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禅语(三版)

公案禅语(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宗
  • 公案
  • 禅语
  • 佛教
  • 中国哲学
  • 心灵成长
  • 智慧
  • 顿悟
  • 传统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禅宗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株难得的奇葩,公案禅语的表达,其思路之玄妙、技巧之精鍊,已达出神入化的境地。不过因为时空与情境的隔阂,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疏解与阐释,才能掌握其中精义。

  本书第一部分为作者所选四十则重要公案,每一则都表现了禅宗思想的某一特色,同时也代表禅宗法统上的继承脉络。作者的解说,不仅化深奥为简易,前后通读,更可视为一部小型的禅宗思想史。第二部分为《无门关》一书的註解,该书在日本与《碧巖录》齐名,在美国也有数种译本,但在中土却早已失传。作者所作的《无门关》註解,无异是原璧归赵,让这部流落异乡数百年之久的宝典,重现光华。
 
《禅语悟道:穿越时空的智慧启示》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特定宗教典籍的解读,而是一场跨越历史与文化藩篱的智慧之旅。我们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那些古老而常新的哲学命题。全书围绕“觉察”、“当下”与“本真”三大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对古代哲人、隐士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中智者言行的梳理与提炼,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又灵活的思维框架。它旨在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认知定势,以一种更开阔、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理解自我。 第一篇:觉察的艺术——重塑感知的边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感知常常被碎片化的噪音所淹没,真正的“看”与“听”已成为一种奢侈。本篇聚焦于如何恢复和深化我们的“觉察力”。 第一章 细微之察:日常中的隐秘景观 本章探讨了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琐碎转化为深刻的体悟。我们不再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宏大的事件上,而是深入到最微小的细节中去寻找规律与启示。例如,通过观察一片叶子的枯荣、一滴水的蒸发,来体察事物的无常与循环。此处借鉴了古老的自然哲学思想,强调万物之间微妙的联系,以及个体与宏观宇宙的共振。我们分析了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心流”的理论,并将其与古代关于“专一”的训练方法进行对比,提出一种在现代生活中实现高效专注的实践路径。 第二章 内观的疆域:情绪的导航系统 觉察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活动的细腻捕捉。本章深入剖析了人类复杂的情绪系统,将其视为一种高效率的内部信息反馈机制,而非需要压抑的障碍。我们通过对古代冥想传统中对“心猿意马”的描述进行现代化的阐释,提供了识别情绪源头、解析思维模式的具体技术。重点在于,如何做到“不加评判地观察”——即在情绪升起时,不去贴标签,不去急于反应,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理解的能量场。 第三章 语言的陷阱与超越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但往往也是局限的来源。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我们对概念和定义的依赖,探讨了“意会”而非“言传”的可能性。引用了古代关于“真言”与“俗语”的区分,探讨了在沟通中,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沉默、留白来达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提出,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语言的缝隙之中,需要我们主动去“填补”和“体会”。 第二篇:当下的力量——时间维度的重构 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使得人们普遍活在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之中。本篇致力于将读者的时间感拉回到“此时此刻”,强调“当下”作为唯一真实存在的时空点的哲学价值。 第四章 钟表的僭越:线性时间观的解构 本章从物理学与哲学两个层面探讨了人类对时间的线性建构。我们分析了时间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导致了“永远不够用”的心理困境。通过引入循环时间观以及“永恒的瞬间”的概念,引导读者体验到,在每一个“现在”中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完整的意义。 第五章 行动即是存在:从“做”到“是”的转变 当我们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时,时间似乎会停止流逝。本章聚焦于行动的质量,而非行动的结果。我们探讨了如何将重复性的劳动转化为一种修行,例如庖厨之艺、园艺劳作,乃至基础的案头工作。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全神贯注,使行为本身成为一种自足的目的,从而消除对结果的执着。 第六章 历史的回声: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 当下并非孤立存在,它承载着过去的经验,并预示着未来的方向。本章探讨了如何有意识地利用历史的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也警惕过度沉溺于历史的“完美版本”。我们强调,过去和未来都只能在“当下”被有效地处理和整合。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要求我们在接受既有历史的基础上,勇敢地做出“此时此地”的抉择。 第三篇:本真的追寻——内在世界的重建与和谐 本篇的核心在于“回归本源”,即探寻那个不被社会角色、期望和外部评价所污染的“真实自我”。 第七章 身份的剥离:面具背后的素颜 每个人都佩戴着多重面具——职业角色、家庭责任、社会期望。本章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帮助读者系统地审视和剥离这些被强加的或自我构建的“身份标签”。通过质疑“我是谁”,我们开始接触那个更基础、更具韧性的存在核心。这涉及对自我叙事(Self-Narrative)的批判性反思。 第八章 欲望的炼金术:从匮乏到满足 人类的痛苦往往源于无休止的欲望循环。本章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制造的“匮乏感”,并将其与古老的关于“知足”的哲学思想进行对比。我们主张的并非苦行,而是一种“智慧的筛选”——区分什么是真正的需求,什么是被灌输的渴望。通过对“足够”的精确界定,实现内心的富足。 第九章 存在的交响:关系中的镜鉴 本真并非孤立的成就,而是在与世界互动中得以体现。本章关注人际关系,强调冲突与差异并非对“本真”的威胁,而是映照我们自身盲点的镜子。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关系中保持清晰的自我界限,同时以全然的开放性去接纳他者的存在。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即“我”的真实性与“我们”的连接性并不矛盾,而是相互成就。 结语:行走在路上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份“行动指南”。智慧的获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校准。我们邀请读者将书中的理念融入生活实践,成为自己生命经验的积极探索者与创造者。本书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思考,而非关于如何“阅读”的理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怡


