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帛书老子

新译帛书老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帛书
  • 译本
  • 中国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译帛书老子》以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甲、乙本,互证文字,互补残损。每节均有「题解」、「正文」、「注释」、「语译」、「研析」,帮助读者阅读老子,其中「研析」部分最是精彩,对于读者掌握篇章旨意、思想要点颇有助益。书末并有通行的传世本与帛书甲、乙本及本书「正文」使用的校定本之全文对照以供读者参考。洵为帛书《老子》之最佳读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锋


  1962年生。祖籍山东青岛。1984年国际政治学院中文系毕业。1985年复旦大学第一届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讲习班学习,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课程进修班进修,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古籍整理、古文献研究及先秦思想研究等领域的工作。整理点校《庄子补正》、《药地炮庄》等多种古籍,发表思想史研究相关论文十数篇。现任职于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序 言
导 读
 
上 编
第一节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
第二节 昔之得一者   ○○八
第三节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一二
第四节 反也者,道之动也   ○一六
第五节 道生一   ○二一
第六节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二八
第七节 名与身孰亲   ○三二
第八节 大成若缺,其用不币   ○三六
第九节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四二
第十节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四六
第十一节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   ○五二
第十二节 圣人恆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   ○五七
第十三节 出生入死   ○六一
第十四节 道生之而德畜之   ○六七
第十五节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七一
第十六节 使我􃼁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七六
第十七节 善建者不拔   ○八一
第十八节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八八
第十九节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九四
第二十节 以正之邦   ○九九
第二十一节 其正􉿩􉿩,其民屯屯   一○五
第二十二节 治人事天莫若啬   一一○
第二十三节 治大国若亨小鲜   一一六
第二十四节 大邦者,下流也   一二○
第二十五节 道者万物之注也   一二五
第二十六节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   一三三
第二十七节 其安也,易持也   一四三
第二十八节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一五○
第二十九节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一五五
第三十节 小邦寡民   一六○
第三十一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六四
第三十二节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   一七二
第三十三节 善为士者不武   一七八
第三十四节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一八二
第三十五节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一八八
第三十六节 知不知,尚矣   一九二
第三十七节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一九七
第三十八节 勇于敢则杀   二○三
第三十九节 若民恆且不畏死,若何以杀愳之也   二○八
第四十节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𨓚之多也   二一四
第四十一节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坚强   二一七
第四十二节 天之道,酉张弓者也   二二二
第四十三节 天下莫柔弱于水   二二七
第四十四节 和大怨,必有余怨   二三二
 
下 编
第四十五节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二四四
第四十六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二五五
第四十七节 不上贤   二六三
第四十八节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二七○
第四十九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二七三
第五十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二七九
第五十一节 天长地久   二八四
第五十二节 上善如水   二八九
第五十三节 㨁而盈之,不若其已   二九四
第五十四节 戴营𥙃抱一   三○○
第五十五节 卅楅同一毂   三○八
第五十六节 五色使人目盲   三一四
第五十七节 龙辱若惊   三二○
第五十八节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三二八
第五十九节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   三三五
第六十节 至虚,极也   三四一
第六十一节 太上,下知有之   三五○
第六十二节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三五六
第六十三节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   三六○
第六十四节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   三六五
第六十五节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三七二
第六十六节 炊者不立   三七七
第六十七节 曲则全   三八一
第六十八节 希言自然   三八七
第六十九节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三九三
第七十节 重为轻根   四○三
第七十一节 善行者无勶迹   四一○
第七十二节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四一六
第七十三节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四二二
第七十四节 以道佐人主   四三○
第七十五节 夫兵者,不祥之器   四三五
第七十六节 道恆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四四○
第七十七节 知人者知也   四四六
第七十八节 道汎呵,其可左右也   四五○
第七十九节 执大象,天下往   四五四
第八十节 将欲㩉之,必古张之   四五九
第八十一节 道恆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四六五
 
