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哲学 (修订版)

图解哲学 (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入门
  • 普及
  • 图解
  • 思维
  • 西方哲学
  • 东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之所以为人,
在于怀有对世界的好奇,
与对自我的怀疑。
而哲学,就在这过程中孕育诞生。



人为什么不能不哲学?

「上帝是否真的存在?」
「世界是怎么来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朝政败坏、生活不顺遂,该如何安身立命?」
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其实哲学的思辨就已经开始。

哲学的内容含括世界存在的真相、对宗教的理性反省,到人人都能有共鸣的普世性价值思考,甚至数学、科学等本来也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
但是,哲学是什么?
这个提问连哲学家们都难以明确地定义描述,
然而正如哲学的希腊文是「爱智慧」一样,
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就是哲学。



「本书的内容涵盖东西方重要哲学家,介绍的顺序虽然按照时间的先后,但重点并未放在哲学概念或内容的历史发展,而是放在个别哲学家学说的介绍。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清楚地介绍重要哲学家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学说,确实做到了简明易懂而又不致误导的地步。」
─林正弘
《思想的迷宫:西方哲学史导论》 (图书简介) 在这本厚重的导论性著作中,我们试图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图景。本书并非对既有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对人类理性探索历程中那些核心命题、关键转折点以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理性的黎明与古希腊的黄金时代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探寻“爱智慧”这一伟大传统是如何在爱琴海的微风中萌芽的。我们首先聚焦于米利都学派,即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他们试图以自然的“本原”(Arche)取代神话解释世界,标志着哲学作为一种独立学科的诞生。这种对世界本性探究的追求,迅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形而上学辩论。 紧接着,我们详细考察了两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与“逻各斯”思想,揭示了“变化”本身才是永恒的实在;而巴门尼德则以其坚不可摧的“存在”概念,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石,并为后世的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哲学真正走向成熟,则是在苏格拉底的登场。我们用相当的篇幅来探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詰问法,以及他对伦理学和知识论的根本性贡献。他的“认识你自己”成为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信条。 本书的高潮部分自然聚焦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一,我们细致分析了其洞穴寓言的深层意涵,探讨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政治哲学和美学观点。 随后,我们转向亚里士多德,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本书重点剖析了他对形式与质料(Hylomorphism)、四因说(Four Causes)的精妙构建,以及他严谨的逻辑学体系——三段论(Syllogism)。亚里士多德将哲学从柏拉图的天上拉回人间,开创了经验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范式。 第二部分:信仰与理性的交锋:中世纪的哲学景观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哲学的主题和关注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本书描述了教父哲学,特别是奥古斯丁如何成功地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基督教的“上帝之城”相结合,确立了西方神学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世纪盛期的焦点在于“信仰与理性”的调和。我们深入探讨了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改造,他试图通过理性论证来支持信仰的真理,特别是他对“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的论述,至今仍是哲学神学领域无法绕开的高峰。同时,我们也审视了像奥卡姆的威廉那样的唯名论者,他们如何通过对共相(Universals)的质疑,为后来的经验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主体性的崛起与近代的开端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浪潮,彻底打破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将焦点从神转向了“人”本身。启蒙运动前夕,哲学开始关注知识的可靠性来源。 本书详细解析了勒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一公理不仅是近代哲学的起点,也是主体性哲学的诞生标志。我们探讨了笛卡尔的彻底怀疑论如何导向理性主义的堡垒。 与此相对,英国经验主义阵营的崛起构成了另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 约翰·洛克的“白板说”(Tabula Rasa)和对第一性、第二性属性的区分,奠定了现代认识论的基础。 乔治·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将经验主义推向了唯心主义的极端。 大卫·休谟的深刻怀疑,特别是他对“因果必然性”的批判,直接挑战了科学的根基,为哲学带来了“休谟式的休克”。 第四部分:批判的综合与三大体系 面对经验主义带来的知识危机,伊曼纽尔·康德的出现如同哲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本书详细阐述了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知识不是完全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我们先天的认识能力(范畴)。我们分析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现象界与物自体(Noumenon)的界定,以及他为形而上学划定的理性疆域。 康德之后,哲学进入了宏大叙事的时代: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辩证法体系。我们着重剖析了黑格尔如何将历史视为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及其对历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的革命性整合。 与唯心主义的宏大叙事相对,叔本华以其悲观的“意志”哲学,对黑格尔的乐观主义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第五部分:超越与反思:19世纪末至今的哲学转向 19世纪后期,哲学开始对理性至上主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解构。本书着墨于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思想的阐发。 进入20世纪,哲学主要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发展: 1. 欧陆哲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论出发,考察“意向性”,随后转向海德格尔对“存在之思”的追问,以及萨特和加缪对人类自由、荒谬与责任的存在主义探讨。 2. 分析哲学(语言与逻辑):以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哲学关注点转向语言的结构和逻辑分析。我们考察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与衰落,以及维特根斯坦后期对日常语言游戏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一全面的梳理,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哲学并非一套僵死的教条,而是一场持续两千多年的、关于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如何生活、以及存在的意义何在的严肃对话。读者将获得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西方思想遗产的复杂肌理与内在关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忠谦
作者简介
 台北市人。台大哲学系、法律系双主修,台大法律研究所基础法学组硕士。译有《法官如何思考》(作者:Richard Posner,商周出版),策划哲学广播节目《哲思台湾》,目前为国际新闻编译。