  浙江青田人,1939年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文化大学哲学硕士,国家文学博士。曾任文化大学哲学系及研究所主任,现任美国加州整体学研究所教授,专授《易经》、儒家、道家、禅宗及中国哲学史等课程。着有《禅与老庄》、《逍遥的庄子》、《中庸诚的哲学》、《哲学演讲录》、《公案禅语》、《中国哲学史话》、《中国哲学发展史》、《新译老子解义》、《新译庄子内篇解义》、《生命的转化》等中文着作二十册,并有《老子翻译》、《禅心》、《中国哲学的术语》、《关心茶》、《易经与易德》等英文着作五册。
 

图书目录

自 序
 
上篇 禅师与公案
第一则 达摩廓然   1
第二则 慧可觅心   5
第三则 僧璨忏罪   7
第四则 道信解脱   10
第五则 法融睹佛   12
第六则 天柱风月   16
第七则 慧能面目   18
第八则 神会知解   22
第九则 南岳不中   25
第十则 青原阶级   28
第十一则 卧轮伎俩   30
第十二则 慧忠考验   33
第十三则 马祖四说   37
第十四则 石头不失   40
第十五则 百丈野鸭   44
第十六则 大珠用功   47
第十七则 西堂鼓角   50
第十八则 大梅熟也   53
第十九则 南泉斩猫   55
第二十则 庞蕴江水   58
第二十一则 天皇问法   61
第二十二则 丹霞焚佛   63
第二十三则 药山不为   65
第二十四则 赵州问道   68
第二十五则 长沙竿头   72
第二十六则 沩山拨火   74
第二十七则 黄檗笠子   76
第二十八则 云巖无情   79
第二十九则 龙潭吹烛   82
第三十则 仰山水平   84
第三十一则 香严赤贫   87
第三十二则 临济四喝   91
第三十三则 洞山过水   94
第三十四则 德山赐棒   97
第三十五则 曹山龙吟   99
第三十六则 雪峰成道   102
第三十七则 云门三关   105
第三十八则 玄沙明珠   107
第三十九则 罗汉片石   110
第四十则 法眼重行   112
 
