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道 花非花(上下册)全套:上卷 我释《老子》 下卷 我读《老子》

道无道 花非花(上下册)全套:上卷 我释《老子》 下卷 我读《老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虽分上、下卷,实则为一。作者研读、考释《老子》,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老子》;以“颠覆惯性的模式化思维”,引领读者契入《老子》思想的核心。全书文字质朴自然,既能阐述《老子》的思想,又能批判现实问题。

  《老子》五千言,言简意赅。柔和各家要旨,“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借由考据、解读、剖析,进而批判社会现象与问题,希于古代典籍、智慧之中,为现代人求解方。

本书特色

  本着作是专门研究老子的,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阅读心得,下卷是注解原着;
  老子的资料甚少,除了《史记》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绍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经》;
  虽然老子的文化立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作者以其对《老子》的二十九篇心得却是入世的方式呈现;
  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着次序,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演绎,而是在熟读全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炼出代表老子思想的二十九个观点,结合现实社会的诟病进行剖析,阐发自己的立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国荣


  江苏宜兴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66年参加社教工作队,1968年入伍,历任排长、文化干事、文化处副处长、宣传处副处长、师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行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副总编、展业技术四级等职,军衔文职二级,技术职称编审。1970年开始文艺创作,十余个作品在军区会演中获奖,1978年开始文学写作,发表、出版、拍摄文学作品600余万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发表出版理论文章近20余万字。编辑《图书编辑学》、《出版经营与管理》教学讲义,获中国出版科研院人才库证书,十多种专家人物辞书收录。

 

图书目录

上卷  我读《老子》
万物兴歇皆自然 …… 王立群

第一章    修心益寿
少私寡欲,守弱居下;
淡泊名利,平淡人生。

第二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三章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第四章    不尚贤,不贵货
心地单纯,虚怀若谷;
无邪无贪,返朴归真。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第六章 天长地久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    上善若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 顺其自然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进退盈缩,与时变化。

第九章    物极必反
爵为不宜太盛,太盛则危;
能事不能尽华,尽华则衰;
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第十章 无为而治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第十一章 大智若愚
直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
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第十二章  委曲求全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第十三章 无中生有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第十四章  不以兵强天下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第十五章 柔弱胜刚强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
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第十六章  死而不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第十七章 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

不言之教。

第十八章 上德不德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
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第十九章 以德治国
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家不齐不可以治其国。

第二十章 光而不燿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第二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二十二章 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二十三章 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二十四章 祸莫大于轻敌
失败的原因是轻敌,
轻敌的原因是逞强。

第二十五章 知不知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二十六章 民之轻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十七章 坚硬如水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第二十八章 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二十九章 返朴归真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跋:颠覆惯性的模式化思维

下卷  我释《老子》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有无相生
第三章 不尚贤,不贵货                 
第四章 用之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玄妙之德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 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欲速不达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袭明要妙                 
第二十八章 明知故守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善货且成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为天下母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观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光而不燿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多易必多难              
第六十四章 为之于未有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必胜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道人道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图书序言



万物兴歇皆自然


  我与国荣先生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一起去台湾相识。两岸在台北举行第四届海崃两岸图书交易会,他的长篇小说《乡谣》、《兵谣》更名《日子》、《突围》在台湾出版,大会邀请我们参与签书会活动,同时担任第二届海崃两岸大学生读书演讲比赛评审。

  国荣先生是小说家,也是出版行业的专门家,没想到他还研究老子,而且那么专注执着严谨。依他所说,「孔夫子有句名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研读老子,倒确是为己。是想把小说写得好一些。」为此,他前后持续七八年时间,研读了多个版本,这种治学态度,在浮躁的今天难能可贵。

  儒、道、佛三学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南怀谨先生曾经给儒学、道学、佛学作过一种比喻,他说儒学是「粮食店」,道学是「药店」,佛学是「百货店」。细想起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儒学即孔孟的思想,其经典着作是《论语》。儒学可说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不只因为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才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儒学思想影响中国历史已达两千余年,至今仍是当代人思想意识的根基,更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理论具备入世精神。它既是官员当权者修身养性、励精图治、建功立业、践行抱负的经典教义,它又是普通百姓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创家立业、规范行为的人生宝典。儒学不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所以孔孟思想像「粮食」一样成为人生的必须品,今天建设社会文明同样离不开儒学。

