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在浩瀚的思想大海中,要撷取影响深远的关键观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针对这些进行深入的解说,更是艰难的挑战。但这两件工作,这本书都做到了。
方永泉(台师大教育系教授)
推荐文一
哲学是科学的根,开启智慧的工具 哲学在未开发和开发中国家一向不被重视,因为人们认为它饥不能食、寒不能衣,在基本生活需求未满足前,无力去顾到精神层面,所以哲学通常只在物质充沛的国家中蓬勃发展。
很可惜的是,台湾现在虽已挤入已开发国家的行列了,但是我们对哲学的重视和理解还是很不足,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通识选修课程,而不是开启智慧、学习思考必要的工具。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常有理工学院的学生忿忿不平的说,明明我拿到的是理工科的博士,为什么颁给我的却是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Ph. D.)的文凭?他不了解理工和人文是哲学这个根所长出的二枝,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唇齿相依,互为表里的。台湾因为功利主义挂帅,不注意哲学的素养,导致我们国民的逻辑思考能力很差,常看到在立法院,辩不过别人时,就动拳头,实在是非常不文明的表现。
这本书浅显易懂,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论领域,都应该要看的哲学入门书。这本书会让孩子看到哲学跟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的清谈很不同,它其实是入世的,西洋科技的进步跟他们学者对问题追根究底的求真知的哲学精神有关。
很多人不了解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开数理逻辑的课?这是因为人是靠语言来表达思维。因为每种语言对时间、空间的着重点不同(曾有外国人问:中文动词没有过去式,怎么知道这个行为做完了没有?)当需要做精确表达时,语言易混淆,但是换成符号,只要符号的定义清晰,表达便没有问题。所以数学很多观念便用符号来表达,使不同语言文字的人都可以了解同一个意思。毕氏定理的发明人,毕达哥拉斯就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哲学本来就是科学的根。
这本书可以帮助年轻学子了解哲学在生活上的意义和用途,我推荐它。
洪兰(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暨创所所长)
推荐文二
相见恨晚的哲学课 我与哲学的缘份开始得很晚,但是现在的我,却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把哲学当成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在阅读英国版的《哲学百科》这本书中译本的校稿时,我人正在北京的法国领事馆,协助我的哲学老师,来自巴黎的奥斯卡柏尼菲先生,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哲学顾问,在中国五个城市进行哲学课程的巡回。
「我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这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因为问太多问题被人毒死的,看来迟早这也会是我的命运。」他或许是开玩笑的,也或许不是。因为他确实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思考,而且义无反顾。因为他对于思考这件事毫不退让,所以这个世界上喜欢他的人并不多,实际上,他上一回应邀到北京的时候,主办单位最后气到要他自己付车钱跟旅馆钱,但他还是吊儿啷当,一脸毫不在乎的样子。
这次北京的哲学「发问的艺术」工作坊,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途中有好几个自负的年轻人途中愤而离席,这样剑拔弩张的情景我在他法国的工作坊也时常见到,所以并不特别。
我负责在旁边连续专注翻译了两个半钟头,从本体论到史宾诺沙,从伦理学到尼采,本来就不怎么聪明的脑子,濒临爆炸的边缘。结束后,空气当中还有着残存的愤怒跟困惑。这时,一位在网路上有一百万粉丝的书评家三川玲和她的丈夫,满面笑容地走过来,握着我的手说:「我真的好开心 。」她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有生之年,竟然会有机会,活生生的见识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和辩论。原本我以为那只是存在书本里的纪录而已,这几个小时竟然可以身在其中,觉得自己好幸福。」
那一刻,我突然也觉得喉头有些哽咽,因为我辨识出那种真心对于哲学与知识的爱。大学时把哲学当作痛苦必修课的我,一点都不爱哲学。当时虽然也去哲学系的课堂旁听后现代主义思想,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装模作样而已。
我四十岁以前的人生,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哲学的。但当我在缅甸的NGO组织做着和平工作多年以后,有一天,我突然卡住了。因为那一天,某个少数民族的武装部队的将领突然在我们的和平工作坊中打断我:「为什么要和平?为什么要遵守停战协议?」他一脸认真的说,「我从比枪桿子还矮的时候,就开始拿枪打仗了。打仗是我唯一知道的生活方式。」
那一刻,我发现我只知道技术性上的答案,要如何提升谈判技巧,增加谈判筹码,讨论难民营的难民去留,战后重建的方法,因为我以为这就是和平。但是他的问题,让我意识到,我其实一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和平?」这个问题在哲学上的答案,甚至,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对一个只知道战争的士兵来说,「冲突」才是熟悉的舒适圈,和平是「未知」的恐惧领域,为什么要踏出舒适圈选择未知的和平呢?和平为什么比较好?和平意味着武装部队的失业、失去权力、失去生活规律、失去生命的价值。
他是对的。而我说不出话来。
于是我离开缅甸北方的内战冲突地区,搭上前往巴黎的飞机,按下法国哲学践行学院的电铃,开始去上哲学课。而这个用自己的生命来赞颂苏格拉底,用思考当作信仰的讨人厌怪老头奥斯卡柏尼菲,就成了我的哲学导师,在我离开学校生活将近二十年以后,人生第一次开启了我对于思考的学习历程。
