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万物兴歇皆自然 我与国荣先生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一起去台湾相识。两岸在台北举行第四届海崃两岸图书交易会,他的长篇小说《乡谣》、《兵谣》更名《日子》、《突围》在台湾出版,大会邀请我们参与签书会活动,同时担任第二届海崃两岸大学生读书演讲比赛评审。
国荣先生是小说家,也是出版行业的专门家,没想到他还研究老子,而且那么专注执着严谨。依他所说,「孔夫子有句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研读老子,倒确是为己。是想把小说写得好一些。」为此,他前后持续七八年时间,研读了多个版本,这种治学态度,在浮躁的今天难能可贵。
儒、道、佛三学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南怀谨先生曾经给儒学、道学、佛学作过一种比喻,他说儒学是「粮食店」,道学是「药店」,佛学是「百货店」。细想起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儒学即孔孟的思想,其经典着作是《论语》。儒学可说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不只因为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才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儒学思想影响中国历史已达两千余年,至今仍是当代人思想意识的根基,更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理论具备入世精神。它既是官员当权者修身养性、励精图治、建功立业、践行抱负的经典教义,它又是普通百姓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创家立业、规范行为的人生宝典。儒学不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所以孔孟思想像「粮食」一样成为人生的必须品,今天建设社会文明同样离不开儒学。
道学即老庄的思想,其经典着作是《道德经》。道学可说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它创立了「天道观」,也可以说是「宇宙观」,提出了「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强与弱」、「宠与辱」、「虚与实」、「黑与白」、 「刚与柔」、「贵与贱」、「开与阖」、「奇与正」等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朴素的辩证法。《道德经》不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伦理学着作,而是一部空前的哲学着作。道学是对社会,对人的问题发言,是为社会,为人解决问题,引导人们进入高度抽象思维,告诉人们宇宙与万物发展变化的总道理。所以把它比作「药店」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成长成熟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学。
佛学即释迦牟尼的思想,他是印度人,他创立了佛教,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经把佛经带回中国,成为了与儒学与道学并驾齐驱的三学。佛经包罗万象,玄机四伏,应有尽有,像「百货店」,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寻找到自己所企望的东西。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有关资料记载,老子比孔子大10-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大10岁。这说明中国的春秋时期是全人类发现自我,进入高度的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同时代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国荣先生的这部着作是专门研究老子的,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阅读心得,下卷是注解原着。老子的资料甚少,除了《史记》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绍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读了他的29篇心得,虽然老子的文化立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但国荣先生的心得却是入世的。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着次序,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演绎,而是在熟读全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炼出代表老子思想的29个观点,结合现实社会的诟病进行剖析,阐发自己的立场。通观这29篇心得,尽管涉及到哲学、天文、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科技等诸多领域,所阐发的理论也关乎到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但一个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贯穿其中,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无论治国,还是军事;无论为人,还是处世;无论对待生命,还是对待人生,一切都以自然为本。这不由让我想起诗圣李白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遵顺自然,尊重规律,可以说是老子立道的基本出发点, 国荣先生的着述也坚持了这一基本立场。全书文字质朴自然,说理深入浅出,既有老子的基本思想,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揭示批判,读来备感亲切,给人启迪。
解读经典,历来存在「经注我,还是我注经」的问题。这部着作,既有经注我,也有我注经。下卷是作者注释老子。值得赞赏的是,原着《道德经》八十一章没有章名,作者为便于读者阅读,在理解原着各章精神的基础上,给各章取了章名,仔细琢磨,这些章名对理解原着的内容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注释的文字,无论是对原意的诠释,还是文字的表述,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治学的严谨。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人们在多媒体、快节奏的环境中生活,要大众都去研读国学经典,难以做到,像这部作品这样经研究者苦心研读后,将其心得与成果成书出版,不失为推动大众阅读经典的一项积极而有效的举措,值得称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众很需要也一定会喜爱这样的着作。
以此为序。
王立群
2014年7月25日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百家讲坛主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