附 录
附录一 《老子》帛书本、通行本与本书正文对照   四七一
附录二 《老子》研究参考书目   五一七
 
后 记

图书序言

序言

  中国的哪些古书里有大智慧?标准不一。但有几本,譬如《易经》、《老子》、《论语》、《孙子》,一定是在经过深思熟虑的所有推荐书单上的。单就这几部书,其实也还有分别。笼统说来,国人似乎对《论语》更偏爱一些,宋代初年的宰相赵普,大家说他所读的书,仅只一部《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问他,他回答说:俺一辈子所知,还真没超出过《论语》。当年俺用了半部《论语》辅佐太祖(赵匡胤)安定了天下,现在想用另一半辅佐陛下达于太平之世(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中国的读书人,很少有不想修齐治平一路走到「帝王师」上去的,这样的书,的确很适合胸怀大志的各位反覆涵泳。而外国人大约会觉得《易经》、《孙子》更有味道—一个讲「和」讲到虚玄鸿蒙,一个论「争」论到锱铢必较,分析综合,那是西方之所长,但即使是最擅长此道的西方人,即使对这两部书只不过是东鳞西爪的一知半解,也不得不拜服其下,感叹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

  但上天似乎另有安排。《老子》这部书,其实不论中西,大家都是尊崇有加。在中国,传世的《老子》版本百多个,注释研究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绝对称得上是显学。在国外,据说书店架子上有关中国的书籍,最多的就是《易经》、《孙子》,再就是《老子》了。然而上天大概确实是太偏爱《老子》,又或者是特意提醒我们人类应该给予《老子》更多的关注?于是借助于日益发达的考古学,一次次地把《老子》重置于我们的面前,强迫我们一次次地重新面对这本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却不过区区五千字的小书。

  北齐时项羽的一个小妾的墓被打开,第一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所提供的《老子》古本出土,唐代初年的傅奕据此整理,成《道德经古本篇》。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一次出土了两种《老子》的帛书写本,其中一个当抄写于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称甲本;另一个的抄写年代,在汉高祖刘邦与汉文帝刘恆之间,称乙本。一九九三年,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楚墓又出土了一个两千余字的《老子》竹简本,据考证,此墓下葬时间,当在西元前三百年左右。二○○九年,北京大学接受捐赠,收藏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来的西汉竹简,其中赫然就有带有《老子上经》、《老子下经》篇题的五千两百余字的《老子》,这个版本,是目前简帛《老子》古本中最为完整的一个。

  中国的传世古籍,没有一种能有《老子》这样的荣幸。《易经》(马王堆出土过帛书本)和《孙子》(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过竹简本)等,虽然也有古本出土,但像《老子》这样几乎凭借出土古本就可以排出一个版本序列的古籍,那是绝无仅有。这是上天的偏爱,也是《老子》这本书当时乃至后世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的证明。于是《老子》研究作为传统的显学,近几十年更是大爆发,经常进出书店的人们应该能够察觉到,几乎每週都有新的、最新的、最最新的关于《老子》的「专着」上架,考证、训释、今译、评析、我读、他解、新说、旧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翻开来看,或为高头讲章,或为故弄玄虚,或者寻章摘句,或者翻空愈奇,也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是姿态庄严,语带玄妙,一般人读来,未免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只好敬而远之了。

  思想的解释中,总是包含着解释者本人的独特理解,而解释者个人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观念与心理、知识与经验,也总不免给自己的着作打上个性鲜明的烙印。把《老子》搞到很个性或者很玄虚,并非始于今日。唐代的赵志坚就曾历数过此中的种种异征,「以文属身,节解之意也;飞鍊上药,丹经之祖也;远说虚无,王弼之类也;以事明理,孙登之辈也;存诸法象,阴阳之流也;安存戒亡,韩非之喻也;溺心灭质,严遵之博也;加文取悟,儒学之宗也。」(《道德真经疏义》卷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面也讲,《老子》的「诸家旧註,多各以私见揣摩,或参以神怪之谈,或传以虚无之理,或岐而解以丹法,或引而参诸兵谋,羣言淆乱,转无所折衷。」(子部五十六《御註道德经》提要)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解释者与所取用的文本在同一种文化的系统之内,即使真是因为「羣言淆乱」而「无所折衷」,毕竟仍然可以趋同。因为任何解释都无法回避文本的存在,以及文本自身所呈现的结构与思想系统,而解释者自身由于受到同一种文化传统的制约,对文本的解释也都无法离开传统思维的基本设定,无法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惯性作用—繁花生树,不为异种;开枝散叶,毕竟同根。

