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ris Chang
图书标签:
  • 美国华人史
  • 华人史诗
  • 移民史
  • 美国历史
  • 族群研究
  • 社会文化史
  • 百年历史
  • 亚裔美国人
  • 历史学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劳工到网路新贵,跨越150年华人史诗
  ★本书荣获《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评选为2004年年度好书

  「内容丰富而鉅细靡遗。在类似的导论式书籍中,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得过这本层次分明且字里行间充满情感的《美国华人史》。」──耶鲁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美国华人史》是一个离散飘泊、横跨一百五十年的史诗故事。每个年代都有许多华人离开故乡,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来到异国,有的前往美国落地生根。在十九世纪中叶华人开始大举迁居,当时年轻的美国仍百废待兴,今天能有这番成就,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华人移民在获得美国收留后,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贡献。

  本书是张纯如的第三本着作,她在〈前言〉指出,该书的诞生与南京大屠杀的书有关。当《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后,她应邀到各地巡回演讲,结识了各种不同背景的华人,有十九世纪铁路工的后代、拿奖学金来美国唸书的新移民、不识字的工厂工人、顶尖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躲过日军残酷暴行的年迈倖存者,还有被白人父母收养的华人小女孩,加上她身为第二代美国华人的背景,因此对华人多元复杂的历史产生高度的兴趣。华人在美国的种种遭遇,尤其是受到的不公与歧视,再度激发她的义愤,成为触发她撰写这本书的动机。

  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美国、中国、台湾甚至国际局势都有密不可分的连动关系,美国华人移民的境遇在各个动盪的年代起起伏伏。在其笔下,我们看到华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来到美国,除了决心重塑自己的身分与命运,他们为了功成名就,必须克服重重险阻。作者记录下一波波在各个年代美国华人与其后代子孙的种种经历和成就:他们帮收留他们的国家兴建基础建设、对抗种族歧视与各种排华法案、在黑人与白人的紧张对立中夹缝求生、对科技发展卓越的贡献,也曾写下许多文学经典,同时影响了美国人对于种族与族群的想法。这是一本交织了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史书,作者并将许多个人故事安插在叙事中,而她的观点往往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让人了解「美国华人」这个族裔身分有何涵义,并扩大了「美国人」的定义,也打破了长久以来对于美国华人的迷思。

  如果说《美国华人史》是一个离散飘泊的旅程,那么对作者张纯如来说,写这本书也是一个旅程。因为写书让她埋首数量庞大的史料中,包括口述历史、自传、华文报纸、日记、法庭和移民记录等,她从中看到华人的种种经验,也看出华人如何成为美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书中,她试着展现出美国华人从过去到现在的实际状况,还原他们多样化的真实面貌,把他们描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追梦人。

名人推荐    

  单德兴(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专文推荐
  卜大中(《苹果日报》前总主笔)
  林添贵(翻译家、业余史学研究者)
  林孝庭(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马英九(中华民国第12、13任总统)
  陈静瑜(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单德兴(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汤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
  (依姓氏笔画排列)

好评推荐

  「内容丰富而鉅细靡遗。在类似的导论式书籍中,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得过这本层次分明且字里行间充满情感的《美国华人史》。」──耶鲁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追寻现代中国》(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作者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发人深省的概观,而且显示出华人是美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的成就堪称典范。」──《基督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引人入胜!……张纯如的《美国华人史》以华人在美国的奋斗经过为主题,细数他们曾付出的代价与受到的伤害,是一本鸟瞰全局并且可读性极高的史书。……非常吸引人,充满热情。」──《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无所不包,文词优美,分析鞭辟入里且充满热情,是新世代美国华人历史的最佳代表作。张纯如以精彩的手法将美国华人的种种经历融入一百五十年的美国史。」──曾以《蝴蝶君》与《花鼓歌》荣获奥比奖与东尼奖的剧作家黄哲伦

  「充满戏剧性的一本书。……张纯如的《美国华人史》不但诉说着美国採矿营地与中国城的许多故事,也把故事场景拉回到中国的农村与城市,写来充满说服力。张纯如找到一个很棒的主题,她的故事也都值得一读。」──《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图书世界」专刊(Book World)

  「值得美国借鑑的一本书……张纯如这本书的出现时机非常恰当,值得家家户户与各级学校阅读,因为她记录了华人族群如何辛苦奋斗,赢得与其他美国人一样获得公平对待的应有地位。」──《圣路易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

  「作者把故事说得鉅细靡遗,请态度充满自信……对我们的历史来说很重要。在二十一世纪初,如果我们想了解现在的美国人,必然要先了解过去的美国人是怎样过活的,为何会来到这里。张纯如书中的故事面面俱到,而且是美国史的重要部分。」──《洛杉矶时报》(Los Angelos Times)

  「这本书记录了一场永不停歇的人权与自由之争,内容充满戏剧性,而且观点往往能鸟瞰全局。」──波特兰市《奥勒冈人报》(The Oregonian)

  「深具知识性与启发性,读来也很有趣。」──美国《亚洲人週刊》(Asian Week)

