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友善故事

中国人的友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友善
  • 中国故事
  • 人情味
  • 温暖
  • 社会百态
  • 文化
  • 情感
  • 正能量
  • 民间故事
  • 中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讲述了古往今来的友善故事。这些故事寓教于事,在潜移默化中传递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本书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时间的旅人:跨越古今的文明回响》 一、引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深邃的哲学跋涉,一场穿梭于人类文明光影之间的精神探险。《时间的旅人:跨越古今的文明回响》旨在探讨驱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动力——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反复出现的思想原型、技术飞跃与文化冲突。我们将放弃僵硬的年代划分,转而以“主题”为锚点,展开一场跨越数千年的对话。我们关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认知结构”。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板块构建:“秩序的构建与瓦解”、“认知的革命与边界的拓展”,以及“技术的伦理与人性的重塑”。我们力求以细腻的笔触描摹那些塑造了人类集体意识的关键转折点,从尼罗河畔的宏大叙事,到雅典学园的思辨火花,再到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直至信息时代的量子纠缠。 二、秩序的构建与瓦解:权力、信仰与疆域的辩证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如何从原始的部落结构迈向复杂的大型国家形态,并探究支撑这些宏大体系的内在逻辑——权力、法律和信仰。 1. 神圣的王权与世俗的理性: 我们将细致考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记载中,君权如何被神谕加冕,以及这种神圣性如何有效地维持了早期城市国家的稳定。随后,视线转向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分析其在天文观测、灌溉工程和永生信仰三重作用下,如何创造了一个持续三千年的稳定形态。这种“天人合一”的秩序观,在后世的帝国构建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 法律的诞生与正义的界限: 汉谟拉比法典不仅仅是一套刑罚条文,它更是一份早期社会契约的雏形。我们将对比《汉谟拉比法典》与古希腊城邦的立法精神(如梭伦的改革),探讨法律从维护既得利益到追求普遍正义的艰难演进过程。重点分析罗马法系如何通过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和对“自然法”的初步构想,成为西方法律思想的基石。 3. 轴心时代的回响:超越性信仰的兴起: 轴心时代(Axial Age)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次大爆发。本书将对比印度婆罗门教向佛教的转型、犹太教一神论的深化,以及中国儒家思想对“德治”的强调。我们不会将这些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全球范围内,考察当社会结构日益复杂时,人们如何通过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来寻求超越世俗混乱的终极意义。佛教的“空性”观念如何与古希腊的“理念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遥远的共鸣,成为理解人类形而上学需求的钥匙。 4. 帝国的张力与边界的消融: 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到帖木儿的铁蹄,帝国扩张是历史的主旋律。但更引人深思的是,帝国在扩张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本章将侧重分析丝绸之路上,不同宗教、商品和技术的“非自愿交流”,剖析大型帝国(如罗马和汉朝)在维持其庞大疆域时,所面临的内部行政效率与外部文化抵抗之间的永恒张力。 三、认知的革命与边界的拓展:从感性世界到抽象思维 人类的进步,本质上是认知工具的不断升级。本部分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符号、逻辑和数学,逐步摆脱对直接感官经验的依赖。 1. 书写系统的演化与记忆的解放: 从苏美尔的陶筹到腓尼基字母的简洁高效,书写系统的每一次飞跃,都解放了人类有限的生物记忆容量。我们将分析象形文字向拼音文字的转变,如何影响了不同文明的思维模式——例如,对语序和逻辑结构的重视程度。书写不仅是记录,它重塑了时间感的线性叙事方式。 2. 几何学的力量:测量世界的工具: 几何学不仅仅是关于形状的学问,它是人类最早的抽象演绎系统。本书将重访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阐释其公理化方法对后世科学和哲学思维的决定性影响。