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Blackbourn
图书标签:
  • 德国环境史
  • 环境变迁
  • 近现代德国
  • 环境与社会
  • 自然观
  • 历史地理学
  • 环境政策
  • 工业化
  • 生态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横跨十八至二十一世纪,从水、地貌与环境改造的角度,
  重新解读德国二百五十年的历史。
  本书企图达成「全历史」(total history)的书写。

  近现代德国是怎么形成的?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讲座教授、本书作者大卫.布拉克伯恩认为:「历史不只发生在时间中,也发生在空间里。」他耗时十年,从十八世纪写到二十一世纪,透过水文和地貌的改造,以及一系列传记和大量田野案例研究,重新诉说近现代德国的崛起。从德国初步统一、现代化、纳粹时期、东西德分裂到再统一;从历史、地理、人物、地方志到生态系,本书开创出一种新的跨界书写格式与典范。

  全书以「水」的变迁与改造贯穿。回溯地质成因,最后一次冰期的巨大冰盖沿斯堪地那维亚、波罗的海和北海往南推挤,直抵现代德国与波兰的中央高地才停下。接下来,冰层后退,大量融水困在此处。这构成了德国的自然环境基础,「水」,也影响了德国二百五十年。

  从奥德布鲁赫(Oderburch)沼泽排水故事开始,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十八世纪腓特烈大帝如何形塑国家,基本态度是「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以符合德国人的利益」;十九世纪上莱茵河的河流再造、雅德湾的开凿与蒸汽船的蓬勃发展,「自然」持续服务政治,民间则因产业而改变了生活型态;二十世纪的水坝建造以及土地改造,与战争和种族灭绝紧紧交织;直至二十一世纪水患频仍,操控自然的史观翻转,开始对水松绑。

  作者链结起历史上与自然地貌剧变相关联的所有事物:一系列戏剧化的事件,许许多多真实人物的故事,让我们得以还原当年的背景以及人们为何如此决定,也看到德国现代化历程中的种种矛盾。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类以外的物种在这本书里亦有一席之地,从石蛾到鲑鱼,从狼群到苏力菌。

  地貌是真实,也是想像。本书异于一般德国史的创见在于其企图达成「全历史」(total history)的书写──文化建构与物理现实,代表一个历史的两半。德国的水乡泽国像一片萤幕,投射于其上的是一个变迁中社会的希望与恐惧。

  德国以二百五十年时间持续完成的宏大自然工程,正是德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纯粹的自然」早已不存在,「再造」指的也是某一套人类使用方式为另一套所取代,该如何重新设定现有的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作者以德国为例,引发全世界从新的角度思考环境,超越征服自然的乐观与悲观,环境可逆与不可逆的思辨,从历史真正掌握今日问题。

本书特色

  脉络通达的河川志、地方志、人物志与生物志
  惊异呈现与德国历史进程平行的复杂世界


  人类对水的控制,影响了人类聚落与农业的稳定性,现代工业与国家版图的开展也跟水的使用有关。本书无可超越的特出之处,在于其从「水文」与「地貌」的角度,重新讲述现代德国是怎么形成的。作者超过十年投入历史田野与写作,令人惊异地从无比庞大的资料中梳理出脉络通达的河川志、地方志、人物志、生物志等跨领域元素,呈现与德国历史进程平行的复杂世界。对于德国何以是德国,本书企图呈现全历史(total history)书写,堪称是近现代历史书写的典范与格式。

  1.自然与历史的最佳结合:作者大卫.布拉克伯恩(David Blackbourn)罕见的将水、生物与环境因素,融写入政治、社会和地方史。这样的原创性,彻底改变了现代德国的历史书写样貌。

  2.一切以「水」贯穿:德国土地有相当程度为「水」所占据。从地质成因的最后一次冰期开始,直至二十一世纪面临水患与生态问题,无不与水有关。如今浮士德遭魔鬼索偿。一切因于水,也只有水能解答。

  3.还原真实事件与人物、重返蛮荒与欧洲种族大迁徙现场:透过一系列真实事件以及无数真实人物故事,还原重要历史现场。

  4.物种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说出环境如何变迁,更说出人类居地、产业、动植物、水生生物之间非常细节的变化与兴衰。

  5.以德国历史为例,引领全世界从新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以人性化的观察者角度,让读者从德国现代化历程中的种种矛盾,重新思考对环境的态度与作为。

好评推荐

  精美的文采,杰出的作品……布拉克伯恩是当今欧洲历史写作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美国历史评论》

  一则有趣的原始历史。洞察人与自然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丰富而生动。实际上,说出德国,就是说出了欧洲的核心。 ——马克‧库兰斯基,《盐》和《鳕鱼》畅销书作家

  对历史的创新写作方式缔造了重大贡献……引人注目的辉煌之作。——尼尔‧阿胥尔森,《伦敦书评》

  作者在引言中提出,「全历史」(total history)这样宏大的愿景纵然难以企及,依然值得追求。当这本书完成,大卫.布拉克伯恩已达致了这个目标。——《经济学人》
 
