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霸权的光和影── 「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

欧洲霸权的光和影── 「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ふくい のりひこ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近代史
  • 霸权
  • 国际关系
  • 政治史
  • 文化史
  • 旧秩序
  • 近代化
  • 欧洲文明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大航海时代到欧盟的成立──
  以长期跨距,全面俯瞰欧洲霸权勃兴与衰退的四百年,

  欧洲称霸世界的主因──民族国家/产业文明
  以这两条线索为主轴,探索欧洲如何席卷近代世界!

  令亚洲望尘莫及的欧亚大陆最西部的国家们,如何席卷世界,在现代扩散其影响?最终,近代欧洲霸权又是如何崩坏?一战结束前的近代欧洲史,是一部欧洲称霸世界的故事。然而,人类无论哪个时代的历史都有光明与黑暗的一面。

  十九世纪的欧洲不只确立了科学技术、经济繁荣、国民政治权力的提升,同时潜藏着殖民地统治、移民差别待遇、劳工阶级问题等不安。传统的近代史只强调欧洲的进步与理性,却未能公平对待欧洲殖民侵略的历史真相。因此,本书指出欧洲霸权的成因及其影响,剖析民族国家的形成、产业文明的发展,乃是霸权兴衰的双面刃──它促成欧洲影响力扩及全球,最终却也导致世界局势重新洗牌,领导地位由美国取代。

  ■採用「年鑑学派」的史学观,打破传统历史认知,
  「产业革命」与「民族国家」非十九世界突然出现的潮流!

  本书作者福井宪彦为日本研究年「鑑学派史学」的第一人。为了究明长期、隐而不显的历史线索,将欧洲称霸世界的时代视为「漫长的十九世纪」,并将论述的时间轴从十五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谈起,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战结束为止,分析让亚洲望尘莫及的欧洲四百多年来从强大到衰弱、解体、再重组的变化因由。

  十八世纪的欧洲,由开明专制的君主与信仰理性的知识分子们,率先开始了由上而下的「近代化」。进入十九世纪后,相继发生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掀起了大西洋周边的连锁革命浪潮,「民族国家」的雏形逐渐浮现。「产业文明」与「民族国家」并非十九世纪专属的发展,而是贯穿欧洲四百年历史的主线。

  ■重新质问近代史上关键的概念──
  何谓「民族主义」、「近代」、「产业革命」、「帝国主义」?

  现今习以为常的「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究竟有什么涵义?「Na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解释?「Nation」是包含国家、国民、民族三种意义的词汇,至十八世纪末才产生,并且在经过一世纪之后,「民族主义」的样貌已和初期大不相同。

  「近代」(Modern)并不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对欧洲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来说,意义也不尽相同,因此本书对「近代欧洲」採用「漫长的十九世纪」的观念,将十八世纪后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设定为「近代欧洲」的时间范围。另外,作者认为,「Industrial revolution」也应该称为「产业」而非「工业」革命,因为不只包含工业的生产现场发生革命,连消费、流通、劳动与生活的各种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这样的变化,绝不只是工业短期进步的现象。

  ■产业革命与民族国家产生的战争模式──「总体战」,
  使欧洲结束了「美好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丧失了霸权。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这段时间,在欧洲往往被称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然而,这其实是在经历过彷彿恶梦般的一战后,后人回顾那段时光,所赋予的感想。

  经过产业革命后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的欧洲,在战争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动员所有生产技术,并研发出新的战术(壕沟战)与武器(机关枪),使战争进入长期化,进而必须投注全国之力与人员。因此,使战争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总体战」体制就此诞生。

  产业文明与民族主义经由战争成为一把双面刃,在经历过丧失超过一千万生命、使欧陆化为焦土的一战后,欧洲的霸权逐渐凋零,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崛起。

