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哲学课:从一句美味格言开始

简单的哲学课:从一句美味格言开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in Stephen
图书标签:
  • 哲学
  • 格言
  • 人生
  • 思考
  • 智慧
  • 启迪
  • 阅读
  • 自我提升
  • 生活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想拥抱大世界,你需要一点哲学,从一句格言学习爱智慧!

  你知道这些西方耳熟能详的格言警语吗?你的人生正需要一点哲学调味!
  本书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从亚里斯多德到维根斯坦,经由他们最着名的格言警语介绍给读者。我们可能听过柏拉图、康德、尼采,但他们的信念到底是什么?着名的格言又是什么?这本书尽可能以简单浅显方式,诠释受高度重视的哲学家的核心理念与其着名格言,帮助不同世代的读者都能不畏哲学复杂的概念,提供釐清的线索,让生命也能享有哲学的妙趣。

  这是一部可作为给大众的哲学启蒙书,使人人都能走上追寻智慧之路。
  全书从导论「哲学是什么」开始,分辑说明,包括论幸福,论宗教与信仰,论理性与经验,论生与死,论人与社会等紧扣人生的哲思议题,从着名的格言开始寻线,推举重要思想家浅说,浅显易读又广博,不仅可梳理哲思精华,为自己打造思考新世界,亦可继续深入探索哲学深海,享受一场哲学盛宴!

  「我以宣扬自由思考的角度做结论,向追求智慧的国人,郑重地推荐这本书。在我看来,哲学就是用恋爱的心情,开启与生俱有的智慧!」——苑举正教授

本书特色

  ‧最实用的轻量化哲学,可以深入也可以浅出!别说你不懂哲学,用美味的格言一窥哲思的盛宴!
  ‧给大众的哲学启蒙书,使人人都能走向追寻智慧的道路!
  ‧苑举正教授专文导读,不可不读的哲学小书,邀你一起开智慧!
  ‧从一句格言认识哲学家,窥见其思想精髓,拓展哲思领域就是开拓人生视野。
  ‧精选轴线可供概览,爬梳哲思小史。本书精选的格言与赏析,广受读者青睐。
  ‧以西方熟悉的格言,发挥哲学阅读的影响力,拉近读者距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伦.史蒂芬(Alain Stephen)


  自由作家兼教师,也是数本历史与流行文化着作的作者。他是一位哲学硕士,也是《秘密刊物文学杂志》(Samizdat Literary Journal)的创办人兼编辑。他与妻儿一起住在英国布莱顿(Brighton)。他写过关于语言,哲学与熟男议题等丛书,擅长把深奥思想归纳整理,深入浅出。  

译者简介

吴妍仪


  中正哲研所硕士毕业,现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小说与非小说,涵盖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科普等类型。哲学类译作有《一口哲学》、《哲学经典的32堂公开课》、《哲学的40堂公开课》(以上为漫游者文化出版)、《哲学能做什么》(橡实文化)。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苑举正
导论:哲学是什么?

论快乐
边沁
弥尔
霍布斯
柏拉图
康德
德谟克利图

论宗教与信仰
马基维利
尼采
伏尔泰
马克思
齐克果
培根
圣奥古斯丁

论理性与经验
黑格尔
洛克
维根斯坦
康德
沙特
塞内加

论生死
苏格拉底
尤瑞匹底斯
道金斯
伊比鸠鲁
纳博可夫
艾斯奇勒斯
史威夫特
帕克
布雷希特
《薄伽梵歌》

论人与社会
柴契尔夫人
爱因斯坦
奥理略
达尔文
老子
尼采
卢梭
宋塔格
卡缪

结论:可以思考的某些事情
延伸阅读建议
精选书目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苑举正〈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就是用恋爱的心情,开启与生俱有的智慧!」

  哲学是门很特别的学问,因为它不但专业,更强调渊博。哲学牵涉到所有的题材,尤其与人相关,包含从出生到死亡,从心灵到身体,从个人到社会。事实上,哲学不只包含广泛的题材,而且自古以来,所有的哲学家更以文字写下他们的思想。这些文字的记录,不但让我们感受到智慧,也震撼于这些话语对于人生的启发。这本书就是要告诉读者,哲学史中最有意义的几句话。

  所有人都知道哲学重要,但绝大多数人却不得其门而入。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哲学谈论的题目太多、太广,往往导致想要学哲学的人,因为看到浩瀚的内容,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很多深具思考潜力的人,与哲学这种人类思想精华失之交臂。这可算得上是人生一大憾事了!

