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政进行曲

愚政进行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ARBARA W. TUCHMAN
图书标签:
  • 政治讽刺
  • 社会批判
  • 时政
  • 反乌托邦
  • 黑色幽默
  • 讽刺文学
  • 政治寓言
  • 社会问题
  • 文化评论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塔克曼:政府没有你想像的聪明。

  如果历史悲剧中的政治家并非那么愚不可及,已经消失的世界是否有另一番景象?在《愚政进行曲》中,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历史学家芭芭拉•W.塔奇曼选择了最大胆最强烈的主题,即历史上政府在管理方面无处不在的愚蠢荒唐行径。

  从1520年无知荒唐地将自己的王国拱手让与他人的蒙特祖玛,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塔奇曼用生动形象的笔触,从众多例子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愚政就是政府无视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一味追求与自身利益相左的政策的行为。

  塔奇曼随后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四大事件,在这四大事件中,政府的荒唐愚蠢行为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就是特洛伊战争、文艺复兴时代教宗的所作所为导致罗马教廷的分裂与新教的出现、英国乔治三世失去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在越战时期坚持错误,最终难以自拔。

  在《愚政进行曲》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地点和事件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引人深思,这就是芭芭拉•W•塔奇曼无与伦比的才华之所在。

各方赞誉

  -    芭芭拉‧塔克曼,一如以往,在她的新书《愚政进行曲》中打破所有成规。她勇敢张起装满正义的风帆迎风破浪,反观大多数历史专家却停泊在港湾里撰写传记,学院里的历史学者只满足于在小池塘里撑篙前行。和塔克曼同为记者和历史学者的法兰西丝‧费兹杰罗(Frances Fitzgerald)是如此形容塔克曼:她有特别的天分,能翻阅堆积如山的史料,抽丝剥茧,从历史迷宫中找到爱瑞雅妮的线球(Ariadne’s thread)走出迷宫;有条不紊的故事线能带领读者穿越事件的迷雾,走进时代场景,彷彿身临其境。塔克曼以揭穿历史当中的谎言、黑话和夸大不实而引以自豪。她借着高超的说故事技巧唿吁世人重视历史所给予的教训。-新闻週刊《Newsweek》

  -    芭芭拉‧塔克曼的《愚政进行曲》读来处处珠矶,却也令人惶惶不安;书中所担忧的核子大战,像狄更斯笔下那来自未来的阴森精灵,它让人看见核子战争这件超级愚行将产生令人忧心的后果。塔克曼对此不发一语;其实她也不用多说。任何读了她对历史强权兴替的报导,谁不会警觉到1945年战事所发出的严正警告?军事武器的扩建正是人类在自掘坟墓。且看她书中所描写的:文艺复兴时期贪腐的主教、英王乔治三世骄纵的大臣(丢掉了美洲殖民地)、华府内对冷战掉以轻心的官员。对塔克曼而言,最蠢的愚政就是,分明已经预见的灾难,早在未发生之前是可以避免的,却被掌权者刻意的忽视以致一发不可收拾。-芝加哥论坛(Chicago Tribune)

  -    《愚政进行曲》精彩地解读史上三大事件,警醒世人看清统治者的愚昧罪行,以及他们所造成的不幸。-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芭芭拉‧塔克曼让我们见识她如何成为有史以来最受广大读者群欢迎的当代作家。她的新书横扫三千年历史,一路从特洛伊战争观察到越战,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主教如何导致宗教革命,英国政府如何丢掉美洲殖民地。她借这四个历史事件来阐释她观察的结果:历史上的惨案都是统治者愚昧行为所造成。然而,这些重磅级的教训还不足以让她收手。塔克曼还用更多历史上统治者所犯的愚蠢罪行让读者省思:墨西哥蒙特苏马二世的败亡、西哥德在西班牙被阿拉伯人灭绝、法国路易十四打压胡格诺教派造成经济衰退、德国威廉二世在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潜艇战略以致战败,以及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而终结二战。愚人并没有从前人的愚政里汲取教训,愚政进行曲的号角仍持续在吹响。-时尚杂志(Vogue)

  -    芭芭拉‧塔克曼的新书,一如她以往的作品,充满机趣、展现聪慧、典雅精致。塔克曼无疑是历史学者当中文笔精炼、最受欢迎的一位。-新米佛时报(The New Milford Times)
 
