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夜之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续写一千零一夜故事集】

千夜之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续写一千零一夜故事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纳吉布‧马哈福兹
图书标签:
  • 奇幻
  • 文学
  • 阿拉伯
  • 故事集
  • 诺贝尔文学奖
  • 古典
  • 中东
  • 神话
  • 夜话
  • 文学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阿拉伯现代小说的巅峰,诺贝尔文学奖唯一阿语作家马哈福兹 马哈福兹不仅是雨果和狄更斯,还是高尔斯华绥、汤玛斯•曼、左拉。——艾德华.萨依德 全世界最有创造力、最有才华,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 伍轩宏 (长篇小说《撕书人》作者)、杨泽(作家)、骆以军(小说家)、郝誉翔 (作家)联合推荐 郑慧慈(政治大学阿拉伯语文学系教授) 专文导读、名词审定 魔幻写实之笔续写《一千零一夜》的浪漫与神祕 苏丹、王后、精灵、阿拉丁和辛巴达仍在,但他们面临着善恶、信仰与存在的课题…… 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慾望世界,究竟谁是自由的? 继《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后,苏丹不再为报复不贞妻子,天天处死与他共眠的女孩,大臣之女夜夜为他讲述的故事奏效,让他停止杀戮。然而夫妻并没有「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反之,王后不信任苏丹的改头换面,屡屡嗅到他身上的血腥味,因而郁郁寡欢;苏丹深知王后的猜疑之心,两人之间隔着无形的高墙,心灵都被束缚。苏丹于是走出宫殿,由残酷变成仁慈、公正、关怀国政与子民,更因参透俗世的虚华而选择抛弃王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哈福兹,沿续《一千零一夜》的主轴情节,为苏丹、王后、精灵、阿拉丁与辛巴达等人安排全新的际遇与人生苦乐。马哈福兹纯熟的运用魔幻、写实、象征的交错手法,用十七篇单一角色人物的故事,交织串连成彼此唿应的一部完整小说《千夜之夜》。 小贩法德勒获得陌生人赠送一顶隐身帽,以为从此可以畅快生活,未料对方指示使用帽子的条件是做什么都好,就是不可以听凭良心指示,否则就会失去这顶帽子,甚至丢掉性命…… 在城郊落脚的一名绝色艳妇,令全城男子为之疯狂,每夜总有人带着金银财宝上门拜倒裙下。贵如苏丹最终也迈入了这处香闺,结果与众家寻芳客皆裸身被反锁在橱柜内…… 不甘于脚伕生活的辛巴达选择未知的海上生活,十多年后带着满满财富与奇闻回乡,他以为五湖四海的经历如梦,然而他的梦境始终不散…… 马哈福兹运用非凡的想像力和迷人的文笔,为读者述说既经典又现代的千夜之夜,不仅是对《一千零一夜》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致敬,在探讨人性、神性等哲学问题时,更表现超然与纯净,完成一部具有国际性和宇宙宏观视野的作品。 本书特色 1.延续经典氛围:沿用《一千零一夜》的人物背景设定,结构上将看似独立的个别故事串连成一个大故事。展现阿拉伯世界风情万种的浪漫与现实,故事中不时以诗歌穿插叙述。 2.翻转经典旨趣:朝向内在,探讨人性与神性的本质,以及所有抽象意义的真谛,作家以个人哲思,借由故事抒发对「自由」、「真理」的信仰。 3.阿拉伯文学专家郑慧慈教授导读,插画家达姆绘制封面 媒体评论 鲜明地描绘了人性冲突与愚昧……明白地展现出马哈福兹身为当代最佳说书人之一的叙述技巧。可贵的是,马哈福兹深刻地理解人物与命运的相互关连,让这部作品得以超群绝伦。——《费城询问报》 马哈福兹巧妙地编织了一个富于娱乐的阿拉伯式斑斓画面,其中有着阴谋、背叛、痴恋、不公不义,既有死而复生、拨乱反正,也有恶极生恶。——《出版人週刊》 一部迷人的小说……马哈福兹深入了古书的奇幻,并在其中发现了现代的真理。——《芝加哥论坛报》 马哈福兹迄今最富魔力的作品……既让人不安也让人着迷。——《科克斯评论》 马哈福兹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足以证明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绝非空名。——《达拉斯日报》 好评推荐 马哈福兹通过丰富而微妙的作品,带领我们重新思考生命中的基本事务。他的作品借由各式各样的情境,反覆探索时间与爱,社会与规范,知识与信仰的本质,既让人深思、也能有所共鸣。……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显示了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能欣赏的阿拉伯叙事艺术。——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马哈福兹自一九三○年代后的创作,彷彿欧洲小说史的快速浓缩版;他不仅是雨果和狄更斯,还是高尔斯华绥、汤玛斯•曼、左拉,和罗曼斯(Jules Romains)。——艾德华.萨依德,《伦敦书评》 全世界最有创造力、最有才华,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 马哈福兹作品描绘了巷弄、房屋、王宫与清真寺,和穿梭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栩栩如生的效果如同狄更斯笔下的伦敦。——《新闻週刊》 马哈福兹的小说充满了隐喻,是一位文学创作者透过作品针对国家处境直接而清晰的发声。他的作品传达对埃及与人民的爱,却也全然的诚实与毫无滥情。——《华盛顿时报》 马哈福兹的作品细腻微妙,有着迷人的诗歌感。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了这些小说在国际文坛具有的高度。——《洛杉矶时报》 马哈福兹掌握了开罗城内万民钻动之所的激烈、刺耳与混乱本质,在文字间具体呈现。——《经济学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1911-2006)