  我个人就有许多被谘询的经验,比如经常被问到有没有好的哲学书可推荐,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学习哲学的喜悦。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常感到难以回答,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因为哲学内容过多,而是因为找不到一本既丰富又简单的哲学入门书。这本书要有深度,又能鼓励哲学的初学者,让他们在学哲学的路程中,有一个好的开始。为了这个目标,我想介绍《简单的哲学课》这本书。

  本书取名「简单」,其实这只是一个引子。在书中一开始,作者就为哲学做了一个间接的定义;作者认为,要给哲学一个清楚的定义,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工作,但是这并不代表哲学没有定义。刚好相反,哲学的定义在于理解它的内容,而这同时也显示任何定义都有局限性。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哲学家都反对他的思想被某种主义所代表,但哲学家们也都共享一个高度共识,即哲学就是探讨生命的结果。

  本书有五大主题,牵涉快乐、信仰、理性与经验、生死,以及人与社会。这五大主题可以说是所有人都必须思考的对象,因为它牵涉到一个人如何由内而外、由心灵而身体、由世俗而超越、由个人到群体,以及由此岸到彼岸。哲学的讨论,让这些议题变得异常丰富,甚至还会让我们对于平日确立的认知,产生了根本的转变。有的时候,这些转变并不代表思想的弱化,而是外在环境改变时,所一併出现的转化。

  以快乐来讲,我们就会有好多种不同论述的方式。有的人强调快乐就是快乐本身,因此会以追求最大的快乐为人生的目标。有些人认为,快乐要转为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提升人存在的价值。更有人认为,避免恐惧就是讨论快乐时的重点。在追求快乐的问题上,像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这种先贤大哲也不例外,他们都认为追求真理的方式,就是获得快乐的保障。同样的观念延用在康德身上,我们就会发觉,快乐其实是一个没有像想像中那么容易达到的期待。

  在宗教的领域中,许多人认为幸福来自于信仰。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以理性自居的哲学家们,对于信仰中的超越性,提出多种批判。马基维利就很不客气地否认人有自由意志,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伏尔泰则以嘲弄的态度看待宗教,马克思直接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然而,在本书中你也看到像圣奥古斯丁与齐克果,他们以最笃信的态度推崇宗教的超越性。

  经验与理性原来就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能力。因此,除了在经验主义者洛克的思维下,大多数的哲学家都会强调理性,以作为行为的指引,而经验就是修正行事结果的依据。这种综合性的观点,成就了许多哲学家的思维,让读者能够发现,其实人的理性必须要落实在人间,才会有实质的效果。同时,这个效果也必须在经验累积的认知里,成为我们进一步发扬理性的基础。

  在讨论到理性与经验之后,我们面对最深刻的问题,也就是生死。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很技巧地将思想家,延伸至剧作家与文学家等。你会发现,有关生死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看破生死以追求真理。有无神论者认为,生死不足惧,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勇敢,而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理解的缘故。往往,文学家与剧作家更能够以整全的态度,看待生死这个议题。

  最后一章讨论的是个人与社会的议题。在本章中所列举的哲学家里,至少有一半以上不是我们一般所认知的哲学家,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于什么是社会,提出非常重要的论述。柴契尔夫人为了发扬个人自由,不认为有社会这么个可以箝制个人的整体。罗马帝国皇帝奥里略则认为,个人就其本质,就应该是社会,甚至于是宇宙的一部分。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综合性的论述方式是构成哲学理论发展的主轴。这一点不令人意外,因为哲学的议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演化,一直在变动不停的道路上成长,包容不同的想法。老子是整本书中唯一入选的中国思想家,他能够获得青睐的主因,就是老子那以自然融合个人与社会的力量。

  本书最后还做了一个简短的结论,在这个结论中,虽然作者依然没有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但他留给我们一个自由的想像空间。在这么多议题的论述中,读者会发现,其实阅读哲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掌握什么理念,而是从自由的角度,开发个人针对人生能有的理解。

  我以宣扬自由思考的角度做结论,向追求智慧的国人,郑重地推荐这本书。在我看来,哲学就是用恋爱的心情,开启与生俱有的智慧!