历史的镜像:一部聚焦十九世纪欧洲社会与思想的深度考察 《历史的镜像》 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学术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了十九世纪风云变幻的欧洲大陆,旨在剖析一个世纪的社会结构、政治张力、文化思潮以及科学进步如何共同塑造了现代世界的雏形。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以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框架,转而采用一种跨国界、多维度的视角,深入挖掘了工业化浪潮、民族主义兴起和哲学革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交织影响。 全书的结构围绕着三个核心主题展开:“机器的崛起与劳动力的重塑”、“启蒙遗产的重估与激进思想的诞生”以及“图像、媒介与公共领域的扩展”。 --- 第一部分:机器的崛起与劳动力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工业革命的深刻社会后果,但不同于常见的技术史叙事,本书将重点放在了“人”在这一转变中的经验和适应过程。 1.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异化: 作者详尽考察了以曼彻斯特、里尔和鲁尔区为代表的工业中心的快速扩张。通过对城市规划档案、早期社会调查报告以及私人信件的细致梳理,本书揭示了新兴的工厂系统如何彻底重构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工人阶级从传统农业社区向拥挤、卫生条件堪忧的城市贫民窟的迁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一种生活节奏、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的断裂。特别是对“时间的主权”被机器和工厂钟声所取代的分析,极具洞察力。作者引用了大量医疗记录和社会工作者的观察,描述了体力劳动强度、职业病的爆发以及家庭结构在工厂制度下的脆弱性。 2. 劳动力的分化与新阶级的形成: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无产阶级”这一概念的内部差异。它详细区分了熟练工匠(他们对技术变革的反抗更具策略性)与非技术性工厂工人(他们更容易被替代和压榨)之间的冲突。通过分析早期工会和互助协会的章程,我们可以看到工人阶级内部关于阶级意识形成、政治诉求和合作模式的长期争论。此外,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女性和童工在纺织厂和矿井中的特殊处境,强调了工业资本主义在剥削基础上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3. 基础设施的帝国: 铁路、运河和电报网络的建设被视为一种“软性征服”。本书展示了这些基础设施如何不仅促进了物资流通,更重要的是,如何统一了市场、加速了信息传递,并成为国家权力延伸的物理载体。对铁路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揭示了国家与私人资本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以及围绕土地征用和劳动力调配产生的法律与社会摩擦。 --- 第二部分:启蒙遗产的重估与激进思想的诞生 十九世纪是启蒙运动理念(理性、进步、自由)受到深刻挑战并被重新诠释的时代。本部分聚焦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理论领域的大辩论。 1. 历史主义的兴起与浪漫主义的政治维度: 不同于将浪漫主义简单视为艺术风格的回归,本书将其定位为对启蒙运动过度理性化的深刻反动。它考察了赫尔德和施莱格尔的文本,强调了“民族精神”(Volksgeist)概念如何从文化批评转向了政治建构的工具。这种对历史的有机、整体性理解,为后来的民族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合理性辩护。 2. 边沁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扩张: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工程的哲学,在十九世纪被广泛应用于法律改革、监狱管理和公共卫生领域。本书细致考察了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理论如何被转化为现实中的社会控制模型。通过对早期社会统计学和人口普查方法的分析,作者指出,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往往以牺牲少数群体(如病患、贫民)的权利为代价,体现了早期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张力。 3. 政治光谱的固化与革命的遗产: 本书详细对比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在面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不同策略。自由主义者如何从激进的宪政诉求转向与既得利益的妥协;保守主义者如何利用历史传统来抵御社会变革;而社会主义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形态)如何从对工人阶级斗争的观察中提炼出系统的阶级分析理论。对这些思想在不同城市(如巴黎、伦敦、柏林)知识分子沙龙中的传播路径进行了追踪。 --- 第三部分:图像、媒介与公共领域的扩展 本部分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信息和观念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从而塑造了新型的“公共舆论”。 1. 印刷革命的深化与“大众”的创造: 十九世纪见证了蒸汽驱动印刷机的普及和报纸发行量的爆炸式增长。本书关注的焦点是廉价小报(Penny Press)的兴起。这些刊物不仅传播了新闻,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对犯罪故事、政治丑闻和异国情调的渲染,共同构建了一种共享的、但往往是煽动性的“想象的共同体”。通过对早期“侦探小说”和连载小说的文本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大众对秩序、道德败坏以及英雄主义的集体想象是如何被媒介所塑造的。 2. 视觉文化的兴起:摄影与真实的界限: 摄影技术的发明对传统艺术和知识生产构成了颠覆性挑战。本书分析了早期摄影(如维多利亚时代的肖像摄影和纪实摄影)如何被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和政府宣传中。当图像可以被大规模复制时,人们对“客观证据”的信任开始动摇。作者探讨了早期对“被摄者”与“拍摄者”之间权力关系的敏感性,以及在医学和人类学领域中,图像如何被用来分类和“他者化”特定人群。 3. 博物馆、万国博览会与国家身份的展示: 万国博览会(如1851年伦敦水晶宫博览会)被视为一个集中的“舞台”,国家在此展示其工业实力、殖民成就和文化优越性。本书将这些博览会视为一种宏大的、精心策划的意识形态仪式,分析了展品陈列、空间布局以及观众导览如何共同服务于构建一种进步的、自信的民族叙事。博物馆作为知识的权威机构,也在此期间完成了从王室藏品室向国民教育中心的转型,其分类和叙事逻辑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权力结构。 --- 总结: 《历史的镜像》提供了一部既扎实又富有批判性的十九世纪欧洲史。它拒绝提供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致力于揭示社会、思想、技术和经济力量之间复杂且常常充满矛盾的互动。读者将从中获得一个关于现代性起源的、远比单一叙事更为丰富和细致的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布拉克伯恩(David Blackbourn)


  哈佛大学柯立芝历史讲座教授(Coolidge Professor of History),自一九九四年起任教至今。他着有《德国史,一七八○至一九一八:漫长的十九世纪》(History of Germany, 1780–1918: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与《马尔平根:俾斯麦时期德国的圣母玛莉亚显灵》(Marpingen: Apparitions of the Virgin Mary in Bismarckian Germany)。

  他在一九九八至二○○二年间担任哈佛历史系主任,并于二○○三至二○○四年担任美国历史协会中欧历史协会会议组(自二○一二年起称为中欧历史协会)主席。

  一九九四年被授予古根海姆奖学金。二○○七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译者简介

胡宗香


  台大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喜爱阅读与文字,不管任职于出版业、文创产业或金融业,工作性质皆不脱中英两种语言之运用。现为杂志编辑与兼职翻译,译有《寻访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马古道》、《朝圣——一个摄影师跨越四十年的影像故事》(合译)、《书的演化史:六千年来人类知识载体大变迁》(合译)。视翻译为痛苦但有意义的工作,乐此不疲。曾获梁实秋文学奖翻译类(译文组)首奖、评审奖。
 

图书目录

推荐序:在沼泽中崛起的德国  蔡庆桦
地图清单
自序
引言:德国历史中的自然与地貌

第一章:征服野蛮──十八世纪的普鲁士
水乡泽国的荒野
自然的主人
殖民者
喜悦与丰余的原野
失乐园?

