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年少轻狂的革命马克思,还是颠沛流离的晚年马克思,
缺了任何一个,你对他的认识就不够完整!
★ 德国亚马逊读者五颗星评价
☆ 马克思 200 週年诞辰最另类的传记 社会学家、作家
李明璁 udn转角国际专栏作者
黄哲翰 独立评论@天下「德意志思考」专栏作者
蔡庆桦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万毓泽 联名推荐
-------------------------------------------------------------------------------------------------------
世人对他的印象,似乎就只停留在 1848 年春天,
起草《共产主义宣言》时那个年轻气盛的他。
然而,直至 1883 年离世,中间漫长的 35 年,可以大大的改变一个人。
这个狂放不羁的行动青年,
终究变成了一个贫病交迫、消沉遁世的孤独老人。
当所有的激情都退却,一代思想巨匠,也将迎向生命的尽头。
-------------------------------------------------------------------------------------------------------
◆ 剃掉胡子后,一个你不认识的马克思 1882 年 2月 18 日,马克思为了健康因素决定前往阿尔及尔。历经 2 个月的短暂停留,4 月 23 日,在此行结束之际,他要求理发师修剪他的招牌胡子,并在剃胡前拍下他生前最后一张具象征性的纪念相片。11 个月后,1883 年 3 月 14 日,他在伦敦溘然长逝。
回顾马克思的过往,他有一位开明的犹太人父亲,早年的他在柏林和波昂度过狂野的学生时代,也创作极具野心的作品和诗歌,但却在革命的狂热年代踩了剎车,更坠入颠沛流离的穷困生活。直到晚年,愤世嫉俗的他厌倦政治斗争,为妻子的离世感到悲痛莫名;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生活和作品也没有崭新变化,唯有小女儿能不能过得幸福,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虽然马克思在逝世前 11 个月才展开北非之旅,但这趟旅程被后人视为是马克思的人生转捩点。相较年轻时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践共产主义理想而到处奔波,晚年的他不再雄心壮志,而是开始重视当下的家庭生活。
《剃掉胡子的马克思》分别以马克思早期的经历,及他前往阿尔及利亚后的生活,交错刻划马克思的一生。透过「旅行」与「传记」两条不同时间轴的交织,呈现马克思鲜为人知的晚年经历,使读者理解他的处境之时,也窥看藏在他心中的矛盾灵魂。他对这个世界的最终思索,一些待解而未解的问题,甚至是来不及说出口的想法,全都在这本书中尽数呈现。
要了解人生最后阶段的马克思心中所想为何,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一同踏上这趟自我放逐的北非之旅,看他如何寻得人生最后的救赎。
◆ 迎向 200 週年,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 本书中有个巧妙安排:在旅行的章节,全都以「他」来指称故事主角,刻意不提马克思的名讳。而传记的章节,才恢复对马克思的称唿跟讨论。作者如此安排,其实跟马克思离世前剃掉胡子的举动,有很深的关联。
自十九世纪开始,留不留胡子,逐渐成为反抗王权、强化民族主义的象征。当时反政府的各类知识分子,没有一个是不留胡子的。马克思一脸引人注目的茂密胡须,除了有强烈反抗体制的意味,也跟他能言善道、好辩成瘾的个性一同成为他的註册标志。然而,随着写出《共产主义宣言》后带来的庞大名气,外人跟后世的我们似乎只认识他的思想,也只谈论他的理论,就像我们也只看见那圈浓密的胡子般。甚至马克思自己,似乎也被这圈形象给綑绑住了:他戮力追求革命事业、批判异己,却让一家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也是为何,在离世前选择剃掉胡子,对马克思来说有着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他决定告别那些世人强加上的形象标签。本书运用马克思与友人的书信、笔记档案,还原了这趟关键之旅,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革命家的真实想法。这也是为何作者在旅行的章节里不用马克思来称唿主角,因为他不是马克思;或者说,他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马克思,而只是一个去北非养病的老人。
在马克思迎向 200 週年诞辰的此时,看遍了他许多思想理论的你,或许也能试着忘掉他的理论,剃去你心中那圈马克思的胡子,真正地看进他的生活,他的内心,最终发现:迈向迟暮之年的马克思,其实跟你我一样平凡,只想好好享受剩下的人生、照顾身体、关心自己在乎的身边人。
也因此,他终于能不再是超越时代的思想家,不再是反抗体制的革命者,也不再是任何主义的理论象征。剃掉胡子的他,才是最真实的马克思。
-------------------------------------------------------------------------------------------------------
◆ 魅力席卷德国书市,马克思年的一大惊喜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乌韦.维茨托克一再优雅地游走于传记与叙事之间,甚至还不费吹灰之力地阐释了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成就了一部堪称艺术的杰作。」
────德国畅销书《罪行》作者,费迪南.冯.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
「从马克思在一八八二年春抱病前往阿尔及尔寻求疗养的那十週出发,乌韦.维茨托克以轻松、有趣、优雅、充满智慧且深具启发性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着作。」
────《南德日报》(Süddeutsche Zeitung)
「像乌韦.维茨托克这样,用简单的手法讲述重要的人生阶段与思想,用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脉络,更在其中穿插许多耐人寻味的日常琐事,可谓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对于读者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西德广播电台(WDR 5)
「马克思年最具原创性的文章。」
────奥地利《新闻报》(Die Presse)
「另类的马克思传记。」
────中部德国广播文化电台(MDR Kultur)
「从马克思晚年前往北非的旅程回顾他所走过的一生,乌韦.维茨托克的这部作品深深地吸引人。」
────《每日镜报》(Tagesspiegel)
「记者兼大众传播工作者乌韦.维茨托克,为卡尔.马克思的两百週年诞辰撰写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好书。」
────德意志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目录】 引言
阿尔及尔 Ⅰ:寒冷的城市
特里尔与父亲 阿尔及尔 Ⅱ:深深的忧郁
柏林与学生 阿尔及尔 Ⅲ:大拳头
巴黎与天才 阿尔及尔 Ⅳ:软禁
布鲁塞尔与理论 阿尔及尔 Ⅴ:公园里的宫殿
科隆与革命 阿尔及尔 Ⅵ:懒得说话
────间奏曲:尤里乌斯.福禄贝尔────
伦敦与苦难 阿尔及尔 Ⅶ:实验花园
伦敦与荣耀 阿尔及尔 Ⅷ:道别的艺术
结语 或:照片与胡须 谢词
註释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