  ■经历两次大战后的欧洲,世界霸权的地位由美国所取代,
  今日的欧盟该如何超越过去民族国家的界限、共同解决来自世界的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间的秩序面临崩解与重整,欧洲为了经济上的合作,从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开始、经欧洲共同体(EC)后形成欧盟(EU),如今堪称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

  然而,欧洲目前待处理的课题仍堆积如山,随着英国脱欧、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难民潮的涌入、恐怖攻击、全球的环境议题,欧洲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不是民族国家所能应付,而需要超越国家组织之间的合作,才能记取历史的教训,摆脱民族国家旧秩序的束缚,共同面对来自内部与世界的挑战。

  ■欧洲成为世界霸主之路的光彩与背后伴随的阴影。

  在产业革命、科学发展、国民权力提升的理性、进步一面的背后,也交织着对劳动者的榨取、奴隶的苛使及殖民地侵略等等文明的阴影。看似富裕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美好年代」,内部其实已潜藏着让霸权衰落的种子。

  ◎政治与文化
  经过法国大革命与拿破崙帝国的统治之后,布尔乔亚成为欧洲新崛起的统治阶级,他们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取代贵族,变成政治的支配者。

  ◎都市与农村
  近代欧洲的特征之一,便是工业化过程造成的都市发展,大量人口朝向都市集中。以往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社会结构面临崩解。

  ◎金融资本与大企业的兴起
  相较于产业革命初期,十九世纪后半随着经济规模增加,银行与企业开始具有庞大影响力,出现了大型「财团」。

  ◎富裕阶层与劳动阶层
  在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十九世纪,以欧洲各地的都市为舞台,各式社会运动也随之兴起,要求政治上的平等权。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

  ◎科学的进步与「科学信仰」
  从十九世纪开始,人类的科学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不断重复着「典范转移」的过程,然而,也出现了将自己的主张以科学之名加以包装的「科学信仰」。

  ====================
  ■《欧洲霸权的光和影》能够带给台湾读者什么启示?

  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光,成就了欧洲霸权;影,则把欧洲拖入总体战的深渊。
  『民族主义』是双面刃,它对主体身分逐渐觉醒并高涨的台湾,又有哪些启发呢?

  本书的启示是:
  东亚大陆,包括台湾在内,本身就置身于工业革命、民族主义这两大「近现代」框架内。两岸在「民族主义」上的认知出现裂痕并开始角力,故欧洲霸权故事的光与影,实在值得当下的东亚加以借鑑。

  ====================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欧洲霸权的光和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週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14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本书系由21卷构成,陆续出版中――

  01《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
  克服多次的灭绝后,「人类」兴起、扩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02《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伟大皇帝的帝国为何一代就破灭?重新探讨希腊中心的希腊化时代观。
  作者:森古公俊(帝京大学教授)

  03《斯基泰和匈奴.游牧的文明》
  在骏马奔驰的草原上──探索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笔下骑马游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创价大学教授)

  04《通商国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却在布匿战争被罗马埋葬的海上帝国。
  作者:栗田伸子(东京学艺大学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学学术研究员)

  05《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
  从都市国家发展成大帝国,后因一神教的诞生而转变的古代社会大剧。
  作者:本村凌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06《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
  「唐」是汉民族的王朝吗?粟特人的足迹和欧亚大陆中央的跃动。
  作者:森安孝夫(大坂大学名誉教授)

  07《伊斯兰帝国的圣战》
  一瞬之间创造出大帝国,全新的世界真理。从穆罕默德到现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学教授)

  08《塞尔特的水脉》
  在被罗马和基督教袭卷之前。「梦幻之民」的文化遗迹。
  作者:原 圣(女子美术大学教授)

  09《义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玛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时间重叠」。
  作者:阵内秀信(法政大学教授)

  10《蒙古帝国及其漫长后续》
  为人类史带来开创性的大帝国解体后,中亚发生了甚么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11《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继承拜占庭帝国首都‧伊斯坦堡的「长寿巨象」的多样性。
  作者:林 佳世子(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12《亦近亦远的东南亚》
  从吴哥窟开始,託付给巨大遗迹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观。
  作者:石泽良昭(上智大学特任教授)