第二章:驯服莱茵河的男子──十九世纪德国河流的再造
佛兹钟声
图拉的大计
再造上莱茵河
赢家与输家

第三章:黄金年代──从一八四八年的革命至一八七○年代
雅德湾
殖民沼地
蒸汽船的胜利
对抗大自然力量的更多胜利

第四章:筑坝大业与二十世纪初期──从一八八○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科技的仙境中
奥托.因兹:德意志水坝的「最高大师」
水灾防治、航运与「白色煤炭」
主宰了水之后,冲突的机会随之而来
环境与地貌受到的冲击
淹没的村落,毁弃的水坝

第五章:种族与土地再造──德国与欧洲的国家社会主义
一片灰黑色的荒野
种族、土地再造与种族灭绝
保育和征服
边疆的神祕魅力与「东部荒野」
印第安战争

第六章:战后两德的地貌与环境
我们心中的花园:东部「失落的土地」
「经济奇蹟」与生态学的兴起
在德国改造自然

尾声:一切的开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在沼泽中崛起的德国

蔡庆桦 独立评论「德意志思考」专栏作家、德国议题评论作家


  自然与征服自然

  在谈这本书前,我想先刻划一个思想战场。在德国思想史中,始终存在着一条线索:自然主义,那是对于原始、未经人类污染的自然之向往,强调人存在于自然中与和谐共存的关系。这种对于自然的歌颂,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中一脉重要的发展。

  对浪漫主义者来说,自然不只孕育了生命,还在我们脆弱以及受伤的时刻,提供具有疗癒力量的避风港,相对于人类构成的世界随时可能失败,自然蕴含着更原始、神秘、根源的力量,是一种超验的存在,甚至带有宗教感。作家封德文瑟(Hans Jürgen von der Wense)在《漫行岁月》(Wanderjahre)中写着:「漫行并非享乐,而是一种对神的服事。」说出那种在自然中的神启感受:人类在大地前,都是虔诚的微小存在。

  也因此,对于德国人来说,「走入自然」的意义并不只是登山健行踏青,而是一种朝圣,是一种回到母体的返璞归真,是寻求治癒。因此德文里面有些与自然相关的词汇,带着某种充满疗癒感的诱惑,非常难以翻译为其他语言。例如Fernweh这个字,由Fern(远方)与Weh(痛楚)结合而成,相对于思乡(Heimweh,家乡与痛楚),是一种渴望远行的心态,而这种远行,正是走入自然的召唤;又例如,德文的Wanderlust这个字,由Wandern(漫行)与Lust(慾望、意愿)结合而成,直接点出了那种对于离开现时此境、走入原始的无法平息之冲动。而Waldeinsamkeit一字描述在森林(Wald)中的孤独感(Einsamkeit),一种处在自然中,虽孤绝一人,但却不带某种负面情绪,而是能与神秘的原始对话的精神体验。这是十八世纪德国画家卡斯巴·大卫·弗里德李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常见的主题,更是大诗人海涅一首名作之题目,他这么写着:「在森林中,在森林中!在那里,我可以与精神还有动物共存,过着自由的生活。」

  可是,与这样的自然主义相对,同时也有着一脉思潮,歌颂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而前进荒野的人类,甚至在文学中被以英雄的姿态呈现。人们不再信仰自然,转而相信人的能力、科技的能力,强调自然可以、也应该为人所用。「自由的生活」并非处于森林中的孤独,而是能够征服自然的无穷尽的力量,进而开拓人类更广大的生存空间。征服(Eroberung)一字在德文中与「在上位」(ober)同字根,征服自然也就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人类佔有上位,能决定自然的存续与利用方式。

  (全文未完)

引言

德国历史中的自然与地貌


  德国士兵在一九一四年八月出征时,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誓言他们将在秋叶落下前凯旋返乡。时至一九一五年,士兵与平民都不得不认清,德国将无法如此轻易地让敌人臣服于其意志下。那一年,作家威廉.布榭(Wilhelm Bölsche)出版了《德国地貌昔与今》(The German Landscape Past and Present)一书。布榭是二十世纪早期德国着名的社会改革者,他推广达尔文的理论,也是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运动的创始成员之一。该运动提倡的是:德国日益扩张的城市中,应有更多绿色空间。这本书是布榭对战争大业的贡献,也是要动员自然为国家目标服务的众多尝试之一,书前的序言把这个讯息传达得清楚明白。序言作者是同为社会改革者的法兰兹.高尔基(Franz Goerke),他关心科学普及教育,也对自然保育这类「绿色」使命怀抱热情。「在这个奋斗与作战的时代,」高尔基写道,德国的地貌「是我们必须捍卫的最伟大的事物。」对数百万曾参与二十世纪战争的德国人而言,这样召唤他们牺牲的话语并不陌生。需要他们捍卫的地貌是「德国伟大的绿色田园」,是他们的原乡(Heimat),其草原、树林与蜿蜒溪流是德国民族性与精神的摇篮。不论战争可能带来什么巨变,自然地貌──正如其所滋养的人们一样──总是会在那里,让人安心,永恆不变。

