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辛说: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 (7CD)

论语辛说: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 (7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语
  • 辛说
  • 卫灵公篇
  • 季氏篇
  • 国学经典
  • 儒家思想
  • 传统文化
  • 注释本
  • 七卷本
  • 文化典籍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内容:7张CD,每张2集,共14集,时间总长450分钟
论语辛说:卷十六 阳货篇(下)&卷十七 子张篇(上) (7CD) 深入探微,古今共鸣:对《论语》核心思想的当代阐释 本书是《论语辛说》系列的延续与深化,聚焦于《论语》第十六卷《阳货篇(下)》与第十七卷《子张篇(上)》的精要内容。作为一套旨在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与阐发儒家经典的重量级作品,本有声读物不仅忠实地呈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辅以独到的“辛说”——一种立足于当代语境,对传统文本进行穿透性解读的方法论。 卷十六:阳货篇(下)——权谋、政治与君子之志 《阳货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且内容驳杂的一篇,尤其在“下”的部分,集中体现了孔子在面对乱世中权臣崛起、政治格局动荡时的复杂心境与坚定立场。本卷的解读,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 一、权力的诱惑与君子的坚守: 阳货是鲁国权臣,其行径常与孔子的理想政治相悖。本卷详细解析了孔子如何巧妙地周旋于这种体制压力之下。“不周任谓我曰:‘子之牖上也,屡迁何谓也?’”这句对话深刻揭示了孔子对仕途选择的审慎态度。解读将深入剖析,在“道之不行,已知之久矣”的无奈中,孔子如何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德实践,而非一味迎合权贵。 二、对“德”与“名”的辨析: 篇中多处提及君子与小人的分野,特别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辛说”部分将重点辨析,在阳货等把持朝政的背景下,孔子对“言”与“行”的极高要求,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准,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腐化的无声批判。如何区分表面上的“贤能”与内在的“德行”,是本卷解读的重中之重。 三、对学习、修身态度的强调: 本卷包含“君子有九思”的经典论断,涵盖了“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本解读将不再将此视为简单的行为准则,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完整的认知与道德操作系统,指导个体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心性的纯正。特别是对“忿思难”的阐释,结合现代心理学视角,探讨了情绪管理在儒家修身学中的地位。 卷十七:子张篇(上)——教育的广度与人性的深度 《子张篇》是孔子晚年对弟子们(尤其是以子张为代表的新一代学子)的教诲,标志着儒家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开始更注重个体差异和实际应用。本卷的解读将侧重于教育方法论和人际关系伦理。 一、因材施教的艺术: 本篇中,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禀赋提出截然不同的要求,如对子张的“执德不纯”的告诫,与对子贡、颜回的赞许形成鲜明对比。本解读将详细梳理孔子在教育中如何平衡“中庸之道”与“因材成材”,探讨其教育理念的灵活性与普适性。 二、社会交往的伦理规范: “十思”与“九德”的讨论,构建了一套严谨的社交伦理体系。其中,对“过”的认识尤为深刻:“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辛说部分将此与现代社会中“试错成本”与“自我修正机制”进行比对,阐明了孔子对“知错能改”这一生命力的推崇。 三、对“仁”在实践中的延伸: 本卷不再停留在对“仁”的抽象定义,而是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社会行为中,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标志着儒家思想从个体道德提升,转向对群体和谐、社会公正的构建。解读将深入分析,孔子如何引导弟子在不预设明确标准的前提下,以“义”为最高准则进行决策。 整体特色与价值体现 本有声读物(共7CD)的“辛说”核心价值在于“接古今之气脉,通人伦之幽微”。 1. 文本的细读与重构: 每一章句的解读,均超越了简单的注释,力求还原孔子论述时的历史情境,并将其核心逻辑剥离出来,使其能与当代商业伦理、个人发展、乃至公共治理等领域产生对话。 2. 语境的当代化: 摒弃了刻板的“古人语录”模式,采用清晰、富有逻辑的现代白话阐释复杂的古代概念,如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与现代决策中的“去偏见化”进行关联。 3. 音韵的沉浸式体验: 本读物在演绎上力求达到“言之有物,听之有感”的境界。播讲者的语调抑扬顿挫,既有对先哲的敬畏,又有对文本的批判性审视,确保听者在接收知识信息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共鸣。 《论语辛说:卷十六&卷十七》不仅是学习《论语》的辅助工具,更是一部引导听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重建个人价值坐标、实现知行合一的哲学指南。它邀请每一位听众,一同重温孔子穿越时空的智慧,在阳货的权谋中保持清醒,在子张的探索中找到方向。