  出生于埃及开罗,十七岁开始写作,七十七岁那年(1988)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阿拉伯文学世界首度获得此一国际性殊荣的作家。他被视为「埃及的巴尔札克」、「阿拉伯文学之父」,也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份子之一。

  马哈福兹一生担任公职,同时间笔耕不辍,作品丰富且多样,包括超过卅部长篇小说,上百篇短篇故事,多部电影及舞台剧剧本,也长年在《金字塔日报》撰稿。透过电影改编与报刊文章,马哈福兹成为家喻户晓、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他在作品里始终提倡宗教宽容和反对外国强权,流露人文主义精神,深受埃及人爱戴。

  马哈福兹早期的小说作品,背景设定于古埃及,尽管是历史故事,却隐约与现代对话;之后,他一系列以开罗为背景的小说,转向写实风格,其中的《开罗三部曲》(Cairo Trilogy):《宫间街》(Palace Walk,1956)、《思宫街》(Palace of Desire,1957) 与《甘露街》(Sugar Street,1957),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其中描述埃及商人家庭三代人的命运,呈现出埃及社会在二十世纪前半接受西化的冲击,他获得埃及国家文学奖,也就此享誉全球。

  一九五九年,他在报刊连载发表的《街魂,又译「我们街区的孩子们」》(Children of Gebelawi),由于以神与先知为主角,探讨信仰问题而被伊斯兰教士裁定为亵渎,不仅当时引发轩然大波,更造成他被激进份子列入暗杀名单;一九九四年他外出时遭人持刀刺杀,所幸逃过死劫,只是右臂神经因此受损,严重影响握笔写作。

  一九七二年他自公职退休后,创作火力更盛、且富于实验性,作品带有形上学与神祕主义的色彩。仅管晚年的他听力与眼力状况都不佳,始终保持与不同世代作家、知识分子聚会,畅谈对文学、社会、政治的关怀,至他过世前一年都还有小说出版。最后他因在家中摔跤导致头部受伤,送医后不治,以九十四岁高龄辞世。