  只是,它当然并非永恆不变。一九一五或一九四○年的德国人如果回到一七五○年,一定会为「自然」地貌在当时有多么不同而震惊──耕地很少,由沙、灌丛,特别是水所占据的土地则多得多。来自二十世纪的访客无须走太远,就会碰上早已被排干和遗忘的水潭、池塘与湖泊。来到在十八世纪仍广泛分布于北德平原的低地草泽和沼泽地,现代的旅人可能会完全迷失方向。受过教育的当代人将这些地方比为新世界的溼地、甚至是亚马逊盆地,不是没有原因。这是片阴暗的水乡泽国,充满被悬垂的藤蔓掩蔽、只能乘平底船通过的曲折水道,这里是蚊子、青蛙、鱼、野猪与狼居住的地方。与二十世纪德国人所熟悉、有着风车与整齐原野的开放地貌相较,这里不仅看起来很不一样,连闻起来、听起来也很不同。任何一座德国河谷内的现代旅人一定都会觉得,自己回到了一个失落的世界。在一七五○年,河流本身看起来很不一样,连流经之处都和现代不同。现代由工程改造的单一水道,在两侧堤岸间快速流动,形成交通动脉,大大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河流,其时河流蜿蜒漫流于氾滥平原,或者在数百个由沙洲、砾石岸与岛屿分隔的水道中前进。它流动得迅速或缓慢依季节而定,而非依照全年通航所需要的节奏而定。沿着河流两岸绵延数公里的是尚未被耕地与工业设施取代的溼地森林。这是莱茵河在十八世纪的样貌。歌德在那条河中钓鲑鱼,数百人在那里的砾石中淘洗黄金。莱茵河在其后的一百五十年成为德国身分认同的最高象征,但那已是一条新的、不同的河流了,没有鲑鱼和莱茵黄金容身之处。

  上面描述的是一七五○年左右的低地德国,多数景物在二十世纪的观者眼中几乎难以辨认。高地德国改变得比较少,但还是足以让我们这位假想的旅人目瞪口呆。比如,想像这位旅人是一个在二十世纪的东夫里士兰半岛(East Friesland peninsula)、或是在曾经满布泥炭沼地的巴伐利亚众多地区之一长大的人。一七五○年,数百年来形成的一片片广大泥炭沼泽高地,大致上仍维持原貌,尚未有道路或运河纵横其上,亦未为耕作农业所使用。只有少数地方的外观因为採收泥炭而开始改变,其余多数地方,仍让人望而生畏。一直要到泥炭沼泽开始消失,有些德国人才开始视它们为「浪漫」。我们的旅人若是往更高处爬,进入爱非山脉(Eifel)、梭尔兰德(Sauerland)、哈次山脉(Harz)或厄尔士山脉(Erzgebirge)的高地,可能会看到另一个已经消失而让人更为感伤的例子:数百座后来被水坝淹没的山谷其中之一。其时,这些山谷的原野与村落尚未掩盖于水面下,正如被水浸润的高地泥沼尚未被原野与村落所覆盖一样。德国地貌有许多特色,永恆不变绝非其一。

  这本书所讲述的,是德国人在过去二百五十年来如何改变他们地貌的故事,包括将草泽与泥沼改为新生地、将溼原排干、将河流截弯取直,以及在高地山谷兴建水坝。这些人为努力没有一件是全然新颖的。中世纪的熙笃会(Cistercian)修士曾排干沼泽的水,而莱茵河第一次成功的「截弯」工程早在一三九一年。数百年前在德国的中部山脉甚至已经有某种水坝了,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能源进行矿井排水──利用水来抽取水。一七五○年之后的水利工程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其规模与影响之大。这些工程对地貌的改变不亚于那些我们熟悉而显而易见的现代象征:工厂烟囱、铁路,以及蓬勃发展的城市。为什么有这些工程,是谁决定的,产生了什么后果?我关心的是这些问题。我将这本书命名为《征服自然》(The Conquest of Nature),是因为当时的人们便是这么描述他们所为之事。他们的态度随着年代而改变,从十八世纪充满阳光的启蒙时代乐观精神,到十九世纪对科学与进步的衷心信仰,再到二十世纪对于所标志的技术官僚感到自信。(一九○○年,水力发电被描述为由穿着白袍的男人创造的干净现代能源,这些美好的描述现在读来,一如六十年后的人们对核能发电的热情期待。)在数十种大同小异的论调中,不变的是基本观念:自然是我们的对手,必须被束缚、驯化、压制、征服……诸如此类。

  「让我们学会对自然而不是我们的同类宣战。」这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邓巴尔(James Dunbar)在一七八○年所写的,他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发起一场正当的战争,这样的观点在其后超过二百年的德国历史中成为一再被提起的熟悉论调。与邓巴尔同时代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其排干过的草泽与泥沼比同期任何一位统治者都多,他曾在俯视奥得河(Oder)草泽新生地后宣告:「我在这里和平征服了一个新省份。」十九世纪,思想进步的人追求的是建立在沼泽原上的聚落与蒸汽船的通航。在自然科学的黄金年代,人类对自然的掌控被视为人类道德进步的标志,那正是战争的反面。这样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许多评论者眼中,那场战争中断了人类进程的自然轨迹。佛洛伊德在一九一五年写下《对战争与死亡时期的思考》(Thoughts for the Times on War and Death),认为因为战争而「幻灭」(disillusionment)的事物之一,是认为人类冲突可以和平解决的这种信念,而此信念是受到「我们在掌控自然上的技术进展」所助长,因为,秩序与法律的文明价值是「让人类成为地球主宰者的特质之一。」战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评论者班雅明也提出近似的观点,他感叹:「取代了将水流自河川排出,社会将人流导向了战壕。」(instead of draining rivers, society directs a human stream into a bed of trenches)谈及水利工程时,这种化军刀为犁刀的乐观主义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仍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共同论调。

  史实又是另一回事。太多时候,将沼泽排干或让河道转向并不如我们所以为的是「在道德上等同战争」(借用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的用语),而是战争的副产品,甚至是为战争服务。以腓特烈大帝的诸多土地改造计画为例,沼泽排干后,消除了逃兵藏身的阴暗角落,也不再阻碍腓特烈如战争机器的部队行军的路线。挖掘运河与壕沟的是士兵,管理移垦者聚落的是从前的军队供应商;而对自然的征服,往往是在以征服所夺取的土地上进行。或者换个例子,看看十九世纪「导正」莱茵河的计画。如果不是拿破崙毁灭了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让德国的政治版图变得单纯,从而为改造这条河流开了大门,这个史无前例的庞大计画不会在那个时候、以那种方式发生。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普鲁士的工程师和数以千计的工人为什么要与北海(North Sea)和雅德湾(Jade Bay)疟疾横行的泥滩搏斗十年?这是为了替普鲁士与后来的德国舰队建造一座深水港。为什么排干并垦殖沼原的脚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快了?因为德国人在《凡尔赛条约》签署后,自视为「没有生存空间的民族」(Volk ohne Raum),因此每一亩耕地都重要。国家社会主义党(即纳粹党)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时,进一步发展了争取食物的战斗,同时也是对自然的战斗。他们在一九三九年之后为东欧规画的水利计画,则结合了技术官僚的自负,以及对他们所征服的「失序」土地上那些民族的轻蔑。种族、土地改造与种族屠杀,紧紧交缠。

