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全彩图解版 西洋哲学史2500年:牛津大学哲学导师Dr. Magee从绘画、雕刻、善本、遗迹及历史照片,还原古希腊到21世纪初各时代思潮氛围(烫金精装版)

DK全彩图解版 西洋哲学史2500年:牛津大学哲学导师Dr. Magee从绘画、雕刻、善本、遗迹及历史照片,还原古希腊到21世纪初各时代思潮氛围(烫金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yan Magee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DK出版社
  • 图解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牛津大学
  • 思想史
  • 全彩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牛津大学哲学导师Dr. Magee麦奇教授跨领域倾囊相授
&
388幅全彩图片,
DK编辑团队跨时空图解西洋哲学史2500年

  从绘画、雕刻、缮本、遗迹及历史照片,
  还原古希腊到21世纪初各时代思潮氛围!
  再从残篇、对话录、着作、传记……
  串连古今哲学家横跨千年的英雄所见略同

  布莱恩.麦奇教授以其历史、哲学、政治以及经济的跨领域背景,加上长期在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经验的亲和力,而能通俗地以说故事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超过2500年的西洋哲学史,轻松带领读者追溯──
  
  各时代的顶尖哲人如何自我挖掘,直面无可逃避的人性难题?
  又怎样找出既能满足自己又能说服他人的解决方法?
  这些疑问如何汇聚成为人性课题,并引领当代蔚为风潮?
  甚至影响跨时代哲学家们,成为一脉相承的思想养分……

   ▌ 特色1.纵览2500年,9大哲学思潮时期 ▌
  以时代为轴线,从古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洛克、尼采到21世纪初的波柏等哲学家们,介绍引领思想风潮的代表哲学家、派别,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关注焦点实况。

   ▌ 特色2.横向并陈同时代多角度辩证思考模式 ▌
  在相同时代中,依序介绍不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同时可看到正、反、侧面,或层层深入等多角度的辩证思考方式。

   ▌ 特色3.古今哲学家的跨时代对话 ▌
  针对影响后世深远的哲学家或哲学观点,作者广泛涉猎背景资料,找到影响哲学家生命和作品的历史脉络,同步引证后世当代哲学学者的理解与诠释,展现这些哲学家们彼此的传承关系。

   ▌ 特色4.图像式还原各时代的思潮氛围、哲学命题的发生起点 ▌
  以各式各样的绘画、雕刻、善本、遗迹及历史照片,烘托出每一个时代氛围,进而推导出当时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的哲学课题,并得知每个哲学概念对后世的影响层面有多大、多广。

  布莱恩.麦奇教授对于哲学深刻的了解以及复杂之处的细腻掌握,写出了一本既适合大众,又适合于专业学生的哲学入门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牛津大学哲学导师
布莱恩.麦奇教授Dr. Bryan Magee

 
  布莱恩.麦奇教授在牛津大学求学,取得历史、哲学、政治以及经济的学位,并且曾任牛津联盟的会长。1956年,取得耶鲁大学哲学系的奖学金之后,成为一位独立作家、评论家以及广播节目主持人。
 
  1970年,布莱恩.麦奇教授在牛津的巴利欧学院担任哲学讲师,同时持续他之前在媒体界(包括泰晤士报)的专栏写作。1984到1994年,担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观念史的荣誉高级研究员,并任访问教授。
 
  多年来,他曾任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雪梨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讲师或访问学者,以及音乐和戏剧评论家、报纸专栏作家。现专注于写作。
 
  他的着作包括:《现代英国哲学》、《波柏》、《叔本华的哲学》和《哲学家的忏悔录》。他还先后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了电视节目:《思想家》(Men of Ideas, 1978)以及《伟大哲学家》(The Great Philosopher, 1987),与伯林、A. J.艾尔、乔姆斯基等着名当代思想家们畅谈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维根斯坦等伟大哲学家。1979年荣获皇家电视协会的银牌奖。

  ★BBC哲学节目影片:Men of Ideas & The Great Philosopher
  goo.gl/FmfAFK

校阅简介

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

译者简介

王尚文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音乐学哲学博士,现为泰国Assumption University哲学与宗教学系助理教授

彭如婉

  
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

蔡伟鼎

  
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东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萧郁雯