译者简介

宋伟航


  资深译者,译作举隅:《放客企业》、《智慧资本》、《企业蜕变》、《共谋》、《阿波罗的天使》、《大银幕后》、《我在DK的出版岁月》、《实作理论纲要(全新修订版)》、《圣徒叔叔》、《午夜知音》、《温柔酒吧》、《迷》、《秃鹰律师》、《阅读日志》、《酷男的异想世界》、《留声中国》、《补缀的星球》、《我的动物天堂》、《灵魂考》、《有关品味》、《全脑革命》、《绿色企业》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一

马哈福兹其人、其创作与思想

郑慧慈(政大阿文系教授)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是位获得国际肯定的文学大家。多数的现代阿拉伯文学家具有西方思想历练的背景,马哈福兹却是生于埃及、长于埃及、死于埃及的道地埃及人。他出生时,母亲遭遇难产,幸得当时名医Najib Basha Mahfuz的协助,马哈福兹的父亲基于感恩,为他取名为Najib Mahfuz。换言之,纳吉布.马哈福兹其实是复名。但今日人们多已遗忘这段往事,简称他为「马哈福兹」。

  文学养成、思想与创作历程
  马哈福兹幼时受教于私塾,在启蒙老师Hafiz Najib的教导下,具备扎实的语言和文学基础,而与他关系最亲近的母亲,则是他吸取民俗文化的导师。1919年反抗英国的埃及革命,让年仅七岁的他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国家民族意识,漫长的埃及民族奋斗过程更冲击着他年少的心灵,在他的小说里留下痕迹。

  1930年,马哈福兹进入埃及大学(即后来的开罗大学)主修哲学,开拓他对世界文学与哲学的视野。毕业后,他继续攻读伊斯兰哲学硕士,哲学在他后来的文学创作里几乎无处不在。由于爱好写作,马哈福兹放弃学业,进入公家机构服务;他曾任职文化部电视、电影理事会主席,熟悉媒体事业,退休后为《金字塔日报》写作。

  马哈福兹毕生最大的兴趣,是在咖啡馆与朋友脑力激盪、谈论时事与写作,不仅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咖啡馆场景,开罗的咖啡馆更是他灵感的来源。他于十九岁开始写作生涯,1939年发表第一本小说《命运的嘲弄》,并持续到2004年。他的创作生涯漫长,作品也非常丰富,包含报章杂志文章、短篇与长篇小说、剧本等,同时他也是埃及电影剧本创作的先驱。其主要的创作思想,从《始与终》、《开罗三部曲》的社会写实主义,到《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象征主义与存在主义,探讨埃及各层面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人的问题。他的小说多达三十余部,大多数着作被拍成电影与电视剧,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创作家,享誉阿拉伯世界。

  获得国际文坛肯定的双文明之子
  1988年,七十七岁的马哈福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仍是阿拉伯世界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获奖的代表作,是他二十世纪五○年代的小说《开罗三部曲》和《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后者被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视为诋毁伊斯兰,而百般抵制与威胁,并因此被列为禁书,阿拉伯文版仅在黎巴嫩才能购得。马哈福兹甚至因此遭刺,幸而得救,但右手神经受损,影响日后的写作。《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描述老祖父及其数代子孙救世的故事,用象征手法探讨人类演进与斗争的历史,显然受古兰经里先知们的故事所启发。

  马哈福兹不爱远行,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也缺席。他在书面得奖感言中,自称是「七千年的法老文明、与一千四百年的伊斯兰文明的双文明之子」,充分显现他身为埃及人的荣誉感。他的小说主题多围绕着他居住的开罗人物生活及古埃及和阿拉伯历史,探讨的议题也都与阿拉伯政治、社会与文化相关。然而,他的视野具有国际性和宇宙的宏观,尤其在探讨人性、神性等哲学问题时,马哈福兹的作品表现出超然与纯净。

导读二

《千夜之夜》:马哈福兹的心灵之语

郑慧慈(政大阿文系教授)