  历代德国人所说的征服自然,换一个军事隐喻也能贴切表达,也就是一连串的水的战争。在德国国内与海外都如此。水可以满足许许多多人类用途。光是河流就提供了饮用水以及洗涤和沐浴用水。河流不仅灌溉作物,也透过鱼类直接提供卡路里热量。它们带走废物,也提供运输方式(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科学家暨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曾说,河流是会移动的道路)。河流提供了冷却用水与其他工业程序用水。河流驱动简易的水车与复杂的涡轮,是人类历史上真正「重新发明轮子」的例子。利用河流的这许多方式中,有些可以兼容并存,有些则否。本书中描述的德国水文改造,不管是将河流改道或开沟排水、排干沼泽、挖掘运河或建造堤坝,每一项都让这些分别用不同方式使用河流的人产生对立。河流与溼地经过改造以服务新的利益方时,断裂纷争就出现了。早年,冲突往往存在于渔业或狩猎与农业之间,后来存在于农业与工业之间,更晚近则在两个有权有势的现代利益团体之间(如内陆航运和水力发电)。几乎总有地方上或小规模的诉求与较大利益之间的某种冲突发生;最后也几乎总是较大阵营占上风。正如德国首屈一指的水坝专家所说:「能够掌控水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因水而发生冲突的机会。」

  能够掌控水,仰赖的是现代知识形式:地图、图表、清单、科学理论以及水力工程师的专业。对水的掌控也是政治力量的指标。德国地貌的改造是以胁迫的方式所为,而德国水战争的暴力面有时昭然若揭。沼泽地的渔村曾反抗迁离;被蒸汽船逼出河道的小船夫亦然。迎战他们的是军队。公然的暴力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后逐渐减少(只有德国人在整顿别人的水道时例外),国内的水战争移至法庭、国会和内阁部长办公室上演。但是法国人所说的「软强迫」(violence douce)一直隐隐存在。只要看看德国的水道是怎么改造的,就能看见权力的界线如何分布。人类对自然的主宰,透露了有关「人类主宰」这件事本身的许多讯息。

  不过,这本书诉说的不只是暴力胁迫的故事,也是同心一意的故事。不管为一条运河或水坝所起的争议有多激烈——谁该出钱、谁将获益——德国水体可被任意重塑的这个基本原则,在出奇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政客、游说者、官员与意见领袖的共识。可以重塑,也应该重塑。这种观点不是菁英人士所独有。许多人后来视掌控自然为自然的事情——或者如我们所说是「第二天性」。大众热情支持改造了土地形貌的伟大土木工程建设;河道治理或水坝竣工后,欢乐的启用仪式上有许多致词演说;着名工程师如尤翰.图拉(Johann Tulla)和奥托.因兹(Otto Intze)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而大量流通的家庭杂志在报导人类巧思的成果时那种兴奋语调,都在在证明了这种态度。提倡水力发电的雅各布.辛斯麦斯特(Jakob Zinssmeister)医师在一九○九年写道「毕竟人类存在是为了主宰自然而非服务自然」,只是陈述了多数人的想法。  经常有人说,比诸英国人或法国人,现代德国人对于「现代性」的接受度较低,比较不世俗与物质化,对于机械文明怀抱更多敌意。这是被用以解释国家社会主义为何吸引人的一个说法。如果你相信这种说法,我希望这本书会让你再想一想。

  (全文未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置于理解国家形成的核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来解读历史的作品充满期待,而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它提出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之间的联系,让我预感到将会是一场关于资源、发展、以及生态代价的深刻探讨。 我首先想到的是,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对其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书中很可能会详细描绘,在过去二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森林是如何被砍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河流是如何被改造以作为工业用水和交通运输的通道,矿产资源又是如何被大规模地开采出来,以支撑其工业经济的发展。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具体的“征服”自然的行动,与德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经济事件,例如工业革命、资源产业的兴衰等,联系起来的。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崛起,还包括其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流动、以及城市的发展。我期待看到,例如,森林砍伐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了德国的农业生产,进而引发了农村人口向工业城市的迁移?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又如何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并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征服自然”这个词,在我看来,也带有某种意识形态上的意味。它可能代表着人类试图通过理性、技术来掌控和利用自然,以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心态,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中是如何演变的,它对德国的工业化道路和对外扩张战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看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种“征服”的心态是否也在发生转变,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理念。 我设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非常严谨,充满学术的深度,但同时又不会过于枯燥。作者很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统计数据,以及地理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来支持其论点。但我更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和数据,转化为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例如,通过描述某个特定地区的环境变化,来展现环境变迁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我对书中对“形成”这一词的理解充满期待。德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转折的时期。我希望看到,环境变迁是如何贯穿于这个形成过程的始终,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德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层面的发展。例如,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是否也塑造了德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的地位?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代价,是否也促使德国在战后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阅读《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将会是一次深刻的智力冒险,它将帮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德国的历史,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永恒的、复杂的关系。

