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之图:观空间

未定之图:观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in Milon
图书标签:
  • 空间设计
  • 建筑理论
  • 城市规划
  • 景观研究
  • 艺术空间
  • 环境心理学
  • 场所精神
  • 设计哲学
  • 文化地理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图的目的不是再现,而是观。
图探究的是轮廓而非疆域。轮廓如层叠交织之文本。
观图是为了透过其未定未知的轮廓,去体会其灵神。

  我们通常将地图视为指引、导向的工具,可以确认疆界地域的现实范围。然而,在旅行中如果地图把我们引入歧途,又会有何结果?

  世上存在着各种地图╱图志,每一种的功能角色不尽相同。有些仅是复制现实,有些则创造现实。地理学家、探想家绘制的外在图志之外,也有画家、作家创制的内在地图,它们实际上是梦想的拓线,如哲学家米修所言,「我希望所有的拓线是生命的基调。」

  本书所关注的地图,正是那些极力抵抗类比原则、好使我们陷入未知路径的疯狂深处。这些不具记忆的地图制造痕迹,而且拒绝遵循任何轨迹,带领我们朝向前所未见且未知的领土。

  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一段透过如柏格森和梅洛庞蒂的哲学论述观读,或借助米修的文学开展冒险的路线。我们将透过米修和梅洛庞蒂的对话,继续探究生命书写如何交叠开展,在其中我们将更明白哲学家布朗修的想法。未定之图让我们思考何谓「动而不移」的意义,探论何以集合空间的固定点,其实是创制的虚构点。
 
《未定之图:观空间》图书简介 一卷关于“空”与“在”的哲学沉思,一次穿越物理、艺术与存在的深度探险 《未定之图:观空间》并非一本传统的空间设计手册,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建筑理论专著。它是一部试图捕捉“空间”在被定义、被感知、被创造的瞬间所展现出的本质性流变的书籍。本书的探索核心在于“未定”——即空间在被命名、被构造、被体验之前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以及“观”——观察者如何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意识,将这种无限性收束、塑形,最终“绘制”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空间图景。 全书结构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虚”(The Void)、“界”(The Boundary)、“相”(The Manifestation)。作者以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将哲学思辨、现象学体验、艺术史的演变路径,乃至对现代科学中时空概念的理解,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严密又充满开放性的对话场域。 --- 第一部分:虚——空间的原初状态与缺席的力度 本部分深入探讨“空间”在被人类文化符号系统锚定之前的原始状态——“空”或“虚无”。作者挑战了将空间简单视为容器或背景的传统观念,转而探究“空”本身所蕴含的能动性与张力。 1. 留白与缺席的本体论: 我们从东方美学中的“留白”概念切入,但将其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种构图技巧,更是对“存在”的反向定义。通过对禅宗公案和水墨画中“无物之境”的剖析,作者论证了“缺席”如何成为“在场”的必要条件。空间不是被填满的,而是被“呼吸”的。对虚空的凝视,迫使观察者面对自身意识的边界。 2. 几何学起源与无限的困境: 书中追溯了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的建立过程,并立刻转向对非欧几何的引入。这不仅是数学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试图用理性工具固定和丈量无限的努力的反思。作者指出,每一个被确定的坐标系,都隐含着对其他可能性的排除。空间的原初状态是无限可塑的,而任何“图”的绘制,都是对这种无限性的第一次“限制”或“牺牲”。 3. 声音与空间:回响的拓扑学: 不同于视觉的即时性,声音的传播和回响揭示了空间的“时间性”维度。本章详细分析了不同材质和结构对声波的反射、吸收与折射,并探讨了“混响”这一现象如何通过听觉,而非视觉,重构了我们对封闭性与开放性的感知。空间因此不再是静止的背景,而是参与声音事件的动态场域。 --- 第二部分:界——知觉与构造之间的张力 “界”是探讨空间被人类意志干预和感官捕获的临界点。它关注的是如何从“虚”中切割出可被认知的“场域”,以及这种界定带来的知觉上的重塑。 1. 现象学中的“身体化空间”: 引用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现象学理论,作者强调空间体验的非中立性。我们不是站在空间之外进行观察,而是“在”空间之中被塑造。例如,在狭窄走廊中的焦虑感,或在开阔广场上的释放感,这些都是身体(而非眼睛)对边界定义的直接回应。本部分细致描绘了“身体的透视法”如何取代纯粹的几何透视法,成为空间认知的底层逻辑。 2. 视线与遮蔽:光影的建筑术: 本章聚焦于光线如何定义“边界”。光线不仅照亮了物体,更创造了阴影,而阴影是空间中“被拒绝的形态”。作者通过分析伦勃朗的布光艺术和勒·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中的光影处理,阐释了光线如何成为一种主动的界限划分工具,引导视线、暗示深度,并赋予物质结构以戏剧性。 3. “阈限”的社会政治学:门、窗与通道: 门槛、窗台、拱门——这些被视为空间转换点的“阈限”(Liminal Spaces)被赋予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解读。它们是身份的转换点,是私密与公共的交汇处。书中探讨了不同文化如何通过对这些“界限”的设计,来管理社会流动性和权力关系。界限的模糊或清晰,直接反映了社会对秩序与混乱的取舍。 --- 第三部分:相——未定之图的临时显现 “相”是探讨空间在被感知和使用过程中,如何暂时凝固为一种“图景”或“意义”。这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被重写的临时性完成。 1. 错觉与“非欧几里得”的日常体验: 本书探讨了埃舍尔(M.C. Escher)的版画艺术如何挑战了我们对平面与深度、上与下的既定认知。随后,这种对空间逻辑的颠覆被应用于对当代装置艺术和沉浸式体验的分析中。作者认为,真正的艺术空间不是描绘一个已知世界,而是迫使观者在体验中“重新学习”如何感知空间,从而使“未定之图”暂时显现。 2. 时间的褶皱:记忆与空间的叠印: 空间与记忆紧密相连。每一处被长期使用的空间都承载了时间留下的痕迹——磨损的地板、褪色的墙壁、无意识留下的记号。本章从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的“诗意的空间”出发,研究了“家”这一特定空间如何通过记忆的筛选和重构,成为一个由情感密度界定的“非欧几里得”领域。 3. 临界点的建筑:从蓝图到遭遇: 最后,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正在发生的、尚未完成的构造。一个建筑项目从二维的蓝图到三维的实体,再到最终被使用者“占有”的瞬间,是一个连续的“去未定化”过程。然而,真正伟大的空间设计,是那些在被使用后,依然能激发新的解读和体验,并不断自我更新其“图景”的作品。这本书的意义,即在于提供一套观察工具,让读者得以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充满潜能的“未定之图”。 --- 结语:观者的责任 《未定之图:观空间》旨在邀请读者放下对空间既定定义的执念,学会像一个初生的意识那样去“观”。我们最终绘制的“图”,并非对世界的忠实记录,而是我们与世界之间持续进行的、永不休止的对话记录。唯有理解“未定”的价值,我们才能真正参与到空间的生成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兰・米龙 (Alain Milon)