  唿应《一千零一夜》的续作
  《一千零一夜》是部影响古今,无论东西方的文豪与艺术家都视为灵感来源的巨着,埃及作家马哈福兹也不例外。这些经典故事不时萦绕在马哈福兹的脑海里,以致他在思想纯熟的阶段提笔创作《千夜之夜》,借此传达他内心的话语。

  《千夜之夜》是一本充满想像力与冥思的小说。首先,人物的取名与《一千零一夜》相互唿应,沿用经典故事里的主角特质与身分;例如其中玩着淫秽把戏的女主角仍有着倾城倾国的姿色,而众家市井小民就如同生活在开罗Khan al-Khalili传统市场的人物,形形色色。在行文上,马哈福兹也比照《一千零一夜》,适时在叙述间穿插应景诗节。小说的结构上,马哈福兹则沿袭《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伯故事部分的单一故事书写技巧,叙事时隐藏玄机,揭晓时能震撼读者;马哈福兹纯熟的运用魔幻、写实、象征的交错手法,为每个角色安排后来的命运,将看似独立的个别故事串连成一个大故事。

  善恶与灵性的辩证
  如同《一千零一夜》,这部小说中的善与恶皆是无常。故事描述到善人的灵魂里隐藏恶魔的因子,表达人心的善恶不过是虚幻,强者并非世俗的富贵者,弱者也非贫贱者,富贵与贫贱须以坚定的灵性来区分,而这种坚定,来自信仰真主。全书弥漫在对真主之爱的氛围里,阐明尘世中所有的元素都会毁灭,唯有造物者才是依归。马哈福兹屡屡透过故事铺陈,展现伊斯兰的哲理。他曾说,自己看过一本书之后不会再看第二次,唯独《古兰经》他会反覆的阅读。阅读本书,会感受到马哈福兹大力阐扬他对伊斯兰的宏观理解,在于追求超乎人性的永恆价值;这也显示出,他在撰写这部小说的八○年代,已超脱纯现实主义的牢笼。

  本书的故事角色尽管多元,政商勾结、市井小民各行各业的互动却似乎不再是重点;国王与贩夫走卒之间的界限不再鲜明,反而是人、魔与神三界的关系显得异常绵密。马哈福兹用了许多篇幅探讨灵性,以及灵魂对于见到真理的渴望。无异于《开罗三部曲》的人物刻画手法,《千夜之夜》更朝向内在,意图探索人性与神性的本质,以及所有抽象意义的真谛。马哈福兹写完《千夜之夜》后说:「吾心已安,因理智已抽离其后」。他眼中的幸福,便是在冥想之后的纯净,而《千夜之夜》正是表达了他淬鍊之后的成熟思想,重心在于探究永恆的神性。因此,这部小说包含许多苏菲主义的元素,深具伊斯兰哲学的本质,也是西方人所谓的东方神祕主义的色彩。

  崇尚自由的中心思想
  马哈福兹的作品经常存在一个基本理念——自由。《一千零一夜》的主干故事中,国王的冷酷、嗜血,显然冲击马哈福兹的中心价值。他的许多小说里,暴力与压迫都是剥夺自由的关键因素,譬如统治者(或父亲等)的独裁、殖民者的压迫,及不合理制度(政治或家庭制度)的压力等。在现实生活中,他极力主张埃及应在政教分离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世俗化,并谴责伊朗追杀《魔鬼诗篇》作者鲁西德事件,这些事蹟都可看到他始终阐扬政治、宗教的自由,以及思想、心灵的自由。他提笔续写《一千零一夜》的动机,似乎也脱离不了对「自由」的信仰。

  《千夜之夜》沿续《一千零一夜》的主干故事,国王不再为报复不贞妻子,天天处死与他共眠的女孩,大臣之女夜夜为他讲述的故事奏效,让他停止杀戮。然而夫妻并不如童话故事中一贯的结尾「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反之,皇后不信任国王的改头换面,屡屡嗅到他身上的血腥味,因而郁郁寡欢;国王深知皇后的猜疑之心,两人之间隔着无形的高墙,心灵都被束缚。马哈福兹为他俩安排的续篇是:国王由残酷变成仁慈、公正、关怀国政与子民,更因参透俗世的虚华而选择抛弃王位,解放自己,状似获得自由,并因而进入如天堂般的仙境,却难卸除人性的贪慾,捡起一把金钥,再返回初始的慾望国度。马哈福兹要表达的,自然是今世的本质即慾望的束缚,人无法从中脱逃;来世的报酬则是唯美、纯净的。