编织时光的絮语:一部关于记忆、失落与重生的散文集 作者:林溪 出版社:青石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春 卷首语:在时间的长河中打捞微光 这本散文集,并非宏大的叙事,也非激烈的辩驳,它更像是一条潜入记忆深处的溪流,每一篇文字都是水面上偶然泛起的涟漪。林溪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日常瞬间,将对过往的怀念、对当下的沉思,以及对未来微茫希望的探寻,编织成一张温柔而坚韧的网。 《编织时光的絮语》是对“存在”本身的深情凝视。它探讨的不是我们如何被时代推着向前,而是我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小心翼翼地守护住那些构成“自我”的细微颗粒——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一缕傍晚时分的斜阳,一段被遗忘的旋律。 第一部分:旧木与尘埃——关于“失去”的重量 本部分收录的文章,大多围绕着“物”与“人”的消逝展开。林溪似乎拥有能与无生命之物对话的天赋,她笔下的老物件不再是简单的器皿,而是承载了时间重量的容器。 《半盏旧茶的温度》: 这是一篇关于祖母留下的一个缺口茶杯的故事。作者并未着墨于茶杯本身的材质或年代,而是聚焦于杯沿那道细小的裂纹。那裂纹,如同时间的刻度,记录着每一次被端起、被饮尽的时刻。林溪认为,真正的“失去”并非物的消失,而是我们停止与之共鸣的那一刻。她用极简的语言勾勒出一种“陪伴的缺席”,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因缺失而产生的微妙的、难以言喻的空洞感。 《城市纹理的变迁》: 聚焦于城市快速更新带来的记忆碎片化。作者走访了那些即将被拆除的老街区,记录下墙皮剥落后的色彩层次,水泥缝隙中顽强生长的野草,以及老邻居间互相依赖的默契。她不批判发展,但深情地描绘了每一次推倒重建背后,所掩埋的那些“日常的秘密”——一个孩子藏匿弹珠的角落,一对外卖员躲雨的屋檐。这些文字充满了对“原地不复返”的喟叹,但措辞克制而富有哲思,让人反思:我们究竟在建造什么,又在牺牲什么? 《一封未寄出的信札》: 这篇是关于未竟的沟通。信中记录的并非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生活中的琐碎与歉意。作者通过对信纸边缘泛黄的描摹,探讨了“沉默”本身的力量。这种沉默是主动的逃避,还是被动的无力?林溪将这种人际张力处理得极为微妙,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只有对“来不及说”的深沉体悟。 第二部分:光影间的缝隙——对“在场”的追问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回顾的深掘,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对“当下”的捕捉与解构。林溪擅长于在最寻常的场景中,撕开一层现实的表皮,露出隐藏在日常之下的诗意与荒谬。 《雨后气象台的沉默》: 文章从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写起。城市陷入瘫痪,人们焦躁不安。作者却选择留在旧气象台的一扇窗边,观察雨滴如何在玻璃上汇聚、分离、重组。她将这种自然的无序与人类活动的井然有序进行对比,探讨了科技和规划在面对自然力时的脆弱性。文字中带着一种冷静的抽离感,仿佛作者本身也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不再是观察者,而是被观察的对象。 《镜子前的二十分钟》: 这是一篇关于自我的审视。作者记录了自己在梳理日常妆容时,与镜中影像进行的一场无声对峙。她细致地描述了疲惫如何在眼角沉积,微笑如何被训练成一种反射动作。这并非自恋,而是对“表演性自我”的清醒认知。她追问:当所有面具被摘下,留在镜子里的是谁?是那个渴望真实,却又害怕被完全看穿的“内核”吗? 《书架上的回声》: 这一章节描述了阅读行为的本质。作者谈论了为什么总有人会被同一本书中的某一句反复吸引。她认为,书籍是时间折叠的产物,我们每一次重读,都不是阅读文本,而是阅读“过去的自己”在那个时间点与文本的相遇。书页上的批注、折角,比正文更具生命力。 第三部分:远方的锚点——微小的希望与坚韧 系列的收尾部分,笔调逐渐由内向外舒展,带着一种经历风雨后的平静与坚韧。林溪没有提供宏大的解决方案,而是聚焦于个体如何构建自己的“心理锚点”。 《灯塔之下,渔船的呼吸》: 作者前往海边,描写了黎明前港口工作的渔民。他们不是英雄,只是按部就班地劳作。林溪被他们身上那种与自然搏斗后获得的松弛感所打动。她将渔船的起航与归来,比喻成人生的周期性努力与阶段性休憩。希望不是突然降临的救赎,而是日复一日的、有节奏的“呼吸”。 《雪中的足迹》: 这是一篇关于“前行”的思索。在一次大雪封路后,作者观察到清理道路的工人和第一批踏出脚印的人。她感叹,无论环境多么阻碍重重,总会有人选择成为那个“第一个留下痕迹的人”。这个“足迹”是物理的,更是精神上的——它代表着不被环境定义,坚持开辟路径的勇气。 《未完成的肖像》: 散文集的终篇,作者并未完成一幅具体的肖像,而是描述了她对一位未曾谋面,但通过其作品(可能是音乐或绘画)有所感应的人的想象。她承认人生的许多面向都是“未完成”的,而正是这种未完成性,赋予了生命持续探索的动力。 结语:一个安静的邀请 《编织时光的絮语》是一本献给所有在喧嚣中寻找片刻宁静的读者的书。林溪的文字,如同冬日壁炉里燃烧的木柴,温暖、噼啪作响,但绝不刺眼。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被我们遗漏在生活边缘的声音,去珍惜那些不具功利价值的瞬间,从而在这个快速流逝的世界里,为自己的灵魂锚定一处安宁之地。 本书适合: 喜爱散文、对日常生活有深刻反思、偏爱细腻情感表达和富有哲理观察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