导论

哲学是什么?
艾伦.史蒂芬


  「这一切废话,神的存在、无神论、决定论、自由、社会、死亡等,都是『语言』这种西洋棋戏中的棋子,而只有在你没有一心想着这盘棋的输赢时,这些棋子才有趣。」——马瑟尔・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

  给哲学下个清楚的定义,是很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的事。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他的《西方哲学史》(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中认为,哲学横跨科学与神学两个领域,在还没有百分百事实能够使用的范围内,把理性应用在其中的假设上。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所有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的东西就是哲学,而哲学不(尽然)「是」它目前包含的一切——或者至少可以说,这或许是奥地利出生并入英国籍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会得出的结论;虽然毋庸置疑,他是第二个(或第三个、第四个……)这么思考的人。维根斯坦(或许是上世纪最知名的哲学家)令人难忘地陈述了他精心建构的其中一个命题,这可说是两面下注以求稳赢不输的经典例子:「一切事物都可能是它自身以外的其他(不同)事物。」如果你想太久这个命题——一切可能都不是它表面上的样子——很难不去驱散一种让人晕头转向的紧张焦虑感,几乎就快要变成全面的恐惧了。

  好,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想太多。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干预,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会发生(如果我们相信道家思想的话)。或者,也许对于存在、意识、自然、神、宇宙、天堂与地狱、生与死、形式与内容,还有我们对这些关键概念的建构与扭曲,是有普世真理存在的(如果我们支持本体论)?或者,换个问法,我们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些重大的观念呢?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发展,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如果我们对知识论有兴趣,可能就会这么问)?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哲学无所不在。设法不要太深入思考事情,这个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探究的形式,我最近的一个生活经验就证明了这件事。

  不久之前,我跟一位刚被资遣的老友有过一席对话。很自然地,我假定我的朋友会很气恼,对未来感到焦虑,担忧他家人的福祉,而且很可能对他的雇主们满心愤怒或怨恨。让我讶异的是,他看起来积极乐观,一点都没有为他的不幸而气馁。我的朋友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这是超出我控制之外的情境所导致的。这些事情是被派来测试我们的,有时候你就是得勇敢承受,然后继续过日子。毕竟一扇门关上了,就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而且这样会让我有动力去做些不同的事情。」

  虽然表面上这看起来是对逆境的简单实际反应,更仔细检视的话,在这些老套说法之下,还埋藏着很多哲学思想。接纳有超乎个人影响范围之外的力量在运作,唿应了古希腊的宿命论;「勇敢承受,继续过日子」是一种斯多噶主义见解,起源也可以回溯到古典时代。同样地,「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就会打开」这个想法,可能是从道家的中心教条里汲取的;有趣的是,道家直接牴触「有动力去求新求变」这个想法里表达的自由意志。就如同你能看到的,每个有意识的决定或观点,甚至在看似很日常的世俗层次上,都包含丰富的不同的观念与观点。我们全都是自成一派的哲学家。

  法国作家兼艺术家马瑟尔・杜象会同意这个想法:我们所思所感的一切,本质上连结到某种形式的哲学——尽管他有朝虚无主义与「什么都不信」靠拢的倾向。当然,杜象最有名的事蹟,是在一间纽约画廊展览了一个倒放的小便斗,然后声称那是个雕塑品(很挖苦地称之为《喷泉》〔Fountain〕)。如果杜象恶作剧的本意,在于标示出「艺术的尽头」,或者暴露出他逐渐鄙夷的艺术世界有多虚伪浮夸,这个目标却轰轰烈烈地失败了:说真的,最近的一次国际艺评人普查里,杜象的《喷泉》还被票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然而在所有「废话」的背后,真正的反讽是,这也决定性地证明了就算什么都不信,也构成了对某件事物的信念。

  此外,杜象的主张——从隐喻上来说,哲学的所有重大主题都是「『语言』这种西洋棋戏中的棋子」——跟维根斯坦的观点,「语言即游戏」,是相互关联的。这个隐喻特别贴切。对维根斯坦而言,从两者的结构、以及两者各自包括或排除的事物来看,语言的规则都对应了游戏的规则。所以「哲学探究」(在此借用维根斯坦某一本着作的书名)是围绕着结构、动作与模式而建立的,就像西洋棋戏。游戏仰赖确认并分析模式,拆解不合规则的不智选择,决定下一个可能的最佳步骤。