  
中正大学哲学博士

图书目录

[导论] 邀您进入哲学的世界 6

第1章 希腊人及其世界
THE GREEKS AND THEIR WORLD
▲先苏时期──理性思维的出现
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万物皆数学/
我们创造我们的知识/不动的一/四种元素/哲学来到雅典
【阿基里斯与乌龟的悖论】
▲苏格拉底──提问的大师
苏格拉底对话法/认识自己──无知之知
▲柏拉图──人类与抽象世界的桥梁 24
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和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第一位教授/理型的存在/
柏拉图与基督教/柏拉图对于艺术的敌意/天才的门徒们/神祕主义哲学家
【洞喻】
▲亚里思多德──勾画科学以及催生逻辑学的人
入世的哲学家/存在是什么?/四因说/拯救现象/中庸之道/
完满的人生/怜悯与恐惧
▲犬儒学派──从古代世界中退隐
最初的犬儒/第一位世界主义者
▲怀疑学派──哲学中第一批相对主义者
从正反两面论证/没有绝对必然的确定性
▲伊比鸠鲁学派──最早的科学与自由人文主义者
包括妇女和奴隶/诗意的杰作
▲斯多噶学派──罗马帝国的统治哲学
情感源于主观判断

第2章 基督教及其哲学
CHRISTIANITY AND PHILOSOPHY
▲圣.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的融合
哲学的先驱/成功的结合/地狱里的灵魂/文明的崩溃
▲中世纪哲学──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基督教信仰的进一步融合
黑暗中的灯塔:爱尔兰/神的自我认知/爱的故事/中世纪的文艺复兴/
托马斯主义/本质和存在/奥坎剃刀
【上帝的存在可以证明吗?】
目的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本体论的论证

第3章 现代科学的开始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SCIENCE
▲从哥白尼与牛顿──揭开宇宙的神祕面纱
受到威胁的教会权威/在错误的轨道上运行/伽利略,从比萨来的伟人/
牛顿,至高无上的科学家/新的世界观
【「上帝说,让牛顿来。」】
▲马基维利──君王们的教师
伟大的说实话者
▲法兰西斯.培根──新科学的新方法
科学的教父/科学的方法/错误的偶像/科学的价值
▲霍布斯──当代第一位唯物主义论者
心灵如同机械/武力和诡计是基本力量/混乱比暴政更糟

第4章 伟大的理性主义者
THE GREAT RATIONALISTS
▲笛卡儿──回到起点
方法怀疑论/邪恶的精灵/证明上帝的存在/理性主义的诞生/
心物二元论/阅读的乐趣
▲斯宾诺莎──神是唯一的实体
反对二元论的泛神论/人类的观点/温和的影响力
▲莱布尼兹──最博学的人
两类逻辑形态/充足理由律

第5章 伟大的经验主义者
THE GREAT EMPIRICISTS

▲洛克──伟大的自由主义者
我们的限制/我们如何学习/观念新路/自由主义的革命/宽容/影响
【当代观点的发轫】
▲柏克莱──彻底的经验论者
基本的洞察
▲休谟──修正的怀疑论者
人类是感觉的集合/因果关系/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柏克──出众的保守主义者
过往的智慧/崇高与美

第6章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思想家
REVOLUTIONARY FRENCH THINKERS