这个非常私人的小故事,说明了我与哲学的相见恨晚。但是只要生命还没有到尽头,就不算太晚。而这个哲学带给生命的奇妙变化,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褚士莹(资深国际NGO 工作者)
前言
在大众的眼中,哲学是一片唯有聪慧而又古怪的思想家方能开垦的土地,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人类摆脱了日常琐事的烦恼,获得思索生活和宇宙真谛的契机时,我们实际上正漫步于哲学的天地。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总会不由自主地对世界及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产生好奇。与此同时,人类又是极其聪慧的,这使得人类能够在产生兴趣之余还能做出辩证推理。而推理的实质其实就是哲学思考,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未察觉到这一点。
「好奇是哲学家的情感,哲学的起源正在于此。」─柏拉图
哲学的真谛不在于发现关键问题的答案,也并非不假思索地接受普遍观点或传统权威,而在于运用理性推理寻找答案的过程。由于不满足于宗教和权威所给予的既定解释,希腊和中国的先哲开始试图探索更为合理的答案,他们便成为历史上第一批哲学家。正如我们会跟朋友和同事交流看法一般,这些先哲互相探讨观点,建立各种不同的「学派」,以传授其参透到的结论和悟道方式。这些先哲鼓励弟子反对和批判那些可能束缚思想的观点,透过自己的思索寻求崭新、不同的答案。很多人认为哲学家都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参悟出哲学思想,这是极大的误会,事实上这种情况鲜少发生。新思想是透过讨论、检验、分析以及批判他人的思维而产生。
辩论和交流
此派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他没有任何书面着作传世,甚至没有留下一条总结其伟大思想的观点。苏格拉底确实将自己视作最有智慧的人类,因为他清楚地了解自己有多么无知。苏格拉底的学说札根于他所建立的哲学辩论和交流实践中,透过质疑他人的设想,明确并扩大对基本真理的深层理解。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着作也几乎全部是以对话形式组成,苏格拉底在这些对话中则扮演主要角色。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同样採用对话形式,透过提出论点和反论点的形式而非简单陈述其推理和结论,来呈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任何将自己的看法公诸于世的哲学家,所遭遇的都绝不会是被大众完全接受,而是受到「是的,但是⋯⋯」或「如果⋯⋯」这样的质疑。事实上,哲学家之间在哲学的各领域内皆持有强烈的分歧意见。例如,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就持完全相悖的意见,从那时起二人的不同观点便成为其他哲学家理论思想的分水岭,激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也催生了更多更新的思想。
然而,为什么这些先哲的观点直到如今仍受到我们的探讨和辩论?为什么哲学家还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几千年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基本问题」究竟是什么?
存在与知识
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出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他们周围的世界则成了唤醒其哲学好奇的契机:他们关注地球及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态,也关注太阳、月亮、恆星和行星,以及包括天气、地震、蚀相等各种自然现象。他们为以上事物的存在寻找非宗教学说中有关上帝创造世界这类的神话传说,而是真正能满足这些哲学家的好奇和智慧的解释。先哲们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宇宙由什么组成?」,这一问题随即被扩展成「存在的本质为何?」
这一问题构成了哲学的一个分支,我们现在称其为形上学,又称玄学。虽然早期的哲学问题现在大都得到科学上的解释,然而相关的形上学问题,如「为什么有物质存在而非一片虚无?」却一直无法得到解答。
由于人类亦生存于宇宙中,因此,形上学同样研究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人类作为有意识的存在,是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物质是否能独立于人类思维的客观存在?大脑和肉体的关系为何?不朽的灵魂是否存在?形上学中关注存在、本体的领域庞大而宽泛,是大多数西方哲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一旦哲学家将获取的知识放诸于理智的检验之下,另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我们如何认知?」而对知识本质及其局限性的研究则成为哲学第二个主要分支─认识论。
认识论的核心在于了解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途径。人类是否生而具备部分(乃至全部)知识,还是说经验才是学习的途径?人类能透过单纯的推理理解事物吗?这些问题对哲学思考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人类需要依靠自身的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需要决定知识的范围和界限。否则,我们将会对之前所了解的一切产生怀疑,认为已知的一切不过是因为受到了感官的欺骗而盲目跟从而已。
逻辑和语言
推理建立在论述的真实性之上,一旦建立,人类就能够运用理性推理构建一系列思想,最终得出结论。这一点对所有人而言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也正是「建立一种合理论述」,此想法将哲学与第一批哲学家出现前的迷信和宗教学说区分开来。先哲们必须找到一条证实其思想合理性的途径,他们想到了逻辑学,一种随时间流逝不断打磨精致的推理技巧。逻辑最初不过是用于判断某一观点是否站得住脚的得力工具,然而在运用的过程中,这一工具使规则和习俗不断向前发展演变,逻辑学最终成为哲学衍生学科中的又一分支。
