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冷战
  • 香港历史
  • 英美关系
  • 国际关系
  • 政治史
  • 外交史
  • 20世纪史
  • 英国史
  • 美国史
  • 殖民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9年后,中国没有要求取回香港,香港经济转型成功,由此看来香港似乎很安稳,但在大英帝国版图内的香港实际上却十分脆弱,这既因为中国的威胁,也由于大英帝国的没落和美国在冷战时期的需求。其脆弱性在鲜少人听闻的「1957年问题」中达到顶点,1957年时英国在香港地位很不确定,其严重程度超过1949年前的任何时期。

  这项学术研究把香港放在亚洲冷战大格局下英美关系的中心。现有的研究多半孤立地处理英国和美国的政策,本书则不一样,它探讨英美政策不断变化的互动──这两个盟友如何看待、应对和试图影响彼此的政策和行动。对于香港在围堵中国的参与,此书也提出重要的新解释。麦志坤博士认为,英国人担心可能遭中国报复,因此坚持香港的角色当尽量不要太显眼,而且是非对抗性质,美国人也接受英国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华盛顿的高层决策者评估香港的重要性时,不是只看香港本身,而是着眼于英美关系这个背景──香港被视为讨价还价的筹码,用来争取英国支持美国在亚洲其他地方的政策。

  麦志坤博士利用多种英国和美国档案和中文资料,探讨英美政府如何就香港在冷战中的作用互相讨论、争辩和龃龉,并揭示英美同盟的动态变化,以及细小盟国在全球冲突中的两难处境。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星辰彼端的咏叹: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社会变迁与艺术思潮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 出版信息: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信息] 导言:黄昏下的帝国之光 本书深入剖析了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约1870年至1901年)英国社会在剧烈转型时期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及其对艺术、哲学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大英帝国达到了其权力的巅峰,科学与工业的成就似乎预示着永恒的进步;另一方面,内在的焦虑、对道德衰败的恐惧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如同暗流般涌动。本书将聚焦于这种“黄昏”情结,探讨英国精英阶层、中产阶级和新兴工人阶级如何通过文化实践,来理解、抵抗或重新定义他们所处的时代变局。我们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着重于文化领域内部的张力与和解。 第一部分:工业化、都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分裂 第一章:蒸汽与阴影:城市空间的重塑与心理地理学 本章考察了十九世纪末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中心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特征。重点分析了社会阶层在地理上的隔离如何固化,以及新兴的“贫民窟”景象对主流中产阶级道德观的冲击。我们引入了早期“都市观察家”的记录,如查尔斯·布斯(Charles Booth)的调查报告,用以揭示被光鲜外表掩盖下的社会病灶。同时,探讨了都市的匿名性如何催生新的个体心理状态,并影响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模式。 第二章:科学的边界与信仰的黄昏 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是达尔文主义持续发酵、科学理性与传统基督教信仰激烈冲突的阶段。本章细致梳理了进化论、地质学新发现对传统创世论的挑战,以及“现代主义怀疑论”的萌芽。我们考察了这种知识上的动摇如何体现在知识分子对“意义”的追寻中,特别是在叔本华和尼采思想开始传入英国时,引发了哲学界和神学界的深刻反思。 第三章:性别角色的再定义与“新女性”的诞生 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对传统的性别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章探讨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群体(“新女性”)对职业、婚姻和身体自主权的要求。从萨拉·伯恩哈特在剧院中的影响力,到对女性参政权的初步诉求,再到对“堕落女性”刻板印象的再审视,我们分析了社会规范的松动如何为二十世纪的性别政治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审美转向:从古典主义到颓废与象征 第四章:对平庸的抵抗:审美运动的兴起与核心理念 审美运动(Aestheticism)并非仅仅是装饰艺术的复兴,更是对功利主义和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激烈反叛。本章深入探讨了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生活即艺术”的核心哲学,以及其“为美而美”(Art for Art's Sake)口号背后的社会动因——即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寻求纯粹的、非功利的美学体验。重点分析了对古典主义、异国情调和感官愉悦的推崇如何成为一种反抗姿态。 第五章:颓废派的肖像:道德的边缘与艺术的探索 奥斯卡·王尔德是毋庸置疑的中心人物,但本章将拓宽视野,考察以厄内斯特·道森、弗农·李等为代表的更广泛的颓废派群体。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精致的语言和对“病态之美”的迷恋,来质疑维多利亚时代根深蒂固的道德教条。重点考察了该思潮在文学(如《道连·格雷的画像》的早期影响)、诗歌和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对这种“堕落”的强烈反应。 第六章:象征的迷宫:从布莱克到晚期浪漫主义的回响 尽管进入了现代的门槛,晚期维多利亚的艺术家们并未完全抛弃浪漫主义的遗产。本章追溯了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思想在世纪末的“再发现”,以及它如何与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交汇。探讨了W.B.叶芝(W.B. Yeats)早期诗歌中对凯尔特神话、神秘主义和象征意象的运用,展示了艺术家如何试图通过暗示和象征来捕捉那些无法被科学语言描述的、潜意识中的真理。 第三部分:物质文化与艺术媒介的创新 第七章:工艺美术运动的乌托邦:拒绝机器,重塑日常 本章聚焦于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及其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激进的社会批判——对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抵制,以及对“诚实劳动”和美学融入日常生活的向往。详细考察了莫里斯的纺织品设计、家具制作和书籍装帧,分析了其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如何与工业现实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八章:新艺术(Art Nouveau)在英国的本土化与传播 Art Nouveau作为一种跨国界的风格,在英国展现出其独特的面貌。本章对比了欧洲大陆的华丽风格与英国的“葵花派”(Sunflower Style)及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清瘦几何美学。分析了玻璃、金属工艺和平面设计领域的新技术如何被用于创造流动的、有机形态的视觉语言,旨在将艺术从博物馆带入生活空间。 第九章:摄影的崛起与图像的权力 摄影技术在此时期日臻成熟,它既是科学记录的工具,也是新的艺术媒介。本章探讨了摄影在记录社会现实(如街景和贫困)方面的作用,以及“唯美主义摄影”(Pictorialism)如何试图将照片提升到绘画的地位。分析了这种新图像技术如何挑战了传统肖像画的权威,并开始重塑公众对“真实”的认知。 结论:通往二十世纪的门廊 《星辰彼端的咏叹》总结道,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并非一个僵化的、充满道德教条的时代终结,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深刻焦虑的“前现代”过渡期。社会在剧变中挣扎,精英们在传统与进步、理性与感性之间摇摆。艺术思潮的激进转向,正是对帝国黄昏时分复杂心境的最真实的写照,它们共同为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爆发奠定了复杂而坚实的基础。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志坤(Chi-Kwan Mark)


