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庄子说法语

若庄子说法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庄子
  • 法语
  • 文化
  • 比较文学
  • 思想
  • 语言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代法语汉学拓宽了别开生面的《庄子》研究视野,使《庄子》研究在当代汉语与欧洲哲学的碰撞、交错、沟通间,孕育了跨文化庄子研究。尤其与法语汉学的深入交流,使讨论范围触及身体、主体性、气论、批判和政治等问题。《庄子》让当代汉语哲学转入独特的跨文化漩涡里。于此似乎可见潜力无穷、深不可测的思想和文化创新。当代汉语哲学在台湾所累积的跨文化潜力,正在寻获通古今东西之变的哲学表达,其中充满了挣扎,也充满了自由。或许,世界哲学的某种另类可能将从中浮现,借由中国古典文本的跨文化探索,来反思和批判混杂现代化所引发的诸种弔诡经验。为什么是《庄子》?庄子的思想不仅在古代已经很当代,在当代也依然很当代。
《诗酒年华:一位旅法艺术家的东风西渐》 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游记,它是一幅饱蘸着历史、艺术与个人情怀的油画,记录了主人公陈墨(化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踏足法国巴黎,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异国他乡追逐艺术梦想、体味人生百态的二十余载光阴。全书以其私密的日记、往来的信件、散落的速写本笔记为核心文本,辅以作者后来整理的回忆片段,勾勒出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东方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熔炉中挣扎、融合、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塞纳河畔的迷惘与初醒 (1992-1998) 陈墨,一个从中国南方某大学法语系毕业的年轻人,怀揣着对古典文学和印象派绘画的憧憬,只身来到巴黎。初期的生活是艰辛且充满对比的。一方面,他沉浸于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的经典之中,试图理解那种经过时间洗礼的“美”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在拉丁区的廉价公寓里为生计奔波,做着翻译、餐馆洗碗等零工。 本部分详述了陈墨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Beaux-Arts)学习期间的经历。他从最基础的素描和石膏像开始,努力适应西方的写实训练体系,却在学院派的僵硬教条与内心奔涌的东方水墨意象之间产生剧烈冲突。书中的章节细致地描绘了数次重要的学术交锋,特别是一次关于“留白”概念在当代油画中应用的研讨会,陈墨与导师之间的观点碰撞,体现了两种文化艺术观的深刻差异。 情感的描写也极为细腻。他与几位同窗的深厚友谊,以及一段在蒙马特高地发生的、短暂而刻骨铭心的法式恋情,都成为他理解“激情”与“疏离”这两个主题的切入点。书中收录了大量陈墨写给国内亲友的信件,那些信件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对语言障碍的挫败感,以及对法国艺术圈虚浮现象的敏锐洞察。他开始意识到,仅仅模仿和学习是不够的,真正的艺术必须源自生命深处的体验。 第二部:东风渐起:在波尔多寻找根脉 (1999-2005) 在巴黎这座文化的高压锅中沉浮多年后,陈墨选择南下,来到葡萄酒盛名的波尔多。这次迁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精神上寻找“安宁”与“秩序”的尝试。他放弃了城市中心的喧嚣,在一个靠近海边的小镇租下了一间带小花园的石屋,开始专注于个人创作。 这一时期,陈墨的艺术风格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他不再执着于纯粹的学院派技巧,而是将法国南部明亮的光线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相结合。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通过对当地葡萄园光影变化的长期观察,尝试用油画颜料表现出中国宣纸上墨韵的层次感。 本部分的高潮在于陈墨与一位年迈的波尔多老画家的交往。这位画家是二战时期流亡法国的俄裔艺术家,他对东方哲学有着隐晦的理解。两人之间关于“永恒性”与“瞬间性”的哲学探讨,不仅点亮了陈墨的创作瓶颈,更促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人,也无法完全回归过去的东方。他开始在自己的画作中,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符号化的东方元素,例如飞白、残荷的意象,但以极简和现代的方式呈现。 此外,这一阶段陈墨开始涉足艺术评论和小型画廊的策展工作。他利用自己精通法语和中文的优势,为一些有潜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欧洲搭建展示平台,同时也翻译和引介了许多被国内艺术界忽视的欧洲小众先锋艺术家的作品。这些活动,使他从一个单纯的创作者,转变为连接东西方艺术生态的桥梁。 第三部:回归与沉淀:艺术的“内向”表达 (2006至今) 随着千禧年的过去,陈墨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加内敛和深刻的阶段。他不再试图“向世界证明”自己,而是转向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挖掘。书中呈现了他为家乡的一座小型博物馆设计的“光影空间”项目,这个项目结合了他多年学习的建筑美学与他对自然哲学的理解,旨在创造一个能让人在其中静思的空间。 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探讨了陈墨如何应对“身份焦虑”的后半程——当他不再需要用异国的认可来界定自己的价值时,他如何保持创作的纯粹性。他开始尝试“限制性创作”:比如只用黑白灰作画,或只在特定的、从家乡带来的木板上作画。这些限制反而激发了惊人的创造力。 《诗酒年华》的结尾,并未急于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陈墨在巴黎和波尔多之间往复穿梭,他学会了与“他者”共存,并将这种共存的智慧融入其最终的艺术宣言中。书的最后一页,附上了陈墨晚年的一幅自画像,画中人物的眼神,平静而深远,既有法国的理性光芒,也流淌着东方的含蓄智慧。 本书特色: 1. 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史侧写: 通过个人经历,折射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力量在西方语境下的话语权变化。 2. 私密而真诚的文献: 大量引用的书信、草图批注,展现了艺术家在思想挣扎中的真实面貌。 3. 生活哲学的渗透: 不仅谈论绘画技法,更深入探讨了哲学、文学(特别是对尼采和老庄思想的片段式引用和解读)如何滋养当代艺术创作。 4. 法式“生活艺术”的展现: 对法国的咖啡馆文化、二手书店的淘货乐趣、地方节日的参与等生活细节的描绘,使文本充满生动的气息。 《诗酒年华》是一部献给所有在“路上”行走的人的书,它证明了真正的艺术,永远是文化交流与个体灵魂深处对话的产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乏笔(Fabian Heubel)