如何从观察到沙盘上的图形,再到抽象的定理,这种思维的跃迁,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伟大胜利。 3. 科学的萌芽与对“目的因”的祛魅: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支配了西方思想一千多年,它将世界视为充满目的和内在冲动的有机体。我们将对比伽利略和牛顿的观测方法,探讨“机械论世界观”如何取代了传统的“目的因”解释。这种认知转向,使得世界可以被量化、被预测,标志着现代科学范式的确立。但我们也需审视,这种“祛魅”是否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落感。 4. 印刷术与知识的民主化: 古登堡的发明不仅仅是技术升级,它是一场彻底的社会地震。印刷术打破了教会和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思想的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分析“知识的可见性”如何催生了“公共领域”的概念。 四、技术的伦理与人性的重塑:现代性的双刃剑 进入近现代,技术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但也带来了深刻的伦理困境。 1. 蒸汽、钢铁与时间的压缩: 工业革命的核心在于对能量的驯化。蒸汽机的应用,将人类从自然界的节律中解放出来,但也创造了全新的“工厂时间”——一种更严苛、更标准化的时间概念。我们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结构的瓦解,以及劳动异化现象的出现。 2. 达尔文的冲击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动摇: 进化论的提出,是对人类自身地位的根本性挑战。它将人类从“神创的特殊存在”拉回到物种演化的连续谱系中。这种认知冲击,不仅影响了生物学,更深刻地渗透到社会学(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滥用)和哲学领域。 3. 信息的洪流与“后真相”的阴影: 电子通讯技术将世界连接成一个即时反应的系统。然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筛选的难题。本书将分析大众媒体和数字平台的出现,如何使得“真实”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叙事的力量和传播的速度,而非事实本身。我们探讨在高度连接的世界中,个体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被算法和回音室所吞噬。 4. 展望: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面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干预自然法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伦理学的紧迫性:当我们获得了“造物主”的部分能力时,我们该如何定义“人”的界限?我们是技术的主人,还是其必然的延伸? 结语:永恒的提问 《时间的旅人》最终导向一个结论:历史并非线性进步的坦途,而是由一系列周期性的、在不同领域交织的“张力”所驱动。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挑战——权力滥用、认知偏差、技术伦理——都可以在历史的深处找到其原型。本书的意义,不在于提供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引导读者带着对过往文明经验的理解,更审慎、更深刻地去面对我们共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都是时间的旅人,而文明的回响,是我们在旅途中唯一的向导。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敬爱父母友爱兄弟的舜 001
友善的颜回 006
豫让为智瑶而死 010
背负骂名的程婴 014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友谊 019
管仲与鲍叔牙的知遇之交 023
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 028
高山流水遇知音 032
代友受过的直不疑 037
朱晖助友 041
冰释前嫌的挚友 045
薛包友爱兄弟 049
倒穿鞋的蔡邕 053
孔融与祢衡的忘年之交 058
太史慈义救孔融 062
竹林七贤的交情 066
瘟疫面前不离不弃的庾衮 071
王羲之助人卖扇 075
宋季雅千金买邻 080
荀巨伯探友 084
宽宏治家的牛弘 088
富贵而不弃妻的尉迟恭 092
魏万慕名追寻李白 096
宽厚恭谨的白居易 100
消除恩怨齐心杀敌 104
相互扶助的柳宗元和刘禹钖 108
以诚待友的李勉 112
宁要朋友而不要状元的白敏中 116
以德报怨的王旦 119
苏东坡兄弟手足情深 123
互敬互爱的王安石与欧阳修 127
救济危难朋友的范纯仁 131
朱熹与陆九渊“论敌”相亲 136
让他三尺又何妨 140
重归于好的朱家兄弟 143
陆继辂选朋友 14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豫让为智瑶而死
 