评分

拿到《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张力。它将“征服自然”这种充满力量感的词汇,与“环境变迁”和“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两个相对沉重、复杂的历史命题相结合,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除了我们熟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显性因素外,更常常被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又根深蒂固的环境因素所左右。而德国,作为一个在近现代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的国家,其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重建,都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 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解读“征服自然”这个概念的。在我看来,这可能不仅仅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转变,一种将自然视为可被驾驭、可被利用的对象的心态。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描绘,在过去的二百五十多年里,德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地从依赖自然,走向试图主宰自然的。例如,森林的砍伐、河流的截断、土地的开垦,这些具体的行为,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需求、技术进步,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代价。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宏观的“征服”行为,与微观的社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的。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环境变迁”具体化,并将其作为解释“近现代德国的形成”的关键线索。我猜想,书中不会只是泛泛地谈论环境问题,而是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来展现环境因素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例如,早期的工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是否引发了能源危机,进而推动了煤炭产业的崛起?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又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分布?甚至,气候的变化,是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德国的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了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这些令人信服的解答。 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或许会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开始,讲述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时期,德国乡村景观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如何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描绘蒸汽机轰鸣,工厂林立的景象,以及伴随而来的,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挑战。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城市的饮用水问题,某个地区的土地盐碱化,来展现环境变迁的严酷现实。 我同样对“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一部分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统一和国家的崛起,更包括其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创新,以及社会思想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环境因素是如何在这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德国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是否是其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河流和港口的便利,又如何促进了其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甚至,早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否也催生了后来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觉醒和努力?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环境因素与这些多元的“形成”过程融会贯通。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辩证的思考。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另一方面却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深刻的“塑造”。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人类的“征服”行为,是否反而暴露了人类的脆弱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忽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承认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强调自然对人类社会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双向的互动,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我也会关注书中对历史时期划分的界定。从“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是否意味着作者会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一直梳理到当下?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德国从分散的邦国走向统一的帝国,再到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以及战后的经济奇迹和政治转型。我期待看到,环境变迁是如何贯穿于这些重大历史节点,并对其产生具体影响的。 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环境变迁是如何影响了德国国民的意识和文化。例如,对森林的敬畏和对河流的依赖,是否塑造了德国人某种特定的性格特征?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和环境污染,又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期待在书中找到,环境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德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我设想,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偏向学术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数据和文献,来支撑其论点,但同时也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描绘历史的画面。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全面、立体、富有深度的德国近现代史。 最终,我希望通过阅读《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单向的征服,而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而德国的历史,正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一个生动而深刻的例证。

评分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它将“征服自然”这一充满行动力和目的性的词语,与“环境变迁”这一宏观的背景,以及“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一具体的历史结果紧密地联系起来,预示着一本探讨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深刻著作。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离不开对其所处自然环境的考察,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德国在过去两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征服”自然的。这可能包括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获取木材和开垦土地;对河流的治理,以发展航运、水力发电,或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以及对地下矿藏的开采,以支撑其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和生动的描述,展现这些对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的改造过程,以及这些改造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德国的大地景观。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分析,这些“环境变迁”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不仅仅是指其经济的崛起,更包括其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分布、城市化的进程,甚至其国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期待看到,例如,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否导致了水土流失,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并迫使人口向工业中心迁移?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又如何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论证,展现出环境因素在德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征服自然”这个词,在我看来,也带有某种意识形态上的意味,它可能代表着人类试图通过理性、技术来掌控和利用自然,以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心态,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它在多大程度上驱动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对外扩张。同时,我也期待看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种“征服”的心态是否也在发生转变,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存的生态观。 我设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兼具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叙事性。作者或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地图、以及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其论点,但同时也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历史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变迁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我对书中对“形成”一词的解读充满期待。德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形成过程,它涵盖了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腾飞、科技的创新、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我希望看到,环境变迁是如何贯穿于这些不同的形成维度,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例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代价,是否也促使德国在战后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德国的历史,并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塑造。

评分

拿到《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我立刻被其深邃的书名所吸引。它将“征服自然”这一充满力量的词汇,与“环境变迁”和“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两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命题相结合,预示着一本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互动关系的史学巨著。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并非仅仅由政治、经济、军事等显性因素决定,那些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环境因素,往往扮演着更为根本性的角色。而德国,作为一个在近代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国家,其工业化、战争、以及战后重建,都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环境变迁”是如何在过去二百五十年的时间里,不动声色地塑造了“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可能意味着作者会详细追踪德国自然环境的变化轨迹,从森林覆盖率的消长,到河流的流向和水质的变化,再到土地的开发和资源的消耗。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具体的环境变化,作为解释德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依据。例如,早期德国森林资源的丰富,是否为其提供了发展木材加工业和建筑业的基础?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森林的过度砍伐又可能带来了怎样的生态后果,进而影响了其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征服自然”这一概念,在我看来,包含了一种人类主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努力。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德国人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推动,来“征服”自然,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社会需求。这可能包括对河流的修建以利于航运,对土地的开垦以增加耕地面积,以及对矿产资源的深度挖掘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然而,这种“征服”是否也伴随着对自然界的破坏,并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权衡这种“征服”的成就与代价,并将其置于德国近现代历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 更令我好奇的是,环境变迁是如何具体地影响了“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统一和国家的崛起,更包括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阐述,例如,德国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是如何成为其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络,又如何促进了其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甚至,战争期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损耗,是否也对德国的战败和战后重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设想,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可能非常宏大而细腻。一方面,作者会勾勒出德国环境变迁的整体图景,描绘出二百五十年来自然景观的巨变;另一方面,又会深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展现环境因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环境变迁对德国社会各个层面带来的深刻影响。 我也会关注书中对“形成”一词的解读。德国的形成,在我看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终点。我希望看到,环境因素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地影响着德国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早期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是否在后来催生了德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并最终成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理解德国历史的全新视角。我满怀期待,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塑造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命运。