  13《印加和西班牙.帝国的交错》
  在西班牙支配下维持命脉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网野彻哉(东京大学教授)

  14《欧洲霸权的光和影》
  从国民国家诞生到欧盟。制造世界秩序的「欧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宪彦(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

  15《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
  在欧洲和亚洲间摇摆,广大无边的帝国和皇帝一族之光与闇。
  作者:土肥恆之(一桥大学名誉教授)

  16《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从诞生到消灭的两百年。亚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东京大学教授)

  17《大英帝国的经验》
  空前的繁荣,是放手殖民地美国而带来的。从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国的盛衰。
  作者:井野濑久美惠(甲南大学教授)

  18《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
  满洲人的光辉帝国。中国民族主义和西藏问题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聪(东京大学教授)

  19《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
  透过日韩战后形成的满洲人脉,朴正熙和岸信介。质问东北亚的现在。
  作者:姜尚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学副教授)

  20《空中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
  从莱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战争世纪」胜出之超级大国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学教授)

  21《人类该何去何从?》
  环境与人口、海洋与人类、宗教与社会,以及非洲的现状。多面向的论述。

  作者:大冢柳太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应地利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森本公诚(东大寺长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学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学名誉教授)、Ronald Toby(伊利诺大学教授)、福井宪彦、杉山正明、青柳正规、阵内秀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的书籍的详细简介,着重于其主要论述点和结构,但不涉及具体章节内容,力求详实、深入,并避免模板化语言。 --- 《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欧洲自中世纪晚期至近现代早期这段关键历史时期的复杂转型过程,探讨“近代”这一概念是如何在欧洲内部的权力结构、思想范式和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中得以确立的。全书核心关注点在于揭示欧洲霸权崛起的内在驱动力,以及这一过程对既存的旧有秩序(无论是政治的、宗教的还是文化的)所造成的颠覆性影响。作者并非简单地描绘一个线性进步史观下的欧洲崛起叙事,而是力求在“光”——即技术创新、制度革新与全球扩张的成就——的背后,审视其所投射的“影”——即内部张力、社会代价以及对非欧洲世界的重塑。 核心议题的展开: 一、旧秩序的结构与内生性危机 本书的起点是对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前夜的欧洲社会结构进行细致的梳理。这包括封建残留的复杂性、神权对世俗权力的长期制约,以及城市新兴资产阶级的初步崛起。作者强调,旧秩序并非僵死的,而是内含着自我解构的因素。通过对中世纪晚期金融网络的萌芽、大学体系的初步发展以及地方性权力网络的演变进行考察,本书论证了“近代”的胚胎是如何在旧框架的缝隙中孕育出来的。特别关注了宗教改革前的教会权威的衰落与世俗政治主权的初步诉求之间的张力。 二、权力的重塑:主权国家的诞生与军事革命 欧洲霸权的基石在于现代主权国家的形成。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过程中,权力如何从分散的封建领主手中集中到君主或早期中央集权机构手中。军事革命被视为驱动这一转型的关键催化剂。火药、常备军的建立以及税收体系的专业化,使得国家机器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强制力和财政能力。这一部分的论述将细致剖析新旧军事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催生的外交体系的变革——从基于王朝联姻的骑士道外交转向基于“势力均衡”的理性国家间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权力重组,是旧的、松散的等级制秩序走向现代性标志的关键一步。 三、思想的转向:理性、人文与世界观的重构 “近代”不仅是政治形态的转变,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式转移。本书深入探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启蒙运动是如何共同作用,重塑了欧洲的思想景观。人文主义对古典传统的“再发现”与其说是复古,不如说是为批判当时神权和经院哲学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宗教改革则直接动摇了普世性宗教权威的合法性,为个体判断和世俗伦理的兴起铺平了道路。随后的科学革命,以其对自然规律的探求和实验方法的推崇,构建了新的知识权威,这种理性精神最终被应用于政治哲学和社会组织之中,成为支撑未来扩张的智识基础。 四、经济基础的跃迁:商业革命与资本逻辑的渗透 欧洲霸权的物质基础是其在商业和早期资本积累上的领先性。本书考察了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冲击,这不仅是地理知识的扩展,更是全球性贸易网络的构建。商业革命带来的商品流通、金融工具(如股份公司和中央银行的雏形)的发展,标志着一种不同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经济逻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种逻辑强调利润驱动、风险承担以及对新市场的无限渴求。这种经济活力的释放,与新生的国家权力形成了互哺关系:国家为商业扩张提供保护和契约保障,而商业的成功则反哺了国家机器的强化。 五、旧秩序的终结与霸权的阴影 “旧秩序的终结”并非一夜之间完成,而是一个充满斗争与妥协的拉锯战。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分析,当欧洲内部的近代元素成熟时,它们如何系统性地碾压了欧洲周边的、遵循旧有秩序的社会结构。这包括对美洲、亚洲及非洲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冲击与改造。在这里,“光”与“影”的对比尤为尖锐:欧洲的“理性”和“进步”如何在殖民扩张中蜕变为征服的合理化工具?对欧洲“近代化”成功的解析,必然包含对其霸权行为所产生的世界性后果的审视。 结论: 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充满辩证张力的历史解读,指出“近代”在欧洲的形成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复杂过程。它既是制度创新、思想解放的“光”,也是权力集中、对外扩张的“影”。理解欧洲的崛起,必须同时理解它如何建立其霸权,以及这一霸权如何彻底终结了历史上的另一种可能性——即旧秩序的延续或演化。最终,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细致入微的框架,用以理解现代世界格局的起源和结构性缺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福井宪彦