  「这本书有可能成为诉说美国华人经验的最权威史书。」──《亚特兰大宪法报》(The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观点令人信服,透过许多人物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华人在美国的际遇。……散文文笔清丽且意蕴深远。」──《圣荷西信使新闻报》(San Jose Mercury News)

  「这本引人入胜的书记录了美国华人的奋斗史与种种成就。……张纯如可说是如今年轻史家中的佼佼者,她把无所不包的研究材料透过犀利的笔法化为文字,成就出这本可能会广受读者欢迎的独一无二史书。」──《沃斯堡星报》(Ft. Worth Star-Telegram)

  「如果你嗜读美国史,想了解美国人的经验,那么这本《美国华人史》是你非读不可的。我们何其有幸能遇到张纯如这位无与伦比的作者及时把这重要的故事说给我们听。」──《硫磺岛的英雄们》(Flags of Our Fathers)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James Bradley)

  「叙事相当可观……虽是史诗鉅作,但读来毫不费力,整个阅读过程深具吸引力而感人,且可以吸收许多资讯。……这不只是一本所有美国华人该读的书,所有新来的移民,还有想要了解美国民主制度有何缺陷的善良公民,都该一睹为快。」──太平洋新闻社(Pacific News Service),顾屏山(George Koo)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书名:《地球的脉动:地质构造与生命演化的交响》 简介: 《地球的脉动:地质构造与生命演化的交响》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族群迁徙或历史叙事的著作,而是一部宏大的、跨学科的科学史诗,旨在揭示地球这颗动态行星如何在数十亿年的尺度上塑造了其表面环境,并为生命的起源、繁荣与灭绝提供了舞台。本书深入浅出地探索了地球深层动力学(如板块构造、地幔对流)如何与地表景观(如山脉的隆起、大洋的张开)相互作用,并论证了这些地质事件与生物圈的演化进程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最基础的物质构成追溯至复杂的生态系统。 --- 第一部分:行星的锻造——地球的初始形态与早期演化 本部分聚焦于太阳系的诞生背景下,地球如何从星际尘埃和气体中吸积、分化,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行星核心、地幔和地壳。 早期地球的炽热熔融状态被详尽地描述。作者详细阐述了同位素定年技术如何帮助科学家重建地球形成初期的时间轴。重点探讨了月球撞击假说(大碰撞事件)在塑造地球早期结构和形成月球的关键作用,以及这对地球内部热量平衡的深远影响。 随后,章节深入研究了原始大气的形成与演变。我们了解了火山活动释放的气体如何构建了早期的富含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环境,以及缺乏自由氧气的时代是何等残酷。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地幔对流的初始模式如何影响了早期岩石圈的稳定性,为后续板块构造的萌芽奠定了物理基础。本书特别关注了太古宙的生命起源环境,包括深海热液喷口(黑烟囱)作为潜在的生命摇篮的角色分析。 --- 第二部分:板块的舞蹈——驱动地表的宏大力量 这是全书的核心科学论述部分,聚焦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完整体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决定性影响。 作者不仅回顾了魏格纳的漂移学说如何演变为现代板块构造理论,更重要的是,详细解析了驱动板块运动的内在机制。这包括对地幔柱活动、拖曳力(Slab Pull)和洋脊推力(Ridge Push)的量化分析。通过丰富的全球地质图例,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各大构造板块的边界类型——汇聚边界(俯冲带与造山运动)、离散边界(洋中脊扩张)和转换边界(走滑断层)的特征与效应。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探讨了“超级大陆旋回”(Supercontinent Cycles)。从哥伦比亚大陆(Columbia)到罗迪尼亚(Rodinia),再到最终的盘古大陆(Pangaea),本书分析了这些巨型陆块的聚合与裂解如何周期性地重塑全球气候、海平面和生物地理分布。例如,盘古大陆的形成如何引发了大规模的内陆干旱,并为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创造了条件。 --- 第三部分:生命的回响——地质时标下的生物圈变迁 本部分将地质学的发现与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相结合,阐释了地质历史如何充当了生命的过滤器和催化剂。 “大氧化事件”(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的讨论尤为细致。本书描绘了蓝细菌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化学循环,将富含铁的海洋氧化,并释放出有毒的氧气,这不仅终结了厌氧生物的主导地位,也为需氧生物的复杂化提供了能量基础。这被视为地圈与生物圈之间最剧烈的反馈循环之一。 随后,本书细致梳理了关键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主要的灭绝期——如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对于每一次事件,作者都提供了最新的地质学证据,探究其与大规模火山爆发(如西伯利亚暗色岩)、撞击事件(如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或快速气候波动之间的因果关联。例如,火山活动如何导致全球性的海洋酸化和缺氧(Anoxia)。 第四部分:当代地质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现代地球,探讨当代人类活动如何与数亿年形成的自然地质过程相交汇,并展望未来的地球系统科学。 气候变暖与地质记录的对话是本部分的关键议题。通过分析冰芯记录、沉积岩中的碳同位素异常,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地球系统在应对快速碳循环变化时的历史案例。这为我们理解当前的人类世(Anthropocene)背景下的环境变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深度。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地球资源的可持续性。从沉积岩中蕴藏的化石燃料的形成机制,到页岩气和稀土元素的构造控制,作者强调了理解地质过程对于能源勘探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本书以对未来地球的预测作结。基于板块构造模型的长期模拟,本书推测了数亿年后地球的陆地布局,例如“阿美西亚”(Amasia)超级大陆的可能形成,以及这对未来生命演化路径的潜在影响。 --- 核心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宏大而严谨,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科学研究成果(如高精度定年技术、深层地震学数据),并运用了丰富的地质插图和时间轴图表,确保了科学的准确性与阅读的沉浸感。它不是关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而是关于生命在行星尺度上所经历的剧烈物理与化学的洗礼。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我们脚下的稳定大陆,实际上是亿万年来持续不断的、由内部熔融物质驱动的宏大“脉动”的结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纯如