审订者简介
林正弘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专任教授、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知识论、逻辑、科学哲学。着有《逻辑》(三民书局);《知识 逻辑 科学哲学》(东大图书);《理则学新论》、《符号逻辑》(正中书局);《人文学概论》(空中大学);《伽利略 波柏 科学说明》、《Philosoph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aiwan》(荷兰Kluwer出版社)。


相关着作:《图解哲学(大字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哲学究竟是什么?
哲学这个词怎么来的?
从定义的方式看「哲学」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哲学有什么用?

第二章    哲学家都想些什么问题?
存在的真相
神存在吗?
我知道什么?
心灵是怎么一回事?
意志自由与决定论的弔诡
什么时候能说我做的是对的?
正义的追求
感动的时刻—美

第三章    哲学家们怎么想问题?
在惊异之后讲道理
如何不被蒙蔽?
逻辑推理
归纳论证
辩证法
几种思考上习焉不察的错误

第四章    希腊与中世纪的哲学
哲学萌芽的时代—希腊哲学的特色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思想
哲学的身教—苏格拉底
从理型论到理想国—柏拉图
最博学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之后—伊比鸠鲁与斯多葛
哲学的婢女时代—中世纪哲学
教父哲学—奥古斯丁
经院哲学—圣多玛斯

第五章    近代西方哲学
理性时代的降临—近代哲学的特色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儿
理性论的发扬—史宾诺莎与莱布尼兹
英国经验论—洛克、巴克莱、休姆
从神权到民权—社会契约论
哲学新思潮的开启者—康德
德意志观念论的巨人—黑格尔
资本主义的反省—马克思
上帝已死,一切价值重估—尼采

第六章    当代西方哲学
当代哲学的特色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
在诠释中探索存在—诠释学
人类存在处境的反省—存在主义
左派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结构、解构、后现代思潮
对科学巨人的哲学反省—科学哲学
维根斯坦和分析哲学
当代的自由主义发展
法律是什么?—法律哲学

第七章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色
君子自强不息—儒家与孔子
反战救世的行动派—墨家
性善与性恶之争—孟子与荀子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逍遥游—庄子
以富国强兵为务—法家
佛学的传入与汉化
儒释道之汇流—理学
当代中国哲学

第八章    传统印度哲学
印度哲学的特色
吠陀与婆罗门教思想
解脱的另一种可能—沙门思潮
佛教思想及其发展
婆罗门教哲学1:数论与瑜珈
婆罗门教哲学2:胜论与正理
婆罗门教哲学3:弥曼差与吠檀多