▲伏尔泰──最重要的通俗作家
理性之光/利刃/无暴力的变革
▲狄德罗──百科全书学者
反权威/观念的展示橱窗
▲卢梭──文明的批评者
共同意志/以激情统治

第7章 德国哲学的黄金世纪
A GOLDEN CENTURY OF GERMAN PHILOSOPHY

▲康德──汇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天才的大学教师/我们如何认知?/存在与表象/乱中有序/熟悉观念的理性论证/
自由意志的难题/伦理学之基础/上帝不需「论证」
▲叔本华──连接东西洋哲学
迟来的名声/康德的遗产/无关个人的实在/同情的伦理学/东西方相遇/
孤单的东方学家/世界的虚无/存在的悲观主义/艺术的价值/时髦风行
【叔本华的遗产】
▲东西方的比较──两大传统会合
幻觉之幕/圣谛/共同的信念/生命轮回/会合/从西方到东方/
思想的帝国主义/西方观念得势/马克思的观念支配中国
▲费希特──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
存在和行动的同一性/道德是终极实在
▲谢林──自然哲学家
精神来自物质/为什么有物存在?
▲黑格尔──绝对者的传道人
辩证法/历史的辩证/国家崇拜/三个重要观念/黑格尔的遗产
▲马克思──历史试图成为一种科学
在英格兰的生与死/黑格尔之子/以经济为基础/社会革命/
错误的预言家/强大的魅力/凋零与垮台
▲尼采──上帝已死
尽情生活/要求新价值/实现自我/肯定生命/生命的挑战/
对艺术的影响/正视令人不悦的真理
【哲学艺术家】

第8章 民主与哲学
DEMOCRACY AND PHILOSOPHY

▲效益主义者──专注于道德和政治的经验主义者
左派议程/新的大学/最大的善/天才儿童/女权运动
▲美国实用主义者──知识是一种实际参与的形式
知即是行/可错论/流畅易读的散文/真理理论/享誉国际/从做中学

第9章 20世纪哲学
20TH CENTURY PHILOSOPHY

▲弗雷格和当代逻辑──逻辑变成了哲学的中心
逻辑是客观的/数学就是逻辑/迟来的声誉
▲罗素和分析哲学──哲学将焦点转向语言
与数学相恋/逻辑的先锋/确定性的探求/分析日常语言/
分析哲学的诞生/常理/理解这个世界
▲维根斯坦和语言哲学──一种除了语言和逻辑之外别无他物的哲学
兴奋的冒险/意义的界限/语言和实在界/逻辑形式/生命的形式
语言的哲学/言语就是行为/语言意识的世纪
▲存在主义──从齐克果到海德格
我与上帝/两种存在主义/污点/只检验经验/我们的「生活世界」/
何谓存在?/存有分析/成为我们自己/「没有上帝」的存在意义
▲柏格森和当代法国哲学──哲学做为文学的一个分支
直觉/流变的实在界/存有与时间/小说家和剧作家/存在先于本质/
荒谬/身体的声音/进入结构主义/旧观念的活化
▲波柏──从科学到政治
不确定的知识/一种多面向的教养/科学没有确定性/开放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掘墓人
【爱因斯坦革命】

哲学的未来──透过无尽的探问不断地获得启发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说故事‧谈哲学
──陈文团(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长荣大学神学院院长)


  我这20年来见证了一股新的哲学取向。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他们过于晦涩以及不合时宜的过失。对他们来说,哲学需要清晰性,但是还必须提供某些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就在这两个原则的导引之下,一些类以的作品带起了一股新的风气,内容更为生动和新鲜,但是和一般读者的生活也更为相关。哲学不再只是学院之中所讨论的主题,而是为了每一个人。哲学不再仅止于满足我们的好奇,而是延伸到发现和解决人类问题的神圣工作。此外,哲学还必须包含使人类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乐趣的任务。

  根据着这些原则,布莱恩‧麦奇的《西洋哲学史2500年》并非传统意义之下的哲学史。它是一部以可理解的、平易的语言所叙述的生命的故事。这种语言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语言,而非学院式的语言。此书尝试将西方哲学世界的全貌以精练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幅图像叙说着人类如何试着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怎样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怎样找出解决的方法,以及如何去满足他们最原初和最深沉的欲望。

  布莱恩‧麦奇选择以说故事而非典型的哲学论述方式来撰写此书,在这一点上他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他就像一个很会说故事和充满魅力的说书人,能够吸引读者毫不费力地把此书读完;另一方面他又像一位优秀的系统思想家,能够将任何哲学家的思想以简短的篇幅甚或是短短的一页重整出来。就我所知,这对于所有哲学教师来说都是最为困难的任务。

  此处呈现给读者们的中文版本乃是由一群优秀的年轻学者们所翻译和整理的。他们不止通晓哲学,而且对于其他像艺术、政治、美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也都勤于涉猎。基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他们过去的写作和翻译的经验以及清晰明了的行文,使得布莱恩‧麦奇《西洋哲学史2500年》中文版不止适合哲学系的学生,也适合所有的人阅读。