「迷信使整个世界受火焰炙烤;唯有哲学可降下甘霖。」─伏尔泰
如同哲学的大多数分支一样,逻辑学与科学,尤其是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出假设是逻辑学论证的基本结构,然后透过一系列步骤得出结论,这与数学证明的过程完全一致。因此,哲学家经常借助数学为那些显而易见的、无可争议的真理进行证明;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成就斐然的数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到勒内.笛卡儿,再到哥特佛莱德.莱布尼兹等,这丝毫不令人惊讶。
虽然逻辑学似乎是哲学所有分支中最精确、也是最「科学」的一支,但逻辑学的领域里只存在对与错。倘若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就会发现事实絶非如此简单。19世纪数学领域的发展使人们开始质疑亚里斯多德所建立的逻辑学规则,即便是在远古时期,埃利亚的芝诺着名的芝诺悖论,也是从很多明显错误的论点中得出荒谬的结论。
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哲学的逻辑不同于数学,是用语言而非数字或符号表达,因而需要承受语言所固有的含煳与精妙的考验。建立一条经得起推敲的论点需要精确严谨地运用语言查核言论和观点,以确保该论点如实传达出我们的想法;而在研究他人观点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分析他人观点的逻辑思维过程,还需要分析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判断其结论是否站得住脚。在此过程中又产生了在20世纪中繁荣发展的另一哲学分支─语言哲学,旨在检验哲学言论中的词汇及其含义。
道德、艺术和政治
由于语言具有不准确性,因此哲学家尝试在解答哲学问题时透过详细阐明的方式克服这一弊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众的提问就试图直击其传统观念的根本,他提出了一些看上去简单明了的问题,例如:「公正是什么?」、「何为美丽?」,目的不只为引出问题的答案,更在于引导民众自己探索答案。在讨论此类问题时,苏格拉底勇敢地挑战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及传统价值观。
过上「好」日子是什么意思,公正和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收获、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这些问题组成了伦理学(或道德哲学)这一哲学分支的根本;而由「美和艺术由什么组成」这一问题衍生的相关分支则发展为现在的美学。
对个人道德品质问题的思考会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如何治理社会、公民权利与责任等。政治哲学作为哲学的最后一个主要分支,便是研究上述问题。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哲学家已找到他们认定的社会形态模式。
「喔,哲学,你是人生的指南、美德的追随者、恶俗的驱魔人!没有你,人类会变成什么样!」─西塞罗
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
哲学诸多分支间不仅相互关联,还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叠,有时甚至很难界定某一理论究竟归属于哪一分支。与此同时,哲学的触角还深入到包括科学、历史及艺术在内,诸多截然不同的领域中。由于起源于对宗教和神学教条的质疑,哲学也会检视宗教领域,尤其会对以下问题产生质疑,如「上帝真的存在吗?」、「不朽的灵魂是否存在?」上述问题根植于形上学领域,又与伦理学有所牵扯。例如,有些哲学家曾问过这样的问题:人类的道德感是由上帝赋予的,还是与生俱来的?这一问题随后引发了人类是否具备自由意志的大讨论。
产生自中国和印度的东方哲学体系(尤其是中国的道教及印度的佛教),哲学和宗教的界限比较含混,至少与西方思维方式比较起来是如此,这也成为区分中、西方哲学体系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虽然东方哲学并非完全是神启或宗教教条的产物,但这些东方哲学理念却经常与我们所认定的宗教信仰错综交织。即使哲学推理经常被用于为犹太─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信仰辩护,信仰与信念仍然成为东方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现象在西方哲学中是不存在的。此外,东西方哲学还在起源问题上有所区别。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形上学问题,而第一批中国先哲则认为这些问题已在宗教信仰中得到充分解决,转而关注更多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哲学问题。
「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唯思想使然。」─莎士比亚
追随理性推理
哲学在历史上为人类提供了很多重要且影响深远的观念,本书为各位读者呈现的便是诸多知名哲学家观点和理念的集合,并附上他们的名言及哲学理念的精髓总结,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位列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被大多数人视为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正是这句话带领着人类走向现代新纪元。然而,这句话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并没有这么厚重,不过是对一系列有关确定性本质论点的总结,唯有当我们审视其思维推理产生过程时才能够言之成理。唯有当我们关注笛卡儿运用这一观念的领域,即这一结论会产生什么影响时,我们才会发现这句话的重要性。
本书中许多观点初看可能会令您迷惑不解,其中有些看起来不言而喻,而有些则相互矛盾,甚至挑战人类常识。有些观点看起来甚至像是在为伯特兰.罗素对哲学的无礼评论─「哲学的意义在于把某些不值一提的简单事物,变成没有人会相信的复杂难辨事物」提供依据。那么,这些观点的重要性在哪?