  1967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汉学硕士,德国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哲学、当代欧洲哲学(尤其批判理论)、古典和当代汉语哲学与美学等。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深研究人员研究奖金」、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科技部奖励特优人才等学术荣誉。主要着作有Das Dispositiv der Kreativität, Chinesische Gegenwartsphilosophie zur Einführung及中、德、英、法等语文的学术论文多篇。编着有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 Beiträge des Forums fü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图书目录

「身体与自然」丛书序言╱杨儒宾
《若庄子说法语》编者序╱何乏笔
庄子说什么语言╱杨儒宾

导论:庄子、身体、主体、政治╱何乏笔
一、从傅柯到庄子
二、批判
三、主体性
四、机制
五、跨文化哲学的困境

关于西方庄学的几点反思╱毕来德
一、西方庄学的历史与现状
二、《庄子》如何可能成为西方人的经典?

发现从未写出之物——谁之庄子?╱夏可君

试论毕来德的庄子诠释——一个现象学的批判反省╱黄冠闵

一、身体与洞见
二、身体与显现:昂希现象学的对比参照
三、结论

身体、想像与催眠——毕来德与庄子的思想对话╱姜丹丹
一、身体图式与「自身的身体」的意义探寻
二、运作的想像:洞见与催眠
三、虚静与催眠:活力与再生
四、结论                                                                                

反权威的权威主义——毕来德的《庄子研究》╱宋灏
一、人生与学术:独特的方法论
二、权能推翻权力、言语为互动:《庄子》奏鸣曲四个乐章
三、过分即不足:音乐与指挥
四、「反权威」还是「权威主义」?
五、学术结论

庄子的哲学虚构╱葛浩南
一、庄子的哲学虚构
二、《庄子》研究新方向初探

庄子的哲学虚构,或哲学虚构庄子——评葛浩南《庄子的哲学虚构》╱杨凯麟

庖丁手艺与生命政治——评介葛浩南《庄子的哲学虚构》╱龚卓军
一、导论:观念论/现象学式,抑或傅柯/德勒兹式的《庄子》
二、虚静之心与人格纯素之美:《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论
三、生命能量与自由突穿之力:个体自证(tautégorie)的动态经验论
四、权力厨房中的神话剖开:一条生命能量美学的歪斜线
五、结论:庖丁手艺与生命政治的自由突穿

动物性、文化批判、苦恼的意识——乐唯的庄子诠释╱马恺之
一、引论:一本号称不合时宜的书
二、《不合时宜论庄子》的出发点:浑沌的谋杀案
三、探寻另类的主体性
四、如何超越资本主义?
五、何谓庄子式政治?

