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十八至二十一世紀,從水、地貌與環境改造的角度,
重新解讀德國二百五十年的曆史。
本書企圖達成「全曆史」(total history)的書寫。
近現代德國是怎麼形成的?哈佛大學柯立芝曆史講座教授、本書作者大衛.布拉剋伯恩認為:「曆史不隻發生在時間中,也發生在空間裏。」他耗時十年,從十八世紀寫到二十一世紀,透過水文和地貌的改造,以及一係列傳記和大量田野案例研究,重新訴說近現代德國的崛起。從德國初步統一、現代化、納粹時期、東西德分裂到再統一;從曆史、地理、人物、地方誌到生態係,本書開創齣一種新的跨界書寫格式與典範。
全書以「水」的變遷與改造貫穿。迴溯地質成因,最後一次冰期的巨大冰蓋沿斯堪地那維亞、波羅的海和北海往南推擠,直抵現代德國與波蘭的中央高地纔停下。接下來,冰層後退,大量融水睏在此處。這構成瞭德國的自然環境基礎,「水」,也影響瞭德國二百五十年。
從奧德布魯赫(Oderburch)沼澤排水故事開始,作者嚮讀者介紹瞭十八世紀腓特烈大帝如何形塑國傢,基本態度是「控製自然和徵服自然以符閤德國人的利益」;十九世紀上萊茵河的河流再造、雅德灣的開鑿與蒸汽船的蓬勃發展,「自然」持續服務政治,民間則因産業而改變瞭生活型態;二十世紀的水壩建造以及土地改造,與戰爭和種族滅絕緊緊交織;直至二十一世紀水患頻仍,操控自然的史觀翻轉,開始對水鬆綁。
作者鏈結起曆史上與自然地貌劇變相關聯的所有事物:一係列戲劇化的事件,許許多多真實人物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還原當年的背景以及人們為何如此決定,也看到德國現代化曆程中的種種矛盾。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類以外的物種在這本書裏亦有一席之地,從石蛾到鮭魚,從狼群到蘇力菌。
地貌是真實,也是想像。本書異於一般德國史的創見在於其企圖達成「全曆史」(total history)的書寫──文化建構與物理現實,代錶一個曆史的兩半。德國的水鄉澤國像一片螢幕,投射於其上的是一個變遷中社會的希望與恐懼。
德國以二百五十年時間持續完成的宏大自然工程,正是德國成為一個現代國傢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純粹的自然」早已不存在,「再造」指的也是某一套人類使用方式為另一套所取代,該如何重新設定現有的人類與自然的平衡,作者以德國為例,引發全世界從新的角度思考環境,超越徵服自然的樂觀與悲觀,環境可逆與不可逆的思辨,從曆史真正掌握今日問題。
本書特色 脈絡通達的河川誌、地方誌、人物誌與生物誌
驚異呈現與德國曆史進程平行的復雜世界 人類對水的控製,影響瞭人類聚落與農業的穩定性,現代工業與國傢版圖的開展也跟水的使用有關。本書無可超越的特齣之處,在於其從「水文」與「地貌」的角度,重新講述現代德國是怎麼形成的。作者超過十年投入曆史田野與寫作,令人驚異地從無比龐大的資料中梳理齣脈絡通達的河川誌、地方誌、人物誌、生物誌等跨領域元素,呈現與德國曆史進程平行的復雜世界。對於德國何以是德國,本書企圖呈現全曆史(total history)書寫,堪稱是近現代曆史書寫的典範與格式。
1.自然與曆史的最佳結閤:作者大衛.布拉剋伯恩(David Blackbourn)罕見的將水、生物與環境因素,融寫入政治、社會和地方史。這樣的原創性,徹底改變瞭現代德國的曆史書寫樣貌。
2.一切以「水」貫穿:德國土地有相當程度為「水」所占據。從地質成因的最後一次冰期開始,直至二十一世紀麵臨水患與生態問題,無不與水有關。如今浮士德遭魔鬼索償。一切因於水,也隻有水能解答。
3.還原真實事件與人物、重返蠻荒與歐洲種族大遷徙現場:透過一係列真實事件以及無數真實人物故事,還原重要曆史現場。
4.物種占有一席之地:不僅說齣環境如何變遷,更說齣人類居地、産業、動植物、水生生物之間非常細節的變化與興衰。
5.以德國曆史為例,引領全世界從新的角度思考環境問題:以人性化的觀察者角度,讓讀者從德國現代化曆程中的種種矛盾,重新思考對環境的態度與作為。
好評推薦 精美的文采,傑齣的作品……布拉剋伯恩是當今歐洲曆史寫作最優秀的作傢之一。 ——《美國曆史評論》
一則有趣的原始曆史。洞察人與自然和德國之間的關係,豐富而生動。實際上,說齣德國,就是說齣瞭歐洲的核心。 ——馬剋‧庫蘭斯基,《鹽》和《鱈魚》暢銷書作傢
對曆史的創新寫作方式締造瞭重大貢獻……引人注目的輝煌之作。——尼爾‧阿胥爾森,《倫敦書評》
作者在引言中提齣,「全曆史」(total history)這樣宏大的願景縱然難以企及,依然值得追求。當這本書完成,大衛.布拉剋伯恩已達緻瞭這個目標。——《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