  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第十一任学习院大学校长。専长欧洲近代史、法国史、欧洲现代历史学。年鑑学派着名学者,本套书的编辑委员之一。着有《何谓「新历史学」?──从年鑑学派学到的事情》(讲谈社,1995)、《时间与习俗的社会史──迈向复甦的法国近代》(筑摩文库,1996)、《世纪末与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文化》(山川,1999)、《欧洲近代的社会史──工业化与国民形成》(岩波,2005)、《历史学入门》(岩波,2006)、《近代欧洲史──改变世界的十九世纪》(筑摩书房,2010)等书。

审定、导读者简介

周惠民


  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同大学人文中心主任。德国佛莱堡大学博士,专长世界近代史、文化史。着有《德国史》、《爱尔兰史》、《德国对华关系史》、《饮膳佳会:餐桌上的文化史》等书。

译者简介

黄耀进


  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候选人、内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人。译有《乱世的牺牲者》、《歧视:统合与排他的日本近现代史》、《活着回来的男人》、《我住在日语》等,合译有《东京审判》、《满洲国的实相与幻象》、《半路上》、《「他们」的日本语》等。
 

图书目录

序言_反差的欧洲
从极西之地涌来的巨浪/欧洲之旅的魅力/贫富差距与移民问题/问题所在

第一章_全球化的先驱
◎ 「大航海时代」与欧洲海外扩张的开始
葡萄牙参与亚洲贸易/西班牙开始控制美洲/「梦幻东洋」的吸引力
◎ 「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史评价
美洲产的白银与全球化的发端/殖民地经营与奴隶劳动/奴隶买卖所包含的两个三角贸易/欧洲对外扩张的不幸出航
◎ 没有仁义的贸易战争时代
新兴国家荷兰急起直追/英国、法国向大西洋世界发展/英国与法国的霸权对抗

