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渴望你没有的,糟蹋了你已经拥有的︰跟斯多噶哲学家对话,学习面对生命处境的智慧

别因渴望你没有的,糟蹋了你已经拥有的︰跟斯多噶哲学家对话,学习面对生命处境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ssimo Pigliucci
图书标签:
  • 斯多葛哲学
  • 幸福
  • 自我提升
  • 人生智慧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处世哲学
  • 生活态度
  • 心灵成长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风靡全球的哲学生活浪潮,你今天斯多噶了吗?
创投教父、心理治疗师、美国橄榄球联盟、海豹部队都遵循的心法
正确认识斯多噶哲学的第一本书。
哲学家皇帝奥里略《沉思录》的现代实践版
Fivebooks权威书评年度哲学选书
台大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冀剑制 专文推荐
-----------------------------------------------------------------
我们总是烦恼怎么吃、怎么爱、怎么做人、怎么过好日子?没有什么目标比这更难以捉摸了,而本书给你的解药就是︰斯多噶哲学。
在纷扰变动的古希腊罗马社会,这个古老的哲学就以实用性闻名,带给许多人心灵平静,更启发了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马可‧奥里略。及至现代,它的思想原则亦广获採用,美国海豹部队对新招募的成员採取斯多噶式思考教学;美国国家美式橄榄球联盟的教练和运动员们把斯多噶的启示当作教条;连初创教父Tim Ferriss都曾说,「对创业者来说,斯多噶哲学可说是天赐的好东西。」

‧对于挫折,斯多噶哲学说︰面对人生逆境的方式要像柔道选手,谨记对手存在的意义不必然是击溃我们,而是告诫我们要步步为营。
‧对于批评,斯多噶哲学说︰发现有人说自己坏话,无须竭力澄清,只消说句:「对,而且他还不够清楚,否则就会说更多。」
‧对于孤寂,斯多噶哲学说︰孤寂是无解的状态,人并非因为一个人而孤寂,也非因身在人群而不孤寂。人必须学会独处,靠自己生存,与自己交流。
‧对于死亡,斯多噶哲学说︰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思考,但知识无法改变目标的本质,只能改变我们面对它的态度。


斯多噶学派就像哲学的菜根谭,是一种以幸福为目标的生活哲学,一帖2000年不朽的哲学解药。它告诉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值得拥有的,并且指明怎么做才能得到。关键是学会对自己已经拥有的感到知足。「有些事物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有些则不能,」斯多噶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我们所能控制的是主张、冲动和慾望……不被我们所掌控的则是身体、财产、名誉及地位,总的来说,对于所有的非个人行为,我们都没办法控制。」这种对于日常生活淡然处之的态度,其实是以理性的方法处理人们对事物的期待。斯多噶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便是将生活视作困苦无常的,需做好迎战困难的准备。
本书是系统性介绍斯多噶哲学的第一本书。以理论内涵为经,日常脉络为纬,缀以跨越时空的对话,带领读者穿梭于古代斯多噶思想及现代的生活经验。用「顺应自然」的方式面对生存环境;强化「伦理德性」确保行动正确;透过「理性认知」回应死亡、愤怒、焦虑、寂寞、友谊和爱。最后提供十二种心灵体操,想学习斯多噶主义或希望生活更美好的人都可实践练习。