  道学即老庄的思想,其经典着作是《道德经》。道学可说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它创立了「天道观」,也可以说是「宇宙观」,提出了「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强与弱」、「宠与辱」、「虚与实」、「黑与白」、 「刚与柔」、「贵与贱」、「开与阖」、「奇与正」等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朴素的辩证法。《道德经》不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伦理学着作,而是一部空前的哲学着作。道学是对社会,对人的问题发言,是为社会,为人解决问题,引导人们进入高度抽象思维,告诉人们宇宙与万物发展变化的总道理。所以把它比作「药店」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成长成熟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学。

  佛学即释迦牟尼的思想,他是印度人,他创立了佛教,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经把佛经带回中国,成为了与儒学与道学并驾齐驱的三学。佛经包罗万象,玄机四伏,应有尽有,像「百货店」,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寻找到自己所企望的东西。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有关资料记载,老子比孔子大10-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大10岁。这说明中国的春秋时期是全人类发现自我,进入高度的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同时代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国荣先生的这部着作是专门研究老子的,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阅读心得,下卷是注解原着。老子的资料甚少,除了《史记》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绍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读了他的29篇心得,虽然老子的文化立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但国荣先生的心得却是入世的。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着次序,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演绎,而是在熟读全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炼出代表老子思想的29个观点,结合现实社会的诟病进行剖析,阐发自己的立场。通观这29篇心得,尽管涉及到哲学、天文、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科技等诸多领域,所阐发的理论也关乎到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但一个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贯穿其中,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无论治国,还是军事;无论为人,还是处世;无论对待生命,还是对待人生,一切都以自然为本。这不由让我想起诗圣李白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遵顺自然,尊重规律,可以说是老子立道的基本出发点, 国荣先生的着述也坚持了这一基本立场。全书文字质朴自然,说理深入浅出,既有老子的基本思想,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揭示批判,读来备感亲切,给人启迪。

  解读经典,历来存在「经注我,还是我注经」的问题。这部着作,既有经注我,也有我注经。下卷是作者注释老子。值得赞赏的是,原着《道德经》八十一章没有章名,作者为便于读者阅读,在理解原着各章精神的基础上,给各章取了章名,仔细琢磨,这些章名对理解原着的内容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注释的文字,无论是对原意的诠释,还是文字的表述,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治学的严谨。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人们在多媒体、快节奏的环境中生活,要大众都去研读国学经典,难以做到,像这部作品这样经研究者苦心研读后,将其心得与成果成书出版,不失为推动大众阅读经典的一项积极而有效的举措,值得称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众很需要也一定会喜爱这样的着作。
以此为序。
 
王立群
2014年7月25日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百家讲坛主讲《史记》)

 

图书试读

第二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提起老子,可能谁都会脱口而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这不只是因为它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首句,流传广的更主要原因还是这句话的内涵,它是老子道学的立论之言。开篇就直奔主题:道是什么?
 
从词面看,古汉语跟英语的句式有某些相似,宾语常常前置,通俗说法叫倒装句。这句话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是宾语,指宇宙的本源;第二个「道」是名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是说、描述、解释之意;「常」是恆久。第二句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真相,第二个「名」是名动词,命名、给它称谓之意。这句话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是:假如道可以用语言解释出来的话,解释出来的那个「道」,就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个恆久的宇宙本源的「道」。同样的道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许可以用一个名称来给它命名,但要给宇宙产生万物的本源之规律的真相起一个名称,是做不到的,即使给了它名,也不可能与那个恆久的宇宙本源的真相形态相称。
 
这句话揭示了两个问题。
 
一、是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就汉语文字而言,尽管语言文字表达的丰富性可达到无所不及的程度,可以把一件事、一个事物说得活灵活现,但我们常用的文字也就5000个左右,一般人能掌握并应用自如的文字也就3000多个。描述一个事物的外在形态(形状、色彩、外质、特征)、或一件事的外在过程(起因、经过、结果)或许容易。但要说明一个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千变万化的现象内涵、一种状态的真实形态就不那么容易。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真相,往往只能靠心灵去感受,去意会,而无法直接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尤其是想描述、解释没有物体、没有形状的天地开始之初,宇宙创生万物的本源之真相形态,语言文字的确难以如愿。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