第二章_近世欧洲的政治与文化
◎ 主权国家与君主制
「近代」一词所指涉的时代画分/欧洲的「漫长的十九世纪」/主权国家体制的成立/义大利战争与普世皇权的萎缩
◎ 两种宗教改革
神学者马丁.路德面临的挑战/宗教与政治/黎胥留与「国家理性」/天主教的宗教改革与传教竞争/耶稣会的设立与传教竞争
◎ 宫廷文化与布尔乔亚文化
凡尔赛宫成为欧洲宫廷楷模/宫殿成为宫廷文化的舞台/知识的变化与近世社会/印刷和识字教育、书籍的普及/民众文化与布尔乔亚文化

第三章_开明专制君主与思想家们
◎ 由上而下的近代化摸索
十八世纪欧洲的国际战争/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与绅士阶层/开明专制──近代化的摸索/法国君主制度与新兴国家普鲁士/成为东、西欧分水岭的十八世纪
◎ 相信理性的十八世纪知识分子
启蒙是什么?/从《百科全书》观察到的事情/在沙龙里交换意见和舆论的形成/文字文化的普及/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的对照/启蒙的先驱者约翰.洛克与自然权利/启蒙思想的基本理念/追求「经济」/目标「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

第四章_革命的震盪与国民的诞生
◎ 展开连锁式的革命
波及大西洋两岸的革命浪潮/美洲走向独立革命的途径/《独立宣言》的精神/从独立到颁布合众国宪法/美国独立的冲击
◎ 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政治
爆发意料之外的革命/复杂革命中的贵族与人民/都市民众与农民的参与/法国大革命与欧洲/产生了拥有国家主权的国民/追求社会重生的政治
◎ 十九世纪初期的大西洋世界
拿破崙的兴起与挫败/拉丁美洲诸殖民地的独立

第五章_经济、社会变革的起飞
◎ 西北欧经济成长的开端
粮食供应情况的好转/脱离人口学上的旧模型/出现新的经济状况/满足工业化两项条件的英国
◎ 生产与流通的激烈改变
发生产业革命了吗?/人口增加与都市化的发展/输送与流通的革命/来自欧洲的移民世纪
◎ 新阶级秩序与劳工大众的苦难
统治阶级的转换/初期的工业化与劳工大众的世界/社会变革的梦想与挫折/接连爆发的一八四八年革命/导致独裁的前卫理论

第六章_令人赞叹的十九世纪与产业文明的成立
◎ 迈向产业文明的成立
工业化的进展与经济结构的转换/迈向工业化的多元途径/世界大萧条与经济霸权的多极化/尚未崩坏的英国优势/金融资本的兴起与投资活动的扩张
◎ 农村世界的维持与转变
东、西欧的差距/农村衰退了吗?/转变为民俗学的农村习俗
◎ 眩目的十九世纪
走出实验室的科学技术及产业文明的成立/科学技术的挑战与逐渐变化的生活情景/十九世纪末的典范转换与科学信仰/公开展演的普及/运动文化的诞生

第七章_民族国家与帝国主义
◎ 建构民族国家的课题
确立国家内部的统一/公共教育的整备及领导者的养成/初等公共教育与读写能力的提升/国家的三重意义/新兴统一国家与民族的形成
◎ 民族主义的各种型态
近代民族主义的创造/当作国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自决权的民族主义/赋予历史、文化上的价值/民族主义的大众化与霸权抗争/民族主义与排外主义
◎ 各式各样的帝国主义
与亚洲政治势力的武装冲突/英法形成殖民地帝国/东南亚的殖民地化与非洲瓜分/博爱的帝国主义与责任感/文明化的理论及殖民地/利害摆第一的经济帝国主义/将焦点从国内对立转移的社会帝国主义

第八章_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崩坏的霸权
◎ 迈向悲惨大战的过程
美好年代的繁荣与潜伏的不安/过往战争印象的存续/同盟关系的探求与两极化的阵营
◎ 陷入长期化的战争与总体战体制
战争的爆发与连续的误算/长期战中扩大的损害与前线士兵的集体意识/总体战体制的建构
◎ 欧洲霸权崩坏
凋零的欧洲与抬头的美国/从大崩盘到大恐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与国家变化/纳粹得以横行的历史背景