逆转收回与任让状态——从《庄子》与海德格批判当代性╱宋灏
一、前记:「创新」为时代风气
二、「质」、「逆转收回」及「批判」
三、「逆转收回」与海德格的「任让状态」
四、《庄子》中的「敞开」与「逆转」
五、《庄子》言「反」
六、「庖丁解牛」:「任」与「自得」
七、结论

庄子的气化现象学╱钟振宇
一、气的身体面向
二、气的世界面向
三、气身体与气世界的统合:「世界—气—身体」(Welt-Qi-Leib)
四、结语:气化现象学的跨文化面向与历史面向

养生的生命政治——由法语庄子研究谈起╱何乏笔
一、生命资本
二、主体的能量经济学
三、游刃有余或调节生命的自我技术
四、内在性与批判
五、养生作为跨文化问题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若庄子说法语》编者序

何乏笔(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当代法语汉学拓宽了别开生面的《庄子》研究视野。由此出发,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于2007年及2009年分别举办了两场有关《庄子》的工作坊。这使《庄子》研究在当代汉语与欧洲(尤其是法语)哲学的碰撞、交错、沟通之间,孕育了跨文化研究(transcultural studies)的突破可能,以及通古今东西之变的另类脉动。一开始,共同研讨的目的在于透过《庄子》研究来深化台湾学界关于晚期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讨论——中研院文哲所于2006年曾举办关于晚期傅柯的国际研讨会,在会议上已开始讨论晚期傅柯与中国修养哲学的连接。在此情况下,法语庄子研究便能扮演关键的角色,串连傅柯有关欧洲修养史(以及自我技术、自我实践、自我关注、生存美学等)的讨论与古典中国哲学的研究脉络。当时,许多学者感到两者之间的唿应关系相当显着,也极具吸引力,但不清楚如何阐明。于是,本论文集的部分文章接续尝试借由法语庄子的研究,来试图阐明当代汉语哲学与当代法语哲学的关系。

  然而,后续的讨论很快地跨出了围绕傅柯研究脉络下的自我技术概念。透过与瑞士汉学家毕来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的深入交流,使讨论范围扩大到身体、主体性、气论和政治的问题场域(毕来德原先在巴黎法兰西学院所发表的演讲《庄子四讲》(Leçons sur Tchouang-tseu),对法语庄子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旦《庄子四讲》译成中文,而回到当今汉语思想的交织脉络,便引起了本来没有预想到的丰富对话(甚至争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毕来德坚定地反驳了关于《庄子》的气论解读。他主张,气论的正当运用应局限在个人经验和身体的范围,而一旦涉及自然哲学甚至宇宙论的相关预设时,便必须放弃。毕来德的批判具有浓厚的政治涵义,因为在他看来,《庄子》所以被融入到中国帝国秩序,并且被解读为逃避世界的顺应思想,此一大趋势可归结于郭象以降的注释传统。重新解放《庄子》的批判潜力,使之走出郭象注的话语机制,此乃毕来德庄子研究的野心和旨趣。

  这样的角度在台湾会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绝非偶然。众所周知,在当今的台湾,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处于艰难的文化情境。一方面,去中国化的倾向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漠视和冷感;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对古典文教的复兴运动也让人感到不安,因为复兴古典的思潮与具有民族中心倾向的和国家主义色彩的文化民族主义容易交杂在一起。在此两难的研究情境下,重新调整古典中国哲学研究的大方向,便显得特别急迫。尤其无法逃避的难题在于:关于古典中国哲学的研究,能否成就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跨文化转向(transcultural turn),并且开辟回应和诊断时代处境的独特能力和魄力?