----------------------------------
★简单有趣又发人深省,斯多噶主义的理念一目了然。马西莫‧皮戈里奇假想自己与爱比克泰德的对话,引领读者穿梭在古代斯多噶思想以及他个人的现代生活经验,描绘出极具说服力又符合现代科学与哲学的斯多噶生活想像,不仅合乎伦理道德,也确实可行。无论对斯多噶主义有何想法,只要你有兴趣理解如何及为何成为现代斯多噶人,就能享受本书。
――劳伦斯‧贝克Lawrence C. Becker,《新斯多噶主义》New Stoicism作者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而有意学习斯多噶主义的读者,本书是首选。马西莫‧皮戈里奇如同为哲学家皇帝马可‧奥里略写了一本精彩的导读。
――唐诺‧罗伯森Donald J. Robertson,《认知行为疗法的哲学》Philosophy of CBT作者
★马西莫‧皮戈里奇告诉读者如何过着快乐又有意义的生活,但他谨慎建构理论基础,解释古老的斯多噶是什么以及其主张的背景脉络。你想要避免虚度此生吗?读读这本书。
――威廉.尔凡William Irvine,《优质生活手册》A Guide to the Good Life作者
★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方式清晰易懂,并点缀着历史与个人的奇闻轶事。
――《华盛顿独立书评》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本书证明了古老的斯多噶学派与现代息息相关,以及深奥的智慧可以用生动的方式加以传递。马西莫‧皮戈里奇具有将哲学转化为助人完善生命之工具的天赋。
――雷贝嘉‧戈尔茨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哲学家兼小说家
★在这本发人深思的书中,马西莫‧皮戈里奇透过与伟大哲学导师的对话,分享了斯多噶哲学的力量。
――莱恩‧霍利得Ryan Holiday,美国畅销作家

 
探寻内在的平静:一部关于如何驾驭现代生活挑战的指南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焦虑、迷茫,仿佛被无休止的欲望和外界的喧嚣裹挟着向前。我们渴望着“下一个更好的事物”,却常常忽略了脚下的土地,错失了当下拥有的美好。本书并非一部哲学教科书,而是一份实用的行动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找回内心的锚点,培养一种坚韧而宁静的生活态度。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内在堡垒,使外部世界的风浪难以撼动内心的平静。它聚焦于人际关系中的智慧、情绪管理的艺术,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面对不可避免的困境。 第一部分:认清界限——掌控你唯一能掌控的 现代人最大的困扰之一,在于试图去控制那些本质上不受我们支配的事物——他人的看法、未来的走向、环境的变化。这种徒劳的努力,如同试图用手去抓住流水,只会带来无尽的挫败感。 本书将深入剖析“可控”与“不可控”的清晰界限。我们并非鼓励消极顺从,而是倡导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回报最高的领域:我们的判断、我们的反应、我们的选择。 区分意图与结果: 学习将努力的价值建立在行为本身而非预期结果上。当你尽力而为后,即使结果不如预期,内心的安宁也不会被剥夺。 应对批评与赞美: 如何培养一种“内在验证”的机制?本书提供方法,帮助读者建立起不被外界噪音轻易动摇的自我认知,从而在获得掌声时保持谦逊,在遭受非议时保持坚定。 环境的“中立性”: 探讨如何看待外部事件。事件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是我们赋予其意义,并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通过审视自己的“判断”,而非事件本身,我们就能重获主动权。 第二部分:情绪的炼金术——将阻力转化为动力 情绪是生活的晴雨表,但当它们失控时,便会成为前进的巨大阻力。本书不主张压抑情绪,而是倡导理解和转化它们,将负面体验视为成长的原材料。 恐惧的解构: 恐惧往往源于对未知的过度想象。本书提供了一套步骤,帮助读者系统地解构那些潜伏的焦虑和恐惧,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应对的行动计划。我们探讨如何勇敢地直面困难,而不是绕道而行。 愤怒的管理与释放: 愤怒是一种能量信号,指示着某种界限被侵犯或需求未被满足。我们学习如何捕捉愤怒产生的瞬间,在爆发前进行“延迟反应”,将破坏性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沟通或解决问题的动力。 面对失落与不完美: 生活充满了不如意。本书探讨了如何优雅地接纳“残缺美”,理解世事无常是常态。面对计划的落空和期望的破灭,我们如何迅速修复心灵创伤,并从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行。 第三部分:人际互动的智慧——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在任何社会结构中,与他人的关系质量决定了生活的幸福感。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尊重和清晰界限的人际交往模型,帮助读者在亲密关系、职场协作和社交往来中保持正直与清晰。 有效拒绝的艺术: 学会说“不”并非冷漠,而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负责。本书提供了具体的话术和心态建设,使你在维护个人空间的同时,不损害与他人的关系。 同理心与界限的平衡: 如何在理解他人处境的同时,不被他人的困境完全吞噬?我们探讨了深度共情与情感隔离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确保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的心力储备不会枯竭。 处理冲突的原则: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本书强调,冲突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非证明对错。我们学习如何专注于事实,清晰表达需求,并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优解”,而不是零和博弈的胜利。 第四部分:行动的基石——培养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真正的满足感来源于有意义的行动和持续的进步,而非短暂的感官刺激。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习惯,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简朴生活的再定义: 简朴并非匮乏,而是一种专注。它要求我们审视自己的欲望清单,剔除那些仅仅是为了攀比或填充空虚的“噪音”,将资源集中在真正能带来长期价值的事物上。 时间的价值: 探讨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把日程表塞满,而是确保你花费时间做的事情,与你的人生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每日的反思实践: 提供了一套简单而强大的每日反思工具,帮助你在一天结束时,系统地回顾得失、修正方向,确保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更贴近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本书的宗旨是,生活中的智慧并非高悬于世,而是潜藏在日常的琐碎之中,等待我们用清晰的眼光去发掘。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转换——从向外追逐,转向向内求索。通过这种内在的修炼,我们能更从容地面对生命的起伏,真正地活出一种充实、有韧性且深刻满足的人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西莫•皮戈里奇Massimo Pigliucci
纽约市立学院(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哲学教授。义大利费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Ferrara)遗传学博士,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植物学博士,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 of Tennessee)哲学博士。他的研究包括科学和哲学、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伪科学的本质。
皮戈里奇曾获得进化研究学会颁发的杜布赞斯基奖(Theodosius Dobzhansky Prize),亦曾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文章散见《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现居纽约市。着有Answers for Aristotle: How Science and Philosophy Can Lead Us to a More Meaningful Life、Philosophy of Pseudoscience: Reconsidering the Demarcation Problem (co-edited with Maarten Boudry)、Nonsense on Stilts: How to Tell Science from Bunk、Making Sense of Evolution: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with Jonathan Kaplan)等书。
部落格网址︰platofootnote.org及howtobeastoic.org