终章_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欧洲联盟的未来
近代欧洲多元的样貌/十九世纪是「历史的世纪」/战后复兴与欧盟形成/堆积如山的课题与不确定的未来

学术文库版后记
持续扩大的社会经济差距/移民、难民的涌入与欧洲联盟/该如何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

参考文献
年表
主要人物略传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终章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欧洲联盟的未来
 
近代欧洲多元的样貌

 
关于近代欧洲霸权的成立及崩毁,本书採取从十六世纪起到二十世纪前半为止的长期跨距来理解。最终而言,把焦点集中于产业文明的成立与推动其发展的单位──民族国家的建构,这样的历史演进可以说是此段漫长时间的主流。这个主流伴随着一种非常乐观的信念,那就是迈向设定好的目标,採取重视理性的战略态势,并且认为所谓的历史是体现人类进步之物,而站在这个进步最前端的就是欧洲。
 
确实这段期间的欧洲,内部不断扩张政治自由的幅度,亦即民主主义的成长;经济方面也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在军事上也压倒全球。当前我们所使用的许多思想与学术,以及多样化的科学技术,要说几乎全部的出发点都可以在这个时期的欧洲中找到,也不算过分。现实中的这种情况,肯定是支撑近代欧洲的自信与乐观世界观的原因。
 
与欧洲的这种现实相对,世界上欧洲以外的区域便受到极具侵略性、攻击性的负面影响,这点也不能装作没看到。即便在欧洲内部,面对被视为「非欧洲」的人事物,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倾向。
 
然而,从二十世纪末迈入二十一世纪时,欧洲内也出现了一些动作,进行历史性的反省。欧盟成立的本身,肯定也带着历史反省的面向。此外,例如在政治界,一九七〇年西德总理布兰德(Willy Brandt)前往华沙的犹太人殉难纪念碑献花时,向犹太人谢罪,或者法国总统席哈克(Jacques René Chirac)于二〇〇六年公开表示对过往的奴隶交易进行反省并设定了纪念日等,这几个例子马上就会在脑海中浮现。
 
不过只举出长期主流,认为仅借此便可理解近代欧洲文明,这种想法还是存有问题。本书也数度提及了欧洲内部存在的差异与多样性。都市与农村的差异、男女的差异、国家间变化速度的差异、同一国家之内拥有的多样差异,这种进入细节的观点,无论何者都必须加以重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就如同一个精美的引子,瞬间勾起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一直认为,“近代”这个概念,是理解我们当下世界最关键的钥匙之一,而欧洲,毫无疑问是这段历史的核心舞台。书名中的“霸权”二字,则点出了欧洲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形成过程。我特别好奇“光与影”的对比,它暗示着欧洲的崛起并非全然是正面的,在耀眼的光芒背后,必然伴随着难以忽视的阴影。 “近代”的形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宏大而多层面的议题。它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些相互交织的线索?是先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潮入手,展现知识的解放如何为新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还是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揭示欧洲的扩张如何改变了世界格局?而“旧秩序的终结”,更是触及了欧洲内部深刻的变革。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神圣罗马帝国的虚位以及天主教会的至高无上,这些究竟是如何被打破的?是依靠革命的暴力,还是缓慢的制度演变?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理解欧洲是如何从一个相对分散、以农业为基础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霸权”中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体系又是如何被不可逆转地摧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仿佛是一道历史的召唤,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当今世界,就必须深刻理解“近代”的起源,而欧洲,无疑是近代历史的主角。书名中的“霸权”二字,直接点出了欧洲在那个时代所拥有的强大力量和支配地位,但这股力量是如何形成的?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光与影”的并列,则暗示了这种霸权并非全然是积极的,其中必然夹杂着不那么光彩的“阴影”。 “近代”的形成,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探索空间的领域。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是什么样的力量,怎样的思想,怎样的事件,共同促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是文艺复兴的思潮?是科学革命的突破?是启蒙运动的光芒?还是工业革命的引擎?而“旧秩序的终结”,更是引人遐想。它意味着什么?是封建贵族制度的瓦解?是教会权威的动摇?还是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描绘欧洲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变革,如何理解旧的体系是如何被新的力量所取代,而新的体系又是在怎样的冲突和妥协中得以建立。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梳理,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度解读,是对“近代”这一复杂概念的全面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单凭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欧洲在近代历史上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深感着迷,而“霸权”二字,更是点出了其无可争议的中心地位。然而,“光与影”的并列,预示着作者并非简单的赞颂,而是会深入挖掘其崛起背后的复杂性,包括繁荣与征服,进步与压迫。 “近代”的形成,对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未知的领域。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和解读这一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它是否意味着思想的解放,科学的进步,还是政治制度的革新?而“旧秩序的终结”,又将如何被呈现?是封建社会的衰落,还是教会统治的瓦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理解欧洲是如何一步步摆脱中世纪的束缚,建立起以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近代”模式。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欧洲内部的深刻变革与其对外扩张和影响紧密结合,从而展现出欧洲“霸权”形成的独特轨迹,以及在这过程中,那些被遮蔽的“影子”所代表的真实历史。