  但是这种情况,却在近代以来发生了改变。近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之所谓「哲学」在中国的日渐兴盛,以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看待《老子》、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或者范畴拆解《老子》、以西方哲学的结构框架来解释《老子》的,那是忽焉成群,嚣然成风,好像讲《老子》时不说说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不谈谈存在、本质、宇宙起源,不讲讲辩证法、认识论,就对不起老子,同时也弱化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从而贬低了其存在的总体价值一样。于是在这样的注释研究着作中,就经常会看到拽出《老子》中的某个概念,粗暴地与西方某位哲学家的某个概念进行简单类比,于是「道」就变成了类似于某种「理念」、「本体」、「意志」或者「上帝」的东西,东方的老子也就摇身一变,成了西方的准柏拉图或者准黑格尔—准而未准,所以中国无哲学。这当然是追着西方来的结论—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册「绪论」部分里,尽管较之「思想」极其「贫乏」的孔子而言,老子才是担负着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但即使是老子,也仍未出脱思维的「自然性」而深入「自由之意志」,于是老子乃至整个东方的古代思想,就一体无分,只不过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儿童时代,一律不那么「哲学」,因而相较于希腊时期就已进入「精神成年」的西方,整个东方的古代思想也就不那么「先进」了。

  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以及东西方关于存在与人类意识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我们在本书正文中有所涉猎,兹不赘述。根本上说,对老子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採取上述的那种处理方式,往小了说,是模煳了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乃至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往大里说,根本就是一种「哲学」的狂妄—现在很时髦的说法,叫做「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似乎一笔便可抹平一切。但无论怎样的巨笔如椽,事实毕竟存在,毕竟不容抹杀,东方西方毕竟还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表现在东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之中,就是面对同一个存在的现实,即使人同此心,也未必心同此理,即使心同此理,也未必言同此论,否则文化与传统就都是假命题。而思想研究的目的,就是立足于各个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历史与现实,深入发掘不同文化彼此之间「攸同」的表象之下的「各异」,寻求古代思想对于存在以及人类认识问题上的真实表达,为我们今天思想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历史的依据和参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应当就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是为序。

赵锋 二○一七年十月于北京京西忍痒盦

导读(节录)

  本文的前半部分,我们尝试以最简约的文字,将老子学说思想做一个总体的勾勒,以便读者在阅读各章内容时有所对应与参照。后半部分,对本书的体例做一说明。

  老子的学说涉及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老子称之为「一」。另一个世界,则是由「名」所构成的人类认识所反映的世界。

  真实存在的世界,就其存在的状态而言,老子称之为「自然」;就万物存在的关系而言,老子称之为「一」。「自然」与「一」所表达的,是一个至大无外、包蕴一切存在的整体与系统。所谓「一」,不是指本原性的存在的单一,而是指现实性的万物存在彼此之间关系的「和」,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整体与系统的不可分割。「一」生成「二」、「三」乃至「万物」,但这里之「生」,并非无中生有、一蹴而就的造物,乃是对具体事物存在的时时生成、时用时息,因而「生」之者也是「覆」之者。「生」之「覆」之,皆以整体与系统的内在和谐为准则,以整体与系统的内在需求为动因,此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万物存身其中,其生存或消亡皆服从于「一」这个整体与系统的决定,都是以个体的存在现实与整体与系统直接对应,以个体在整体与系统之中独特的功能显现作为自身存在的唯一依据。这就决定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须依附于整体与系统所提供的现实,顺应整体与系统所规定的关系,与关系之中的他物构成在存在上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属性上互相规定、互相补充,功能上互相利益、互相成就的彼此作用与相互协调。所以老子之所谓「一」,是一个纯粹和谐的整体与系统,内部不存在矛盾,不存在争斗;而整体与系统之中的万物,也都只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都是现象的而非本质的。这是老子所揭示的万物存在的真实性状。