  身为一个学习超过50年的哲学系学生,也身为过去20年台湾大学哲学系西洋哲学史的主要教师,我知道要像布莱恩‧麦奇写出这样一本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愿意向中文大众衷心地推荐此书。

前言

■邀您进入哲学的世界

──探问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事物的基础

  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劳心伤神的事物。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觉自己彷彿置身事外,好奇着这些事情的意义何在。然后,或许会开始询问那些平常不会停下手边事务去思考的基本问题。

  这类情形在生活的任何面向都有可能发生。举例来说,政治上常使用像是「自由」、「平等」、「社会正义」等词语,但是偶尔有人会问:「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平等又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质问有可能成为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这个人或许会说:「自由和平等难道不是互相冲突吗?假如人拥有完全的自由,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那社会还能消除所有差异和不平等吗?是不是要透过像是政府介入,才能避免这些不平等呢?若是这样,那么我们光是嘴上说赞成自由和平等是不够的。因为,平等与自由彼此矛盾。」当人开始进行这样的对话,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上述的例子即属于政治哲学的领域。

  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可以提出这样的基本询问,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哲学。

  律师经常提及罪恶和清白、正义、公正的审判等,假使有人问:「法律上的正义和政治人物谈论的社会正义意义相同吗?或是有所出入呢?」这就属于法律哲学的讨论。一位医生扪心自问:「完全健康的情况存在吗?假如没有,那医学上的治疗又是什么意思?」那么他就是在思考医疗哲学的问题。生活中所有的领域都存在着哲学,像是科学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等,几乎每个领域里,都有一些优秀者对于该领域的哲学感到兴趣,而质问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当一个政治哲学家问到「何谓自由」,他所问的绝不仅是字面上的定义而已,不然他回家翻翻字典就行了。他的问题远远超过这个范围,他寻求的是更深层的理解:对于这个概念、对于它如何实际在人的思想和生活中运作、是否能够以其他方式使用这个概念,或是能够和其他像平等这类重要政治概念联系起来。提问的人试图釐清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涵、并且极具困难性的主题。

  尽管这种概念解释起来很有意思,但它却只触及哲学的表面。最伟大的哲学家想得比这个更深更远,意图探究那些人类存在与经验的最根本面向。人类身处于一个无从说明何以进入的世界。这个世界最明显且基本的特色,就是以时空为架构(三维空间与线性时间),其中存在许多差异极大的物质体(material objects),包括人类。哲学家提出像「时间是什么」和「是否那些确实存在的东西,包括人类在内,都只是物质体而已?一个非物质的东西是否真实存在?如果是,那么存在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时,他们不只是想对这些概念更深入地理解,而是希望对所有存在的任何事物,包括人类,能有根本的理解。他们并不将这些视为宗教信仰的问题,也不诉诸任何权威。他们或许有宗教信念(有些人没有,但是大部分伟大的哲学家皆有),但优秀的哲学家不会企图诉诸宗教以支持其哲学性的论证。哲学性论证是一种据理推论的形式(the form of reasons)并具备凭据的论证,诉求的是理性的认同,而非信条或服从。哲学就是试图去了解理性能引领人类到什么地方。

  哲学是探究最根本事物的理性「理解」,提出了关于「理解」本质的重要问题,因此也是关于探究与知识本质的重要问题。我们如何着手挖掘这些问题的答案呢?是否真的能够在某个确定的意义之下,认识事物呢?如果可以,那又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即使我们真的知道一些事,又如何能够确定我们真的知道;换句话说,我们能知道自己是知道的吗?这就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除了围绕着所处世界的问题,哲学家还关注人类知觉、经验、理解力的本质。所以,追根究柢,哲学其实循着两个根本问题发展:一个是「存在之物其本质为何?」另一个是「我们是如何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关于何物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质为何,此类问题构成了称为「本体论」(ontology)的哲学分支。而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关于知识的本质以及人类能知道什么,则形成了所谓的「知识论」(epistemology)。几个世纪以来,这两大问题以及其衍生出来的从属问题的发展,构成了哲学史的主流。所有重要的分支都在此脉络中汇聚,像是道德和政治哲学(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美学(aesthetics)、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等。这些分支在哲学领域皆有其地位,但关于「何物存在」与「人如何能够知道」的问题,在逻辑上是更重要的。