註释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读
文◎林正弘(前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哲学的乐趣从解答自身困惑开启
有一位着名的哲学教授,因为口才犀利,课程内容精彩,每堂课都听众爆满,最大的教室也无法容纳。有一次他问听众:「你们来这里干什么?我来这里是因为领了学校的薪水,你们到底为了什么?」他接着问:「你们有什么困扰的问题要在哲学领域内寻求解答?如果没有,大可不必来此凑热闹。」听众并没有提出令自己困扰的问题,但未因此而离去。这位教授原先是学物理的,有些疑惑无法在科学中得到解答,于是开始做哲学层次的思索,终于成为专业哲学家。他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类困惑,没有思索过哲学层次的问题,那么也无法体会深奥的哲学学说,无法享受阅读哲学论着的乐趣。

教授的一席话,指出了走入哲学之门的一条道路。许多人因好奇而接触哲学,往往觉得不知所云。有人甚至形容哲学是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令人难懂的学问。由自己关切的问题入手,可以避免这样的窘境。许多哲学问题与具体问题息息相关。哲学理论的内容确实非常抽象而难以明确掌握,但却可以从具体问题来理解。现在以对知觉的怀疑为例来说明。在十七世纪,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天象,来支持哥白尼的天文学理论。当时一般天文学家拒绝使用望远镜,不相信透过望远镜所看到的是天象的真实状况。当时的光学理论尚未能证实望远镜的可靠性。如果这个理由可以成立,则在视觉理论尚未能证实视觉的可靠性之前,我们也不应相信透过眼睛所看到的是世界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追问:我们如何证明眼睛所看到的是世界的实况?视觉理论如何证实视觉的可靠性?这样追问下去,就会触及一个哲学史上的老问题,就是实在论与观念论之间的争论。

哲学问题的探讨,从困扰自己的问题入手固然是最能引发认真思索及切身体会的途径,但并非导入哲学问题的唯一方法。我们不一定对所有困扰的问题都会做深入的探讨,也不一定会做哲学层面的思考。我们有时需要别人来提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可以从哪个层面切入去思考?因此,我们也不妨在心中未有明确的问题之前,直接阅读讨论哲学问题的论着,了解其内容,并在其中寻找自己关切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举例言之,讨论哲学问题的着作大多会讨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问题。按照决定论的说法,每一事件都有其所以发生的原因,这些原因促成事件的发生。但原因本身也是事件,也有其所以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又有其原因。如此层层相因,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已具备原因,透过复杂的因果网络,早就注定目前的事件一定会发生。如果上述的决定论可以成立,则「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即值得怀疑。因为人的行为也是事件,也是由复杂的因果网络早就注定会发生的。一个人的行为若早在其出生之前就注定会发生,则该行为就很难认为是行为人的自由意志决定要做的行为,因而也就不宜让行为人负担任何责任。在哲学上,决定论、自由意志与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形上学、心灵哲学及伦理学的复杂问题。学法律的人也许会从这些问题的争论中引发一些与法律相关的议题。例如:一个被强迫洗脑而接受某些信念的人,对依据其信念所做的行为,要不要负法律责任?一个受义务教育而相信某些教条的人,对依据这些教条所做的行为,要不要负法律责任?这两种情况有何不同?如果决定论的观点可以成立,人类的行为都不是其自由意志所决定的,因而不必负担任何责任,那么为何允许处罚制度存在?刑事处罚制度是否应该改成犯罪行为矫治制度?