  在此背景下,毕来德的批判性角度提供了重要的启发,促进了跨文化庄子研究在台湾的兴起。但是,一旦跨文化视野被打开,而且开始展现自发的动力,研究趋势便从法语《庄子》的研究,转向台湾的跨文化处境,借此思考《庄子》的当代意义,并试图正视两岸关系的纠结在思想上所面临的难题。于是,2009年「若庄子说法语:毕来德庄子研究工作坊」以降的研究方向,便特别着重《庄子》的批判精神,尤其从《庄子》式的主体范式(身体主体、气化主体、形气主体、游之主体等)开始检验当代新儒家所谓「心性主体」。在此背景下,尤其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及清末民初的章太炎对《庄子》的解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可以说,《庄子》研究的跨文化转向已逐渐形成,其解读方式不再以郭象注为主要参照,而在王夫之和章太炎的着作中,彷彿找到了连接《庄子》与现当代处境的思想资源。

  由此观之,《庄子》让当代汉语哲学陷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漩涡里,此中似乎可见潜力无穷、深不可测的思想创新和文化变革之可能。当代汉语哲学所累积的跨文化潜力,正在寻获一种通古今东西之变的哲学表达,此一表达充满了挣扎,也充满了自由。或许,世界哲学的某种另类形象将从中浮现,能借由中国古典文本的跨文化探索,来批判和面对混杂现代化所引发的诸种弔诡经验。为什么是《庄子》呢?因为「气化主体」两端不住的弔诡修养,不仅在古代已经很当代,在今日也依然很当代。

  此书的问世,缘起于笔者担任国立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期间获得多方协助,特此致谢。另蒙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陈彦颖先生、中央大学林淑文女士、聂豪先生、清华大学廖育正先生、张凯喻女士在编辑与校对上之费心,亦致上诚挚谢意。

庄子说什么语言

杨儒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


  何乏笔先生编的这两本书《若庄子说法语》、《跨文化漩涡中的庄子》是他多年来推动跨文化哲学的产物,也是他一直念兹在兹的汉语哲学的体现。跨文化哲学对应以国族主义为基准的个别国家哲学,也对应以本体论分裂为基准的比较哲学,它是个越界的概念,这个概念预设着混杂、流动、非同一的前提。但如果没有界,如何越?如果没有某种「个体」的设想,「非同一」的概念要如何置放?跨文化哲学之优胜与困难即建立在这种幽明一多不断滑移游盪的界面上,或界面中。

  本书也是汉语哲学的体现。本书的文章大多是中研院文哲所多年来推动的「跨文化研究」的结果,这个多年的长期计画在拟订之初,即有意跳脱僵硬的中西哲学比较的框架,而改从「汉语」此语言载体入手。乏笔汉语哲学的提法极具挑战力道,很明显地,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不被西方哲学渗透的中国哲学的论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所用的许多重要术语,包括「哲学」本身,都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哲学术语不管是新词新用,或是旧词新用,词语本身都是中西混杂的产物。中国现代学术奠基者之一的王国维论新词语的重要性时有言道:「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其语可谓不刊之论。我们如果对王国维的话再进一解,也就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已不可能再说「纯正」的中国哲学,不是技术上不可能,而是本质上不可能。现代中国哲学以汉语表述之,所以不能不有承袭自中国的大传统的因素,但故事还没完,因为它同样无可避免地凝聚了西洋、东洋(日本)的精灵于其中。

  由于近世特别曲折的历史剧场,现代汉语哲学不能不体现现代东亚历史的命运于其词,于其义,甚至于其语法。本书的大宗是在「若庄子说法语」的研讨会名目下呈现的,名目颇怪,庄子何曾说过法语?但庄子自己不是说过吗:「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傅柯的作者已死,庄子的作者不死,所以问题不在庄子说不说法语,而是何止法语?此计画中的对话者有的说英语,有的说汉语,主持人何乏笔的母语则是德语。庄子能够说,也能够被说的语言,何止法语?但为什么当复音重唱已是当代汉语哲学的本质时,庄子却被特别挑选出来说法语,其中必有缘故。

  庄子之所以会讲法语,大半的原因是人脉决定的,学术交流不能离开具体的人脉,这是必然的。然而,细观此次来台的欧洲学者,也就是台湾庄子学界主要的对话对象,他们的身分大半不止是汉学家,而是哲学家兼汉学家。不管就他们在欧洲学术圈的位置或就他们的着作来看,他们的关怀都不是区域性研究的导向,而是带有很强的当代欧洲的意识,欧洲当代意识事实上也可以说就是当代思想的意识。在对话人的发言位置已定位下,庄子就不能不由中立客观、不涉实践的汉学传统中走出来,他不能不与康德、傅柯、海德格……交涉。只有当庄子说法语时,法文语境中才会有庄子;反过来说,也只有庄子说出了不同的语言,他才有可能从中国的、汉学的博物馆式之庄子变成活生生的当代哲学家。

