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们内心有设定、执着和牵挂,
所以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是不自在的;
或者身体让你不自在,或者家庭让你不自在,
或事业让你不自在,或人际关系让你不自在…
即使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我们还会自寻烦恼,
自己让自己不自在。

当代僧人与哲人,相遇在这个时代,
谈论思考的价值与觉醒的力量!
世界有一个本来面目,还「我」本来面目。

一代哲人周国平

一代高僧济群法师
像两千年前的希腊哲人一样
或站立、或漫步于廊下对问──

问哲学的理性思辩;
问佛学的清凉自在;
问人心的觉醒与解脱之道……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叩问了人们内心中的徬徨与人生的种种迷惑,
在一问一答往复地意念流转中
开启生命的自觉自救之道。

本书所讨论的是: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恆,是一场又一场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要与读者一起提问──关于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

『人生在世,向外寻求成功无可非议,但倘若只有这一个目标,未免格局太小,境界太低。目标小而低,其结果必定是达到了没有大欢喜,达不到则有无穷的低级烦恼。人生不可缺少大而高的目标,最大最高的目标就是向内寻求觉醒。关于这一点,哲学和宗教早有共识。』──周国平

『轮回的思想,重点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长度。如果不认识轮回,生命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是没有长度的,对生命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除了轮回,佛教也很关注心性,这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深度。生命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古希腊哲人在三千多年前就警醒世人:「认识你自己!」那么,什么代表你自己?如果不了解心性,我们又何以认识自己?而认识世界真相乃至成贤成圣,同样离不开对心性的了悟。』──济群法师

在当下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两位元智者的对话,为读者指引出一条保持天真自省、归于内心和平的途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一代高僧 济群法师
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菩提书院导师、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并发表各类着述、论文两百余万字。

一代哲人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知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知名学者之一。

图书目录

「哲学与宗教有何区别?」
叔本华: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
《大般涅槃经》: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理性不能抵达真相」
维根斯坦:神祕的并非世界为何如此,而乃世界竟然如此。
《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者不证得。

「不要一辈子为身体打工」
尼采: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金刚经》: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中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生死与轮回」
苏格拉底:哲学就是预习死亡。
《杂阿含经》: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生命是虚幻的吗?」
伊比鸠鲁: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大般涅槃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成佛不是层层考评」
康德: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们思索越久,越是充满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杂阿含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

「什么卡住了你?」
歌德: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善见论》: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苏格拉底: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
《六祖坛经》:菩提般若之智,是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图书序言

「哲学与宗教有何区别?」

叔本华: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

《大般涅槃经》:若人有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而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智慧与爱智慧

周:我一直觉得,佛法是古今中外最博大精深的哲学。请法师说说佛法和哲学的区别。

济:我觉得,主要区别是哲学会有一定的玄想成分,而佛法来源于实证,目的也是解决实际的生命问题,而不是单纯停留在理论探索。当然,理论是必要基础。但我们由闻思树立正见之后,还要通过禅修,把这种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体认生命真谛和诸法实相。这必须是自己亲证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周:我看到你经常批判把佛教哲学化。

济:我批判的并不是哲学,而是一部分人把佛法仅仅当作哲学来研究,并以此为佛法的全部。从佛法角度来说,掌握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明了这些理论的内涵。否则,在名相中转来转去,永远只是画饼充饥,不知个中滋味。

周:哲学和佛法的共同点是要寻求智慧,所谓的智慧,就是要弄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二者的区别是不是说,哲学到此为止,没有修行和实证这一块,因此很难把认识到的道理内化为真正的智慧,就像融入了血肉一样。这是一。二是佛教尤其大乘佛教,除了智慧还强调慈悲,而哲学没有特别强调慈悲这个方面的内容。是不是这样的区别?

济:哲学本身属于追求智慧的学问,但每个哲学家对世界和生命自身的认识有深有浅。能否对生命自身和世界真相有正确认识,取决于认识者的认识能力。

周:在这一点上,哲学很谦虚,从来不自称「智慧」,只是自称「爱智慧」,也就是在寻求智慧。

济:有时,人的想像和推理很可能接近真相,但没有通过实证,并不等于亲见真相,还是隔了一层。虽然这一层已经很接近,但它隔开的是两个世界。真相来自实证,而不是想像、思考的产物。比如我们要体认世界的真相──空性,就要有体认空性的智慧。科学家提出的不少观点,包括现在的量子力学、弦论,跟唯识、中观对世界的认识很接近。不过这是通过仪器得来的知识,虽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识,但和以生命来现量实证是两回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