  1983年取得巴黎一大哲学博士后,再于1993年获高等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2001年起任职于巴黎十大,乃巴黎十大(今西大学南特校区)特聘教授,智利圣地牙哥大学傅柯讲座教授,并担任十大出版社创始人暨社长。自2004年起即荣获法国高等教育部颁发特优等级奖励,担任 PHILLIA博士课程专任讲座,乃目前法国实具议题主导影响力之学者。

  米龙跨界哲学、美学与文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身体/语言、城市地景、影像研究,除了列维纳斯、白朗修,更深入德勒兹、亚铎等思想与活动的研究,着作丰硕,并参与CNRS字典编篡与多本专书编辑。

  着作列表
  - La Communauté en archipel : la place de l’Étranger, Presses Paris Nanterre, 2018
  - Sous la langue, Artaud. La réalité en folie, Les Belles Lettres, 2016
  - Pour une critique de la raison écologique : le plan de nature, Circé, 2014
  - Cartes inconnues. Approche critique de l’espace, Les Belles Lettres, 2013
  - La Fêlure du cri : violence et écriture, Les Belles Lettres, 2010
  - Bacon, l’effroyable viande, Les Belles Lettres, 2008
  - L’Ecriture de soi : ce lointain intérieur, Les Belles Lettres, 2005
  - La Réalité virtuelle. Avec ou sans le corps, Autrement, 2005
  - Contours de lumière : les territoires éclatés de Rozelaar Green, Draeger, 2002
  - L'Art de la Conversation, PUF, coll. " Perspectives critiques ", 1999
  - L'Étranger dans la Ville. Du rap au graff mural,PUF, coll.   "Sociologie d'aujourd'hui", 1999
  - La Valeur de l'information : entre dette et don, PUF., coll. "Sociologie d'aujourd'hui ", 1999

译者简介

蔡淑玲


  曾任职淡江大学与中央大学法文系。目前失业中。

林德祐

  巴黎第七大学现代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副教授,译有《蓝色小孩》、《我一百岁,我有七百个小孩》(心灵工坊)、《心理韧性的力量:从创伤中自我超越》(心灵工坊)、《环城大道》(允晨文化)等作品。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图,Khartès (希腊文)、charta(拉丁文)、carte (法文)本是一种材质:莎草叶、纸或纸板…… 。随着纸上图文逐步繁复,图观世界而形成了世界地图、星座图、地球仪或海域图,世界于焉「微缩成一小叶纸片。

各式图志塑形都靠投影技术(projection),或说,根据某一比例原则界定的「再现」(représentation)。 投影再现乃图之所本,让航行者得以随身携带依比例丈量出的方域,以地图简要凝缩,而成广延的客观影像。

当空间被视为地志学定义的广延平面,拿来测量,制图学可说是门科学。但若把空间看作意欲征服的疆域或疆界,制图学则牵涉政治。而制图被视为工艺,绘制的重点则变成周围装饰的花边。广延、疆域、距离、轮廓、地图等概念都跟空间有关,连结方式却各有差异。

然而地图不仅对几何投影技术提出疑问,更进一步质问何谓「观点视角」(perspective)。之所以说「图示警」,其实是要提醒我们思索:地图是否有优劣尊卑之别?比例尺度又是什么含义?彷彿向我们出声喝止:小心不要奴从!