  另一个世界,则是老子之所谓「有名」的世界。「有名」的世界,是以「名」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而「名」的基础,是事物之所谓「类」。「类」是借助于分析的方法,对众多的事物进行所谓「本质」把握而形成的「一般」;在此把握基础之上赋予不同「类」的事物以不同的名称,即所谓「有名」;「有名」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关于整体世界的观念系统,这就是至今为止一般所谓的认识世界的构建方式。

  将两个世界相互对照一下。老子所描述的真实存在的世界,是整体的「一」;而人类认识,却强行地把具体存在的事物从整体的「一」之中拉扯出来、孤立出来,人为地赋予此一事物某种所谓「本质」规定性,并以「名」作为标识和概括,并据此建立起「有名」的认识世界,这在根本上就是虚幻的,是不符合事物存在之真实的。但是另一方面,从人类认识的发生以及特征上,想要认识进而把握世界,却又不得不借助于「名」,因而「名」自身具有的这种局限性,是「有名」世界无法摆脱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名」或者可以有,但不能绝对,不能在「名」与「实」之间划等号,更不能以人们凭借「有名」而建立起来的认识世界去代替真实的世界。因此老子主张「有名知止」,要认识到「名」只不过是相对的,是需要「实」来限止和修正的。

  「自然」的状态之中是「无名」的。所谓「无名」,并非是指一切概念都不存在,它指的是一切相对的「名」皆以「实」为归终,「名」、「实」之间不相脱离。「自然」状态之中的万物接受整体与系统的「一」的决定,被动地接受「刍狗」一样的命运,安于所安、乍生乍死,这是一切具体存在的必然。但是这种必然显然与存身于「一」之中的个体的生命意志发生了矛盾。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对「自然」的桎梏进行突破,开始借助于人类之所谓智慧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名」作为这一行为的假借,作为人类智慧的基础,也就开始逐步脱离了与之对应的「实」,成为处身于实际存在之上的理念,成为人们追逐私欲满足、追求所谓个人实现的利器—老子说,人类社会的一切灾难,一切争斗杀戮,皆源于此,较之「自然」的状态,它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造成的现实的生存危机更甚更烈,因而必须返回起点,重启道路。老子之所以对于「名」有一种深深的戒惧,《道经》之所以开篇即曰「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就是基于这一点而生发的。

  「道」这个范畴,是被人类现实的生存危机倒逼出来的。它是对「自然」的摹拟,而非「自然」本身—「自然」之中无「道」无「德」,只是「自己如此」而已。「道」作为法则或规律,是圣人为自身的应用而从真实存在的世界中归纳、总结、提升出来的。「道」的意义,本指道路,引申是指一物存在(或生存延续)的法则、路径。而在老子所揭示的整体与系统的「一」之中,万物存在所遵循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法则或者路径,这就是万物存在的互为前提、互相利益、互相保障和共同成就,所有这一切,老子以四个字予以概括,就是「利而不害」。任何事物依照这样的法则,整体与系统的「一」就会保障其生存,而违反了这一法则,自求盈满、只图自利而不利人,只顾向外的索取而不肯付出,就会与他物构成矛盾和争斗关系,那么对于万物存在整体来说,就会成为「余食赘形」,就会遭到整体与系统的排斥和遗弃,就会面临消亡—这就是老子之所谓「不道早已」。