  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新闻学学士,曾短暂于芝加哥当过记者,后来获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研习计画奖学金,前往该校深造,取得硕士学位。她的第一本书《蚕丝︰钱学森传》(Thread of the Silkworm, 1996)为向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立传。第二本着作《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1997)是国际畅销书,该书重新检视了二战战史中最惨无人道的一页纪录。《美国华人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2003)是她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着作,她在书中试图勾勒出华人在美国留下的150年壮阔史诗。张纯如是美国年轻史家中的佼佼者,曾获得许多殊荣,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和平与国际合作计画」奖、华裔美国人组织(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颁发的年度女性奖,以及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College of Wooster)与加州州立大学海沃德(Hayward)分校的荣誉博士学位。她的许多作品发表于《新闻週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曾多次获电视与广播节目专访,并受邀前往各地演说。张纯如已于2004年11月离世。

译者简介

陈荣彬


  台大翻译硕士学程专任助理教授,并长期为台大台文所开课,研究兴趣主要为文学翻译以及现代华语小说英译史。着有《危险的友谊:超译费兹杰罗与海明威》(南方家园)。曾以《绘画与眼泪》、《血之祕史》与《我们的河》三度获得「开卷翻译类十大好书」奖项。已出版各类翻译作品五十种,近期译作有《齐瓦哥事件》、《战地钟声》、《昆虫志》与《火药时代》。曾担任第四十一届金鼎奖评审。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无法遗忘的不平之鸣/单德兴
译者序 陈荣彬
前言

第一章 古国:十九世纪的中华帝国
第二章 新大陆,新希望
第三章 「别害怕,你们会很幸运」:前往旧金山的旅程与抵达之后
第四章 金山的淘金客
第五章 建造横贯大陆铁路
第六章 在大西部求生存
第七章 在美国各地开枝散叶
第八章 仇恨在各地掀起波澜
第九章 排华法案
第十章 二十世纪初华人的工作与挣扎求生
第十一章 新世代美国华人的诞生
第十二章 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华人
第十三章 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四章 大规模审讯与迫害:冷战、国共内战与麦卡钖主义
第十五章 新移民,新生活:混乱的一九六○年代
第十六章 来自台湾的美国华人
第十七章 竹帘升起:中国移民与少数族裔模范
第十八章 草木皆兵的一九九○年代
第十九章 处于美国社会两端的华人:高科技与低科技
第二十章 前途未卜

谢辞
美国华人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前言

  《美国华人史》是一个离散飘泊的故事,过程中许多人离开文明古国──中国,前往美国这个年纪最轻的文明大国落地生根。想当年,华人大批迁居时,年轻的美国仍然百废待兴,能有今日这番成就,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华人移民在获得美国收留后,于各个不同领域做出贡献。「美国华人史」是一个横跨一百五十年的史诗故事,但若与华人离散飘泊全球的故事相较,仍是微不足道的。中国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数千年之久,相较之下一百五十年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海外华侨人数至少超过三千六百万人,三百万美国华人只佔其中一小部分。

  这本书所诉说的基本上是两个故事。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既然离乡背井是一件很困难、很可怕的事,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间点,却有那么多中国人决定离开祖国与同胞,到美国去开创新生活?与这世上其他许多国家的移民一样,美国华人也是一方面被逼着不得不走,另一方面受到某个新环境的吸引。人类一般而言都是安土重迁,不愿随意改变生活方式的。一定是故乡的状况糟糕透顶,同时有另一个地方充满诱惑,否则不会轻易移民:这几乎可说是某种从部族时代遗留下来的人类本能,任谁都很难抗拒的。

  另一个故事则是关于华人到美国之后是怎么过日子的。他们是不是为了安身立命而努力挣扎着?办到了吗?即使办到了,过程中他们因为美国人的种族歧视与排外情结而多吃了多少苦头?一般而言他们是怎样融入美国社会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第一代美国移民没两样,在美华人刚开始也是竭力避免自己的小孩被美国社会给同化。但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效果如何?