下篇 无门关
自 序   115
第一则 赵州狗子   117
第二则 百丈野狐   120
第三则 俱胝竖指   123
第四则 胡子无须   127
第五则 香严上树   128
第六则 世尊拈华   130
第七则 赵州洗钵   132
第八则 奚仲造车   134
第九则 大通智胜   136
第十则 清税孤贫   138
第十一则 州勘庵主   140
第十二则 巖唤主人   143
第十三则 德山托钵   145
第十四则 南泉斩猫   149
第十五则 洞山三顿   150
第十六则 钟声七条   153
第十七则 国师三唤   155
第十八则 洞山三斤   157
第十九则 平常是道   159
第二十则 大力量人   160
第二十一则 云门屎橛   162
第二十二则 迦叶剎竿   163
第二十三则 不思善恶   165
第二十四则 离却语言   167
第二十五则 三座说法   169
第二十六则 二僧卷帘   171
第二十七则 不是心佛   173
第二十八则 久向龙潭   175
第二十九则 非风非幡   178
第三十则 即心即佛   180
第三十一则 赵州勘婆   181
第三十二则 外道问佛   183
第三十三则 非心非佛   185
第三十四则 智不是道   187
第三十五则 倩女离魂   188
第三十六则 路逢达道   190
第三十七则 庭前柏树   191
第三十八则 牛过窗櫺   193
第三十九则 云门话堕   196
第四十则 趯倒净瓶   198
第四十一则 达磨安心   200
第四十二则 女子出定   202
第四十三则 首山竹篦   205
第四十四则 芭蕉拄杖   207
第四十五则 他是阿谁   209
第四十六则 竿头进步   210
第四十七则 兜率三关   212
第四十八则 干峰一路   214
后 序   216

图书序言

自序

  五年前,当笔者初授禅学,在第一堂课时,便和学生打趣的自编了一则公案:

  「吴怡与诸生谈禅于华冈大恩馆七楼(即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研究所教室),适有某禅师路过,喝曰:『何方小子,敢在此说粗说细?』吴怡与诸生甘受棒喝,仍讲学不辍。」

  如果按照禅宗不立文字的教条,留下了公案,已是多余;更何况还要解说公案。可是站在学术的立场,禅宗在中国的哲学上,实在是一棵难得的奇葩。它思路的玄妙,表达技巧的精鍊,都已臻于出神入化的境地。像这种伟大的成就,我们如果不加以阐扬,任它掩没于断简残编中,流失于青灯木鱼下,岂不辜负了列祖列宗的心血。所以尽管笔者不是禅门中人,但为了宣扬中国文化的遗产,却顾不了吃有识之士的棒喝。

  来美之后,执教于法界佛教大学,又应几位佛门朋友的要求,重授禅学公案一课。在为学生选择参考书时,发现英文本的禅学公案,几乎都是日本学者的翻译和着作,他们所花的精力与工夫,虽然令人钦佩,但有时刻意的造作,却未免走火而入了魔。譬如有一本题名为《单掌之音》(The Sound of One Hand)的公案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该书初版时,曾引起日本禅学界极大的骚动,因为该书揭露了禅宗师徒之间问答的模式,无异于联考洩了题,使得以后的禅师不知如何来考验学生。言外之意,也就是该书的价值可以比美《碧巖录》,和《无门关》。可是当笔者读了几则公案后,不禁大失所望,而且啼笑皆非。想不到日本禅学的公案,会演变到如此的地步!现在举其中最重要的两则来看:

  1.公案:单掌之音
  两掌相拍有声,而什么是单掌之音?
  回答:学生脸朝着禅师,摆正了姿势,不发一言,只向前伸出一只手。
  (按:接着有一个讨论,禅师问了十八个有关单掌之音的问题,学生大半都是照前面的姿势,不发一声。)

  2.公案:无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亦无?」
  赵州曰:「无。」
  回答:学生挺直的坐在禅师面前,用尽力量,大声的喊:「无。」
  (按:接着也有一个讨论,禅师问了十二个有关无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半都是大声的喊「无」。)

  这种回答的格式,就像模拟考试中作文的题解一样。如果禅师面对五十位僧徒问上面的问题,可以想像得出这五十位僧徒,将不假思索的,以同样整齐的步伐,伸出一只手来,大声喊「无」。真有点像纳粹党徒向希特勒的肖像致敬一样。试想这样的禅学操典,岂不是一场闹剧,还有什么心性可证?禅机可言?