译者简介

陈岳辰
师大翻译研究所毕业,现任专业口笔译者、大学兼任讲师,并参与多款软体及游戏中文化专案。译作有:《死亡之门》、《御剑士传奇》、《非理性时代:天使微积分》、《非理性时代:浑沌帝国》、《非理性时代:上帝之影》、《无名之书》、《我无罪》、《无罪的罪人》、《原罪》、《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诱惑者的日记》、《法国人如何思考》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曲折的道路︰为什么是斯多噶
斯多噶主义不仅兼容理性与科学,同时又有一套灵性层次的形上思想,此外具备开放性、调整性,最重要的是十分务实……它是一套开放性的哲学,可以容忍和接受其他流派的批评与创见。
‧哲学觉醒之旅
‧每个人都需要一套生命哲学
‧启蒙的引路人

第二章 旅程地图︰认识斯多噶主义
想像人是一座果园,产出的果实就是伦理,想要果实品质优良,当然得提供养分给它。而土壤就像物理学,让我们对于所处世界的有所理解。理则学则是这座果园的围篱,可排除无益、甚至有害的干扰,将不良思考隔绝在外。
‧从生活中诞生,在战火下点燃
‧斯多噶作为一种哲学


第一部 三训之「欲望」:应求与不求
第三章 能力所及与不及
人类有个奇怪的倾向,老是担忧、甚至将精力集中在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斯多噶的立场反之,主张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或影响的部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斯多噶式控制二分法
‧人不该轻易屈服于情绪

第四章 顺应自然
「活出人的本性已然不易。人是什么?会死亡但具备理性的动物。若问理性使人异于何者?答案是勐兽的野性,或绵羊的盲从。遵循理性,行为便不会如同畜生,否则等于扼杀内在本性,活得不像人。」――爱比克泰德
‧社会性又理性的人
‧是或不是,该与不该

