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本書
就是我
小孩不是小孩
小孩也不是大人
小孩是戴著乾淨的眼鏡
懷抱著想瞭解世界的好奇心
用腦筋思考
身體小小的哲學傢
中島芭旺
後記 一開始,
是想寫一本書送給以前煩惱的自己。
從九歲開始寫瞭一年半,
結果這本書變成瞭送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寫書這件事,
就是瞭解自己這個人、
審視自己、
瞭解自己的想法、自己為什麼這麼想。
要是我沒有遇見我遇見的所有人,
就寫不齣這本書。
我想跟寫書一樣認真仔細地對待自己的心情,
我抱著這種想法寫瞭這本書。
謝謝大傢看我的書。
中島芭旺
推薦序
一份來自兒童的宣示 這本書的作者,不是在大學講堂高談知識論或本體論的學者,但他的思索卻涵蓋那些範疇;他檢視人類的精神與語言資産,不囫圇吞棗而是謹慎地去蕪存菁,還不忘在舊有資産上創造新意。他十歲,僅用簡單真誠的文字,便展現瞭兒童有主張權利的主體性與正當性。
中島芭旺寫給自己的日常心情記事,不但讓我們看到他背後的教養態度、他個人的獨立思考,也看到一個孩子的智能與心靈疆界是如此遼闊。他觀察自己,他檢視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他思索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他反覆斟酌世人的話語,也一再反思自己的知覺與感受。他承認自己的匱乏,同時感知自己吸納的無窮潛力。他對塵埃的好奇如同對穹蒼的驚嘆,他對事理的敏銳觀照如同對真理的反覆辯證。
他知道自己有其軟弱需要他人幫忙的時刻,但也知道自己強大不容他人輕看。他認知自己有個獨立完整的主體,且這個主體絲毫不得退讓打摺,但這並不阻礙他的思索隻繞著自己轉,他的思緒正麵、溫暖,不斷連結他人並超越許多世人沿襲的自我設限。
讀中島芭旺的書寫,一方麵給我極大的鼓舞振奮,一方麵也給我深刻感慨。絕多數颱灣體製內的孩子,這年紀的書寫能力幾乎都在應付字形對錯、字體端正、筆劃正確等的瑣碎工作上,即使句子成段也多是描繪粗淺的錶象與生活的流水帳,且常是東抄西貼的濛太奇寫作。因此,數百成韆的兒童徵文作品,想在那些拼貼的機械話語符號中覓得幾個自主而鮮活的靈魂,簡直難如淘金。
我們都知道,「書寫」同時反應的是「口語錶達」以及更基礎的「思維」能力,僵化的書寫代錶後兩者能力的死寂。而如果語文學習,是一首靈魂輓歌所換來的,那麼這不是一份成長該有的交易。中島芭旺的自我展現,不隻提醒我們曾經有過卻失落的擁有,同時也催促我們成人正視這些感慨,看見兒童固有的天賦能力與參與世界的權利、改變我們看待與對待他們的方式。
兒童文學工作者/幸佳慧
推薦序
齣版芭旺同學這本書的理由 您好!我九歲。我沒有去上學,在傢裏自修,我去找喜歡的人,讓喜歡的人教我!我學習我想學的事情,優先學習讓我很興奮的事情。我是東大資優人纔培育計畫的自學者。
我的爸媽離婚過兩次,跟媽媽分開的四個月期間,我變成一個沒用的隻想死掉的小孩。
但是我改變瞭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在充滿自信地享受生活。
我想把自己的經驗寫成書,您願意聽我說嗎?
090-●●●●-●●●●(這是媽媽的電話號碼)
中島芭旺上
我的FB帳號在二0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突然收到這樣的訊息。
「到底是什麼人啊?真的隻有九歲嗎?」
我心裏這麼想著,在網路上搜索這個名字,搜到瞭芭旺同學的照片。我迴瞭他的訊息,然後第二天打瞭他母親的電話,他母親說:「對不起,我兒子擅自用我的FB帳號給您傳瞭訊息,我也是看到訊息,纔知道兒子跟齣版社聯絡瞭。」
幾天後,跟母親一起齣現的芭旺同學說:「我想寫書。」但卻不肯正眼看著我。「那隨便寫什麼都可以,總之寫下來在FB上傳簡訊給我吧。」我跟他這樣說,那個時候我也並沒真的認為可以齣一本書。
但是在那之後,我和芭旺同學互傳瞭許多訊息,這纔確定,芭旺同學的字句有齣書的價值。要說為什麼的話,是因為芭旺同學的文字,常常讓我驚嘆齣聲。
這本書裏的字句,全部都是芭旺同學自己寫的。除瞭改錯字,加標點,更改換行的地方之外,我身為編輯,沒有做任何修改。平常大人寫的原稿我都從頭改到尾的。
我希望這本書能跨越世代,被廣大的讀者閱讀。
sunmark齣版總編/高橋朋宏
推薦序
一本讓大人看瞭也震撼的書 收到這本書的新書資料卡時,看到作者居然隻是一位十歲的小孩,而且還參加瞭東大的資優人纔培育計畫,覺得十分有趣。
在動筆之前,我習慣先收集關於書及作者的所有資料,原來作者中島芭旺在上小學時受到瞭霸淩,最後當他實在無法繼續忍耐,跟媽媽說他不想上學,媽媽聽到這句話也終於鬆瞭一口氣。於是在那之後,他們選擇瞭在傢自學的方案,也入選瞭東京大學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特殊纔能者發掘計畫ROCKET 」,在日本財團的資助下,這些入選者可以得到一筆奬金,讓他們培養他們的特殊專纔,報名參選這個計畫也成為瞭他寫書的一個契機。
中島芭旺在傢裏學瞭些什麼,纔能寫下這本讓大人看瞭也震撼的書呢?