  马哈福兹在全书中不停的安排故事人物的死亡,看似残酷却是现实。在贪婪驱使下的人是无法摆脱束缚的,死亡意味着重生,意即自由,这是马哈福兹式的「有情」。马哈福兹将自己对自由的想像,投射在不断变身的督护戛玛萨‧阿勒巴拉身上,安排他不断重生,甚至成为一位杀人无数的人,足以强迫他人的重生,让生命更自由。

  人、魔与神的不同境界
  《千夜之夜》在情节推演之中,刻划出人、魔与神的不同境界。马哈福兹稳健的掌握《一千零一夜》的浪漫与现实,再度赤裸裸的揭开人性贪婪、自私的本质。大凡属于人性的特质皆非永恆。善良、廉洁的人因其境遇,也会变成邪恶、贪渎。同样的,杀人魔的国王也能变成了公正廉能的智者。浮动的人世界,具备的是所谓「他存」的被造物者本质,无论他多么的具有智慧,终究敌不过外在环境的牵动,因此这位状似得道的国王,也经不起摆在眼前「机会」的诱惑,再度显现人性本质。「他存」的人,终究不同于「自存」的神。

  在阿拉伯语中,「精灵」(jinn)一词来自于「隐藏」(janna),伊斯兰的精灵是肉眼不得见的被造物。精灵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纯精灵(jinni)、与人类同住的灵(amir)、孩童旁的鬼魂(arwah)、专使坏的魔(shaytan)、邪恶的魔(marid)、无恶不作的恶魔(ifrit)等。魔世界在这部小说里表现的理智与力量都超越人一等,其中有善有恶,恶也分层次,但他们参透人生道理,明了是与非。精灵与魔鬼反映俗世众生,他们懂得伎俩、有恩怨情仇。唯一与人类不同的,或许是故事里不提及的形体外貌,但也因此灵性高出一级。善魔、恶魔与人类的相处模式,就如同人类世界彼此相处一样的熟悉,但连魔都对人性无法苟同:「拿你们自己人里的软杮子来当奴才使唤,还没法子满足你们的贪慾?」

  故事里的魔,是观赏人间百态的理智者。譬如在批评人类时说:「你们最擅长记忆、引经据典、虚情假意了,你们有多少学问,就欠下多少帐。……」针对人类知识的无益及伪君子的本色作了很好的诠释。而人类则是欺善怕恶、欺上瞒下、贪婪、虚伪。诚如精灵之语:「我这精灵也是信主的,绝对不做僭越踰矩的事。」试想信主的人类为何做僭越踰矩的事?优劣见分明。

  在这部小说,马哈福兹经常借由两个人物的言行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一是教育家长老,另一则是不断转换形体与身分的疯子。他们尽管是人类之身,却是昇华的灵性之音,也是人性中「善」的模式。这种善却也不同于经营古玩买卖的天使化身:萨乎鲁勒;真正的智慧如同萨乎鲁勒,无须言语,即便是长老或人类的完美形体「疯子」都无法达致。人、魔与神的层次分晓。

  描绘人性
  马哈福兹洞悉人性,了解人的善恶往往系存一念,譬如富商赛南‧朱玛里受魔鬼诱惑而杀人,一夕之间从人人敬重的绅士变成断头台上的恶棍。然而,马哈福兹对人类仍充满正面的期待,认为人性是可以雕琢训练的。他运用不断被精灵变身的「疯子」,投射自己对人的期待。这角色经过屡次变身,愈来愈接近真理,他不断揭发被隐藏的事实,让坏人不得隐遁,好人得以实现梦想。可是他毕竟是「疯子」,非常人。