  「道」作为范畴存在,其实并非「自然」,尽管它属于圣人对于「自然」的理性自觉,也仍然属于圣人的意识产物,而这就坠入了老子之所谓「下德」的层次—「上德」只属于「自然」,「不失德」的「下德」根本上属于「无德」。然而「下德」之境的圣人,若以「上德」为楷模—此即所谓「道法自然」,则所见仍不失整体与系统的「一」之真实,循此实践,圣人侯王也能得到整体与系统的「一」之保障,而使圣人侯王摆脱「刍狗」之命运,得「长生久视」之功效。这虽为圣人主动进行的对「道」的遵循和利用,但严格意义上已经不属于「自然」了,而是圣人的「有为」—不但要避开人类社会现实的生存危机,还要摆脱「自然」所赋予自身的「刍狗」命运,这就使得圣人不但要致力于以「小邦寡民」的政治理想改造现实的人类社会,还要为了自身的「长生久视」而时时依照「道」的法则主动地调适自己(修养)、调整物我与人我关系(「利而不害」),以期自主地掌握生死(「摄生」)—简单地说,圣人如果完全把自己託付给「自然」,在老子看来肯定不是最好的选项;最好的选项,是最大限度地用「道」而存「生」,而这本身就是对「自然」所赋予一切存在包括圣人的「刍狗」命运的抗争。老子之所以抑「不失德」之圣人为「下德」,却同时又主张「法自然」而不是纯任「自然」,原因当即在此。

  治理天下只是圣人之务,「法自然」也只是圣人之「德」,老子说「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是老子之所谓「德」,独由圣人所把持者也。至于百姓黎民,则借助于圣人之「法自然」而逃离庄子之所谓「人与人相食」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回归到「小邦寡民」的「自然」的生活状态之中,这又是圣人之利益于百姓者—圣人本欲自利,而客观效果是兼利万民,这就是圣人对于整个人类社会乃至整体与系统的「一」的功用所在。不独圣人之「德」独属于圣人,根本上讲,老子之所谓「德」,所指代的就是每一个具体存在得之于整体与系统的「一」的功能规定,以及在整体与系统的「一」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得」之便是有「德」,反之无「德」。而鉴于整体与系统的「一」与每一个具体事物的直接关联,可以认为老子其实反对一切基于事物的「类」与「名」而提倡的「德」—也就是说,一物有一物之「德」,一时有一时之「德」,有关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前面对老子的真实世界的剖析中推演出来。正是在这种基础之上,老子反对儒家之所谓仁义礼智等等,「自然」也由此蕴含了随时变化、无穷无尽的意义。

图书试读

上 编

第一节


【题 解】本节文字,在通行本《老子》中为总第三十八章、《德经》之第一章。在帛书甲、乙本《老子》中,《德经》均被置于《道经》之前,故此节文字在帛书甲、乙本中,皆为全本之首节。此节帛书甲本残损四十四字,乙本则相对完整,仅残损四字。两本相校,文字差异不大,且残损文字可互为补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3.,无为而无以为也4.。上仁,为之5.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6.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7.也,则攘臂而乃之8.,故失道矣9.。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0.。夫礼者,忠信之泊11.也,而乱之首12.也。前识13.者,道之华也14.,而愚之首也15.。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16.。

【注 释】1.上德不德二句 最高的德行,是不知道或根本不以为自己有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德,本字作「惪」,《说文》:「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德是《老子》中重要的观念,与《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观念即「道」相为表里,指能够顺应万物存在之道,而达于自身存在的本质。2.不失德 求为有德,或处处表示自己有德。3.上德 (君主)推崇德。这里的「上德」和首句的「上德」意义不同,此处之「上」通「尚」,指君主推崇或崇尚。以下「上仁」、「上义」、「上礼」之「上」用法同此。4.无为而无以为也 顺应自然而动,不以己意而妄为。王弼《老子注》:「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5.为之 有所意愿而为。6.有以为 知性发动、私欲兴起之后的顺心而为。7.莫之应 得不到回应。8.攘臂而乃之 举起胳膊指使(别人)。攘臂,振臂。乃,通「扔」。《广雅‧释诂》:「引也。」引申为牵拽。9.故失道矣 意谓上礼之事最终从根本上违背了以和谐共存为宗旨的大道。按「失道矣」三字,帛书甲本重,乙本并后世各通行本无之,今从甲本。10.失道矣而后德四句 帛书乙本四「后」字皆作「句」,「句」与「后」可通。甲本不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