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苑举正〈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就是用恋爱的心情,开启与生俱有的智慧!」
哲学是门很特别的学问,因为它不但专业,更强调渊博。哲学牵涉到所有的题材,尤其与人相关,包含从出生到死亡,从心灵到身体,从个人到社会。事实上,哲学不只包含广泛的题材,而且自古以来,所有的哲学家更以文字写下他们的思想。这些文字的记录,不但让我们感受到智慧,也震撼于这些话语对于人生的启发。这本书就是要告诉读者,哲学史中最有意义的几句话。
所有人都知道哲学重要,但绝大多数人却不得其门而入。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哲学谈论的题目太多、太广,往往导致想要学哲学的人,因为看到浩瀚的内容,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很多深具思考潜力的人,与哲学这种人类思想精华失之交臂。这可算得上是人生一大憾事了!
我个人就有许多被谘询的经验,比如经常被问到有没有好的哲学书可推荐,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学习哲学的喜悦。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常感到难以回答,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因为哲学内容过多,而是因为找不到一本既丰富又简单的哲学入门书。这本书要有深度,又能鼓励哲学的初学者,让他们在学哲学的路程中,有一个好的开始。为了这个目标,我想介绍《简单的哲学课》这本书。
本书取名「简单」,其实这只是一个引子。在书中一开始,作者就为哲学做了一个间接的定义;作者认为,要给哲学一个清楚的定义,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工作,但是这并不代表哲学没有定义。刚好相反,哲学的定义在于理解它的内容,而这同时也显示任何定义都有局限性。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哲学家都反对他的思想被某种主义所代表,但哲学家们也都共享一个高度共识,即哲学就是探讨生命的结果。
本书有五大主题,牵涉快乐、信仰、理性与经验、生死,以及人与社会。这五大主题可以说是所有人都必须思考的对象,因为它牵涉到一个人如何由内而外、由心灵而身体、由世俗而超越、由个人到群体,以及由此岸到彼岸。哲学的讨论,让这些议题变得异常丰富,甚至还会让我们对于平日确立的认知,产生了根本的转变。有的时候,这些转变并不代表思想的弱化,而是外在环境改变时,所一併出现的转化。
以快乐来讲,我们就会有好多种不同论述的方式。有的人强调快乐就是快乐本身,因此会以追求最大的快乐为人生的目标。有些人认为,快乐要转为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提升人存在的价值。更有人认为,避免恐惧就是讨论快乐时的重点。在追求快乐的问题上,像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这种先贤大哲也不例外,他们都认为追求真理的方式,就是获得快乐的保障。同样的观念延用在康德身上,我们就会发觉,快乐其实是一个没有像想像中那么容易达到的期待。
在宗教的领域中,许多人认为幸福来自于信仰。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以理性自居的哲学家们,对于信仰中的超越性,提出多种批判。马基维利就很不客气地否认人有自由意志,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伏尔泰则以嘲弄的态度看待宗教,马克思直接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然而,在本书中你也看到像圣奥古斯丁与齐克果,他们以最笃信的态度推崇宗教的超越性。
经验与理性原来就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能力。因此,除了在经验主义者洛克的思维下,大多数的哲学家都会强调理性,以作为行为的指引,而经验就是修正行事结果的依据。这种综合性的观点,成就了许多哲学家的思维,让读者能够发现,其实人的理性必须要落实在人间,才会有实质的效果。同时,这个效果也必须在经验累积的认知里,成为我们进一步发扬理性的基础。
在讨论到理性与经验之后,我们面对最深刻的问题,也就是生死。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很技巧地将思想家,延伸至剧作家与文学家等。你会发现,有关生死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看破生死以追求真理。有无神论者认为,生死不足惧,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勇敢,而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理解的缘故。往往,文学家与剧作家更能够以整全的态度,看待生死这个议题。
最后一章讨论的是个人与社会的议题。在本章中所列举的哲学家里,至少有一半以上不是我们一般所认知的哲学家,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于什么是社会,提出非常重要的论述。柴契尔夫人为了发扬个人自由,不认为有社会这么个可以箝制个人的整体。罗马帝国皇帝奥里略则认为,个人就其本质,就应该是社会,甚至于是宇宙的一部分。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综合性的论述方式是构成哲学理论发展的主轴。这一点不令人意外,因为哲学的议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演化,一直在变动不停的道路上成长,包容不同的想法。老子是整本书中唯一入选的中国思想家,他能够获得青睐的主因,就是老子那以自然融合个人与社会的力量。
本书最后还做了一个简短的结论,在这个结论中,虽然作者依然没有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但他留给我们一个自由的想像空间。在这么多议题的论述中,读者会发现,其实阅读哲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掌握什么理念,而是从自由的角度,开发个人针对人生能有的理解。
我以宣扬自由思考的角度做结论,向追求智慧的国人,郑重地推荐这本书。在我看来,哲学就是用恋爱的心情,开启与生俱有的智慧!
导论
哲学是什么?