第五章 与苏格拉底玩球
许多抉择牵涉伦理层面,也牵扯实际需求。斯多噶主义的宗旨是在冲突中尽人事,而非强求大家做完人,也因此无法提供斩钉截铁的解答――认为世界非黑即白、非善即恶,好人坏人一眼就能分辨的,是傻子。
‧宁愿无所谓
‧聪明的折衷

第六章 神,抑或原子?
「既然生命随时可能结束,就该以此前提过活。若真有神,离开人世无须害怕,因为神不会任人坠入恶道。但若神并不存在,或祂们对凡间毫无兴趣,我又何必生存于没有神或不受神意指引的世界?其实祂们确实存在,也关怀人类,已经赋予我们足以不堕落的力量。」――马可‧奥里略
‧造物主是谁?
‧重要的是人生,不是神不神


第二部 三训之「行动」:立身与处世
第七章 一切皆因品格与德性
不论公众人物或一般人都需要培养德性与品格,行船必须谨慎小心,无论是国家的大船或个人生活的小船,看似无关紧要的短暂分心都可能带来惨痛结果。更重要的是,认知人格的价值:非得出售,也得保证是个高贵的价值。
‧德不孤,必有邻
‧品格是最好的名片

第八章 恶与无知
「『有人谩骂你』,那么感谢他没有动手。『他动手了』,那么感谢他没真的伤到你。『我受伤了』,那么感谢他没杀死你。毕竟我们何曾受教导说,『人类是文雅合群的生物,作恶不只伤人也会伤己』?既然对方不懂或者不相信,他按照自以为最好的方式做事,有什么好奇怪的?」――爱比克泰德
‧问题不是没能力理解,而是拒绝理解
‧认知的失调

第九章 角色楷模
世界上不存在完人。甚且,将「完美」视为楷模的标准,就设下了遥不可及的高标准。有些宗教确实这么做且行之有年,例如基督信仰以耶稣作为所有善行的表率,却也因此太过严苛,信众必须追逐神的形象并註定失败,最终只能靠上帝的慈悲得到救赎。
‧斯多噶是一种心智训练
‧英雄与道德素质

第十章 身心障碍与精神疾患
人活在世界上要能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消极承受。然而,要具备能动性是有前提的,例如必须设法成为能动者。人出生时是无助的婴儿,这个阶段大家都是「受动者」,依赖他人生存。慢慢地学习摸索之后,我们逐渐成为能动者,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活在世界上要能为自己做决定
‧负面观想的力量
‧不成功总比没信心好


第三部 三训之「认知」:情境与反应
第十一章 论死亡与自杀
人生终点就是尘归尘、土归土,宇宙回收化学成分并形成新生命取而代之……知清楚以后,应当更加珍惜相较宇宙整体极其有限的光阴,我们的吃喝拉撒睡甚至爱恨情仇都转瞬即逝,担忧和感慨生命的短暂不合逻辑也没有助益。
‧不昧于死,不昧于生
‧敞开的门

第十二章 如何处理愤怒、焦虑、寂寞
人类的思考倾向很奇怪,烦恼的东西常常都不对。「我们为身体焦虑、为财产焦虑、为凯撒的想法焦虑,却从不对自己心里的世界焦虑。我会因为生出虚假不实的想法而焦虑吗?不会,因为思想是自己决定的。我会因为放纵冲动而焦虑吗?同样不会。」
‧愤怒的解药
‧我们都烦恼错了
‧是你决定了你的寂寞

第十三章 爱和友谊
斯多噶哲学家观察人类心理也研究人类道德,他们明白对大部分人而言,美狄亚「爱」伊阿宋,就像两个黑帮老大也能称之为「朋友」。但斯多噶人必然要根据自己对伦理的理解进行补充……因为以「爱」或「友谊」取代道德应有的地位,后果不堪设想。
‧越是重要的事,感性和理性越要分离
‧德性的友谊