思想体系
本书会为您呈现思想史上某些流派的始祖理论,虽然这些理论现在看来是不言而喻、平淡无奇,可回想起来,它们的出现对当时而言绝对是既新奇又令人震惊的。尽管简单,这些思想却很可能会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东西。本书所记录的各种哲学理论看上去或许复杂、与一般语感相悖,却能真正令我们开始质疑和思考各种对自身和世界的假设,同时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书中的某些思想会引出许多哲学家至今还在思索的问题;某些观点可能与同一哲学家背道而驰的思想理论相关联,或是源自对另一哲学家理论成果的分析或批判。这几种观念组成了推理流派的一部分,其影响力横跨几代甚至是几世纪,或称为某一特定哲学「学派」的核心思想。
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以其相互关联的哲学理念组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例如,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的观点激发了有关宇宙以及人类灵魂的特定形上学观,这一形上学观随即向我们展现了哲学家心中的人类生活模式,以及理想的社会形势。然后,这一整套思想体系又成为哲学后辈的哲思之始。
我们需谨记,这些哲学思想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这些哲思的结论已由哲学后辈或是科学家证实为错误的,仍可对现今的我们有所启迪。事实上,许多几百年来都为人所误解的思想最终却被后人证实是极具先见之明的,如古希腊的原子论。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家建立起了哲学、思考方式以及如何将各种想法组织起来的实践过程。我们必须谨记,这些思想不过是某位哲学家庞大思想体系的冰山一角而已,它们通常是其冗长推理过程的结论。
科学和社会
哲学的影响已超越了哲学领域本身,有些思想已引发主流科学、政治及艺术领域的运动。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循环往复的,一种领域内的思想会触动另一领域的思想,已经存在一个固定的研究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实践背后哲思的哲学分支。逻辑思考的发展影响了数学的发展,并成为依靠对世_界的系统观察,以解释世界的科学方法的思想基础。有关本我和意识实质的思想,发展成了心理科学。
「怀疑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德尼.狄德罗
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有伦理道德观都能在历代政治领袖身上找到缩影,它们塑造了我们如今生存的社会,甚至能促进社会变革。所有职业领域所做的伦理决定,都受伟大哲学家道德标准的影响。
思想理论的背后
本书所传递的思想来自于各种社会和文化中的人,并受到各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与塑造。我们在审视这些观念时,会对特定民族或宗教特色,以及这些哲学家所生活的时代风情,有大致的了解。
书中所记载的哲学家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质:有些天性乐观,有些悲观;有些谨慎勤勉,有些思想深远;有些会用清晰、精准的语言阐述思想,有些则诗意无限,更多的是使用缜密又抽象的语言,让人不得不花时间理解其真正内涵。如果能阅读并记载这些思想的原文,那你将不只会肯定或否定这些思想,追随这些哲学家的逻辑推理过程,更会对这些思想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家特质有所了解。例如你可能会喜欢诙谐而又极富魅力的休谟,欣赏其清晰美丽的散文式语言,却不会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完全赞同;你可能一方面认为叔本华的语言富于雄辩,令人乐于阅读,另一方面却又清楚地感觉到他应该不是个讨人喜欢的人。
上面提到的思想家是非常诙谐,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时至今日仍是如此)。最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作家,阅读他们的着作能够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样让人收获良多;我们不仅能欣赏其文学风格,更能品评其哲学风格及其呈现论点的方式。哲学不仅激发思考,也像伟大的艺术一样令人振奋,像数学推导一样优雅高贵,像餐后演讲者一样诙谐幽默。
哲学所关注的不仅是思想─哲学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哲学领域中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哲学家对问题的探索往往会走向完全不同的解答,这些问题是科学以及宗教所无法解释的。
享受哲学
如果好奇是人类的天性,那么由探索发现带来的乐趣以及战慄也只属于人类。人类可以从哲学中获得如同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快感,及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快乐,毕竟我们从实现信仰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并非来自社会、教师、宗教甚至是哲学家,而是来自于我们个人的判断推理。
「思考始于分歧―不止是与他人的分歧,还有与自身的分歧。」─艾力.贺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