  香港大学历史系毕业,英国牛津大学现代史博士。目前任教于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研究兴趣包括:香港史、中英关系、冷战史。近着有The Everyday Cold War: Britain and China, 1950-1972 及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945,并在Diplomatic History、Modern Asian Studies、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个书名,犹如一个精心设计的磁场,瞬间吸引了我对那个时代香港历史的全部注意力。它精准地将“冷战”这个宏观的历史背景、“香港”这个特殊的地理和政治实体,以及“英美关系”这个核心的互动维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1949-1957年,这段时间恰好是冷战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朝鲜战争的炮火肆虐,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对抗如火如荼。香港,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对外窗口,同时又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战略地位和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波诡云谲的国际较量中,英美两国是如何定位香港的?他们之间在制定对港政策时,是否存在着协调一致的步调,还是存在着微妙的分歧和博弈?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两国在经济援助、贸易往来、安全防范、情报活动等方面,是如何在香港这个舞台上展开互动的?我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英美两国决策者们如何在地缘政治的棋局中,运筹帷幄,如何通过香港来影响亚洲格局,同时又如何应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压力。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我将能够获得关于那个时代香港历史的深度洞察,以及对英美两国复杂关系的全新认识。

评分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个书名,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即将踏入一段复杂而迷人的历史旅程时,为我指明了方向。首先,“冷战”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立刻勾勒出那个时期全球范围内紧张对峙的政治格局,以及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紧接着,“香港”这个名字,则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一个特殊的地理坐标,一个在冷战夹缝中顽强生存并发展的城市。而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英美关系”的出现,它明确了本书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在那个时期,作为西方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在处理香港问题时所进行的互动、协调与可能的博弈。1949-1957年,这一跨度恰好覆盖了冷战初期的关键阶段,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全球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揭示,在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英美两国是如何就香港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安全防范等议题进行沟通和决策的?他们之间的合作是源于共同的战略利益,还是存在着各自的考量和盘算?这本书的题目让我预见到,我将能够从一个全新的高度,理解香港在这个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在英美两国的影响和博弈中,书写自己的历史。