在我国河北邢台围城路上曾有一个名叫“豫让桥”的地方,而这个名字就是根据古人豫让得来的。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是历史上有名的五位刺客之一。大家可能对这个人不太熟悉,但有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义士应当为知己的人献出生命。这就是豫让的名言。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晋国有六家实力强大的大夫,即范氏、中行氏、魏氏、赵氏、韩式和智氏,朝中大权也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豫让的上一代名叫毕万,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侠义之士。豫让非常佩服他,下决心也要做一个像毕万一样的侠士。他最初到范氏家做了门客,但范氏很瞧不起他,也未重用他。这让豫让非常不满,转而投靠了中行氏,结果依旧没有受到重视。
 
没办法,豫让又离开了中行氏家,投靠了智氏大夫智瑶。智瑶发现豫让是一个非常有胆识的侠士,于是便宠信、重用他。主臣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智瑶在这六个大夫中的势力是最强的,后来,他联合韩、魏、赵,将范氏、中行氏灭掉了,瓜分了他们的土地。紧接着,他又联合魏和韩,准备攻打赵氏大夫赵襄子。没想到,赵襄子说服了韩、魏两位大夫,并联手将智瑶杀死,瓜分了他的封地,还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
 
智瑶被杀后,豫让逃到了山里。他想:士为知己者死,当今天下,所有大夫中只有智瑶赏识我,重用我,我一定要给他报仇雪恨,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亲手杀掉赵襄子。
 
之后,他改名换姓,躲在赵襄子的封地内,寻找机会报仇。他伪装成受过刑的人,混入罪犯当中,被派遣到宫廷打扫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结果这第一次刺杀失败了。被审问的时候,豫让直言不讳地说:“我一定要为智瑶报仇。”侍卫要将其杀死,赵襄子说:“智瑶没有后人,豫让还要为他报仇,他是义士,忠勇可嘉,我以后小心躲避就可以了。”于是把豫让放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温情治愈系故事的读者,所以《中国人的友善故事》这个书名一出现,就牢牢吸引住了我。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我倚在窗边,手捧这本书,感受着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暖流。我期待书中描绘的友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义,而是渗透在生活细节里的点滴温暖。比如,一位失意的年轻人偶然得到一位陌生大叔的一杯热咖啡;一位独居老人,在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重拾生活的乐趣;或者是一位小朋友,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善举,给他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股清泉,洗涤我内心中的疲惫和焦虑,让我重新相信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我特别希望能看到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友善,看到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动人的地方。

评分

从《中国人的友善故事》这个书名来看,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尤其适合作为青少年读物的参考。我想象,书中或许会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向年轻一代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友善,以及友善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例如,通过讲述一些校园里的小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会关爱同学,尊重他人;或者通过描绘家庭中的温馨互动,传递孝顺、感恩的传统美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贴近孩子们的视角,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述那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冲突、如何化解矛盾的建议,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理解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品格的优秀读物,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温暖的色彩,封面上那几幅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插画,仿佛带着一股淡淡的阳光气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我一直对中国文化中的人情味和互助精神很感兴趣,而这个书名《中国人的友善故事》恰恰击中了我的心坎。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充满人情味的真实故事。比如,有没有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在大灾大难面前伸出援手的故事?有没有陌生人之间因为一个小小的善举而改变命运的瞬间?我设想,这本书里应该有那些朴实却感人肺腑的情节,展现出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和同情。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故事中的情感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同时,我也很好奇,这些故事会发生在中国的哪些地方,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宁静的小乡村?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否会对“友善”这个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充满好奇和期待的方面。

评分

我对《中国人的友善故事》这个书名充满了好奇,因为它似乎在暗示一种文化观察的视角。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故事的汇编,而是在通过这些故事,来探讨“友善”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性。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义”是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的?是否会分析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友善精神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如何以新的形式得以体现?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故事背后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一些跨文化的比较,来展现中国人的友善与其他文化中的友善有何异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中国式友善”的深刻理解,并反思在当今多元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中国人的友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兴趣。我想象,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好人好事”,而是试图从历史的维度去解读中国人的友善精神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例如,书中是否会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如“仁爱”、“忠恕”,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生根发芽,并体现在日常的交往中的?又或者,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战乱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人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友善和韧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将这份宝贵的友善品质传承下来的。或许,其中还会有一些关于古代文人墨客、商贾百姓,甚至是普通劳动者所留下的关于友善的记载或传说。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将这些历史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构建一幅关于中国人友善精神的宏大画卷,从中窥见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