由哲学问题入手固然能够显示哲学的功能及哲学家思考问题的理路,也容易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并进一步针对特定问题做较深入的思考。但这个入手的途径容易忽略不同的哲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或鸟瞰哲学的全部领域。补救这些缺点的方法是介绍各学派或个别哲学家的重要学说,并略述整个哲学的发展线索。对某一哲学派别或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做全盘的了解,最能让初学者享受学习哲学的乐趣,并能引导读者直接阅读重要哲学家的原着,充分体会哲学思考的奥妙。对哲学史发展的介绍则可以让初学者在较短期间内,粗略的认识整个哲学领域,以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派或主题,做进一步的学习。

本书的内容涵盖东西方重要哲学家,介绍的顺序虽然按照时间的先后,但重点并未放在哲学概念或内容的历史发展,而是放在个别哲学家学说的介绍。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清楚的介绍重要哲学家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学说,确实做到了简明易懂而又不致误导的地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解哲学 (修订版)》绝对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哲学入门书,但都因为过于理论化或者缺乏生动性而半途而废。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将庞杂的哲学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那些精心设计的图解,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抽象概念的绝佳解读。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哲学史时,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堆砌人物,而是会提炼出不同时期哲学思想的核心脉络和演变逻辑。例如,在介绍近代哲学时,作者巧妙地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置于科学革命的大背景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变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修订版在内容上的增补也十分到位,对于一些新的哲学思潮,例如后现代主义的解读,既有深度又不失易读性。我反复咀嚼了关于“自由”的章节,书中从古希腊的“政治自由”到现代的“心理自由”,再到“存在主义的自由”,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自由”这一概念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启发性,是一本真正能够点燃读者对哲学兴趣的优秀作品。

评分

坦白说,我以前对哲学是非常排斥的,觉得它过于玄虚,和我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图解哲学 (修订版)》完全改变了我这个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特别舒服,没有那些佶屈聱牙的句子,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在讲故事。最棒的是它的插图,真的太有创意了!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经过画师的神来之笔,一下就变得生动形象了。我之前一直对“认识论”这个概念摸不着头脑,看了书里的插图,比如关于“感官经验”和“理性推理”的对比图,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每一章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我不用一口气读完,可以随时翻开一页,学到一个新知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会时不时地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讲“伦理学”的时候,会引用一些我们日常遇到的道德困境,然后用哲学理论来分析,让我觉得哲学原来真的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哲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核心、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的哲学读物。《图解哲学 (修订版)》绝对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与其他“图解”类书籍不同,这本书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对哲学概念的阐释鞭辟入里,同时又巧妙地运用图示来辅助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时,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理论体系,比如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以及其辩证法的解读,配上精美的插画,让其思想的逻辑脉络一目了然。修订版在某些章节的更新尤为可贵,例如对于存在主义的阐述,不仅涵盖了萨特、加缪等经典人物,还融入了对当代社会存在困境的一些思考,这使得这本书在保持历史厚度的同时,也充满了时代气息。我反复研读了关于“真理”的几个章节,作者从古希腊的朴素观念一直讲到现代的各种真理观,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让我对“真理”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对哲学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依然为我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和启发,让我对一些熟悉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老实说,我对哲学一直存在一种敬畏感,觉得那是属于少数智者们的领域,自己这类普通人恐怕是难以企及的。然而,《图解哲学 (修订版)》的出现,像是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多年来的“哲学恐惧症”。我并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只是对人生、对世界有着一些模糊的思考,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上来就堆砌一大堆术语,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什么是哲学”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流派和核心观点。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哲学家思想的梳理,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会点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讲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时,作者就巧妙地将笛卡尔和洛克放在一起对比,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经常会穿插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讨论“自由意志”时,作者会引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决定的场景,让抽象的哲学命题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方式,无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哲学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评分

这本《图解哲学 (修订版)》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哲学是高高在上、深奥难懂的,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真的是太治愈了。刚开始拿到书,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简洁又大气。翻开扉页,那一幅幅精美的插画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瞬间拉近了我和哲学之间的距离。比如讲到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书里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漫画来展示,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影子”和“真实”。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前看文字觉得特别绕,现在配上图,简直是豁然开朗。书里的语言也特别亲切,没有那些冷冰冰的学术术语,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聊天,娓娓道来。而且,修订版在很多地方都做了更新和补充,感觉内容更加丰富和及时,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一些现代哲学思潮时,能够很好地将古今的脉络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总的来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哲学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哲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贴近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