  这本书也会打破长久以来一个很常见的迷思:华人都是在某个时间点的同一波移民潮之后迁居美国的。只要丢出「华人何时来到美国?」这个问题,一般美国人的答案大多是,十九世纪中叶有许多中国移工到加州去做「淘金梦」,结果最后变成铁路工,帮助兴建了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轨。就连许多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也会这么说。

  这十几万中国移工大多来自广东省,他们的确是在一八四九年加州发现金矿后,前往美国去淘金的。但当时中国的政情紊乱、民不聊生,社会动盪不安,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庞大的一波移民潮,这十几万人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当时许多中国人去了东南亚或者其他地方。选择美国的人,都是深信加州金矿蕴藏量够多,能让他们快速致富,然后就能衣锦还乡,而且这些人之所以能忍痛离开故土,都是因为对自己许以重诺:无论如何,有朝一日肯定要返乡。但他们大多留了下来,忍受美国人的偏见与歧视,努力工作餬口,如今从西岸旧金山到东岸纽约,美国各地都仍留存着许多地小人稠的中国城,就是他们当年的聚居地。不过,如今他们的后代子孙大多已经不是劳工,也没继续住在唐人街,其中许多人甚至看起来不像具有中国血统,因为他们的祖先与其他移民一样,也早就和美国人通婚了。如果我们把美国华人的范围限缩在「祖先来自亚洲各地,具有纯正中国血统的美国人」,那么势必会排除掉许许多多已经混杂了其他种族血统的华人移民后代。

  上述一切只是《美国华人史》的开端而已。光从数字看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绝大多数的在美华人都不是那些淘金客的后代,因为后来又出现了几波移民潮,而且即使淘金热已经过了一百多年,陆陆续续还是有许多华人移居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一百年后,中国在一九四九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鉅变:中共革命成功后,许多官员、专业人士与富商巨贾发现中国已非未来的栖身之所,他们带着财产家私离开祖国,而且通常像是逃难那样匆忙。我爸妈与他们的双亲都是这一类难民。离开中国后,有些人的目的地是美国,也有人前往香港,但大多数人和我的家族长辈一样到了台湾。这些所谓的「外省人」坚决反共,渴望归乡。事实上,当年许多立委都认为国民政府才是中国的正统政权,只是因为国家处于动员戡乱时期才不得不暂时避居海外一蕞尔小岛,以台北为临时国都。不过,他们的小孩在心态上就截然不同了。到了一九五○、六○年代,许多在台外省第二代渴望能够获得奖学金前往美国一流大学就读,以此为无上荣耀。播迁台湾的国民党政府规定,只有英文能力顶尖者才能去美国读书。

  因此,这第二波美国华人移民潮的参与者不只是那些反共菁英,还有他们那些智力过人、受过科学训练的儿女。我爸妈和他们的许多同侪一样,也是拿奖学金到美国读书,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当上教授。他们在全美国有许多华人朋友,无论其职业为医生、科学家、工程师或者学者,都与他们共享着相同的记忆与经验:小时候从大陆逃难到台湾,然后移居美国。

  这些新移民大多并未定居于老旧的中国城,只会到那里观光,居住地则是邻近各大学与研究中心的城区与郊区。因为他们并非难民,而是以知识份子自居,所以并不怎么关心该怎样把自身的中国传统保存下来,反而想积极融入现代的美国社会,甚至希望最后能成为美国公民。毫不令人意外的是,所谓「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一词当初就是用来形容他们的,在美华人也就被塑造成某种固定形象:工作勤奋、不求名利、从不抱怨。如今这已经是个让许多在美华人感到五味杂陈的词汇。

  不过,在二十世纪中叶这波移民潮中来到美国的华人,也不是每个都能变成成功人士。有许多政治难民不是到美国唸书,他们最后常常会落脚在中国城,到工厂与餐厅当起了被人剥削的廉价劳工。一九五○、六○年代期间来到美国的两类华人是如此截然不同,他们在美国形成了两极化的华人社群,无论从财富、学历与社会阶级来说,双方的条件都天差地远。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打住。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又出现了第三波华人移民潮。有趣的是,这些移民来自各种不同的社经群体与背景,而这一波浪潮的历史背景则是中美关系破冰,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个被边缘化的共产政体开始跌跌撞撞地转型成为带有些微资本主义味道的国家。

  尽管这三波移民潮是因为不同理由而在历史上的不同时间点出现,三批华人移民却共享着某些相同经验。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般而言华人会把他们的某些文化特色带来美国:例如,崇尚「勤勉」、「节俭」、「忠于家庭」等价值,重视教育与企业精神,而这也促使许多人能很快在美国获得成就。举例说来,许多在美华人于职场上都扮演着「少数族裔中间人」(middleman minority)的重要角色,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中居间协调。如同经济学家汤玛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所注意到的,一般而言这些少数族裔中间人在移民前就已经具有较好的学历背景,也养成了一些技术以及适切的工作态度,像是懂得勤俭创业,也愿意承担风险。有些人一开始当杂工积攒资本,接着很快就摇身一变成为商人、零售商、承包商与放贷业者。他们的小孩通常会在医药、法律、工程或金融等领域成为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