關於這點我並沒有太多資訊,隻知道他在傢看書、打電動,還去上瞭日本腦科學傢──茂木健一郎(經常齣現在電視節目)的大人課程,並在訪談中錶示,他隻有在打電動的時候能寫下這些發人省思的句子。
翻開這本中島芭旺寫下的92則思考紀錄,可以大緻分為幾類:對人生中各種抽象事物的辯證、自我認知及成長、日常生活中的有感而發、對媽媽的內心吶喊或互動、與自己的對話等等。有的會讓人感覺相當超齡,像是「不知該怎麼辦的意思,就是怎麼辦都好。」、「煩惱,告訴瞭我們並不是一直在煩惱。討厭,告訴瞭我們並不是一直有討厭的事情。焦慮,告訴瞭我們並不是一直都有焦慮的事情。」跟朋友分享時,朋友說:「聽起來就是個頭發花白的老爺爺說的話吧。」我說:「不,隻是個十歲的小孩寫的。」如果通篇都充滿這種看起來像是大人思維的話語,應該會有人開始懷疑這是否有人代筆呢?但是其中又有不少帶有童趣天真的發言,像是「我喜歡哆啦A夢,因為老是被欺侮的大雄,最後都會有哆啦A夢來救他,圓滿大結局。」在連續幾篇有點深奧的文章後,突然齣現這樣調性的文章,讓人不禁覺得:「果真還是個孩子呀!」
最讓人玩味的是作者與媽媽之間的情感,好幾篇都能看齣對媽媽的愛與依賴;但有幾篇又是典型的小孩不滿媽媽的發言,像是跟媽媽抗議為什麼不能玩電動,或是為什麼要逼他吃不喜歡的食物等等,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小孩都會有的心情,唯一的差彆就是中島芭旺能用清楚的文字錶達並記錄下來。
在與自己的對話這一類文章中,他曾多次提到瞭當年被霸淩時的記憶,以及現在心境的轉變,並嘗試著告訴當時被霸淩的自己該如何自處。
他在九歲半的時候開始寫這本書,一共寫瞭一年半,這期間他的思想有多少轉變及成長,我們無法量化。
在二○一七年的三月,他又開始迴到正規的小學教育,在此也期待他這次的「復學」能給他更多正麵的刺激與能量。
兒童文學工作者/蘇懿禎
推薦序 每一個大人都曾「孩子」過,卻像把「他」遺留在美麗的深水峽榖裏,就此忘瞭。
期待這本書的齣版,看大人們會不會想起來,到深水峽榖中把「他」找迴來。
傢庭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 李佳燕
推薦序
這是自學者的典範,人成為自己的典範,也是教育工作者、我的典範。
親子教育專傢 李崇建
推薦序 知識爆炸、瞬息萬變、今天的知識技能明天不一定適用、競爭力、淘汰、威脅和恐懼、不安和擔心......造成忙、盲、茫。
翻開哲學傢的這本小書,直指核心的幾個字,會叩問你最核心的問題。關於生活、關於孩子、關於教育、關於成為自己。我最喜歡的一則是77則「自己心中的宇宙是可以替換的。自己的世界可以改變,世界是自己創造的。」說齣瞭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是詮釋世界的重點。
一樣的事件一樣的刺激,不一樣的想法卻有不一樣的行動。世界,真的是自己創造齣來的。問題是,你要怎麼創造你的世界?
知識爆炸中,靜心來慢讀這一則則的哲學小語。迴歸孩子哲學傢的眼光,找到自己,活在當下,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彰化原鬥國小教師 林怡辰
推薦序 這本「勇敢的靈魂之書」,真的是清澈的靈魂纔寫得齣來。
資深譯者 陳係美
推薦序 這是一個憂鬱的孩子,拚命讓自己活下去的故事。
這個特彆的孩子鼓勵自己的同時,也鼓勵瞭這個社會。
這個社會能讓這樣的小孩擁有更多不受苦的空間嗎?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粉絲頁作者
推薦序 發自內心地感受到這位小男孩有著會思考的心,連許多大人都想不透的真理,居然在他的文字之中看到瞭。其實,真正的「對」與「錯」是很簡單的,是我們大人給弄復雜瞭,需要嚮單純的孩子學習一番。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誌(澤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