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问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研究
  • 中国思想史
  • 学术前沿
  • 哲学史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国文化
  • 哲学
  • 历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3年5月,中国哲学史学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本来这次会议只是一个常规性的理事会,但是,出席的专家学者居然有150多人,国内研究中国哲学的学术带头人基本上全部出席。学者的规格之高,研究队伍之整齐,论文提交的数量之多,品质之好,都是近些年来少见的。

  九州出版社本着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的宗旨,在诸多论文中确立一个主题,约我们一起编成这本书,名为《问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予以出版。对于九州出版社的策划和资助,我们谨表衷心的感谢!

  《问道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凝聚了作者们的辛勤汗水和研究智慧,是各位专家长年累月潜心研究的结晶。在此要感谢本书作者们欣然同意发表诸位的大作,尤其是要感谢中国哲学史学会的陈来会长在百忙之中撰写了前言。由于出版的主题内容集中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之上,其他内容的论文就没有选入,实在是非常可惜,也望诸位作者谅解与海涵。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说明
前言:“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001
一、学科的理解/001
二、世界性的学科眼光/002
三、研究的内在性和主体性/003

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的结合——对中国哲学史书写的若干思考/006
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015
一、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范式研究我国先秦名辩学的得与失/015
二、符号学概观/017
三、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021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028
一、萧萐父先生的思考、贡献与启示/028
二、中西互动:中国经典诠释方法学的展开/036
三、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多重取径、前景与限制/039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048
一、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相及其近代以来的际遇/048
二、中国哲学(史)现代转化的实绩/049
三、中国哲学(史)现代转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053

追溯哲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讨论/058
现象学儒学片论/073
思想生产与学术研究——中国哲学研究方式之反思/077
引言/077
一、哲学与哲学史/077
二、思想生产与学术研究/080
三、中国传统立言方式及其启示意义/082
四、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当代思想和哲学理论/086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传统更新——关于19—20世纪中国哲学史观的思考/093
一、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轴线/094
二、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总特点/097
三、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基本问题/101
四、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主要思潮/104
五、中国哲学现代传统的形成/109
六、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原则/113

改变从“时代性”的单一维度论衡中国哲学的思维定式/116
会通思想渊源及现代价值——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与前瞻/126
一、中国会通思想的历史渊源/126
二、中西会通之现实基础/129
三、问题与前瞻/130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13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方向与多重形式/146
一、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哲学史/146
二、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哲学史/147
三、以史论批判的形式研究中国哲学史/150
四、以哲学问题史的形式研究中国哲学史/155

实践过程的理性化:以中国哲学为视域/166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民族自觉意识及其前景探索/179
一、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民族自觉意识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中显现出来/179
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民族自觉意识在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中显现出来/181
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民族自觉意识在中国哲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中显现出来/184
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民族自觉意识的前景探索/186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艰难开拓及其未来展望/189
一、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开拓/189
二、20世纪中国哲学史建设提出的核心问题/191
三、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展望/197

体古今人性之常,通古今人性之变——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和目的/200
论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216
当代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26
一、从“在中国的哲学”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概念的说明/226
二、民族理性走向成熟的历程:1949—1999年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228
三、结论:“哲学”的期待: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232

一、全球性现代化理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意义/238
二、全球性现代化视域的少数民族哲学自觉/241
三、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特殊价值/245

图书序言



  本次会议的题目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因此,对于目前国内有关“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培养与学科发展,我想就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就概念来说,“中国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个部分,在内容上可以包括整个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孔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哲学,朱熹的哲学也属于中国哲学。但是作为学科,中国哲学(学科)则是指对于孔子哲学的研究,对于老子哲学的研究,对于朱熹哲学的研究等等,是现代教育与科研建制中的一个领域。就国内来说,目前各大学的中国哲学学科点构成了本学科的骨干。

  就历史而言,“中国哲学史”是我国现代人文学科建制中历史最长久的学科之一,就历史的继承关系来说,我国现在的“中国哲学”学科是从5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教学研究演变而来的。而目前中国哲学学科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这在教学和培养方面尤其是如此。这一点应当不避重复地加以强调,即学科给本学科的研究生提供的主要是哲学史的训练,尤重视古典文本的解读与分析的训练,研究生论文以中国哲学史为其内容和范围(研究生须选修若干西方哲学课程,论文须借助西方哲学的概念方法,则自不待言,不在此处讨论)。自然,所谓“中国哲学学科”的具体内容,除了中国哲学的专业教学和博、硕士生的“培养”以外,也包括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培养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都是研究主题的论文,所以培养也和研究有关。培养和研究在学科意义上的分别在于,培养的学科意义限于“中国哲学史”,而研究的学科意义则不限于“中国哲学史”。有的学者以中国哲学的观念和资料为基础而发展为哲学的研究,这虽然也属于中国哲学,但不属于中国哲学史,就目前来说,这些研究不是学科的主导部分,也不应该成为主导部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