  我们正本清源来看,公案两字本是指公府的案牍,禅宗借用来指前代祖师与僧徒之间具有禅机的问答和故事;而公案之设,乃是借这些问答和故事,以启发后学者,使他们能超脱文字语言,去直接印心,而不致走入歧途。诚如三教老人在《碧巖录‧序》中所说:

  「尝谓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界法中吏牍语,其用有三:面壁功成,行脚事了,定槃之星难明,野狐之趣易堕,具眼为之勘辨,一呵一喝,要见实誵,如老吏据狱谳罪,底里悉见,情疑不遗,一也。其次则岭南初来,西江未吸,亡羊之歧易泣,指海之针必南,悲心为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证悟,如廷尉执法,平反出人于死,二也。又其次,则犯稼忧深,系驴事重,学奕之志须专,染丝之色易悲,大善知识为之付嘱,俾之心死蒲团,一动一参,如官府颁示条令,令人读律知法,恶念才生,旋即寝灭,三也。」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不顾浅漏,而有本书之作。其目的乃是尝试从自选的四十则代表性的公案中,去窥探禅师们传心的旨趣。并就《无门关》一书,加以疏解,去发掘前贤们运用公案的态度。本来,公案是只能参,不能解的。笔者解得愈多,自然也错得愈多。但读者从本书中不难看出笔者自始至终在强调返观自性,躬行实践。所以读者如果发现本书的错解愈多,也就证明了读者已在自家心田内下了真参实证的工夫,这也正是笔者撰写本书的最大期望。

吴怡 谨识
脱稿于民国六十八年元月十七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公案禅语(三版)》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禅”味十足,却又一点都不“禅”得让人望而却步。书中的公案故事,每一个都像一颗饱含水分的露珠,晶莹剔透,又蕴含着生命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对公案的解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让读者产生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心”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是外界的环境限制了我们,而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真正束缚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心。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禅师的心灵花园,在花香弥漫中,感受到了智慧的洗礼。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评分

这本《公案禅语(三版)》真的让我惊喜不已。我本来是对禅宗了解不深,只是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名字很有吸引力,就买回家翻翻。没想到,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禅宗的智慧之海。书里的公案故事,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读完之后,常常会在脑海中回响,引发我很多思考。有些公案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对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有了新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公案的解读非常独到,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人心的语言,将禅的智慧融入其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无常”的几个公案,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变迁。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心似乎也变得更加平静和明朗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生有所思考,想要寻找内心平静的朋友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心灵的指南。

评分

《公案禅语(三版)》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盲区。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为人处世上,总是有一些固执和偏见,但又说不清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本书里的公案,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作者的解读非常细腻,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根源,点出我们常常忽略的细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觉察”的部分,它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学会分辨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哪些是虚妄的欲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步步地清理内心的垃圾,让心灵变得更加清澈。每次读完,我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卸下了沉重的负担。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瞬间就能获得什么“顿悟”的神奇读物,它更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你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悄然发生改变。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希望提升自我认知,寻求内心成长的人。

评分

我最近读了《公案禅语(三版)》,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SPA。之前我对禅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觉得它高高在上,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那些古老的公案,用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穿插着一些非常精彩的开示,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滋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放下”的那些章节,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中的各种执念所困扰,而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教我们如何一点点地剥离这些不必要的包袱,找回内心的自由。我常常在读完一个公案后,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执着?然后,再对照作者的解读,感觉豁然开朗。这本书不是那种需要你去硬记硬背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你的一位心灵伙伴,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指引方向;在你焦虑的时候,给你带来宁静。它教会我用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公案禅语(三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佳作。它没有回避禅宗的深邃与玄妙,但又以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现出来。书中的公案选择都很经典,而且作者对这些公案的解读,既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语境,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空”或者“无”的理论,而是落实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书中关于“当下”的阐释,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时间的方式,不再总是焦虑未来,也不总是沉湎过去,而是学会了真正地活在每一个当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非常舒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