评分

拿到《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宏大的主题所吸引。将“环境变迁”置于理解“近现代德国的形成”的核心地位,这是一种非常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往往受到许多我们不易察觉的因素的影响,而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书名中的“征服”二字,更是让我联想到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和智慧,以及伴随而来的复杂后果。 我猜想,书中会对德国在过去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史进行细致的梳理。这可能涉及到森林的砍伐、河流的治理、土地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等一系列对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的改造。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历史文献、地理资料、甚至考古证据,来生动地描绘这些变迁的过程。例如,早期德国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如何影响了乡村的景观,又如何为后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河流的截断和改造,又如何改变了水文循环,并催生了新的交通运输方式? 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具体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一宏大命题联系起来。我希望看到,环境因素是如何在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国家统一、对外扩张,甚至两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例如,德国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是否是其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水路的便利,又如何促进了其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事例,阐述环境资源的可获得性、利用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如何塑造了德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乃至其国家战略。 “征服自然”这一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它可能意味着一种将自然视为征服对象,而非与之和谐共存的态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心态,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中是如何演变的,它对德国的工业化道路和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看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种“征服”的心态是否也在发生转变,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审慎、可持续的生态观。 我设想,这本书的行文可能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叙事的生动性。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来支撑其论点,但同时也会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来展现历史的画面。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环境变迁,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变迁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我对书中对“形成”这一词的解读尤为好奇。德国的形成,在我看来,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其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我希望看到,环境因素是如何渗透到这些不同的维度,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例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否也催生了德国在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创新?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德国历史的视角。通过将环境变迁作为一条主线,来审视德国近现代史的形成过程,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 我深信,《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将是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旅程,让我对德国的历史,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初拿到《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我着实被书名吸引了。一个“征服”的词语,带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感,似乎预示着人类与自然之间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我一直对历史的宏观叙事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当下的世界充满好奇,而本书将目光聚焦于“环境变迁”,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视角。通常我们谈论历史,更多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但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大自然,是如何在两百五十年的时间里,不动声色地改变着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塑造了其国民的性格与社会结构。 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环境史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互动所带来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德国,这个在近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国家,其工业化的进程、领土的扩张、社会思想的演变,必然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书中提到的“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这个时间跨度,恰好覆盖了启蒙运动之后,工业革命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重建等一系列塑造现代德国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环境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隐形但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森林的砍伐如何影响了水文、土地的开发如何改变了乡村景观、河流的治理如何促进了工业发展,甚至气候的变化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当我翻开书页,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环境变迁,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地图、插画,还是生动的历史事件的描绘?我设想着,或许书中会细致地讲述,在中世纪时期,德国的土地是如何被原始森林覆盖,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森林逐渐被开垦,这背后又涉及到怎样的社会制度和技术变革。再到工业革命的到来,煤炭、钢铁、化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土地、水源、空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城市的水污染问题,某个地区的土地退化,或者某种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来展现这种变迁的严峻性?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本书将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紧密联系起来。这意味着,作者并非孤立地探讨环境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我希望看到,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如何塑造了德国的经济结构,对外的殖民扩张又是否与对自然资源的渴求有关,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是如何在德国逐渐觉醒,并最终成为其国家政策和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形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过程性和动态性,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展现的,德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调整自身,最终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充满了期待。 读这本书,我预设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从自然本身的演变,到人类对其的认识和改造,再到这种改造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层面的连锁反应,最终汇聚成一个国家的独特面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比如,作者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德国人是如何理解“自然”这个概念的?是从一种敬畏、崇拜的态度,转变为一种征服、利用的态度?这种观念的转变,又是由哪些思想潮流、科学发现,或者社会经济需求所驱动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揭示出,人类理性主义和科学进步,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我特别关注书中所提到的“征服自然”这一概念。在我的理解中,这并非简单的物理上的征服,更包含了一种精神上的、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它可能意味着人类试图通过技术和理性,来掌控自然,使其服务于人类的福祉。然而,这种“征服”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人类的傲慢和对自然的忽视?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这种道路又给德国带来了怎样的环境代价。同时,我也期待看到,在经历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危机之后,德国是否也逐渐发展出了新的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例如生态主义的兴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是否也成为了“近现代德国形成”的一部分? 我很好奇,在“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这一宏观叙事下,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微观的、个体层面的故事。比如,某个农民,如何在土地退化的情况下挣扎求生,某个科学家,如何为环境保护奔走呼吁,或者某个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自然的思考。这些个体命运的沉浮,或许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出环境变迁对社会最底层的冲击。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能通过鲜活的案例,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 当然,我也会留意作者在处理这些宏大议题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史料来源。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必然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融汇多学科的知识,比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等等,并能够清晰地阐述其论证过程。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避免过度简化问题,能够呈现出环境变迁与德国形成之间复杂而辩证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两者进行因果关联。 对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我有着多方面的理解。它既包括了政治上的统一和国家的崛起,也包括了经济上的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更包含了社会文化的演变和国民意识的觉醒。我期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环境因素是如何渗透到这些方方面面,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德国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是否影响了其海军的发展和对外扩张的战略?河流的通航能力,又如何促进了其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国家统一?这些具体的联系,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总而言之,《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极具潜力的历史著作。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环境作为理解一个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维度。我满怀期待,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德国的历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启示。