  也许,有些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但那不是我们能预见的。所以,不如集中精力在那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上。如果在这过程中合理判断某个问题并不容易解答,则不妨找出一个最接近可能的方式。就如同其他哲学性的结论一样,都是有充分支持理由的结论,而不是赌博或单凭信仰,或只凭直觉而接受它;因为,我们想知道为何自己应该相信。

  对于理性的坚持是哲学的特征之一。比如说,哲学与宗教和艺术就是以理性为区隔。在宗教领域中,理性偶尔会受到重视,但是诸如信仰、启示、仪式与服从等概念,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理性并不能全然主导一个人。富创造性的艺术家就好比哲学家,毕生致力于探究真理,试图窥见事物表象背后的面貌,并企求获得人类经验背后更深层的理解。然而艺术家发表创作、公开展览,他的洞察与哲学家大不相同,他倚赖感知能力或直观的形式,而非像哲学家着重理性论证。

  在哲学与科学之间则存在着不同的疆界。科学家就像哲学家和富创造性的艺术家,致力于探究真理,尝试对这个世界以及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经验的本质,有新的发现,并赋予意义,然后再发表。而且科学家也像哲学家一样,非常重视能否对自己所主张的事物,提出合理的背书。两者不同的关键在于,科学家只关心能够透过实验或观察来确认的问题。然而,实验或观察无法回答时间是否有开端,或是何谓「真相」。像这样的问题服膺于理性探究却无法服膺于科学方法,于是便成为哲学领域的经典问题。

  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哲学、科学与艺术三者之间彼此并不矛盾。相较于第一眼的印象,其实这三者拥有更多的共通之处。就像你将会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哲学乃是科学之母。哲学、科学与艺术所探索的是相同的世界。这三者都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世界的奥祕,以及人之所以存在的奥祕。

  哲学、科学与艺术都不断运用灵感和批判的方式,将他们的发现公诸于世,与他人共享。但是因为方法不同、路径不同,所以有时也会吸引不同气质性格的人。然而他们的目的相同,对人类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尝试将隐蔽之物摊到阳光下,并将他们的发现加以组织,以公开清晰的形式呈现出来。三者彼此相互增益,而全才的人自然而然会对这三者产生兴趣。这本书将告诉你哲学的故事。就像科学与艺术,哲学是文明产物中最迷人且最具价值的。而哲学的未来或许会比它的过去更为多采多姿。

后记

■哲学的未来
──透过无尽的探问,不断地获得启发


  几乎所有在世时享有盛名的哲学家,在辞世不久后就被人遗忘。本书中讨论的哲学家只有极少数至今仍然具有声望;如果从他们的思想生命来看,延续超过2500年的更是没有几个人。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不以同样的篇幅去讨论目前在世的哲学家。因为,我们可以确定,在往后的一个世纪只有一到两个今日的哲学家能留下他们的名字;剩下的将会消失在荒烟蔓草间,就如同过去享有盛名而今却没没无闻的哲学家一样。每个世代流行的思潮(不同于开创未来的先锋)几乎都注定会走上灰飞烟灭一途。
  
  在本书中我们只讨论那些观念持续引人注目且具重要性的哲学家们,但这些人通常在他们去世后才发挥最大的影响力。举例来说,洛克在17世纪发表了他所有的哲学,但是直到18世纪,这些哲学才对欧洲和美洲造成历史性的冲击。马克思在19世纪一生没没无闻,但是到了20世纪他的观念却改变了全世界。就算影响的层面较小,维根斯坦过世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但是比起他在世时,他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甚至变得愈来愈重要。
  
  这些事实自然会让我们不禁猜想,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看到最近过世的伟大人物对哲学产生更大的冲击。海德格将尼采与西方哲学根源的问题结合起来,变得更丰富,以回应尼采留给我们的存在挑战。而波柏也将许多不同领域结合起来,以回应日新月异的科学,以及愈来愈多的民主社会提出的挑战。在刚进入民主制度的地区,人们对于波柏作品所展现出的高度兴趣相当惊人。
  