  美国最会说故事的历史学者之一

  芭芭拉‧塔克曼(1912-1989),美国着名历史学家、作家,1963和1972年分别以《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拿下普立兹奖。是美国很受大众欢迎的历史学者,拥有数百万的读者。

  塔克曼,其父亲拥有The Nation杂志,她外公(亨利‧摩根索)是美国驻鄂图曼帝国的大使。她毕业于纽约华顿中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后的1934-1935年在日本东京为总部设于纽约的太平洋关系协会进行研究。1937年去了西班牙的马德里与瓦伦西亚,进行西班牙内战的第一线报导。(1938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The Lost British Policy: British and Spain Since 1700)

  二战期间,塔克曼服务于美国战时情报局;战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问题的研究—Bible and Sword: English and Palestin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Balfour。1978年,塔克曼成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会员;隔年当选为创立于1898年的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首位女性主席。作者在1980年荣获两项殊荣:1. 《远方之镜》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National Book Award in History));2.当年度塔克曼被国家人文基金会推选为「杰弗逊讲座」,该讲座是美国联邦政府在人文方面的最高荣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背道而驰

第二章 木马屠城记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1470—1530

1.大教堂谋杀案:西克斯图斯四世(1471—1484)
2.异教徒的庇护神:英诺森八世(1484—1492)
3.腐败堕落的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
4.骁勇善战的尤利乌斯二世(1503—1513)
5.新教分裂出去:利奥十世(1513—1521)
6.罗马遭劫:克莱门特七世(1523—1534)

第四章 英国失去美洲殖民地
1.权力争斗路线不明(1763—1765)
2.「明知不可为而为之」(1765)
3.愚政扬帆高歌勐进(1766—1772)
4.「别忘了罗波安的下场!」(1772—1775)
5.「……有种疾病,叫精神错乱」(1775—1783)

第五章 美国在越南自欺欺人
1.战争萌芽(1945—1946)
2.自我催眠(1946—1954)
3.培植代理人(1954—1960)
4.「厄运难逃」(1960—1963)
5.总统的战争(1964—1968)
6.撤退(1969—1973)