评分

这部著作的题目,**“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仿佛是一道历史的诏书,邀请我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叙事。我一直深信,理解欧洲如何走向“近代”,是理解我们当下全球化世界格局的基石。书名中的“霸权”二字,无疑触及了欧洲在近代以来的强大力量,但这股力量是纯粹的进步之光,还是也伴随着黑暗的阴影?这正是我最想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的地方。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深入剖析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扩张与发展,以及这些扩张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例如科技进步、思想解放、贸易繁荣。 然而,“光与影”并存的说法,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警惕和好奇。欧洲的霸权,是否建立在对他者的剥削之上?殖民主义的血腥,是否存在于其辉煌的叙事之中?“旧秩序的终结”,同样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提法。它暗示着一种深刻的颠覆,一种旧有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的瓦解。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地描绘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张力是如何积累,又是如何最终爆发,导致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背后力量的深刻洞察,是对“近代”这一概念的全面审视,是对欧洲崛起过程中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深刻揭示。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我一直对欧洲如何从一个相对分散的地理区域,发展成为塑造了世界历史走向的“霸权”中心充满好奇。而“光与影”的并列,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历史发展的双重性:既有文明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也伴随着战争的创伤、剥削的阴影。 “近代”的形成,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是思想的解放?是制度的变革?还是经济的驱动?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对这些核心要素的深入剖析。例如,启蒙思想如何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桎梏,科学革命如何重塑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工业革命又如何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而“旧秩序的终结”,则触及了欧洲社会内部深层的变革。我期待作者能够详细阐述,曾经主导欧洲的中世纪封建体系、教会的权威以及封建庄园经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最终被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所取代。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觉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更是在试图揭示“近代”欧洲崛起的深层逻辑,以及这种崛起过程中所伴随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评分

这部著作的书名——**“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简直就像是一本历史的藏宝图,瞬间就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我一直深信,理解“近代”的起源,是理解我们当下世界的关键,而欧洲,无疑是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核心舞台。书名中的“霸权”,点出了欧洲在那个时代的强大力量和影响力,但“光与影”的并列,却让我意识到,这种力量的背后,绝非全然是积极的。 我特别关注“近代”的形成这个部分。它究竟是如何逐步完成的?是思想家的笔尖,是科学家的实验,还是革命者的呐喊?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串联起来,描绘出近代欧洲是如何从旧的框架中脱颖而出。而“旧秩序的终结”,更是触及了历史深处的变革。它意味着什么?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是教会统治的动摇?还是传统价值观的颠覆?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些旧有体系如何被挑战、被瓦解,以及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模式是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清晰阐述。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具备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带领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理解欧洲“霸权”崛起的真实面貌,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与复杂。