第十四章 锻鍊实践精神
我们如何以斯多噶作为一门生活哲学呢?没有特定的做法,也不像宗教经典列出了固定的训诫要人遵守。这代表实践上充满弹性……不同实行方式对不同人有不同效果。

附录 希腊时代的实践哲学流派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
哲学不单是一门学问,更是集结理念与实践的活动

对读者而言,斯多噶哲学这个名词可能是很陌生的,但对我而言,这个名词代表我长期学习哲学以来,最想理解的一个哲学领域。这些年来,我经常在台大开斯多噶哲学这门课,而开课的动机,除了不断加深理解外,也希望斯多噶哲学成为学生的兴趣,体认这门哲学课是人生必须学习的一堂课。
我对于斯多噶哲学的兴趣,来自于如下三个方面:普世价值、罗马帝国与道德哲学。在学习西洋哲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于希腊城邦政治的思想有一种距离感,因为我没有机会体验那两千五百年前的城邦生活。然而,在斯多噶哲学的普世理想中,我感受到理性能够发挥举诸四海皆准的力量。罗马帝国虽然建立在武力征服之上,但我很惊讶地发现,帝国中的皇帝、大臣、甚至是奴隶,都有斯多噶哲学家。他们都强调,人存在的唯一作为,就是提升德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斯多噶哲学的理解,充满了朦胧的美。不同于其他的哲学都是以个别的哲学家为主,这门哲学强调的是一个学派的理念。我不知道在这个学派中,这些观点的来源是哪一位哲学家;我也不清楚,从西元前三世纪到西元三世纪为止,这漫长的几百年里,斯多噶哲学的理念要如何系统性的展示;我对于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应用这个以道德哲学为主的学派,感到困难。
本书的作者用很技巧的方式回答了所有的问题。首先,他挑选一位斯多噶哲学家的思想,也就是爱比克泰德,作为全书脉络开展的主轴。他毫不迟疑地将这位原先是奴隶且一生跛脚的伟大哲学家,当作罗马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跨越时空的方式,不断地与爱比克泰德展开对话,还把对话的内容重新脉络化,放在今天的世界里;他的做法让我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斯多噶哲学大致分为两段:希腊时期与罗马时期,但作者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称做希罗时期。他的目的在于强调斯多噶哲学传承的一贯性,重点一直是以釐清人生为主。爱比克泰德是作者心仪的哲学家,主要是因为这位斯多噶哲学家的思想与人生结合。爱比克泰德的生平、遭遇、经历、讲课、睿智、甚至是幽默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并因而对斯多噶哲学推崇备至。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极为系统的安排,除了在前两章讲解斯多噶哲学的定义与思想发展外,整本书按照「欲望」、「行动」与「认知」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整体地代表了斯多噶哲学的所有理念。「欲望」代表的是斯多噶的宇宙论,在斯多噶哲学称为「物理学」,其实讲的就是天。「行动」所代表的是人际关系,在斯多噶哲学中称为「伦理学」,就是地上的人伦。「认知」代表的是对于情境应有的反应,也就是人的理性能力,在斯多噶哲学中称为「理则学」。读者会很惊讶地发现,在这天、地、人三者的诉求中,斯多噶哲学和东方思想是如此的相似。
没错,作为普世的道德哲学,斯多噶哲学无论在宗教立场、行为准则与心灵思考中,都与东方思想类似,涉及无所不包的整体观。同时,本书指出,斯多噶的宗教观不拘泥于固定的信仰对象,知识层面上强调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思考以理性为主。宗教、知识与理性这三个部分,不但具体而微地展现斯多噶哲学思考,也成为开展人生的最佳途径。
我们在「欲望」中,面对宇宙应有的态度,是顺应自然。自然限制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赋予我们能力,在这个环境中,寻找最适当的生存方式。而在现实社会中,做出适当的「行动」,就是做应当做的事情,主要是以加强德性为主。但是请注意,作者一直不断提醒我们,斯多噶哲学中的加强德性,并不是传统误解下的禁欲主义;刚好相反,在重视自然情绪的思维中,斯多噶强调健康、财富与教育的重要性。它们虽然不如德性重要,却仍然是好的特质,必须把握。
本书的第三部是有关于「认知」。我们要面对人生所有的情境,以及理性能对它们做出什么反应。在这里,作者提到了所有人最关心的议题:死亡、愤怒、焦虑、寂寞、友谊和爱。或许读者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斯多噶哲学中,这些议题竟然属于理则学?答案其实很明确,就是因为理则学强调的是理性判断,而在理性之下,所有涉及这些议题的情绪,都会在有没有理性参与的过程中,出现截然不同的感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斯多噶哲学是非常实际的。
本书第十四章,锻鍊实践精神中,作者列举了十二项精神练习。我仔细阅读它们,心中忍不住赞叹斯多噶哲学是如此的走入世界,并因而让一般人了解哲学在开创美好人生的用处。透过练习将它们融入人生的过程,必然因人而异,所以我只推荐大家各凭心法努力实践。我要特别强调第十二项,「每日反省」。体会完这项原则后,我认为斯多噶哲学与《伦语》中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很高兴能有机会阅读本书,并因而充实我上课的想法与资料。我基于本书成功地介绍斯多噶哲学这一门重要的道德哲学,兴奋地将它推荐给国人。最后,我诚挚地希望,所有阅读本书的人都会了解,哲学不单是一门学问,更是集结理念与实践的活动。