评分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个书名,仿佛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一段模糊而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求知欲。它清晰地指出了研究的核心:冷战背景下,英美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的互动。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immediately被这个题目所吸引。1949-1957这段时间,是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冷战格局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香港,作为亚洲的“自由港”,同时又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所处的地位无疑是极其特殊且敏感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场全球性的意识形态较量中,英国和美国这两个盟友,在香港问题上是如何协调各自的利益和政策的?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微妙的博弈和分歧?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英美两国在经济援助、政治影响、安全防范等方面,是如何通过香港这个窗口,来对抗共产主义的渗透,同时又维护自身的战略地位?我期待能够了解到,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香港的官员、商人以及普通民众,是如何在英美两国的影响下,努力维持自身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并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寻找生存之道。这个书名本身就承诺了一种深度和广度,让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更是一次对历史复杂性、国家关系以及地缘政治动态的深入剖析,是对那个时代香港命运交织之处的精彩梳理,其信息量之大,让我望而生畏,又充满向往。

评分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个书名,就像一张古老而精美的藏宝图,立即激发了我探索那个时期香港历史的浓厚兴趣。它清晰地描绘了研究的核心要素:一个动荡不安的“冷战”时代,一个充满魅力的“香港”,以及贯穿其中的“英美关系”。1949-1957年,这段时间恰恰是全球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的爆发,冷战的阵营划分日益明显,这一切都对身处前沿的香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最想知道的是,在这场意识形态的较量中,作为西方世界的核心力量,英国和美国在香港问题上是如何协同作战,或者又存在着怎样的分歧?他们是如何利用香港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同时又如何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影响力?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英美两国政策的交织影响下,香港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是如何演变的?我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英美两国决策者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通过香港这个独特的空间,来展开复杂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又是如何塑造了香港的独特命运。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我将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个时代香港的历史,不仅是其自身的演变,更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一次生动缩影。

评分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个书名,在我眼中,是一张充满诱惑的历史地图,它精准地标示出了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关键节点和核心力量。首先,“冷战”这个词,立刻勾勒出了一个紧张、对峙、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宏大背景,它暗示着本书将深入探讨全球性的意识形态斗争如何渗透到香港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其次,“香港”作为叙事的主体,其独特的殖民地身份和地理位置,使其在冷战时期扮演了极为复杂的角色,既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桥头堡,又是中国大陆的近邻,这种双重属性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而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英美关系”的明确提出,这表明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香港的内部运作,而是要深入剖析当时世界最重要的两个西方大国——英国和美国——在处理香港问题时的互动、分歧与合作。1949-1957年的时间跨度,正值冷战初期,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全球格局剧变,这无疑是香港命运的关键时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英美两国在香港的战略定位、经济政策、安全考量等方面,是否存在着不同的考量和博弈?他们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对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并影响着香港的未来走向?这本书的题目预示着,我将能够深入了解,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香港如何成为英美两国微妙政治博弈的舞台,又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评分

初翻开《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精准而富有深意的书名。一个“冷战”便足以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紧张氛围,而“香港”则代表了一个独特的地域和历史坐标。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英美关系”的加入,这提示我,这本书不仅仅聚焦于香港本身,更将视野投向了塑造香港命运的外部力量,特别是当时两个最重要的西方大国之间的互动。1949-1957年的时间跨度,正是冷战格局初步形成并迅速升温的时期,新中国成立的巨大变化,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分裂,都给远离大陆但又近在咫尺的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关键时期,英美两国在对华政策上是否存在分歧?他们又是如何通过香港这个平台来展开角力或合作的?比如,在经济封锁、反共宣传、人才引进等方面,两国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对香港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制定对港政策时,是更多地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还是对中国大陆的崛起抱有某种戒备或期望?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段模糊历史时期的求知欲,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复杂的历史图景。