  至于为什么庄子会在众多中土哲人中脱颖而出,原因大概是多重的。读者只要稍加翻阅本书所收文章,即不难发现其中的线索:庄子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范式,主体范式的关怀大概是与会学者最大的交集。为什么这种被本书众多作者称唿作「气化主体」(我有时也称作形气主体)的概念能吸引本地及欧陆学者的兴趣?两方学者的关怀各有异同,欧陆学者关怀的背景远的说来,应当和反笛卡尔以下的现代主体概念有关;近的说来,应当牵涉到欧洲哲学目前的处境。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的庄子研究极具挑战性,其动机乃是有意绕道中国,重新发现西方,这种绕道模式即是一个充满想像力也易引致争辩的例证。

  台方学者的关怀也是多面向的,但总体的趋势是想修正或补充道德主体主义—真常唯心论述的诠释传统。论及中国儒道的主体概念,极吸引人也极令人困惑的一点莫过于心、气的关系,心、气的关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孟子即为重要议题,后来更成了理学的核心论述。在心、气的论述光谱中,具有宇宙心导向的心学论述是大宗,化心为气、化气为物的唯物论之论述也可见到。然而,在庄子、张载、王夫之这些另类哲学家身上,我们确实看到另一种类型的主体,这种心气同流的主体概念既参与了也跨越了认识论的表象呈现模式、冥契论的海纳百川模式、天理论的道德主体模式。这样的主体范式至今仍处于影响模煳的地带,不易完全澄清,但模煳中却也充满了许多的机会。

  笔者相信乏笔编的这两本论文集将会是庄子研究史上的重要着作,我们如果将「庄子研究史」的「庄子」改成「汉学」两字,或许也可以成立。甚至于「汉学」两字是否妥当,能否抛弃不用,亦可斟酌。因为这两本书不宜划归到特定的语言或族群的标帜下,它们的定位与一般的汉学着作大不相同。随着现代性的议题逐渐深化,这两本书很可能有机会由汉学的、台湾的或中国的视域往外横溢,溢入丰饶多产而又经纬幽暗的知识之海。这两本书的重要不见得在建立什么体系,而是它们提出了真正的学术问题,史实斑斑,问题意识和学术答案是同等重要的。

图书试读

关于西方庄学的几点反思(摘录)
 
毕来德(瑞士日内瓦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
 
一、西方庄学的历史与现状

 
《庄子》最早的西文译本问世于一八八一年,是Frederic Henry Balfour(巴尔弗)的英语翻译,然翻译品质很差,在此不赘言。一八九一年有苏格兰汉学家James Legge(理雅格,1815-1897)的译本在牛津出版,是第一部比较可靠的译本。一八九八年剑桥汉学家Herbert A. Giles(翟理斯,1845-1935)的译本问世,甚具贡献。法文最早的译本是一九一三年由河间府(今河北献县)天主教教会发表,译者为耶会士Léon Wieger神父(戴遂量,1856-1933)。最早的德文译本,是多年居住山东的Richard Wilhelm(卫礼贤,1873-1930)于一九一二年出版。这四位译者,有三位由传教士变为汉学家,一位由外交官变为汉学家。他们都是大规模地翻译中国经典,并非专门研究庄子。他们为后人开启了道路,但他们的翻译在今天仅具有历史价值而已。
 
二次大战以后,西方汉学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建制相对完备的现代学科。在一九六○年代有人感到有必要重新翻译某些中国经典,但各国的情形不同。在德国,至今没有人再重新翻译《庄子》。在法国,长期居住法国的刘家槐于一九六六年出版新翻译;刘家槐似乎对《庄子》没有专门的研究,受了Gallimard出版社的委託才下这番功夫。刘译本至今在法语世界普遍流传,比早期法文译本来得更可靠,但是译者缺乏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更缺乏应有的文采。二○○六年Jean Levi(乐唯)的译本出版。
 