专文推荐/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冀剑制
最适合现代人的生命道路

一个月圆中秋,我到朋友家参加烤肉聚会,在院子里,大家闲话家常,偶尔聊点哲学、文学,或是鬼怪奇谭。身旁的灭蚊灯随着我们谈话的节奏,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朋友们对我的心灵哲学专长很感兴趣,尤其针对我正努力思考的问题:「灵魂是否存在?」
「当然存在啰!」包括主人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而且主张每个生物都有灵魂。证据呢?有些报章杂志偶尔会刊登灵魂事蹟,以及鬼怪报恩、报仇等故事。虽然这些都值得怀疑,但也都值得省思。不过,若真要从哲学角度讨论,可是相当累人的事情。所以针对这些论调,我只简单说几句话:
「你如果相信所有生物都有灵魂,而且有能力报仇,是不是应该先把灭蚊灯关掉?难道不怕蚊子的鬼魂来报仇吗?」
人生就像这样,许多观念集合在一起导致矛盾却不自知。如果没有好好省思自己的人生观,就难以发现这种矛盾。西方哲学大宗师苏格拉底说:「未经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当你接受他的劝告,好好省思自己的人生,至少可以找到一个比较没有矛盾的选项。但是,即便如此,你会发现选项不只一个,像是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以及追求幸福的德行伦理学、享乐主义等,都是值得考虑的人生道路。而且,大多难分高下。
然而,其中一种对现代人来说,或许最重要,却不太受到注意的,就是此书作者想推荐给大众、也是他自己的选项:斯多噶主义。俗称禁欲主义,但这名称带着许多肤浅的误解。而且,如同作者所言:斯多噶主义其实并不主张禁欲。
作者指出,这条人生道路的主要特色有三点:第一,以宁静的心灵接纳无法改变的命运。第二,以勇气面对可以改变的人生。第三,以智慧区别可以改变的以及不能改变的。
所有不影响这条人生道路的欲望,可以尽可能拥有,无须禁欲。所以禁欲主义的解读显然并不正确。
这条人生道路,不同于主张一切都交託给上帝的基督教,它显然比基督教更主动积极。而和佛教所认为的人生最好选项是放下一切的大智慧比较起来,斯多噶主义认为人生有些事情是不该放下的。这个观点更适用于现代人,因为现代人即使出了家,也大多难以真正遁入山林,去追逐那放下一切的大自在。
然而,有趣的是,斯多噶主义又不与这些宗教冲突。即使是基督徒、佛教徒,也都可以是斯多噶主义者,因为它的「自然神论」(神即自然的主张)保留了相当大的弹性,可以把自然当作基督教的唯一真神,或是佛教的业力;而努力改变的人生,也可以当作神的试炼,或是佛教修行法门。
斯多噶主义本身并不是一个宗教,而是一门哲学。所以,它容许理性上的挑战,只要有任何不妥之处,都欢迎讨论与修正。这一点又更适合不愿盲信宗教的现代人。
然而,它与现代大多数哲学又不太一样。哲学到了现代,大多只谈理论而不求实践。这种现象导致世界上某些正义理论哲学家做事不太正义、阳明学者也不依循良知,甚至有人以「选择自由意志不存在」的立场为傲。当人们把人生相关的哲学当作纯粹思辨的学问时,哲学的价值将大幅衰退。尤其斯多噶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谈论如何活出最好人生的思维,若对生命实践不感兴趣,这个哲学就缺乏价值。相反地,若对生命感到茫然,想要寻找一条出路,对现代人来说,斯多噶主义却是一个必须优先考虑的选项。
以一个现代人几乎都会遭遇的例子来说,当你在职场遇见恶人时,该怎么办?谴责他、咒骂他?这是无意义的。斯多噶主义告诉你,实际上不存在有恶人,因为恶的作为其实来自于无知,面对无知所产生的恶,需有不同的态度与应对方式。
当你遇见不正义之事,是否该挺身而出?或事不关己?我们究竟该以哪一种方式面对人生的各种爱恨情仇?当人陷入情绪漩涡,又该如何自救?
以智慧去区分要改变的,以及该放下的;以勇气去改变应当改变的;以宁静的心接纳所有该放下的。在这条人生路上,让一切的不如意,滋养内在的成长,走过去,就是属于斯多噶主义许下的美好人生愿景,也就是人生的目的。至于死后世界的种种,对于斯多噶主义来说,那是值得期待但也需放下的未知。
那么,你想加入斯多噶主义的阵营了吗?该如何起步?又该如何进化?读读这本书,它将指引你新的人生方向。