艾伦.史蒂芬 「这一切废话,神的存在、无神论、决定论、自由、社会、死亡等,都是『语言』这种西洋棋戏中的棋子,而只有在你没有一心想着这盘棋的输赢时,这些棋子才有趣。」——马瑟尔・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
给哲学下个清楚的定义,是很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的事。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西方哲学史》(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中认为,哲学横跨科学与神学两个领域,在还没有百分百事实能够使用的范围内,把理性应用在其中的假设上。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所有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的东西就是哲学,而哲学不(尽然)「是」它目前包含的一切——或者至少可以说,这或许是奥地利出生并入英国籍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会得出的结论;虽然毋庸置疑,他是第二个(或第三个、第四个……)这么思考的人。维根斯坦(或许是上世纪最知名的哲学家)令人难忘地陈述了他精心建构的其中一个命题,这可说是两面下注以求稳赢不输的经典例子:「一切事物都可能是它自身以外的其他(不同)事物。」如果你想太久这个命题——一切可能都不是它表面上的样子——很难不去驱散一种让人晕头转向的紧张焦虑感,几乎就快要变成全面的恐惧了。
好,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想太多。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干预,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会发生(如果我们相信道家思想的话)。或者,也许对于存在、意识、自然、神、宇宙、天堂与地狱、生与死、形式与内容,还有我们对这些关键概念的建构与扭曲,是有普世真理存在的(如果我们支持本体论)?或者,换个问法,我们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些重大的观念呢?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发展,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如果我们对知识论有兴趣,可能就会这么问)?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哲学无所不在。设法不要太深入思考事情,这个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探究的形式,我最近的一个生活经验就证明了这件事。
不久之前,我跟一位刚被资遣的老友有过一席对话。很自然地,我假定我的朋友会很气恼,对未来感到焦虑,担忧他家人的福祉,而且很可能对他的雇主们满心愤怒或怨恨。让我讶异的是,他看起来积极乐观,一点都没有为他的不幸而气馁。我的朋友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这是超出我控制之外的情境所导致的。这些事情是被派来测试我们的,有时候你就是得勇敢承受,然后继续过日子。毕竟一扇门关上了,就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而且这样会让我有动力去做些不同的事情。」
虽然表面上这看起来是对逆境的简单实际反应,更仔细检视的话,在这些老套说法之下,还埋藏着很多哲学思想。接纳有超乎个人影响范围之外的力量在运作,唿应了古希腊的宿命论;「勇敢承受,继续过日子」是一种斯多噶主义见解,起源也可以回溯到古典时代。同样地,「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就会打开」这个想法,可能是从道家的中心教条里汲取的;有趣的是,道家直接牴触「有动力去求新求变」这个想法里表达的自由意志。就如同你能看到的,每个有意识的决定或观点,甚至在看似很日常的世俗层次上,都包含丰富的不同的观念与观点。我们全都是自成一派的哲学家。
法国作家兼艺术家马瑟尔・杜象会同意这个想法:我们所思所感的一切,本质上连结到某种形式的哲学——尽管他有朝虚无主义与「什么都不信」靠拢的倾向。当然,杜象最有名的事蹟,是在一间纽约画廊展览了一个倒放的小便斗,然后声称那是个雕塑品(很挖苦地称之为《喷泉》〔Fountain〕)。如果杜象恶作剧的本意,在于标示出「艺术的尽头」,或者暴露出他逐渐鄙夷的艺术世界有多虚伪浮夸,这个目标却轰轰烈烈地失败了:说真的,最近的一次国际艺评人普查里,杜象的《喷泉》还被票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然而在所有「废话」的背后,真正的反讽是,这也决定性地证明了就算什么都不信,也构成了对某件事物的信念。
此外,杜象的主张——从隐喻上来说,哲学的所有重大主题都是「『语言』这种西洋棋戏中的棋子」——跟维根斯坦的观点,「语言即游戏」,是相互关联的。这个隐喻特别贴切。对维根斯坦而言,从两者的结构、以及两者各自包括或排除的事物来看,语言的规则都对应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哲学探究」(在此借用维根斯坦某一本着作的书名)是围绕着结构、动作与模式而建立的,就像西洋棋戏。游戏仰赖确认并分析模式,拆解不合规则的不智选择,决定下一个可能的最佳步骤。
我选择杜象的名言来作为此书导论的前言,因为我相信有很多人确实把哲学当成「废话」打发掉。所谓的「重大观念」可能让人望而生畏,在最佳状况下让我们觉得自己很脆弱,在最糟状况下则让人自觉没价值或愚蠢。这样很可惜,因为哲学史是个丰富的宝库,充满了既安慰人心又肯定生命的洞见,也在某些例子里,提供积极的需求,让我们去质疑种种假设,并且重新思考我们可能一度认为千真万确的事物。
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包山包海的「哲学史」。此书反而比较像是一种样本——一种开胃菜或可口小菜,是设计出来为一顿豪华多元正餐刺激食慾用的。在这方面,虽然我的目标在于涵盖哲学的某些关键性味道,我却试着不要太拘泥于各种「主义」与思想学派的复杂细节。哲学中有很多部分是很难以下嚥的,其中某一些是刻意如此,尤其是二十世纪后现代的种种变化,所以我刻意避开其中某些比较难以参透的理论,像是贾克・德希达(Jacques Derrida)或尚—弗杭索瓦・李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毫无疑问,还有其他省略的部分;文选编者难免身中的诅咒,就是你得接受你就是无法时时刻刻取悦所有的人,过去许多哲学家都已经体认到这一点了。
这并不是说所有当代哲学都是鬼扯,只是这本书的意图是让论及的事物清淡好入口,提供某些刺激,并期望能激发读者对人类观念史上某些关键概念的兴趣。我维持这种清淡笔触的做法之一,就是纳入严格说来不必然是出自哲学相关人士与来源的引言,其中包括作家、艺术家与政治家。我希望这不会冒犯纯粹主义者,这也反映我的一部分信念:我们全都是自成一格的哲学家。
最后,如果某个人随手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读到一则引言与附上的解释,然后在这种刺激下稍微反省一会,此书就达到一个重要的目的了。我诚挚地希望这本书会让你以你选择的任何方式去深思、探索。
亚伦・史蒂芬(Alain Stephen),二〇一三年写于布莱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