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一直都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想去看(或已看过)精神科医师的人都该读一读。——
德克.威特恩伯恩╱《亦药亦毒》作者 疯癫,今日称为精神疾病。
它象征社会中的失序,代表群体中的异常。
今日我们如此恐惧疯癫的出现,
但回溯历史,它早已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继傅柯《古典时代疯狂史》以来最重要的精神医学史着作
◎当代精神医学史权威,完整梳理古今疯癫的理论与治疗
◎史诗级巨着,集结五十年来最新研究成果
◎从历史脉络检视前人说法,提供更深度的辩证思考基础
◎本书入围2016年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
◎收录172张珍贵历史插图、照片
没有人可以像史考尔一般,将精神医学史写得如此华丽,能同时吸引一般读者与学界人士,这是近二十年来最用心的一本书。——大卫・希利(David Healy)/班戈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本书从圣经时代讨论到现代医学,借镜2000年精神疾病史,将和读者一同思考:
*一个人是疯了,还是怪异?日常生活中那条线如何划定?
*「疯了」是医学问题?社会问题?抑或是时代问题?
*现代精神病患的平均寿命只减不增,医学治疗为何陷入困境?
*面对这「最痛苦的孤独」,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诊断与治疗,与其说是信任科学,不如说是信心多一些 今日我们遭遇精神疾病的困扰,通常会选择找医生拿药。但开药等同于科学方法吗?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的精神疾病病因,人类仍然是一无所知。而且许多精神药物其实不怎么有效,却成为消耗量最大的药品。
当随时代演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寿命只减不增。要如何验证医生的诊断?治疗的成效怎样追踪?因精神疾患受苦的人有其他选择吗?这些问题持续在众人心中盘桓不去,成为精神医学、药物使用等面向不断反覆思辨的命题。
本书作者提出,现代药物革新还无法真正有助于精神医学的发展。且精神科医师如果只是执着在「大脑」找寻答案,恐怕也无法突破困境。其实大众认知、人际关系等社会脉络仍是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度被扬弃的心理学,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理解,都应当纳入精神治疗与理解的一环,社会政策的转变才是让精神病院净空的良方。而我们的今日与未来部分都由过去所组成,回溯「疯癫」的历史,便是寻找答案的一种方式。
200年的精神医学史,如何治疗我们? 19世纪,随微生物的发现,以科学佐证的医学开始建立起专业地位,医师在社会上获得名声。但难以确定诊断与疗效的精神医学,则长期处于尴尬地位,只能努力与其他医学发展接轨。当19世纪末精神医学专科确立后,生物性治疗(投药、开刀)也顺理成章变为主流。不过,直到20世纪,其诊断的精确性仍备受质疑,于是美国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作为判断的基准,不但在医界受到重视,也在大众心中留下印象,更成为保险业的给付标准。
但,这200年来也不全由生物性治疗当家作主,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虽然盛行的地区有限,时间也不长,却对社会大众影响深远。只是当他们拒绝将病人标签化之后,却也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问世之际,被排拒于专业之外。到了20世纪后半,以大脑为医治对象的生物精神医学又重回主场。
2000年的精神生活史,怎样定义疯癫? 随时代变迁,在不同社会中,疯癫有不同定义,正常与疯癫的界线也非固定。疯癫早在圣经时代就有记载,当时疯癫被视为神的惩罚。古希腊时期则由体液说来解读疯癫的成因与治疗。中世纪则将疯癫看成人类堕落的结果。进入工业化时代,现代文明的堕落成为另一种解释因素。
19世纪以前,「疯癫之人」还能在原有社群里生活,但启蒙时代后,国家权威与资本理性,将疯癫隔绝于文明社会之外。当这些疯癫之人被关入专属机构,人人都开始害怕受其有形或无形(家族名声)的伤害,更担忧自己被归类于疯癫的一员。而这类以收容机构解决精神病人问题的大监禁现象,更延续了一世纪之久,及于二十世纪末及今日的你我。且为了对抗疯癫,在漫长历史中更有过无数尝试:驱魔、催眠、电击、道德疗法,甚至直到上世纪中还存在的开颅手术。
这段看似疯狂的疯癫治疗史,却说明了一件事:疯癫从来不只与大脑有关,也无法只靠大脑解决。它是社会所形塑与定义,是文明社会的一部分。人类的艺术创作、情感忧虑,有时与疯癫只有一线之隔。
为精神医学困境寻找答案 作者史考尔是精神医学史的殿堂级人物,此为其毕生研究之成果。相较于过去以欧美为主的近代精神医学史研究,史考尔将本书讨论的时间跨度往前拉到圣经时代,更将案例扩及中国、印度等欧美以外地区。他以幽默华丽的词藻,充满想像力与创意的解说,分析讨论数十年来精神医学史领域的关键问题:从古至今精神疾病与社会的关系、近代机构安置与药物使用、精神医学的现况与未来。这本2000年的疯癫文明史,将带领读者认识这段和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也意图从中为陷入困境的精神医学找到答案。
◎专业推荐 任何想去看精神科医师的人都该读一读。——德克.威特恩伯恩/小说家、剧作家
没有其他人可以把这类书写得如此华丽,同时吸引一般读者与学界人士。近二十年来最用心的一本书。——大卫・希利(David Healy)/班戈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一部了不起的着作,充满了安德鲁・史考的热情与博学,文笔迷人又美丽。——西尔维雅.娜萨(Sylvia Nasar)/《美丽境界》的作者
引人入胜、学识渊博又极度发人深省⋯⋯推荐给任何一位对于这个「最孤单的痛苦」有兴趣的人。——查尔斯・罗森伯(Charles Rosenberg)/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
让读者深深着迷⋯⋯由该领域大师所写的引人注目的着作。——威廉・拜努(William Bynum)/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荣誉教授
史诗级的学术着作⋯⋯极富同情心又切中要点。——伊兰・修华特(Elaine Showalter)/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