  我选择杜象的名言来作为此书导论的前言,因为我相信有很多人确实把哲学当成「废话」打发掉。所谓的「重大观念」可能让人望而生畏,在最佳状况下让我们觉得自己很脆弱,在最糟状况下则让人自觉没价值或愚蠢。这样很可惜,因为哲学史是个丰富的宝库,充满了既安慰人心又肯定生命的洞见,也在某些例子里,提供积极的需求,让我们去质疑种种假设,并且重新思考我们可能一度认为千真万确的事物。

  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包山包海的「哲学史」。此书反而比较像是一种样本——一种开胃菜或可口小菜,是设计出来为一顿豪华多元正餐刺激食慾用的。在这方面,虽然我的目标在于涵盖哲学的某些关键性味道,我却试着不要太拘泥于各种「主义」与思想学派的复杂细节。哲学中有很多部分是很难以下嚥的,其中某一些是刻意如此,尤其是二十世纪后现代的种种变化,所以我刻意避开其中某些比较难以参透的理论,像是贾克・德希达(Jacques Derrida)或尚—弗杭索瓦・李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毫无疑问,还有其他省略的部分;文选编者难免身中的诅咒,就是你得接受你就是无法时时刻刻取悦所有的人,过去许多哲学家都已经体认到这一点了。

  这并不是说所有当代哲学都是鬼扯,只是这本书的意图是让论及的事物清淡好入口,提供某些刺激,并期望能激发读者对人类观念史上某些关键概念的兴趣。我维持这种清淡笔触的做法之一,就是纳入严格说来不必然是出自哲学相关人士与来源的引言,其中包括作家、艺术家与政治家。我希望这不会冒犯纯粹主义者,这也反映我的一部分信念:我们全都是自成一格的哲学家。

  最后,如果某个人随手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读到一则引言与附上的解释,然后在这种刺激下稍微反省一会,此书就达到一个重要的目的了。我诚挚地希望这本书会让你以你选择的任何方式去深思、探索。
 
  亚伦・史蒂芬(Alain Stephen),二〇一三年写于布莱顿

图书试读

论快乐
 
「快乐就是你所想、你所说的与你所做的事情,和谐一致的时候。」——圣雄甘地(Magatma Gandhi, 1869-1948)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快乐概念,从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古典时代开始,对哲学家来说就是个问题了。快乐事关满足个人慾望吗?如果是,这不就引起了复杂的道德难题吗?
 
在其他人受苦受难的时候,有可能快乐吗?个人快乐的追寻,必然蕴含着导致他人的不快乐吗?杰若米・边沁(Jeremy Bentham)与约翰・史都华・弥尔(John Stuart Mill)的效益主义就关注这种伦理学观念。某些伟大的哲学家,在看待作用于人类本性之上的动机力量时,看法相当悲观,就像眉头深锁的十七世纪厌世哲学家汤玛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描述。然而应该列入考虑的是,霍布斯对人类生命的观点,无疑受到英国内战中经历到的血腥事件与迫害影响。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比较明朗些:柏拉图对戏耍与不流于腐败的放纵的概念很有兴趣;亚里斯多德则对理性与知识的喜悦有兴趣。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则提供了一个更有规范性、更理性的观点,他直接说,把哲学规范奠基于像快乐这样的概念上有其困难。最后,结语留给古希腊的「大笑哲学家」德谟克利图,他提倡的概念是,兴高采烈是一种美德。肯定大多数人也都会同意,至少在个人的层次上,在性格阳光的人旁边比较好——而或许就像甘地提出的看法一样,只有在思想、行动与语言上达到「和谐一致」时,人才能得到快乐。
 
边沁
 
「最大多数的最大快乐,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基础。」——杰若米・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边沁(还有跟他几乎同时的弥尔)是效益主义这个哲学学派的支持者。效益主义主要关注的是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称为「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本质上是对于个人行为的正误所做的研究);效益主义检视从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中产生的问题。对边沁来说——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一个行动的价值应该根据其效益(utility)来衡量,效益又是由提升快乐与解除苦难痛楚的得分情况而决定。边沁关于「最大多数的最大快乐」的着名公理,主张选择适当的行动,就是有能耐为社会整体带来最大好处的行动。所以一个行动的效益,是由行动结局的后果来定义。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