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长大

为甚么长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乘坐哲学专车穿梭思想街巷
车厢里阅读苏珊.奈曼的哲学思想

  我为甚么要长大?为甚么要成长?成长比你想的要难,难太多以至于你想抗拒。

  小时候,一串钥匙也令你以为这是甚么发出叮当响的神秘小玩意;长大后,惊奇褪去,生活就如一杯放置很久的汽水,没有了气泡,只剩下腻人的甜。唯有旅行时,才能像婴孩一样体验这个世界,每天都会在新的世界里有新的发现。

  小时候,你期望能在工作中投入精力和自己最耀眼的能力;长大后,却在最富创造性的年岁里,每天花八个小时做毫无意义的工作。

  既然现实永远不会与我们的生活理想相符,那么,谁想长大去面对这样的生活呢?哲学不会安慰你,也不会减轻你的痛楚,它反而会令你的生活更加艰难。它要确保我们不会忘记现实是不合理的,同时却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踏上这条成长之途,最需要的正是勇气而不是知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珊.奈曼


  知名美国哲学家,爱因斯坦论坛的负责人。1986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受业于罗尔斯(John Rawls)和卡维尔(Stanley Cavell),先后在耶鲁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她还为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多家媒体撰写文化政治评论。现居柏林,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孩子。

  2014年获得斯宾诺莎奖,其着作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包括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The Unity of Reason: Rereading Kant、Evil in Modern Thought: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及Moral Clarity: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
 

图书目录

导言   / 001

第一章 先哲的思考   / 016
可能世界   / 016
何为启蒙?   / 025
打破枷锁   / 038

第二章 幼年、童年、青年   / 066
出生这件事   / 066
别再被愚弄了   / 078
不满足的心灵   / 094

第三章 成年   / 110
教育   / 110
旅行   / 126
工作   / 140

第四章 为甚么长大?   / 159

图书序言

第一章 先哲的思考
 
可能世界
 
我们完全可以问:像成长这样复杂多样的过程,哲学究竟能说多少?哲学家探讨一般真理,有些哲学家仍在探索必要或普遍的真理,但是,我们只要有一丁点经验就可以知道,成长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萨摩亚人的成长与南安普敦人的成长不同,甚至在一种文化内部,过几十年也会不一样,过几百年更是面目全非了。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A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认为,中世纪早期欧洲人没有童年的概念。直到12世纪,儿童的受关注程度提升,才有资格进入画作,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只是被画成小大人,他们的特征或表情完全是大人的样子。后来的历史学家批评阿利埃斯过于草率地从肖像研究得出概念性结论,但他最重要的洞见依然是站得住脚的:不管中世纪的欧洲人有甚么样的儿童概念,它一定和我们的不一样。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画作,甚至可以问阿利埃斯的儿童概念是否与我们现在的儿童概念一致。他在1960 年撰写极具原创性的着作《儿童的世纪》(Centuries of Childhood),当时他是否会想到我们今天悠然自得地录制并分享着大量的婴儿视频?除了少数社会科学家以外,这些视频大概只对孩子的祖父母或者他将来的未婚妻有意义吧?
 
这样做之所以可能,当然是因为很多事情已经发生改变,但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在关于童年的看法上,现在人们开始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活过婴儿期。17 世纪的法国孩子熟悉生死,就像他们熟悉性一样。这种情形不是只发生在全家只能在一个房间里生活的农舍。御医艾罗阿尔(Héroard)的日记有这样一则观察记录:未来的路易士十三世一岁时,“保姆用手指拨动他的小鸡鸡,他笑得喘不过气来。如此玩弄颇具诱惑力,小孩毫不迟疑地就自己学着做了。他叫住一位侍者:‘嘿,过来!’然后撩起衣裳展示自己的小鸡鸡……他兴高采烈地让每个人亲他的小鸡鸡”(《儿童的世纪》,第100页)。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