地图看似被动,像是航行者手上操控的一页纸片;看似静态的图形,必须等揉皱了才能唤起疑问: 决定投影尺度的,真的是现实(réalité)吗?

地图看似再现了世界,但其实往往被困囿在眼下既成的疆界里,或诠释了臆想的疆域。作家培瑞克(Perec)就曾质疑过这两种可能性,在着作《各式空间》(Espèces d’espaces)里质问,到底何谓 「描述空间」?

空间开始只是词、符号,描绘在白纸上,就像中古世纪的海岸制图员,沿岸边填满港湾之名、 海角之名、溪流之名、 直到土地和大海之隔连结成一条文字续接的彩带。L’aleph,波赫士之「方」,其上,世界显形。但这希伯莱的第一个字母和希腊字母(un alphabet),意义完全相同吗?

但无论客观投影或主观诠释,疆域(territoire)因被命名而存在。命名建构存在,更界定边界。而「接续的文字彩带」所引发的疑问,则是如何分隔其内其外、界内界外,不仅只为了安抚航行者,标记描述土地、天空与大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未定之图:观空间》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布工,将五彩斑斓的丝线编织成一张既坚韧又细腻的织锦。我试图去理解作者构建的“图”,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图画,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为这张图添上一笔新的色彩,或是勾勒出新的轮廓。我被书中对于“空间”的理解所深深吸引,它不再是冰冷的物理边界,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载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洞察力,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每天所处的“空间”,究竟被我们以何种方式在“观”?是通过我们已有的经验?还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未被定义的视角?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启发,它鼓励我去打破思维的定势,去用一种更广阔、更包容的视野去审视周围的一切。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字句间传递的那种求索精神,那种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未定之图:观空间》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遐思的意味。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是关于艺术创作的过程?还是关于某种抽象理论的探讨?“未定之图”暗示着一种不确定性,一种正在进行中的、尚未完成的状态,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而“观空间”则更像是一个明确的指示,它指向了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是一个观察的视角。这不禁让我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未定”与“空间”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建筑学的空间理论?是物理学中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抑或是哲学中关于存在与虚空的思考?我甚至联想到,也许这是一种关于“未完成”的空间概念,比如城市规划中的留白,或是艺术家在创作中留给观者想象的余地。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上面已经有了几个点,但具体的画面还需要我通过阅读去一一描绘。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去感受那些尚未被完全定义和理解的“空间”。

评分

当我翻开《未定之图:观空间》,书页上流动的文字和段落,如同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指引我前进。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数细小线索构成的网络,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其中探索新的路径。作者对于“观”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层面,它更像是一种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洞察,一种将零散的元素编织成完整图景的能力。而“空间”的概念,也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三维存在,它可能包含情感的空间、思想的空间,甚至时间流逝所形成的“空间”。我被作者那种精妙的逻辑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他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点醒我,让我看到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日常现象的解读,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展现出如此深刻的含义。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导师进行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认知,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工具,让我能够自己去构建属于我的“未定之图”。

评分

《未定之图:观空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博览会里穿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展品,它们各自独立,却又在某个隐秘的层面相互呼应。作者就像一个才华横溢的策展人,他用文字搭建起一个个独特的展厅,邀请我进入其中,去细细品味。我看到了关于历史的沉思,看到了对当代的敏锐观察,也看到了对未来的大胆设想。书中对“未定”的阐释,让我体会到一种动态的美感,一种生命力蓬勃的姿态。那些不确定性,并非是混沌和混乱,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等待着被探索和激活。而“观空间”则提供了一个坐标,让我能够定位这些可能性,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观察角度。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仿佛在品尝一道复杂的菜肴,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这本书没有给我清晰的地图,而是给我了一双能够辨识方向的眼睛,让我自己去绘制属于我的“未定之图”。

评分

《未定之图:观空间》给我的感觉,宛如置身于一个设计精巧的建筑内部,每一个空间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布局,却又留有足够的想象余地。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我去自行探索和发现。我看到了“未定”如何演变成“定”,又如何在“定”中孕育出新的“未定”。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而“观空间”这个概念,则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不同维度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我们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试图去理解他所传递的哲学意境。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在这个框架内,自由地构建属于我自己的“未定之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