图书试读

第十四章   锻鍊实践精神
 
反思每日每项作为之前别阖眼入睡。何处有错,完成与未完成什么?
开始反省,做错要自责,做对要喜乐。
――《语录》III.10,爱比克泰德
 
聊了这么多爱比克泰德之后,我想应当不难理解斯多噶哲学的内涵,包括理论与实践纲领,不论是运用于公元前二世纪的罗马帝国或二十一世纪的现在。那么,我们如何以斯多噶作为一门生活哲学呢?
    
没有特定的做法,也不像宗教经典列出了固定的训诫要人遵守。我想这代表实践上充满弹性。不过也有如我和其他几位斯多噶书籍的作者,尝试整理古文献与现代认知行为或相关疗法的技巧,发展出系统化作法并分享个人心得。(註1)不同实行方式对不同人有不同效果,读者无须将下述作法视为不可调整的僵化规定,当作建议参考即可。
    
我首先当然求教于爱比克泰德,他的《讲义》是个很好的起点。可想而知《讲义》并非他的着作(目前考证认为他根本没有亲自留下文字纪录),而是尼科米底亚的阿里安汇整他的授课资料所成。换作是我,心里肯定会五味杂陈,毕竟学生天分有高有低,仅凭一个学生整理的笔记传世有点单薄,但无论如何这就是现代人能看到的爱比克泰德。话说回来,死后能留下什么也在自己的掌控之外,幸好我们至少可以决定自己如何诠释与运用流传下来的智慧。
    
