,我們若是因為認為一個人必須具備某些品德,而要求他必須做齣正在彰顯這些品德的行為,例如:說謝謝,卻不給他任何釐清這個品德內涵與相關情境的機會,那麼,他的行為隻能是一種虛僞的展現,而不是內在修養的彰顯。當一個人不是因為「被要求」要說謝謝,而是經過層層思考,透過一次次重新理解與反思的過程,最後被論述所說服,進而打從心底認同懂得感恩的重要性,纔有可能避免感恩的行為與內在修養的斷裂。

  我預期有一群人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會對這樣的主題不屑一顧,甚至是排斥帶有任何感恩標簽的東西。關鍵原因在於,颱灣的品德教育長期以來隻以「有禮貌」做為感恩的理由,卻無法以理性分析的方式,帶領我們找齣更廣、更深刻的感恩之原因,更不用說進一步說服我們願意打從心底去錶達感謝。如果你曾經對於被長輩要求一定要說謝謝這件事發齣疑惑、不理解,甚至是抗拒;如果你已經是彆人眼中的長輩,曾經因為幫助某人而被沒禮貌地無視,連一聲謝謝都沒有得到,或許還因此感到憤怒;如果你覺得感恩確實很重要,卻不知道該如何讓你想說服的其他人同意這個觀點,那麼,希望這本書可以讓你有一些有彆於以往的想法與收獲,或是提供一些你正需要的協助。

  本書將引導讀者以哲學討論的方式,搭配影片、新聞、經驗分享等多元教材和活動,讓大傢有機會在品德教條與感恩大會之外,能有機會嘗試不一樣的思考模式來理解「何謂感恩?」「為什麼要感恩?」「要感恩的對象是誰?」以及,「如何傳遞我們的感謝?」提醒您,若是以本書做為教學教案的參考,請在書中每個問題被提齣時,給予參與討論者足夠的錶達與思考時間,再帶入下一個環節的討論與分析。如果過於躁進,想要讓討論「有效率」、讓參與者很快就獲得所謂的正確答案,這場感恩的思辨之旅將會功虧一簣,沒有例外,慎之。

  最後,感謝促成這本書的每一個人事物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對象。沒有林火旺教授、賢華姐與新生代基金會,就沒有愛智營;沒有吳澤玫老師的召集,就沒有品德咖啡屋的教學團隊;沒有許碧珊老師、瀋英傑教官、俞鬆伯老師,就沒有第一次的感恩討論;沒有傳愛傳播文化,感恩討論等內容就不會落實為這本書。最後要感謝我的傢人和朋友,你們是我最穩定的依靠。當然要感謝的對象還遠遠不止這些,我是如此幸運,可以有機會完成這本書並將它分享給有需要的人。謝謝你們!

圖書試讀

一、暖身活動

目標:透過經驗分享引發參與者發言與討論的意願

問題討論:
1 如果給你機會,你想改變自己的哪一個部分?你最不滿意自己什麼地方?
2 上次聽彆人抱怨是什麼時候?
3 聽到彆人抱怨,你的感覺是什麼?你會如何應對?

二、釐清感恩的概念

感恩雖然萌芽於我們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謝,但是一旦發展成「自我感覺良好」或是「小確幸」,就不能稱為感恩。

教具:教學PPT、激勵故事短片( 例如:尼剋超激勵短片)

內容:
(一) 比上不足和比下有餘
1 影片播放:尼剋超激勵短片。
2 提問:「看完影片的感覺?影片中哪些話讓你印象深刻?」大傢輪流發言。引導參與討論的人發現,一開始的不滿意和抱怨是「比上不足」的狀態,而看完影片後的知足與感動則是「比下有餘」。
3 再提問「不看自己沒有的,隻看自己已經擁有的」這句話的意思,大傢自由發言。帶領參與者瞭解,感恩的發端在於發現自己已經擁有足夠多而感到滿足。
(二) 自我感覺良好和小確幸都不是感恩
1 提問:「如果有人一直隻看自己已經擁有的,可能會變成什麼情況?」參與者自由發言。帶領參與者瞭解感恩不是比下有餘的知足而已,進一步討論「隻看自己已經擁有的」如何導緻自我感覺良好,不能代錶真正的感恩。
2 再提問:「什麼是小確幸?」並請參與者自由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小確幸是生活中一個動作或一件小事帶來的滿足與幸福感。
3 藉由前述參與者小確幸的事例,指齣小確幸本身沒有不好,但如果隻以生活小事件作為幸福感的來源,忽略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與關聯,則隻是沉浸於短暫的愉悅感,不能說是懂得感恩。
4 小結:此段透過重新檢視「隻看自己已經擁有的」這句話,打破感恩概念的刻闆印象和狹隘認知,然後以極端的自我感覺良好與生活中常見的小確幸事件來釐清感恩的概念。

三、感恩的原因與對象

目標:瞭解感恩的原因並找齣感恩的對象

要引導齣的核心概念:
因為各種人事物的付齣和支撐,我們纔有機會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這是人要懂得感恩的真正原因。感恩的對象不隻是身邊的親朋好友,還包括未曾謀麵的人與抽象的社會、國傢、環境。

教具:教學PPT、學習單「金字塔圖」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