著者信息

主讲人简介

辛意云

  辛意云教授师承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现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经典导读等课程,并致力于推动传统国学的复兴,长期配合社会大学开办国学讲座、畅谈经书、史书、四书之大义、以及庄老思想、美学思想等。希望借此可以让一般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传统国学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经验,进而拥有生命的智慧与喜乐。此外,辛教授亦长期随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在香港、大陆各地推广传统国学研究。

  二00七年辛意云教授参与浪漫文学巨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美学的理论结构,与各界专家共同完成此一盛事,将中国传统最精致的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辛意云教授除了在大学授课外,也长期担任建国中学国学社、北一女学术研究社的指导老师。并不断接受各地讲堂、讲座的邀请,讲授传统国学。许多人在离校多年、有了人生阅历后,都说更能从辛老师的讲授中,体会到传统经典之美。

  二00八年四月,辛老师接受IC之音电台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的共同邀请,担任每週四晚间黄金八点档『论语辛说』节目主讲人。以精深又浅出的义理、崭新又合乎传统的诠释,使此两千多年的经典,展现了惊人的现代生命。

  IC之音将陆续出版『论语辛说』的有声书,好让更多有心传统学术及寻求生命的觉醒者,认识辛意云教授,并且爱上『论语』传递的人生大智慧。

图书目录

1君子之行
2生命的意识
3名实相符
4君子之恕
5正直之道
6谨言慎行
7弘学之道
8无道不立
9守仁行仁
10生命的完善
11君子之大节
12仁之常道
13体察人意
14季氏征伐

图书序言

辛意云教授序言

生命的意义
   
  1942年9月,着名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弗兰克连同他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纳粹逮捕并押送至集中营。三年后,他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而他的妻子、家人都已不在人世了。

  1946年,他用9天时间写下了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并出版,这本书名为《活出意义来》。

  他总结了人在生死之间的差异,就在「生命的意义」。

  他发现即使在最可怕的生存环境下,只要一旦找到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生存适应力,就会大大提高。

  他说:「人最宝贵的生命,次至任何物品,都可以被轻易的夺走。而人能被保留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就是在任何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又说:「每一个个体正是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将每个生存意义同创造性的工作和人性的爱联系起来。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这世界中无可取代时,他自然就会意识到自己对人类世界及自身处的时代的责任。他也就会把这份责任发扬光大。而当一个人意识到,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业,他就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还说:「在现代文化中,我们只乐于追求个体的幸福。」他说:「这是美国文化的特征,每个人被不断的催促去追求幸福。但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且得到幸福,必须有一个变得幸福的理由……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会阻挠幸福的降临。而阻碍幸福的感受就是太自我了……那不追求生命的意义,只追求幸福的生活,这种心理通常只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就会被各种欲望和需求引诱,而不断为慾望与需求的满足努力,人心就自然不会有幸福的感受与喜悦……」

  这些话我想亲爱的听众朋友,一定会耳熟能详,而且同意肯定。这不就是论语中的人生哲理吗?不过由一位现代心理学家、神经学家,从学理上、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上证实了属于人的这份至理。可见「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共同的生命依据了。

  我们回看二十世纪,太多的杀戮了,但愿人类未来,二十一世纪会向前跨进一步,能有真正的生命觉醒。

  真高兴在二十一世纪能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曾董事长、许执行长及IC同仁共同为这一世纪的「爱」、「和平」,觉醒而努力。

辛意云写于人学斋
四月二十八日
 
电台出版序

众人之言必察之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思潮大开的时代,除了儒、墨、道、法各种新理论,还有不少是对彼此的挑战与论辩,毕竟要在君王之前争取贯彻自己的主张,难免会对其他的理念有所评述。这些笔舌之战砲火隆隆,也被诸子百家的篇章纪录了下来。虽不比今日社会嘈杂,也足见缤纷多元。