此外,阿里安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学生,在那个年代他也是知名历史学者、军事将领,并于公元一三○年经过选举获得卡帕多奇亚地方行政官一职。推测他在公元一一七到一二○之间师从爱比克泰德,之后和老师在尼科波利斯待过一段时间。最后阿里安前往雅典,展开辉煌生涯,成就之一是受哈德良皇帝选为元老院议员。退休后他又回到雅典成为执政官(似乎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过世当时已经进入斯多噶皇帝马可‧奥里略统治时期。萨莫萨塔诗人琉善(Lucian of Samosata)记载阿里安是「最优秀的罗马人,一生投注于学」。我想讲课内容让这样一位学生编辑成书应该值得庆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别因渴望你没有的,糟蹋了你已经拥有的︰跟斯多噶哲学家对话,学习面对生命处境的智慧》的书名就足够引人深思,甚至可以说是点醒了我。我一直以来都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总觉得别人拥有的更好,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种内耗让我身心俱疲,也让我错失了很多当下美好的时光。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仿佛它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想听到的声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所传达出的核心思想,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启发。它像是一剂良药,直击我内心最脆弱、最不满足的角落。我期待着书中能够通过与斯多葛哲学家的对话,为我揭示如何摆脱这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陷阱,教会我珍惜眼前,接纳当下。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对比无处不在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是我急切想要学习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我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愿意怀着虔诚的心去探索其中的智慧,让它成为我指引方向的明灯。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陷在一种“向前看”的思维模式里,总觉得未来的某一天,当我拥有了某种东西,或者达到了某个目标,我才会真正快乐。这种对“未拥有”的执念,让我对当下的一切都视而不见,甚至觉得它们微不足道。直到我读了《别因渴望你没有的,糟蹋了你已经拥有的︰跟斯多噶哲学家对话,学习面对生命处境的智慧》,我才猛然醒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提供什么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与斯多葛哲学家们的“对话”,将那些深刻的哲学理念,转化成一个个 relatable 的生活场景和具体的实践建议。我惊叹于作者的叙事能力,将那些古老的智慧,以一种如此现代、如此贴切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感到共鸣。书中关于“内在的财富”和“外在的得失”的辨析,让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纠结于那些我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而是开始将重心转移到我能够掌控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满足感,源于对当下拥有的感恩,源于对自身内在力量的挖掘。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停止内耗,重拾生命活力的宝贵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宛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我长期以来都沉溺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总觉得生活里缺少了什么,总是在追求一种虚幻的“更好”。这种心态让我疲惫不堪,也让我错过了太多本应属于我的美好。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方法,一种能够帮助我摆脱这种负面情绪,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智慧。这本书恰好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古老的斯多葛哲学,以一种现代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珍惜”的探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原来是如此宝贵。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读起来没有任何负担,反而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入的交流。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的指导,一种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力量的方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生活视角,一个更加积极、更加知足的生活状态。

评分

我必须说,《别因渴望你没有的,糟蹋了你已经拥有的︰跟斯多噶哲学家对话,学习面对生命处境的智慧》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我过去常常陷入一种“比较陷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是在渴望那些触不可及的东西,从而忽视了自己手中握有的幸福。这种心态让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很多原本应该享受的快乐。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真正的富足,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看待你所拥有的。它没有给我什么神奇的“快速致富”或者“瞬间成功”的秘籍,而是引导我回归内心,去发掘和珍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书中对斯多葛哲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在物质和情感的洪流中,保持内心平静和力量的可能。我从中学习到如何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如何专注于当下,如何培养强大的内心力量去面对生活的起伏。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立马改变的书,它更像是一颗种子,需要你去细心浇灌,去在生活中实践,最终才能结出智慧的果实。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整个人都豁然开朗了!我一直以为的“缺憾”,在书中被重新定义了。作者巧妙地将斯多葛哲学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通过与几位不同年代的斯多葛哲学家进行“对话”,将那些古老而深刻的道理,以一种极其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探讨的“控制二分法”,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很多让我痛苦不堪的事情,并非全然是坏事,而是我将不该执着于“外在”的得失,而忽略了“内在”的修炼。我过去总是在为“求不得”而烦恼,甚至因此而忽视了身边已经拥有的宝贵财富——健康的身体、爱我的家人、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一点也不枯燥,像是朋友在耐心开导你,而不是冰冷的说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逆境”的论述,它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反而鼓励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负面信息所影响,开始学会感恩,开始懂得活在当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