  与其他少数族裔中间人一样,海外华人通常很容易成为有钱人与专业人士,但比较困难的是在落地生根的国家成为实际掌权者。所以就像史家亚历山大.萨克斯顿(Alexander Saxton)所说的,华人在国外便会成为「不可或缺的敌人」──当地人需要但也很怕他们。回顾美国的历史,政府与业界都曾利用过华人的劳力或脑力,但却拒绝把他们当成美国同胞。上流社会的美国白人菁英与劳工阶级总是以「非我族类」的心态看待华人,需要时就开放他们移入,反之则加以排拒驱逐,无论怎样都很方便。十九世纪经济萧条期间,白人劳工曾经为了抢工作而杀害华人,并且游说政治人物通过《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到了二十世纪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强化国防而对华人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开方便之门,到头来却还是怀疑某些华人会把核武机密洩漏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经验是充满反讽的:失败者固然可悲,但成功者却也很危险,因为每当华人的表现优异超群,无论其工作是杂工、学者或生意人,这时在美国的白人社会就会出现杂音,认为他们并非做出贡献,而是带来威胁。大众媒体也用两种相互矛盾的方式描绘华人:一方面贬损其人格,另一方面则是将其妖魔化,暗示华人是可以随意剥削的次等人种,或者是该加以摧毁的敌人。这也对那些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造成认同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人不同,在自己的国家被当成异类,也觉得别人都会用更高的标准来检视、评断他们。

  在美华人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在美华人往往被当成忍气吞声的受害者,被欺负时也只是默默接受,但在这个迷思背后却是一段悠久的政治抗争史。事实上,华人自从来到美国后就开始懂得上法庭对抗种族歧视,这也为往后的民权法案奠立了稳固基础,其他少数族裔通常因此受益。但自从《排华法案》通过后,曾有整整八十年都没有大量的华人移居美国,华裔美国人的人口甚至一度缩减到只剩几万人。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通过新的法案后,才让第二、三波华人移民潮得以涌现,但也迫使这些新移民在建立政治同盟的关系时几乎像是从零开始一样。不过他们还是做到了。

  从这本书的许多故事看来,在美华人的社群始终处于某种危疑不安的状态中。自古以来,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复杂的国际政治情势,而近几十年来,则是与中、美两大世界强权的关系密切相关。中美关系好的时候,在美华人就会被当成友好关系的大使与模范公民,可以为两国的文化与经济交流扮演桥梁的角色。等到中美关系恶化,他们就会被毁谤成敌人、叛徒与间谍──不是只有美国这样看待他们,中国也一样。某位在美华人曾说,「我们就像一颗在两个大盘子之间滚来滚去的鸡蛋」,这句话深刻地描绘出此一族群的社会地位有多脆弱。

  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有些华人移民抱持着某种天真的错误概念:假使美国的情况变糟,待不下去了,他们总是可以「回中国去」,甚至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小孩也这么想。但是,也有些人在历经切身之痛之后才体悟到,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想法:韩战与文化大革命期间,都曾有某些回归中国的华人因为先前与美国的关系而遭到迫害。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族裔研究教授高木罗纳(Ronald Takaki)曾说,美国华人与其他亚裔美国人都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陌生人」。我打算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说法:历史上美国华人屡屡在太平洋两岸都被当成陌生人看待,美国人觉得他们太像中国人,中国人觉得他们太像美国人。

  一九八○年代初期当我还在读初中时,班上某位白人同学以不带恶意的直白语气问我:「如果美国与中国开战,妳会站在哪一边?」年仅十二岁的我一直都住在伊利诺州的某个大学城,别说中国了,连台湾都没去过。我还来不及回答,她就继续问我:「妳会离开这里帮中国打仗吗?或者是待在美国支持中国?」在那当下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美国华人的处境肯定悲惨无比,无论美中双方都会痛恨他们。我已经忘记自己的确切答案,只记得我含煳其辞,大概的说法就是:如果可能的话,我会试着努力促进两国之间的和平。

  这问题听来天真无邪,但却打中要害,直指如今美国华人所面对的关键问题。尽管许多在美华人都已是美国公民,家族定居美国已有数代之久,但也有晚近才移入的华人特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这个国家,以取得公民资格为目标。这两种人虽已把美国当成自己的国家,但实际上却无法摆脱种族上的差别待遇,多少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外国人。多年后,我才发现美国史上许多地位显赫的华人也都面对过这个问题,从杰出的航空学教授到美国国会席位候选人皆然。这种问题的起源是反华情结作祟,而为了让这本史书能忠实,再现美国华人的历史经验,我不得不把此一情结背后的种种心态与假设描述出来。我那位初中同学可说是「无心插柳」,但她的问题让我起心动念,最后造就了这本书。

  不过,我真正开始对美国华人的复杂历史感兴趣,是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当时我与外子迁居旧金山市湾区(Bay Area),发现当地有个非营利组织,也就是后来的「保存二次大战亚洲战史全球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Preserving the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in Asia),其创立宗旨是向世人揭发日军在太平洋战区所犯下的可怕罪行。在此之前,我认识的美国华人都是学者或者科学专家,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充满理想性的社运人士,他们的热情我只曾经在国际特赦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等机构见识过。这些美国华人与其他族裔背景的领袖们密切合作,为世界各地人权受损的被害者大声代言。我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最后引领我写下《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为中国故都南京那几十万被姦淫屠杀的中国老百姓发声。