评分

单单是《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样一个标题,就足以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感到无比兴奋。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冷战时期香港最核心的几个关键要素,并将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首先,“冷战”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无疑是理解一切的关键。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个时期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对峙,以及由此对香港这个地处东西方夹缝中的城市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紧接着,“香港”这个鲜活的地理和政治实体,则将叙事拉回到了一个具体的空间,让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弹丸之地,如何上演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而最令我着迷的是“英美关系”的引入,它揭示了这本书的独特视角——不是简单地描绘香港的独立发展,而是要审视在当时最重要的西方盟友之间,围绕香港问题所展开的复杂互动。1949-1957这个时间段,恰好是冷战初期,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这无疑是香港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迫切地想知道,英美两国在面对新中国崛起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局面时,对香港的定位究竟有何异同?他们是如何在战略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实际操作层面进行博弈和协调的?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未知历史迷宫的大门,让我充满期待地想要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去理解香港如何在英美两国的目光下,以及在冷战的阴影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评分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个书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研究的浩瀚星空中,瞬间点燃了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探索热情。它精准地定位了研究的核心——冷战背景下的香港,并特别强调了英美两国在该问题上的互动。1949-1957年,这是冷战初期,新中国诞生,朝鲜战争硝烟弥漫,全球意识形态的鸿沟日益加深的关键八年。香港,作为一块特殊的殖民地,地处东西方势力交汇的前沿,其命运无疑与冷战的走向紧密相连。我深切地好奇,英国作为香港的宗主国,与彼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如何管理、利用,甚至是在塑造香港的未来方面,是步调一致,还是暗流涌动?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在面对新中国崛起和共产主义浪潮的冲击时,英美两国在香港的经济政策、安全战略、外交策略上,是否存在着微妙的张力与妥协?我期待着能够从这本书中,窥见英美两国决策者们在那个复杂时代,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通过香港这个独特的平台,来推进各自的全球战略,又如何影响着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稳定到经济发展,再到民众的生活。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我将能够获得对这段历史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香港,更是关于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一次精彩回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浓厚兴趣。作为一个对历史,尤其是二战后全球格局演变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香港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它在冷战中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书名中的“英美关系”更是点睛之笔,英美作为冷战时期最重要的两个西方盟友,他们在香港问题上的立场、博弈和合作,无疑是理解那个时期香港地位的关键。1949-1957这个时间段,恰好是冷战初期,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全球意识形态对立加剧,香港作为中国大陆的“窗口”,同时又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所面临的压力和机遇可想而知。我想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在意识形态的夹缝中,英国是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与美国进行协调的?他们对于中国大陆的政策变化,又如何在香港的行政、经济、社会层面留下深刻印记?我期待能够了解到,在这个特殊时期,香港的居民,无论本土还是外来,是如何在英美两国的影响下,经历着身份认同的重塑和生活的变迁。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承诺了一种深度和广度,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史料汇编,更是一次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解读,是对那个时代国际关系以及香港命运交织之处的精彩梳理。尤其“冷战”二字,总会联想到那种紧张、对峙、充满不确定性的氛围,而“香港”则自带一种繁华、神秘、充满活力的光环,将二者结合,必定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评分

《冷战与香港:英美关系 1949-1957》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罗盘,准确地指引了我对那个时代香港历史最核心的几个维度进行探索。首先,“冷战”二字,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全球性的意识形态对抗,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紧张。香港,作为一个地处共产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世界交界之处的特殊城市,它的命运无疑与冷战的走向息息相关。其次,“香港”自身,作为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氛围,使得它在冷战时期扮演着极其微妙的角色。而“英美关系”,则将叙事的焦点进一步聚焦,让我意识到,本书将不仅仅是描述香港在冷战中的地位,而是要深入探讨,在当时如日中天的英美盟友之间,关于如何处理香港问题,是否存在着微妙的张力、合作抑或是博弈。1949-1957年这个时间段,意味着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朝鲜战争的激战,以及冷战格局的初步确立,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疑会对香港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在这一系列动荡的背景下,英国作为宗主国,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处理香港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上,是如何进行协调、妥协,甚至是暗中较量的。我想了解,香港在英美两国战略博弈中,究竟是一个棋子,还是一个能够自我博弈的区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