评分

我拿到《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首先就被书名中的“征服”二字所吸引。它带有一种强烈的行动感和目标感,仿佛预示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改造自然的雄心。然而,紧随其后的“环境变迁”和“近现代德国的形成”,又让我意识到,这种“征服”并非一帆风顺,它伴随着深刻的变革,并最终塑造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一直对历史的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相结合的解读方式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视角,将环境这一通常被忽视的因素,置于理解德国近现代史的核心位置。 我的第一反应是,作者很可能要讲述一个关于资源开发、工业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后果的故事。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其经济发展的背后,必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我猜想,书中可能会细致地描绘,在过去的二百五十多年里,德国的森林是如何被大规模砍伐以提供木材和燃料,河流是如何被改造以服务于航运和工业用水,矿产资源又是如何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其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些具体的行为,无疑是对自然的一次次“征服”。 然而,“环境变迁”这个词,又似乎在提醒我,这种“征服”并非没有代价。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对自然的改造,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德国的生态环境,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问题。例如,森林的减少是否导致了水土流失,影响了农业生产?河流的污染是否威胁了居民的健康,阻碍了城市的发展?矿产开采留下的土地创伤,又如何影响了乡村的景观和居民的生活?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将这些环境问题,与德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因果关系。 “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一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遐想。德国的形成,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其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以及国民意识的觉醒。我猜想,环境因素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德国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是否为其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又如何促进了其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甚至,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危机,是否也反过来促使德国人开始反思,并推动了环保运动的兴起,进而影响了其社会政策和国民意识? 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以时间为线索,从18世纪中叶开始,描绘德国环境变迁的图景。或许会从启蒙运动时期,人类对自然的理性认知开始,讲到工业革命时期,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再到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环境因素在国家战略中的体现,以及战后,在经历环境危机后,德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不同时期的环境变迁,与德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阶段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我对书中对“征服”这一概念的解读尤为好奇。在我看来,“征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改造,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胜利。它可能意味着人类试图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掌控自然,使其服务于人类的福祉。然而,这种“征服”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人类的傲慢和对自然的漠视?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以及这种道路又给德国带来了怎样的环境代价。 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环境变迁与德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国民性格之间的复杂互动。例如,对森林和土地的依赖,是否塑造了德国人严谨、务实的性格?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和环境污染,又如何改变了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环境因素是如何渗透到德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充满挑战的互动过程。而德国近现代史,正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一个生动而深刻的缩影。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德国的历史,并从中获得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的深刻启示。

评分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将“征服自然”这个充满力量的动词,与“环境变迁”以及“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两个宏大的历史命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暗示着一种深刻的因果关系。我一直对历史的宏观解读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被我们通常忽略的因素,而环境,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二百五十年来,德国大地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最终塑造了现代德国的模样。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可能会详细讲述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蒸汽机轰鸣的时代,森林被大规模砍伐以提供燃料和建筑材料,河流被改造以方便航运和驱动机器,矿藏被深挖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原料需求。这些对自然的“征服”,无疑是德国经济腾飞的基石,但我更关心的是,这种“征服”是否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环境代价。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呈现,例如,水土流失、森林退化、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是如何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出现的。 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环境变迁”转化为解释“近现代德国的形成”的具体线索。我希望看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环境问题,而是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环境变化是如何影响了德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是政治制度。例如,早期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是否影响了德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而煤炭和矿产资源的丰富,又如何支撑了其军事工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其对外政策?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历史证据,阐述环境因素在德国统一、工业革命、甚至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形成”一词,在我看来,本身就带有动态和过程的意味。德国的近现代,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它包含了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崛起、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环境变迁是如何渗透到这些不同的形成维度,并对其产生影响。例如,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是否促进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而战后对战争遗留环境问题的反思,是否也催生了德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创新,并进而影响了其社会认同? 我对书中对“征服自然”这一概念的解读方式充满了好奇。在我看来,这可能不仅仅是人类在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转变,一种将自然视为可利用、可控制的资源的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心态,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它对德国的工业发展模式和对外扩张战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看到,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这种“征服”的心态是否也在发生转变,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存的生态观。 我设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非常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数据和学术研究,来支撑其论点,但同时也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描绘历史的画面。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立体、多维、充满深度和广度的德国近现代史。 我相信,《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将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体验,它将帮助我理解,人类的文明进程,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而德国的历史,正是这种复杂互动关系的生动写照。

评分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个书名,极具吸引力。它将“征服自然”这一宏大的行动,与“环境变迁”这一深刻的背景,以及“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一重要的历史结果联系起来,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必须将其置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去考察,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绝佳的切入点。 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会是,德国在过去两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来改造和利用其自然环境的。这可能涉及到对森林的砍伐以获取木材和土地,对河流的疏浚和改道以发展航运和水力发电,以及对矿产资源的深度开采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生动地描绘这些“征服”自然的具体过程,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德国的大地景观。 更令我感到兴奋的是,作者将如何把这些“环境变迁”作为解释“近现代德国的形成”的关键线索。我希望看到,书中不仅仅是描述环境的变化,更要深入分析,这些变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甚至政治制度。例如,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是否是德国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水运系统,是否为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并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展现出环境因素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征服自然”这个词,在我看来,可能包含着人类试图通过技术和理性来掌控和改造自然的雄心。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心态,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它在多大程度上驱动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对外扩张。同时,我也期待看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这种“征服”的心态是否也在发生转变,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存的生态观。 我设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兼具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叙事性。作者或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地图、以及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其论点,但同时也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历史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变迁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我对书中对“形成”一词的解读充满期待。德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形成过程,它涵盖了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腾飞、科技的创新、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我希望看到,环境变迁是如何贯穿于这些不同的形成维度,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例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代价,是否也促使德国在战后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德国的历史,并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塑造。

评分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宏大的视野。它将“征服自然”这一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与“环境变迁”这一宏观的自然变化,以及“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一具体的历史进程相结合,预示着一本将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深度融合的著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来解读历史的作品充满兴趣,这本书无疑符合我的期望。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将如何具体描绘德国在过去二百五十年来,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征服”自然。这可能包括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获取木材和开垦农田;对河流的治理,以发展航运、水力发电,或是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以及对地下矿藏的开采,以支撑其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和生动的描述,展现这些对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的改造过程,以及这些改造是如何成为德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环境变迁”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不仅仅是指其经济的崛起,更包括其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分布、城市化的进程,甚至其国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期待看到,例如,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否导致了水土流失,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并迫使人口向工业中心迁移?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又如何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论证,展现出环境因素在德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征服自然”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也带有某种意识形态上的意味,它可能代表着人类试图通过理性、技术来掌控和利用自然,以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征服”的心态,在德国近现代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它在多大程度上驱动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对外扩张。同时,我也期待看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种“征服”的心态是否也在发生转变,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加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存的生态观。 我设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兼具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叙事性。作者或许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地图、以及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其论点,但同时也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历史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变迁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我对书中对“形成”一词的解读充满期待。德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形成过程,它涵盖了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腾飞、科技的创新、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我希望看到,环境变迁是如何贯穿于这些不同的形成维度,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例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环境代价,是否也促使德国在战后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环境变迁与近现代德国的形成》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德国的历史,并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塑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