评分

这部书的书名——**“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立刻唤醒了我对欧洲近代史的浓厚兴趣。我始终认为,要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就必须深入理解“近代”的起源,而欧洲,无疑是这段历史的火车头。书名中“霸权”二字,直指欧洲在那个时代所拥有的无可匹敌的影响力,但“光与影”的并列,又让我意识到,这种霸权的背后,绝非全然是辉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欧洲是如何一步步从分散的封建割据走向集权,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和商业扩张,积累财富并投射力量到世界各地。 “近代”的形成,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谜题。它不仅仅是启蒙思想的闪耀,更是社会结构的剧烈重塑。我希望作者能够揭示,旧的骑士制度、教会的权威、世袭的贵族特权,是如何被一种新的、更具活力的社会力量所取代。是资产阶级的崛起?是民族国家的诞生?还是科学理性的胜利?“旧秩序的终结”,是否意味着一个更平等、更自由的社会?还是隐藏着新的压迫和剥削?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欧洲的“近代”并非一帆风顺,它是在无数次的冲突、妥协和变革中逐渐形成的,其间充满了“光”明的进步,也夹杂着“影”子的黑暗。它不仅是欧洲自身的历史,也是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格局的关键。

评分

仅仅是书名——**“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求知欲。我一直对“近代”这个概念的界定和演变感到好奇,它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又包含着哪些关键性的元素?而欧洲,作为近代文明的摇篮,它的“霸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以何种方式影响了整个世界?书名中的“光与影”的并列,更是点明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比单纯的歌颂或批判更为真实和深刻。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近代”的形成过程。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从思想启蒙、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角度,细致地描绘出欧洲社会内部的变革脉络?而“旧秩序的终结”,又指向了什么?是中世纪以来僵化的封建制度、森严的等级划分,还是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些旧有秩序如何被瓦解,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如何逐步建立的详细论述。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将欧洲内部的演变与它对外部世界的辐射作用紧密结合,揭示出欧洲在近代崛起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背后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叙述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是在试图理解“近代”这一历史坐标的真正含义。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质所吸引,书名**“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近代”这个概念十分着迷,它似乎是一个被赋予了太多意义的词语,既是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许多现代问题的根源。而“欧洲霸权”,更是道出了那个时代欧洲在全球舞台上的强势地位,这种地位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光”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殖民扩张带来的财富积累?而“影”又意味着什么?或许是战争的创伤、民族主义的狂热、对非欧洲地区的剥削和压迫? 书名中的“旧秩序的终结”也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宗教影响进行深刻的分析,然后细致地描绘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被新的力量所取代?我渴望了解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性的事件、人物、思潮在起作用?比如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法国大革命等等。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述,更是一次对“近代”这一复杂概念的深度剖析,是对欧洲之所以成为“欧洲”,并且能够主宰世界几个世纪的根本原因的探寻。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欧洲内部的演变与它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融为一体,展现出其“光”与“影”并存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欧洲霸权的光与影——‘近代’的形成与旧秩序的终结”**,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欧洲近代史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旧的封建秩序如何被瓦解,新的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如何兴起,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在欧洲大陆上蔓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格局。书名中的“霸权”二字,更是点出了欧洲在近代崛起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意味着繁荣与进步,也暗示着征服与压迫,这种“光与影”的并存,无疑是历史最真实、最复杂的一面。 我尤其关注“近代”的形成这个概念。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启蒙思想的光芒,是科学革命的飞跃,是工业革命的轰鸣,还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呐喊?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性的转变,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推动,最终冲破了中世纪的桎梏?旧秩序的终结,又是指哪些具体的制度、思想、社会结构?是教会的权威、贵族的特权,还是封建庄园经济?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些问题的清晰解答,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从书名推测,作者应该是一位非常有见地的历史学家,他/她能够洞察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有深度的欧洲近代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