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辛说: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 (7CD)

论语辛说:卷十八─卫灵公篇(下)&季氏篇(上) (7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语
  • 辛说
  • 卫灵公篇
  • 季氏篇
  • 国学经典
  • 儒家思想
  • 传统文化
  • 注释本
  • 七卷本
  • 文化典籍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内容:7张CD,每张2集,共14集,时间总长450分钟

著者信息

主讲人简介

辛意云

  辛意云教授师承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现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经典导读等课程,并致力于推动传统国学的复兴,长期配合社会大学开办国学讲座、畅谈经书、史书、四书之大义、以及庄老思想、美学思想等。希望借此可以让一般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传统国学之美和其中的生命经验,进而拥有生命的智慧与喜乐。此外,辛教授亦长期随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在香港、大陆各地推广传统国学研究。

  二00七年辛意云教授参与浪漫文学巨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美学的理论结构,与各界专家共同完成此一盛事,将中国传统最精致的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辛意云教授除了在大学授课外,也长期担任建国中学国学社、北一女学术研究社的指导老师。并不断接受各地讲堂、讲座的邀请,讲授传统国学。许多人在离校多年、有了人生阅历后,都说更能从辛老师的讲授中,体会到传统经典之美。

  二00八年四月,辛老师接受IC之音电台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的共同邀请,担任每週四晚间黄金八点档『论语辛说』节目主讲人。以精深又浅出的义理、崭新又合乎传统的诠释,使此两千多年的经典,展现了惊人的现代生命。

  IC之音将陆续出版『论语辛说』的有声书,好让更多有心传统学术及寻求生命的觉醒者,认识辛意云教授,并且爱上『论语』传递的人生大智慧。

图书目录

1君子之行
2生命的意识
3名实相符
4君子之恕
5正直之道
6谨言慎行
7弘学之道
8无道不立
9守仁行仁
10生命的完善
11君子之大节
12仁之常道
13体察人意
14季氏征伐

图书序言

辛意云教授序言

生命的意义
   
  1942年9月,着名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弗兰克连同他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纳粹逮捕并押送至集中营。三年后,他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而他的妻子、家人都已不在人世了。

  1946年,他用9天时间写下了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并出版,这本书名为《活出意义来》。

  他总结了人在生死之间的差异,就在「生命的意义」。

  他发现即使在最可怕的生存环境下,只要一旦找到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生存适应力,就会大大提高。

  他说:「人最宝贵的生命,次至任何物品,都可以被轻易的夺走。而人能被保留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就是在任何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又说:「每一个个体正是通过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将每个生存意义同创造性的工作和人性的爱联系起来。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这世界中无可取代时,他自然就会意识到自己对人类世界及自身处的时代的责任。他也就会把这份责任发扬光大。而当一个人意识到,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业,他就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还说:「在现代文化中,我们只乐于追求个体的幸福。」他说:「这是美国文化的特征,每个人被不断的催促去追求幸福。但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且得到幸福,必须有一个变得幸福的理由……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会阻挠幸福的降临。而阻碍幸福的感受就是太自我了……那不追求生命的意义,只追求幸福的生活,这种心理通常只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就会被各种欲望和需求引诱,而不断为慾望与需求的满足努力,人心就自然不会有幸福的感受与喜悦……」

  这些话我想亲爱的听众朋友,一定会耳熟能详,而且同意肯定。这不就是论语中的人生哲理吗?不过由一位现代心理学家、神经学家,从学理上、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上证实了属于人的这份至理。可见「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共同的生命依据了。

  我们回看二十世纪,太多的杀戮了,但愿人类未来,二十一世纪会向前跨进一步,能有真正的生命觉醒。

  真高兴在二十一世纪能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曾董事长、许执行长及IC同仁共同为这一世纪的「爱」、「和平」,觉醒而努力。

辛意云写于人学斋
四月二十八日
 
电台出版序

众人之言必察之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思潮大开的时代,除了儒、墨、道、法各种新理论,还有不少是对彼此的挑战与论辩,毕竟要在君王之前争取贯彻自己的主张,难免会对其他的理念有所评述。这些笔舌之战砲火隆隆,也被诸子百家的篇章纪录了下来。虽不比今日社会嘈杂,也足见缤纷多元。

  在这样扰嚷的社会里,往来讯息的传递速度却非常慢,在第一时间听闻的消息,恐怕都不适合立即做出判断。孔子应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对宰我昼寝责备了一轮,然后有感而发:「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是,因为宰我的关系,他现在不会单听人言,还要观察其人,确认是否言行一致。到了本卷的卫灵公第十五,更记载了好几段孔子对于「社会舆论」的评论:首先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再来是「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如果有被我赞誉的人,必定是经过我考验证实的)接着是「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一连串对于品人知人之道的再三提醒,足见他对世情的洞见与审慎。

  证诸当代,这样的慎重显然更有必要。网路让世界变平了,却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讯息纷乱扰嚷,谣言与错误讯息的蔓延更甚燎原野火,即便后续修正,也不足以改变既定印象,「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的现象。在网路社会成型二十年后,终于见到部份使用者主张:「不要轻易评论」、「要更全面的观察」、「让子弹再飞一下」。其实这样的提醒正是孔子在两千年前所说的凡事「必察焉」的自我过泸,论语的精神入世且砥砺,而今又有一证。

  「谣言止于智者」,愿每一位《论语辛说》的听众,都能从孔子的智慧篇章中习得从容的处世之道。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