  但这只是一部分的情况,剩下的呢?新的情况会是如何?那些将哲学课题不可转逆地改变了的哲学家们,有可能在未来持续像笛卡儿和康德一般的风光,完全改变之后的哲学面貌。因为过去的历史是如此短暂,而我们的未来有无限长,所以哲学中最伟大、最辉煌的革新很可能会发生在我们的未来而非过去。
  
  不幸的是,这些课题变迁是不可预测的,假如我们现在能够预测,那我们现在就拥有了这些洞察,而它们就不属于未来了。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就如同康德之前的人无法预测到康德一样,我们也无法预测哲学在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是什么。
  
  虽然我们可能很难接受,但是事实摆在眼前,我们无从得知未来哲学的重要发展,然而,我们却可以很准确地预期一些较不重要的发展,其中有一些非常有趣。哲学分析将会被带入更宽广的课题上。最迫切的将是关于公共政策的问题,但是也会有更广泛的课题,从音乐到性行为,都被拉进来讨论,这些是过去大部分哲学家不曾思考过的。
  
  而且公众对于哲学的兴趣似乎有复甦的趋势,并且对于哲学也愈来愈重视。哲学在英国最近已经首次被引进中学教育。近来也有一股声浪要求企业的董事会里加入企业伦理的顾问,甚至要求政府要僱请哲学家来细察法令;这些要求有可能会扩大。一般阅读大众对于哲学的兴趣也随着趋势上升。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所着的国际畅销书《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西元1991年出版),是一本无意之中以小说形式写成的哲学史导论。这样的一本书获得广大回响,在过去是无法想像的。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哲学的前景看好。但是哲学就像音乐,虽然它具有许多实际的用处,可是它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这些实用性,而是在于哲学本身。即使从我们人类内在的限制出发,我们永远都无法发现某些最基本问题的答案,但是就如同本书所尝试说明的,我们理解人类处境的这个过程非常有价值,就算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终极目标,但我们会发现这趟旅程的经历美不胜收;可能不存在最终的解答,但是存在许多精采、有趣的东西供我们学习,光是为了这个就值回票价。

图书试读

﹝摘文一﹞
 
■先苏时期
◢理性思维的出现
 
在苏格拉底之前,那些西方最早的哲学家
提出了许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论,其中有些完全是错误的,
但也有一些深奥广博,时至今日都还极具影响力。
 
第一批哲学家做到两大改变。首先,他们试图使用理性来理解世界,而非诉诸于宗教、天启、权威或传统。这在本质上是全新的思维,更是人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同时,他们也教导其他人使用理性,独立思考,甚至不希望学生和他们的意见一致。他们是第一批不打算将知识原封不动传授给他人的教师,反而鼓励学生商讨、论证、辩难,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观念。
 
这两种革命性的心理发展相互关联,而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在相同的情境之下出现。它们形塑了现今所谓「理性思考」的基础。自此引发人类在知识和理解上无与伦比的成长。
 
这些哲学家在西元前六世纪出现在古希腊。第一位公认的哲学家是泰利斯(Thales),他住在米利都城(Miletus),也就是今日土耳其所在的小亚细亚沿海。由于这个城市之名,他和他的追随者被称为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虽然他的生卒年月不详,但是他在西元前580年左右非常活跃,因为他准确地预测了发生在西元前585年的日蚀。他同时也是一位土木工程师,还完成了一项丰功伟业:将叙拉斯(Hylas)河的水流分开,让克罗苏斯王(King Croesus)通过。
 
◆万物的本原是什么?
  
泰利斯最关切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个世界?」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该是由单一元素组成。从今日的眼光看来,这个洞察非常不容易,令人咋舌,但现代人已知道这是正确的,所有的物质体都可以化约为能量。不过泰利斯不可能想到这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在当时尚未成形。因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所有的事物都是某种形式的水。他看到水在低温下变成了「岩石」;在非常高温时又变成了空气。每一次降雨,植物就从土壤中生长出来,所以很明显地植物是水的另一种形式。所有的生物皆需要大量且持续不断的水来维持生命(人体实际上有60%是水),而且每一块大陆的边缘都是水。所以泰利斯认为陆地飘浮在水上;是从水中冒出来的,并且是由水所构成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