结语 「船尾的明灯」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愚政进行曲》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我以前很少读到这样直接指向“愚蠢”的题材,并且能将它做得如此生动有趣,同时又发人深省。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人物塑造的功力,即使是那些“愚政”的推行者,他们身上也往往带有某种扭曲的逻辑和复杂的动机,并非简单的脸谱化坏人。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警醒。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大概是关于某个部门为了达成一个根本不切实际的目标,是如何层层加码,最终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社会的不安。这种“官僚主义”式的愚蠢,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也并不少见。而更让我触动的是,书中那些身处愚政之下的小人物,他们有的在默默忍受,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寻找出路,有的则在绝望中爆发。作者并没有给他们一个理想化的结局,而是展现了他们在那个荒诞环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这反而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冲击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愚政”,并不仅仅是少数人的错误决策,它往往是整个社会系统性问题的一种体现,是权力结构、信息传播、集体思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身处那个情境,我会怎么做?这本书真的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盲点和困境。

评分

拿到《愚政进行曲》这本书,我就被它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那些看似荒诞却又真实的社会现象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似乎正是直指这一点。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老练,他能够将一些宏大的、抽象的“愚政”概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具体的情节,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权力腐蚀”的描绘,那些曾经可能充满理想的人,是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自我,最终成为“愚政”的推行者。而书中那些身处“愚政”之下的普通人,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抗争、他们的适应,都构成了这部“进行曲”中悲壮的注脚。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愚政”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而是展现了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是权力结构、信息传播、集体思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它让我对“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愚政进行曲》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连续性”和“普遍性”。作者并没有将“愚政”仅仅停留在某个特定的时代或某个特定的国家,而是通过一个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展现了这种“愚蠢”是如何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因果链条”的描绘,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愚蠢”决策,是如何层层传递,最终演变成一场巨大的灾难。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书中的一些场景,比如关于某个地方为了“发展经济”而进行的破坏性开发,又比如关于某个领域的“政策调整”,是如何完全忽略了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些“愚政”,就像是一首首奏响着荒诞旋律的进行曲,它们没有明确的起点,也没有清晰的终点,只是在不断地循环和演变。这本书让我感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身处这场“愚政的进行曲”之中,我们无法轻易逃脱,只能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出路。它让我对“集体智慧”和“个体觉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愚政进行曲》这本书,绝对是一次让我脑洞大开的阅读体验。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那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愚蠢”决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逻辑扭曲”的刻画,那些为了推行“愚政”而编造出来的各种理由,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仔细一想,又似乎有着某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合理性”。我脑海里不断闪过一些关于“愚政”的片段,比如某个部门为了“统一思想”而推行的奇葩规定,又比如某个地方为了“政绩”而进行的脱离实际的建设。这些“愚政”,就像是一首首奏响着黑色幽默的进行曲,它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是在盲目地向前推进,裹挟着所有人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感到,所谓的“愚蠢”,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失败,而可能是一种集体性的失语和失明。它让我对“信息公开”和“权力监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只有在这种机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愚政”产生的可能。

评分

拿到《愚政进行曲》这本书,我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总觉得里面藏着什么不寻常的故事。读下去之后,发现果然如此。作者的笔触非常大胆,他没有回避那些可能令人不适的现实,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将那些“愚政”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比如某个政策的出台,是如何经过层层审批,但最终却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不合逻辑的改动,而变得面目全非。这种“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却成了“细节摧毁一切”的典型案例。书中描绘的那些“愚政”,有时候是出于一种“好心办坏事”的误区,有时候则是纯粹的权力斗争和利益驱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书中的一些情节,比如关于某个地方的“形象工程”,是如何耗费巨资,却对民生毫无益处;又比如关于某个领域的“统一管理”,是如何扼杀了创新和活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愚蠢”往往隐藏在看似“正确”的决策背后,而这种愚蠢,往往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迅速蔓延,并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失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紧迫感,仿佛这一切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或者即将发生。

评分

这本《愚政进行曲》,从书名上就透着一股子黑色幽默的味道,让我好奇心爆棚。拿到手里,厚实的一本,沉甸甸的,翻开第一页,就被那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略带夸张、充满戏剧张力的插画风格,仿佛瞬间就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世界。我脑海里开始勾勒出那些可能存在的、颠三倒四的统治者,他们制定着让人啼笑皆非的政策,而身处其中的普通民众,又会如何挣扎求生?是无奈的顺从,还是暗中的反抗?书中的人物会是脸谱化的符号,还是有血有肉、充满复杂情感的个体?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文字描绘这些“愚政”背后的逻辑,哪怕是扭曲的逻辑,它背后也一定隐藏着人性的某些侧面。或许是权力带来的腐蚀,或许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判,又或许是纯粹的愚蠢与固执?这本书让我感到,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权力都可能滋生出怪诞的果实,而这些果实,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愚政”串联起来,形成一股“进行曲”般的力量,是步步紧逼,还是螺旋上升?它是否会像一首讽刺的歌谣,在读者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余音?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对现实世界某种隐喻的揭示,即使它以小说的方式呈现,其背后所映射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往往比枯燥的论述更加深刻。

