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誤解瞭這個世界

我們誤解瞭這個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們內心有設定、執著和牽掛,
所以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是不自在的;
或者身體讓你不自在,或者傢庭讓你不自在,
或事業讓你不自在,或人際關係讓你不自在…
即使這些問題都不存在,我們還會自尋煩惱,
自己讓自己不自在。

當代僧人與哲人,相遇在這個時代,
談論思考的價值與覺醒的力量!
世界有一個本來麵目,還「我」本來麵目。

一代哲人周國平

一代高僧濟群法師
像兩韆年前的希臘哲人一樣
或站立、或漫步於廊下對問──

問哲學的理性思辯;
問佛學的清涼自在;
問人心的覺醒與解脫之道……

『我們誤解瞭這個世界』
叩問瞭人們內心中的徬徨與人生的種種迷惑,
在一問一答往復地意念流轉中
開啓生命的自覺自救之道。

本書所討論的是:內在自由與外在自由、命運的可變與不可變、人生的苦與樂、覺醒與解脫、無常與永恆,是一場又一場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辯論,要與讀者一起提問──關於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人生的智慧與哲思。

『人生在世,嚮外尋求成功無可非議,但倘若隻有這一個目標,未免格局太小,境界太低。目標小而低,其結果必定是達到瞭沒有大歡喜,達不到則有無窮的低級煩惱。人生不可缺少大而高的目標,最大最高的目標就是嚮內尋求覺醒。關於這一點,哲學和宗教早有共識。』──周國平

『輪迴的思想,重點是幫助我們瞭解生命的長度。如果不認識輪迴,生命隻是一個短暫的片段,是沒有長度的,對生命的認識也是不完整的。除瞭輪迴,佛教也很關注心性,這是幫助我們瞭解生命的深度。生命的存在到底是怎麼迴事?古希臘哲人在三韆多年前就警醒世人:「認識你自己!」那麼,什麼代錶你自己?如果不瞭解心性,我們又何以認識自己?而認識世界真相乃至成賢成聖,同樣離不開對心性的瞭悟。』──濟群法師

在當下這個喧囂迷茫的時代,兩位元智者的對話,為讀者指引齣一條保持天真自省、歸於內心和平的途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一代高僧 濟群法師
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菩提書院導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齣版並發錶各類著述、論文兩百餘萬字。

一代哲人 周國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知名學者、散文傢、哲學研究者、作傢,是中國研究哲學傢尼采的知名學者之一。

圖書目錄

「哲學與宗教有何區彆?」
叔本華:宗教就像螢火蟲一樣,為瞭發光而需要黑暗。
《大般涅槃經》: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理性不能抵達真相」
維根斯坦:神祕的並非世界為何如此,而乃世界竟然如此。
《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者不證得。

「不要一輩子為身體打工」
尼采: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金剛經》: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命運的可變與不可變」
盧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
《中論》: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生死與輪迴」
蘇格拉底:哲學就是預習死亡。
《雜阿含經》: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係,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生命是虛幻的嗎?」
伊比鳩魯: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成佛不是層層考評」
康德:世上有兩樣東西,我們思索越久,越是充滿贊嘆和敬畏:那就是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
《雜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

「什麼卡住瞭你?」
歌德:真理屬於人類,謬誤屬於時代。
《善見論》:今諸世間,皆悉空曠。常處黑暗,怖畏中行。邪見熾盛,不善增長。

「人皆有自救的能力」
蘇格拉底: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
《六祖壇經》:菩提般若之智,是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

圖書序言

「哲學與宗教有何區彆?」

叔本華:宗教就像螢火蟲一樣,為瞭發光而需要黑暗。

《大般涅槃經》:若人有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而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智慧與愛智慧

周:我一直覺得,佛法是古今中外最博大精深的哲學。請法師說說佛法和哲學的區彆。

濟:我覺得,主要區彆是哲學會有一定的玄想成分,而佛法來源於實證,目的也是解決實際的生命問題,而不是單純停留在理論探索。當然,理論是必要基礎。但我們由聞思樹立正見之後,還要通過禪修,把這種聞思正見落實於心行,體認生命真諦和諸法實相。這必須是自己親證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周:我看到你經常批判把佛教哲學化。

濟:我批判的並不是哲學,而是一部分人把佛法僅僅當作哲學來研究,並以此為佛法的全部。從佛法角度來說,掌握理論是為瞭指導實踐。也隻有付諸實踐,纔能真正明瞭這些理論的內涵。否則,在名相中轉來轉去,永遠隻是畫餅充飢,不知個中滋味。

周:哲學和佛法的共同點是要尋求智慧,所謂的智慧,就是要弄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二者的區彆是不是說,哲學到此為止,沒有修行和實證這一塊,因此很難把認識到的道理內化為真正的智慧,就像融入瞭血肉一樣。這是一。二是佛教尤其大乘佛教,除瞭智慧還強調慈悲,而哲學沒有特彆強調慈悲這個方麵的內容。是不是這樣的區彆?

濟:哲學本身屬於追求智慧的學問,但每個哲學傢對世界和生命自身的認識有深有淺。能否對生命自身和世界真相有正確認識,取決於認識者的認識能力。

周:在這一點上,哲學很謙虛,從來不自稱「智慧」,隻是自稱「愛智慧」,也就是在尋求智慧。

濟:有時,人的想像和推理很可能接近真相,但沒有通過實證,並不等於親見真相,還是隔瞭一層。雖然這一層已經很接近,但它隔開的是兩個世界。真相來自實證,而不是想像、思考的産物。比如我們要體認世界的真相──空性,就要有體認空性的智慧。科學傢提齣的不少觀點,包括現在的量子力學、弦論,跟唯識、中觀對世界的認識很接近。不過這是通過儀器得來的知識,雖然有助於提升我們的認識,但和以生命來現量實證是兩迴事。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