  在受邀前往美加各地针对《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进行演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美国华人社群,先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结识了各种不同背景的华人,有十九世纪铁路工的后代、拿奖学金来美国唸书的新移民、不识字的工厂工人、顶尖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躲过日军残酷暴行的年迈倖存者,还有被白人父母收养的华人小女孩。很荣幸的,我也曾与一些引领业界或学界风潮的美国华人对谈过,像是以《蝴蝶君》(M. Butterfly)一剧获得东尼奖的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以鸡尾酒疗法帮助过成千上万爱滋病患的知名医药科学家何大一(David Ho),还有流行服饰品牌Nautica的创办人朱钦骐(David Chu)。

  很快的我就发现美国各地都有华人团体忙着举办活动,借此述说美国华人的历史与未来展望,要让美国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当时,洛杉矶奥翠国家中心(Autry Museum of Western Heritage)也正在准备一个以美国华人为主题的大型展览。某间美国华人史博物馆也即将在洛杉矶开张。二十世纪初的那几十年,华人移民要前往旧金山之前往往会被拘留在天使岛(Angel Island)上接受讯问,他们在住处墙上留下了许多诗歌作品,该市的华人社群也为此四处奔走,希望政府能够更为妥善地保存那些墙面。研究美国华人的学者也要求政府,应该让那些保存在加州圣布鲁诺(San Bruno)国家档案馆分馆的移民申请案史料开放调阅。还有,一些以华裔、亚裔美国年轻读者为诉求对象的新杂志,像是《亚裔美国人》(A)、《单眼皮》(Monolid)、《脸庞》(Face)与《翠玉》(Jade),也陆续问世,数量激增。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意味着关于美国华人的故事是如此宏大而激励人心,有待人们娓娓道出。

  刚开始我怕这个主题的范围太过庞杂,但我一心想要深入探究华人同胞的历史,此一念头始终萦绕不去。此外,有鑑于那些贬损美国华人的刻版印象长期以来流行于美国新闻界与娱乐圈,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将关于美国华人的真实历史写出来。週六早上于电视播放的卡通往往把华人描绘成暴牙留辫的夸张角色,脸上长着一对丹凤眼。小学图书馆里还收藏着许多过时的种族歧视教科书,从书里的一些图片与文字描述看来,中国人都是留着爪状的长长指甲,把腌制蜗牛当菜餚。在好莱坞电影里,华人扮演的角色不外乎是一些卑躬屈膝的马屁精、间谍或黑帮老大,女人则是洩慾的玩具或者娼妓。美国流行文化很少把华人描绘成值得仿效的角色,华人形象甚至非常不人性化,欠缺人类该具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一点让我感到忧虑不已。照社会的期待行事,是人类的倾向,因此我想应该有许多亚裔美国人用别人看待他们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结果遭遇了信心危机。而且,更糟糕的是,根据我过去对于大屠杀文献的研究,如果行凶者不把眼前的受害者当成人类来看待,那就比较有可能发生大屠杀的惨剧。想要折磨与屠杀某个族群之前,不可或缺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先以非人性化的方式去看待他们,把他们降格为东西。那些书籍、电影与电视节目就是用非人性化的方式描绘美国华人,截然不同于我所认识的华人同胞:实际上他们是如此有趣又充满复杂性,而且成就斐然。

  美国华人的经验本来就没有任何奇特之处。说到底,华人所遇到的问题与其他移民没两样,都是一些放诸四海皆准的问题:为了餬口,为了提供食物、住处与好的教育机会给孩子们,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挣扎。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为了维护珍视的价值,他们殚精竭虑。在失去故土后,刚开始来到新的国度时,任谁都不愿放弃那些在过去文化背景中养成的习惯,不愿冒险与人建立新关系—结果多年后才发现自己早已放弃了那些习惯,也不断建立新关系。

  如果说美国华人史是一个离散飘泊的旅程,对我自己来讲,写这本书也是一个旅程:因为写书让我埋首数量庞大的史料中,包括口述历史、自传、华文报纸、日记、法庭记录、移民记录等,从中我不但看出华人的种种经验,也看出我的同胞们如何成为美国实际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透过这本书我试着展现出美国华人从过去到现在的实际状况:还原他们多样化的真实面貌,将他们描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追梦人。而我对读者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忽略人种差异,试着去发掘华人共有的人性特色。

 

图书试读

第四章 金山的淘金客(节录)
 
根据知名史家修伯特.班克洛夫特(Hubert H. Bancroft)的研究指出,第一艘从广州开往旧金山的船舰是美国老鹰号(American Eagle),时间为一八四八年二月,也就是人们在萨特锯木厂发现黄金后的隔一个月,远远早于发现黄金的消息传到中国的时间点。船上有两男一女,总共三个中国人。同一年四月,据《旧金报》(San Francisco Star)报导,「有两三个『天朝子民』」(这的确是当时对于中国人的某种通称;译註:中国向来被称为「天朝」(celestial kingdom),所以中国人才会有「天朝子民」的外号)在该市找到工作。此事之所以会见报,正意味着这两三个人也许是第一批在三藩市落脚的中国人。
 