评分

坦白说,《愚政进行曲》这本书,在读之前我以为会是那种比较枯燥的政治讽刺小说,但实际读下来,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娴熟,他能够将一些可能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用一种轻松甚至略带戏谑的笔调来呈现,但内核却异常深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语言的运用,那些充满了套话、空话、假话的官方辞令,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刺耳和滑稽,却又真实得让人心疼。书中的“愚政”,有时候是出于无知,有时候是出于傲慢,有时候又是出于一种集体性的幻觉。它不是一个人能够造成的,而是一个庞大的机器运转下的必然产物。我脑海里不断闪过一些关于“愚政”的片段,比如一个完全脱离实际的五年计划,比如一项为了“统一思想”而推行的文化改造,又比如一次因为“稳定压倒一切”而导致的社会活力的扼杀。这些“愚政”,就像是一首首不知所终的进行曲,奏响着荒诞的旋律,裹挟着人们的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些现象的关注,因为只有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我们才有可能去寻求改变。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次对社会病灶的精准解剖,用文学的方式,揭示了权力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

评分

读完《愚政进行曲》,我整个人都陷在一种复杂的情绪里,既觉得荒谬可笑,又深感一丝寒意。作者构建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个转弯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尤其着迷于书中那些细节的处理,比如某个官员为了推行一项愚蠢的政策,是如何绞尽脑汁地寻找“合理性”的借口,又是如何利用各种话术来蒙蔽大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在层层堆叠中,最终汇聚成了整个社会的“愚蠢洪流”。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书中的一些场景,可能是关于经济指令的朝令夕改,导致民生凋敝;也可能是关于社会秩序的随意打压,扼杀生机勃勃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是关于文化思想的僵化固步,阻碍了进步的步伐。这些“愚政”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令人窒息的体系。作者并没有选择直接地批判,而是通过故事性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力感和荒诞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场盛大的、却又令人悲伤的戏剧,我们是台下的观众,却又似乎能看到自己身影的投射。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用一种文学化的方式,触及了现实世界中一些非常敏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权力、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分

《愚政进行曲》这本书,让我有一种“既见于此,又鉴于彼”的感受。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些历史长河中,或者在我们身边可能发生的“愚蠢”决策,编织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也不是一个政治学者,但我能够从书中感受到一种普遍性。那些因为信息不畅、决策失误、或者权力滥用而导致的“愚政”,似乎总是在以不同的形式重复上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制定“愚政”的领导者,他们可能真的认为自己是为了“人民”,或者“国家”,但他们的行为却离现实越来越远。而那些身处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无助、他们的反抗、他们的适应,都构成了这部“进行曲”中悲壮的乐章。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比如,为什么“愚政”总能找到存在的土壤?是社会结构的原因,还是人性本身的弱点?我期待从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展现这些“愚政”是如何从小小的萌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甚至压垮整个社会。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权力”与“理性”之间的博弈,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愚政进行曲》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不知者无罪,但无知却可能带来灾难”的道理。作者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各种各样“愚政”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地侵蚀着社会的肌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信息茧房”的描绘,那些高高在上的决策者,往往被一层层的官僚主义和自我辩护所包裹,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也看不到真实的世界。而那些被“愚政”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举步维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有时候,最危险的“愚蠢”,并不是源于恶意,而是源于一种盲目的自信和对现实的漠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剖析,那些参与“愚政”的人,他们可能并非全盘否定自己的行为,而是会用各种理由来合理化,甚至是美化自己的错误。这种自我欺骗,使得“愚政”更加难以根除。读这本书,让我对“理性决策”和“公众参与”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愚政”的小说,更是一次对社会治理和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