  在这样扰嚷的社会里,往来讯息的传递速度却非常慢,在第一时间听闻的消息,恐怕都不适合立即做出判断。孔子应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对宰我昼寝责备了一轮,然后有感而发:「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是,因为宰我的关系,他现在不会单听人言,还要观察其人,确认是否言行一致。到了本卷的卫灵公第十五,更记载了好几段孔子对于「社会舆论」的评论:首先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再来是「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如果有被我赞誉的人,必定是经过我考验证实的)接着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一连串对于品人知人之道的再三提醒,足见他对世情的洞见与审慎。

  证诸当代,这样的慎重显然更有必要。网路让世界变平了,却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讯息纷乱扰嚷,谣言与错误讯息的蔓延更甚燎原野火,即便后续修正,也不足以改变既定印象,「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的现象。在网路社会成型二十年后,终于见到部份使用者主张:「不要轻易评论」、「要更全面的观察」、「让子弹再飞一下」。其实这样的提醒正是孔子在两千年前所说的凡事「必察焉」的自我过泸,论语的精神入世且砥砺,而今又有一证。

  「谣言止于智者」,愿每一位《论语辛说》的听众,都能从孔子的智慧篇章中习得从容的处世之道。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论语》的学习,我一直秉持着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态度。虽然已经多次研读过《论语》原著,但每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这套《论语辛说: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论语》新解读的渴求。我特别想知道,“辛说”究竟是怎么样的“说”。它是否仅仅是字面上的解释,还是会有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我尤其关注“卫灵公篇”中关于君臣权力制衡、以及“季氏篇”中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类精神层面的探讨。这两篇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但有时候又显得有些晦涩。如果作者能用一种更现代、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内容,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者提供更具实践性的指导,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论语》的精髓,并且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指导我的人生道路。

评分

我一直觉得《论语》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智慧。这次入手《论语辛说: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纯粹是出于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好奇心,也听说了这套书在解读方面颇有独到之处。我个人对“卫灵公篇”中关于君主如何约束自己的权力,以及“季氏篇”中关于如何处理个人财富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很感兴趣。这两篇都涉及到实际的政治运作和道德伦理,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论语辛说》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作者是不是会用一种比较“辛辣”或者“一针见血”的方式来解读,而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赞美。我期待作者能够揭示出这些篇章中更深层的含义,甚至是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且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我希望这套书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角,能够重新认识《论语》的伟大。

评分

听朋友推荐入手的这套《论语辛说》,一开始还有点犹豫,毕竟“论语”这个话题太大了,而且“辛说”听起来就很有个人解读的意味。不过,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古朴又不失现代感,摆在书架上很有档次。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涉及的“卫灵公篇”和“季氏篇”,这两个篇章在《论语》中都算是比较有分量的,特别是关于君臣关系、政治治理以及如何修身齐家等方面,内容相当丰富。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哲学很感兴趣,希望这套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解读,特别是“辛说”的部分,作者是如何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去阐释这些古老篇章的,这才是最让我期待的。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论语》的解读,但总觉得很多都停留在字面意思,或者流于泛泛而谈,希望这套书能有更具启发性、更接地气的分析,能够真正触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并且能够联系到当下的社会现实,引发我的思考。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哲学都充满兴趣的读者,我对《论语》的许多篇章都进行了反复的钻研。这次偶然了解到《论语辛说: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其中的“辛说”二字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表示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特别关注“卫灵公篇”中关于国家治理的论述,比如君主如何用人、如何听取意见,这些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智慧至关重要。同时,“季氏篇”中关于修身养性、家族传承的探讨,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思路,也许是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或是对人物行为动机的深入剖析。我期待作者的“辛说”能够带来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思想的精妙之处,并且能够在我思考问题时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着迷的普通读者,尤其是孔子的思想,一直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盏明灯。这次偶然看到了《论语辛说》这套书,被它“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的标题吸引了。我之所以对这两篇格外关注,是因为它们似乎涉及到了许多关于为人处世、治国方略的深刻道理。卫灵公篇里关于君主如何听取臣下意见、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论述,对我启发很大。而季氏篇则更多地聚焦于家族治理、个人修养,以及如何达到一种“季氏富矣,而亦不仁”的警示。我希望这套书的“辛说”部分,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深奥的道理一一剖析,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孔子在那个时代所提出的思想,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解读角度,或许是一些我从未设想过的联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