随着来到美国的华人愈来愈多(根据某个统计数字显示,一八四九年有三百二十五位华人抵达加州,然后在一八五○年则为四百五十人,不过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很快就前往乡间的採矿区工作),在旧金山居留的华人开始聚集在沙加缅度街(Sacramento Street)与杜邦街(Dupont Street),而且这个区域很快就逐渐扩充为十个街区,区域的最外围包括加州街、杰克森街(Jackson Street)、史塔克顿街(Stockton Street)、卡尼街(Kearney)与太平洋街(Pacific Street)。这个一度被称为「小中国」、「小广州」或「中国区」(Chinese quarter)的华人区最后演变成我们现在所谓的旧金山中国城(Chinatown)。这个地方和旧金山市其他区域没两样,变得愈来愈拥挤,原本布满一间间小棚屋,后来发展出建物栉比鳞次的都市景观。有些华人就地取材,自己搭建出简陋小木屋,也有人的建材是从香港运来的树木枝干,加工后才组装在一起。华人在小屋里营造出类似于旧家的氛围,除了砖炉之外,烟囱搭建在靠窗的地方或阳台上,若不是以砖头砌成,就是在铁皮箱中填土,变成可以排烟的克难烟囱。他们称旧金山为「大埠」,意即大城市。

用户评价

评分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厚重感和史诗般的叙事张力。我一直对移民历史,特别是那些在异国他乡开辟新天地、书写自己命运的群体,抱有强烈的探索欲。这本书所涵盖的整整一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从十九世纪华人移民的初步涉足,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足以让我期待一场跨越世纪的深度探索。我特别想深入了解的是,早期的华人移民是如何在十九世纪,怀揣着对“金山”的美好憧憬,踏上漫漫征程,跨越茫茫太平洋来到美国?当他们抵达这片新大陆后,最初面临的是怎样的生存现实?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冲突、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更为严峻的社会歧视,这些都构成了他们早期生活图景的基调。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他们所从事的那些最基础、却又对美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劳动,比如参与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在矿井中挥洒汗水、经营洗衣店和餐馆等。这些平凡的岗位,却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立足,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坚实基石。副标题“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则暗示着,这不仅仅是一部静态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充满动态、跌宕起伏、饱含情感的族群奋斗史。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华人移民在面对政治迫害、经济剥削和社会排斥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智慧以及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争取到了在美国社会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评分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我一直对那些跨越时空、展现群体命运的宏大叙事有着天然的偏爱,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阅读期待。它所覆盖的一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从十九世纪华人移民初抵美国,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初,这足以容纳一个民族在美国土地上经历的无数变迁与奋斗。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代,第一批华人移民是如何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远赴重洋的?他们在美国的土地上,最初面临的是怎样的生存困境?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更为严峻的社会歧视,这些都构成了他们早期生活图景的重要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他们在各个领域所付出的努力,比如修建铁路、采矿、务农,以及在洗衣店、餐馆等服务业中默默耕耘的身影。这些平凡的劳动,却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立足,并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副标题“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整个族群的集体奋斗精神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历史文献,而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能够展现出华人移民在面对政治迫害、经济剥削和社会排斥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智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争取到了在美国社会的一席之地。

评分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当我的目光落在书名上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一直对移民历史,特别是那些在异国他乡扎根、奋斗并最终留下深刻印记的群体充满着探究的兴趣。这本书横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维度,从十九世纪的华人初涉美国,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宏大的叙事范畴。我最渴望了解的是,早期的华人移民是如何怀揣着对“金山”的憧憬,踏上横跨太平洋的漫漫征程?抵达美国后,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以及无处不在的歧视,构成了他们早期生活的主旋律。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他们所从事的那些艰辛而重要的劳动,例如参与修建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在矿井中挥洒汗水、经营洗衣店和餐馆等。这些平凡的岗位,却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立足,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基石。更让我期待的是,“史诗”二字所蕴含的,是关于一个族群的集体命运和不屈奋斗。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华人社群是如何在逆境中形成并发展壮大的,唐人街如何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生存的庇护所。我也非常好奇,在面对诸如排华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压迫时,华人移民是如何展现出非凡的韧性和抗争精神的?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一步步争取到在美国社会应有的权利和尊严的?

评分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能忽视那些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群体。而华人移民,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份子。从十九世纪中期大规模的移民潮,到二十一世纪初华人社区的成熟与多元,这本书所涵盖的正是那一百五十年的风雨历程。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年代,华人移民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根深蒂固的歧视,在美国社会艰难立足的?书中是否会生动地描绘他们所从事的那些最基础、却又最关键的行业,比如建造连接东西海岸的铁路、在矿井中挥洒汗水、经营洗衣店和中餐馆?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还原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那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他们是如何维系着自己的家庭、社区和文化传统的?“史诗”二字,则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事实的罗列,而是蕴含着更加宏大的叙事,可能包含着不屈的抗争、英雄的牺牲,以及最终的民族崛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华人移民在面对政治迫害、经济剥削和社会排斥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智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争取到了在美国社会的一席之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人移民如何从最初的“他者”,逐渐成为美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美国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评分