  书中对人性最深刻的描绘,要属美若天仙的阿妮思的故事。她迷惑所有男人,上自国王,下至市井小民。阿妮思施伎俩将他们一丝不挂的统统关进柜子里。这些猎色的男人慌张地寻找衣物遮羞,彷彿在隐射人类以声名、财富来遮蔽龌龊的贪婪行为。此外,正直的法德勒戴上隐身帽便不停地做坏事。原本秉持的正义变成了他的敌人,正直之人变成他必须除去的对象。

  人性的本质是贪婪、虚伪,真所谓「君主不学无术,学者寡廉鲜耻,穷人无依无靠」,众人若能如小说中的疯子,极力奔往真理也不枉此生。然而,马哈福兹更要说的,恐怕是故事结尾那句:「道是无法求得到也躲不掉的,但是一定存在。」

图书试读

苏丹夏哈利亚
 
晨礼之后,重重乌云犹在顽抗曙光穿刺。丞相顿敦奉召入宫去见苏丹夏哈利亚。顿敦听闻来人报讯,原本的镇定从容转瞬便失逝无踪。慈父的心在他胸口不住颤抖,穿朝服时还喃喃自语,「要见分晓了──雪赫赛德啊,妳的命数就要定了。」
 
他上路了,坐在又老又瘦的马背上往山上去,身后跟着一群卫兵;前方有一人举着火把领路。天光大气闪映着晶莹的朝露;微风拂来,沁人心脾。
 
三年的时光,活在恐惧交缠着希望,活在死亡夹杂着期待。这三年时光,耗在一则又一则的故事里讲个不停。也幸好有这么多故事,雪赫赛德的性命方才苟延残喘到了现在。然则,万物皆有尽时,故事自然也有无以为继的一天。不就在昨儿么,故事终于讲完了。唉,我亲爱的女儿啊,迎向妳的会是什么?
 
他走进雄踞山巅的皇宫。宫内司事领他走向后殿的露台。露台俯视广阔的花园。露台上只点了一盏灯火,夏哈利亚便坐在昏黄的光晕里,未戴头冠,坦露的黑发茂密乌亮,长脸上的双眼闪现精光,丰厚的长髯松松垂落,几乎拂上了胸口。
 
顿敦伏下身,对苏丹行吻地大礼。纵使他拜相的时日不短,陪伴君侧依然教他心惊胆战。这人的过往可是写满了暴虐和残酷,沾满了无辜的鲜血。
 
苏丹比一下手势,令人将仅有的灯火也熄了。黑暗吞噬一切,香气袭人的一株株树木遁入半明半暗当中,影影绰绰。
 
夏哈利亚喃喃说道,「黑下来,才看得清楚破晓的灿烂光辉。」
 
顿敦心头顿时升起一丝希望。
 
「祈求真主赐福陛下尽享昼夜大美。」
 
一片安静。顿敦参不透苏丹的表情到底是喜还是怒,直到苏丹又再平静说道,「朕要留雪赫赛德为后。」
 
顿敦勐地站直起来,躬身弯腰对苏丹的手行吻手礼,感激涨满了胸臆,从心底深处潮涌上来,带出了眼里的泪花。
 
「祈求真主扶持王政直到永远。」
 
苏丹又再开口,「正义这件事啊,」像是想起众多冤死在他手里的人,「使的是千奇百怪的手法,其中有剑,也有宽恕。真主自有智慧。」
 
「陛下,真主在以祂的智慧带领您的脚步。」
 
「她讲的故事都像仙丹妙药」,苏丹的心情很好,说,「带人走进了新的天地,得出一番省悟。」
 
丞相听到这里,欣喜得无法自已。
 
「她还为我生下了儿子呢,我心里的狂风暴雨终于平静下来了。」
 
「祝福陛下今生、来世永享幸福。」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