在英美世界,一九三一年有冯友兰的〈内七篇〉和相关的〈郭象注〉的英文翻译在美国问世,但据我了解,没有得到广泛发行。到了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庄子》全文的两种新翻译,一是出版于一九六三年的James R. Ware(威厄)的翻译;二是Burton Watson(华兹生,1925-)的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我个人认为,后者是西方至今最好的翻译。尽管是为一般读者而写,但学术价值相当高,因为其吸收了二十世纪中国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并採用简短小注标明选取了哪位专家的读法。由于Watson文笔通顺流畅,从此使西方读者容易接近《庄子》,比中国人看原文要容易,也更容易欣赏(这当然并不等于更容易读懂)。之后英美世界出现两种翻译,一是美国汉学家Victor H. Mair(梅维恒,1943-)在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译本,也甚具价值,但难以取代Watson译本的权威性;二是英国汉学家Angus C. Graham(葛瑞汉,1919-1991)的译本,出版于一九八一年。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真的太喜欢这本书了!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若庄子说法语》,这名字太有想象力了,我当时就很好奇,庄子这位古代哲人,如果穿越到现代,用法语来阐述他的思想,会是什么样子?拿到书后,我一口气读完了,真是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书中并没有生硬地将庄子的哲学概念翻译成法语词汇,而是巧妙地将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等核心思想,融入到一些非常贴近现代生活的场景中。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情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无用之用”的探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追求效率和功利,这本书却提醒我,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更深刻的生命智慧。比如,书中描绘了一个在巴黎街头漫步的“庄子”,他观察着匆忙的人群,却能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这种感受我感同身受。而且,作者的法语描述也相当地道,充满了法式的浪漫和哲思,即使是不懂法语的人,也能通过文字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韵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也让我对法语这门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承载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

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读一些带有“哲学”标签的书籍,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但《若庄子说法语》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就像一本精心烘焙的法式甜点,外表精致诱人,内里却蕴藏着深刻的味道。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将庄子看似深奥的哲学理念,用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无为”的阐释,作者并没有把它解读成什么都不做,而是将其融入到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态度中,这种理解非常符合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且,书中的法语运用,也恰到好处地增添了一种浪漫的色彩,让那些哲学思考不再显得那么严肃,反而多了一份诗意和韵味。我能想象到,如果真的有庄子用法语来讲述他的思想,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引导我去感受和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对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它让我体会到,原来哲学是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生活,甚至还能如此浪漫。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若庄子说法语》,这个组合实在是太独特了,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但当我真的翻开书页,才发现它远不止于“猎奇”。作者非常聪明地避开了那种将古老哲学生硬对接现代语言的尴尬。相反,他以一种非常轻盈、甚至有些幽默的方式,将庄子的智慧“翻译”成了法兰西的语言和文化。我看到书中描述了“庄子”在巴黎左岸咖啡馆里,用法语思考“物化”与“自由”的辩证关系,那种画面感简直绝了!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灵动,他没有给出一套僵硬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片段,一点点地展现出庄子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顺其自然”的讨论,在作者的笔下,这不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一种积极的、与生命内在节奏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这和法国人那种悠闲而精致的生活方式简直是绝配。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书中的“庄子”一起,在巴黎的街巷里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漫游,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顿悟。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了中国古代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勃艮第红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觉得醇厚。 《若庄子说法语》的作者,无疑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没有选择简单地把庄子的名言警句翻译成法语,而是深入挖掘了庄子思想的核心,然后用一种充满法式风情的叙事风格,将其娓娓道来。我读到书中关于“相忘于江湖”的描写,作者将其置于一个法国乡村的宁静景色中,那种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意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道”的理解,并没有用一些玄奥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一缕阳光,一阵微风,甚至是一杯咖啡的香气,来体现“道”的无处不在。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庄子思想的精髓,又让它变得触手可及,非常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而且,作者的法语运用也非常讲究,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即使是对法语不太熟悉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文字的美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高高在上,它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和哲学碰撞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若庄子说法语》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独特的题材所吸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时空对话。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去“翻译”庄子,而是巧妙地将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入到一些充满法国文化元素的故事场景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知北游”的解读,作者将“庄子”置于一个现代的艺术画廊,让他用法语去品味那些抽象的画作,思考艺术与现实、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这简直太妙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能够用充满哲思的法语,去描绘庄子思想中那种“与道同游”的境界,这种融合既有中国哲学的深邃,又不失法国文化的浪漫与优雅。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与庄子和作者一起,在巴黎的街头,在塞纳河畔,进行着一场关于生命、自由和存在的深刻探讨。这本书让我觉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并非无法沟通,而是可以通过巧妙的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