捧读《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我仿佛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时间轴,从十九世纪的华人移民潮,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纪初,这跨越一百五十年的时间,足以容纳无数的变迁与故事。我最想了解的是,第一批华人移民是如何怀揣着对“金山”的向往,踏上远渡重洋的征途?在陌生的土地上,他们最初面临的是怎样的生存困境?语言不通、文化隔阂、极端的工作条件,以及更为严重的歧视和排斥,这些都构成了他们早期的生活基调。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他们在各个行业中的辛勤付出,比如修建铁路、采矿、农业以及在洗衣店和餐馆等服务业中的默默耕耘。这些平凡的劳动,却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立足的基石。更让我着迷的是,“史诗”二字所暗示的,并非只是个人的奋斗,而是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和奋斗历程。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华人社群是如何在这种极端压力下形成的,唐人街如何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和庇护所。我也非常期待了解,在面对诸如排华法案等法律的严酷打压时,华人移民是如何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抗争精神的?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争取到应有的权利和尊严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华人移民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如何在异国他乡,在重重困难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的感人故事。

评分

手捧着《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书名本身就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分量,从十九世纪的初来乍到,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地位稳固,这漫长的跨越,足以容纳无数波澜壮阔的故事。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勾勒出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怀揣着对新大陆的憧憬,踏上远渡重洋的征程?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以及显而易见的歧视,他们又是如何艰难地生存下来?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他们从事的那些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比如修建铁路、采矿、洗衣店和餐馆等?这些工作虽然平凡,却是当时华人维系生计,甚至是中国人能够在美国立足的基石。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庭生活,他们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奋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了解这些华人社群是如何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唐人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聚集区,更是文化、情感和经济的纽带。书中是否会描绘唐人街的日常生活,那些传统的节日习俗,那些互助的机制,以及华人社群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凝聚力?“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个副标题,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个体生存,更包含了整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和奋斗历程,充满了史诗般的力量和悲壮。

评分

当我看到《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本书时,我的阅读兴趣瞬间被点燃了。我一直对那些跨越时空、展现群体命运的宏大叙事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它承诺讲述一个半世纪的华人历史,从十九世纪的移民潮涌,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定居与发展,这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变数的时间跨度。我特别想知道,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当第一批华人移民踏上美国土地时,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怎样的?他们怀揣着怎样的期望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现实挑战?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在陌生的文化中适应,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被边缘化的状态下,努力构建自己的社群和身份认同?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地探讨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事件和政策,例如淘金热、铁路建设、排华法案等,以及这些事件对华人移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副标题“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整个族群的集体奋斗精神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历史文献,而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能够展现出华人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从默默无闻到逐渐被看见,从备受歧视到争取平等的漫长而艰辛的斗争。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华人移民的价值,以及他们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分

当我在书店无意中翻开《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本书时,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期待。我一直对移民历史,特别是那些在异国他乡扎根、奋斗并最终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群体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承诺了跨越一个半世纪的宏大叙事,涵盖了华人从漂洋过海到落地生根,再到融入美国社会、甚至影响美国历史的整个过程。我期待着能够看到那个时代华人的生活图景,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希望与失落。我想要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无处不在的歧视,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社群,维系着血脉亲情和民族文化。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淘金热中挥洒汗水的先辈,那些在铁路建设工地上用生命铺就文明大道的建设者,那些在唐人街里默默经营、维系生计的小商贩?我更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激烈的抗争和不屈的抗争,是否会有那些为了争取平等权利、为了子女的未来而奔走呼号的先驱?这本书的副标题“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更是将这份期待推向了高潮,史诗往往意味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充满英雄主义的色彩,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光辉。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坚韧,能够点燃我内心的共鸣,让我深刻理解“史诗”二字的重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华人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以及他们为这个国家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分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个书名,立刻在我心中点燃了对历史的探求之火。我对移民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异国他乡开辟新天地的群体。这本书横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尺度,从十九世纪的华人初涉美国,一直讲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叙事范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并呈现这个漫长过程中,华人移民所经历的巨大变迁的。他们最初是怀揣着怎样的梦想来到美国?是“淘金梦”还是为了逃避战乱?当他们抵达美国后,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所遭受的困境,包括但不限于排华法案等法律的压迫,以及社会上的普遍歧视和偏见。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华人移民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他们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网络、社区组织,并努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展现出华人移民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在商业、学术、艺术还是政治方面,他们的贡献是否足以构成一部“史诗”?“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蕴含的宏大叙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能够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和事件,展现出华人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被边缘化到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这本书时,我的思绪立刻被吸引了。书名本身就预示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横跨一百五十年的时间维度,从十九世纪华人移民的首次大规模涌入,一直讲述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我对于移民群体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在异国他乡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落地生根的群体,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非常想知道,在十九世纪中期,当第一批华人移民踏上美国的土地时,他们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和期望?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最初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极端的工作条件,以及更重要的,源源不断的歧视和排斥,这些都构成了他们早期生活的主旋律。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他们所从事的那些艰苦而重要的劳动,例如参与修建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在矿井中挥洒汗水、经营洗衣店和餐馆等。这些平凡的岗位,却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立足,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基石。副标题“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整个族群的集体奋斗精神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刻地展现出华人移民在面对政治迫害、经济剥削和社会排斥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智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争取到了在美国社会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