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漩涡中的庄子

跨文化漩涡中的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庄子的思想不仅在古代已经很当代,在当代也依然很当代。为什么当今的庄子研究展现出罕见的跨文化潜力?为什么庄子可以成为当代欧洲哲学与当代汉语哲学之间的一条通道?为什么跨文化庄子研究深受法语庄子研究的启发,但却必须有赖台湾的特殊文化历史处境才得以逐渐发挥出乎预料的当代性?为什么《庄子》与当代民主政治所面临的问题能产生难以言喻的唿应关系?为什么《庄子》有助于进入跨文化的互相学习、互相批判、互相转化的动态过程?究竟,为什么是《庄子》?这些是此本论文集从不同角度所思考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庄子会在众多中土哲人中脱颖而出,读者只要稍加翻阅本书所收文章,即不难发现其中的线索:庄子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范式。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何乏笔(Fabian Heubel)


  1967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汉学硕士,德国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哲学、当代欧洲哲学(尤其批判理论)、古典和当代汉语哲学与美学等。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深研究人员研究奖金」、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科技部奖励特优人才等学术荣誉。主要着作有Das Dispositiv der Kreativität, Chinesische Gegenwartsphilosophie zur Einführung及中、德、英、法等语文的学术论文多篇。编着有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 Beiträge des Forums fü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图书目录

「身体与自然」丛书序╱杨儒宾
《跨文化漩涡中的庄子》编者序╱何乏笔
庄子说什么语言╱杨儒宾

导论:庄子的跨文化潜力╱何乏笔

庄子九札╱毕来德着、宋刚译









补白:关于悲剧意识

游之主体╱杨儒宾
一、释义:「主体」与「游」
二、形—气—神=主体
三、天均主体与气化世界
四、物化=物
五、心有天游
六、乘物游心
七、结语:未济的圆游
附录:对〈游之主体〉审查意见回应

身体、气化、政治批判──毕来德《庄子四讲》与〈庄子九札〉的身体观与主体论╱赖钖三
一、道家的美学体验是纯粹「心知」?还是身心一如的「体知」?
二、毕氏解庄方法的体验与觉知性格
三、毕氏的身体思维突破牟宗三与徐复观的心灵思维
四、毕氏着重在技艺层面的身体经验
五、毕氏以身体思维取代形上思维
六、毕氏的身体思维缺乏气论支援:从何乏笔看毕来德与朱利安的异同
七、毕氏缺乏梅洛庞蒂「献身于世界而存有」的「世界」向度
八、毕氏向往的崭新主体(语言主体)未必与气论相冲突
九、毕氏缺乏傅柯、德勒兹式的域外思考,拒绝海德格的存有思维
十、结论:道家身体观的三面向:礼教规训、技艺融入、气化交换

庄子、毕来德与章太炎的「无」──去政治化的退隐或是政治性的解放?╱刘纪蕙
一、前言
二、毕来德的庄子
三、心斋:虚空/身体的难题
四、心斋的政治性:庄子、谭嗣同与章太炎
五、《齐物论释》从认识论与本体论所展开的政治性
六、结论:「无」的批判政治性与解放力量

批判的气论──庄子气论之当代开展╱钟振宇
一、「气论与批判」或「哲学与政治」之矛盾:毕来德庄子研究的关怀
二、批判的气论基础:「通气」与气论的当代外王开展
三、批判的气论:庄子的「出怒不怒」及其当代开展「批判逍遥」
四、之间论:庄子的「材与不材之间」
五、结语

庄子之怒--试论古代中国一种权力批判╱宋刚

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与新主体观——论毕来德的《庄子四讲》╱陈赟
一、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
二、身体与主体的新构想
三、毕来德的问题意识、背景视域及其批判性反省

气化主体与民主政治──关于《庄子》跨文化潜力的思想实验╱何乏笔
一、新主体性范式
二、庄子、尼采与艺术家的自由游戏
三、气化论的政治效应
四、「心斋」与气化主体

「虚待」的主体与「心斋」的现象学╱夏可君
一、前言
二、心斋:三个层面的现象学解读
三、气化与虚化的张力
四、余论

身体、隐喻与转化的力量──论庄子的两种身体、两种思维╱刘沧龙
一、前言
二、庄子对惠施的批评反映两种身体与两种思维
三、思维转化之道:从概念思维过渡到隐喻思维
四、隐喻思维的转化力量
五、在隐喻思维中接纳死亡
六、隐喻思维的批判力量
七、结论

从经验描述到无限亲近?──关于「气」与自身身体感的毕来德诡论╱龚卓军
一、经验描述的几个层次
二、无限亲近中的文化障壁

庄子道进乎技思想的书法演绎╱林俊臣
一、前言
二、技、道之间
三、养生主之于书法
四、傅山的「技/道」实践
五、结语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气化主体与民主政治──关于《庄子》跨文化潜力的思想实验(摘录)
 
何乏笔(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一、新主体性范式

 
毕来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在《庄子四讲》中探讨新主体性范式的可能。他透过对《庄子》的反思所达成的主体观,明显不同于欧洲哲学自笛卡尔(René Descartes)至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意识主体。如同许多二十世纪的哲学家那样,毕来德反对意识主体,提倡身体主体。他认为,《庄子》的当代诠释不但有助于摆脱意识主体的范式,同时又可避免落入反主体论述的陷阱。毕来德特别突显庄子研究的批判意识和政治关怀,也因此得以避开对「无主体性」的盲目向往,反对以消解主体为超克现代性问题的出路。同时,他所谓新主体性范式尤其吸纳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及身体现象学对精神和意识主体的解构工作,也认为《庄子》的哲学资源有助于推展当代欧洲哲学难以开辟的可能。针对毕来德的庄子研究,笔者的讨论将集中于以下的问题: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主体性范式与「气化论」的关系为何?一旦强调身体主体的不足,「气化主体」的概念能否更加准确表达《庄子》所蕴含的新主体性范式?
 
就毕来德而言,「气论」及相关的修养工夫,与「帝国秩序」(ordre imperial)的专制主义密不可分。他严格区分「气」的身体意义与「气」的宇宙论或形上学意义,仅是承认「气」与个人身体的关系。此区分不仅促使了对身体主体(或气身主体)与气化主体之关系的反省,也引起进一步的追问:应如何理解气化主体的批判性,以及气化主体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透过毕来德有关主体性、气论与君王专制的讨论,本文将要初步描绘另一种可能──思考气化主体与民主政治的唿应关系。必须留意的是,在欧洲的汉学研究中,并不只有毕来德一人突显气论与君王专制的共谋关系。他所驳斥的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或译于连)也採取了相似的论述,主张以气论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内在性思想」(pensée de l’immanence)与政治领域中的「顺从主义」(conformisme)息息相关。毕来德和朱利安的共同处,在于认定气化哲学不利于政治批判,以及批判性知识分子的出现。由此可理解,毕来德的〈庄子九札〉为何着眼于他自己的身体观不属于气化论的世界观。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