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原文作者: あおやぎまさのり
出版者 出版社:八旗文化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译者: 张家玮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8/06/06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何谓文明?它是直线发展的吗?又为何衰亡?
挑战旧文明史观,第一本考古及人类文明的世界史概观书!

古文明并不神秘,没有优劣,非直线发展,也不是越古越好!
从「文明不过是一种人类适应环境的技术」出发,检视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

向古人学习智慧,文明不是「进步的恩赐」!
反思发展观,为何「舒畅的停滞」才能使环境与文明永续发展?

  考古学和人类学已经证明,古文明并不神秘,而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技术。作为二十万年前非洲一名女性的后代,人类一直在不断适应环境、并因为对抗风险而造就「文化」这种生存策略,并像尼安德塔人一样因文化的早熟而灭绝。

  本书是「讲谈社世界史」21卷第一本,探讨人类的出现及古代文明的黎明和黄昏。人类文明的经典模型是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为何最早出现在西亚?又如何向欧洲全境扩散?为何北欧和东欧一直坚守住自己的渔猎传统文化,延迟千年不被「农耕」这种所谓的「高科技」染指?这种情况应该被解释为「落后野蛮」吗?作者透过考古学和人类学分析,反思了文明的概念,文明如何传播、演化及衰亡,检讨了我们旧有的文明史观的侷限!

  作者引领读者到遍布全球的古文明遗迹现场,一起考察、检讨了不同类型的多元文明之昌盛。并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东亚的初期农耕是独立发展出来的,还是西亚传播而来的?美洲安地斯文明,何以未遵循所谓的「农耕-都市-阶级」这种主流发展模型?中国人最自豪的「四大文明」说竟然是日本人一九五二年提出,是借以鼓励因战败而沮丧的日本人,这是怎么回事?同样是大河文明,埃及文明和苏美文明为何截然相反?——关于古文明的认知,有太多需要釐清,有太多需要重新思考。

  考古学是未来学。本书作者透过身处历史遗迹,「亲手」理解文明,探讨和反思现代文明的各种问题。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真的直线「进步」吗,还是适应环境而「演化」?现代文明中对时间的认知大幅萎缩,是否有解决之道?进步、成长、扩大和革新这种现代的「肉食性文明」原理,会把人类带往毁灭吗?借鉴古文明,我们可否接受「舒畅的停滞」呢?

  学习文明史的意义,是在「文明灭亡时刻」知道「我们能力所及之事」。

  ■从考古学、人类学出发,用「触摸」来理解文明,反思何谓文明,文明为何最终毁灭?——从「人」的诞生至古代地中海文明,长时间跨距的文明史「素描图」。

  从「人」的诞生、人类多次走出非洲、尼安德塔人的绝种,历经「文明」的诞生与传播,到各种文明的多元繁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埃及文明、跨埃兰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安地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第一本用长时间跨距解释和呈现人类古文明的大作,通观佔据人类历史大部分时间的「古代」!

  作者有三十五年时间参与意大利遗迹发掘,亲手「触摸」文明,也借鉴了高度国际化的日本考古学界在全球各文明遗迹发掘研究的最新结果,跳出旧文明史观及欧美中心的传统视角。本书不仅仅从考古学出发,也从人类学角度思考,并结合美术史研究,试图釐清文明的定义,揭示出古文明并不神秘,不过是人类适应不同环境而发展出来的技术。文明的衰亡,也往往是自取灭亡,是人类因掌握环境技术而滥用的结果。

  ■人类文明真的是「衣食足而知礼节」,按直线发展前进吗?——检讨传统的文明史观,对「农耕文明」的主流范式加以反思。

  过去对文明的定义,出自人类极古老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诞生与发展,即地球上最初开始农耕及畜牧的两河流域之「肥沃月弯」。它提供了一种传统的文明模型:先有农耕定居,农产品产生盈余,大型聚落内逐渐出现财富不均的现象,社会阶层化。然后祭祀建筑物问世,最后形成都市。这其实是非常制式化的文明史观。

  这个定义不但难以适用法老时代的埃及,更遑论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大陆。以安地斯文明为例,该文明在农耕定居刚开始、甚至连陶器还没出现,就已经建造大型神殿,无论规模或豪华程度,相较于其他古代文明完全不逊色。这正是安地斯文明最大的特征。这种文明发展,向旧有的唯物论式演化概念提出挑战。有道是「衣食足而知礼节」,但安地斯的文明史观相反,简直可用「礼节足而知衣食」比喻。安地斯是自然环境非常严峻的地区,人口本就难以稠密化,农业收获量也有极限,可能是这项主因,使当地文明的拓展有别于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而随着跨埃兰文明——以交易为中心的非农耕文明——的发现,学界渐渐证实,文明不见得只侷限于农耕或都市等关键词。若从这种观点出发,无论欧亚大陆的苏美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的史前文明等等,其人类生产活动与精神支柱的有形化,或许都有必要再次通盘检讨。

  ■解构文明的神秘性,最初、最大、最古,并不重要。——文明,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技术,人类也因这种技术的滥用而自取灭亡。

  目前各种关于古文明的书籍多强调文明的伟大、神秘,总是冠以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最初的都市文明,或者最大的古代都市等等,然而这些「最古」、「最初」、「最大」等成就,在文明史之中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因为文化或文明,不过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发展出来的技术。从石器、陶器到青铜器,从农耕技术到水利灌溉,都是如此。人类及文明也曾经因为依赖这种技术而自取灭亡。一种观点认为,尼安德塔人的绝种,就是因为他们过早拥有文化而无法适应环境剧变的结果;而苏美文明是人类最早发明农耕技术的地方,因农业使古代文明开花结果,然而其灭亡的主因,是因为过度农耕导致大地白化(盐害),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力。这些古代文明的故事给今天人类的警告是:拥有环境适应的策略,依旧会灭亡;今天还在为环境问题讨价还价,真是太傲慢和乐观!

  作者认为,以往的文明史倾向于探讨人类如何促进农耕发达,如何因农耕的恩惠而实现社会发展,评断标准与价值观较单一。这种偏颇的文明史观因此主导近现代社会,彷彿变化、发展、改革才是人类的进步。人们可能一直受到全球规模的错觉或偏见禁锢,彷彿狩猎採集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先进工业社会等类型与公式化的直线演变才是人类唯一的选项。就这点而言,能否在人类文明史中,为欧洲东北部的狩猎採集文化、日本绳纹文化、北美因纽特文化、澳洲原住民文化赋予新定位,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的重要课题。

  ■现代文明迷信「进步的恩典」,却陷入发展和环境的危机。它可以从古代文明学到什么智慧?人类最终会选择「舒适的停滞」吗?

  考古学是一门是把「过去」送给「未来」的学问,对古代文明的考察,最终落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我们往往认为,社会或文明是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不断进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度成为众人吹捧的词汇。然而达尔文主张的是,生物会适应各种环境而发生变化,其间并无进步、退步之分。文明也是如此。因此现代文明并非进步的恩典。人类若无止尽的追求丰饶,将形同自掘坟墓。

  如果古代文明不是直线「进步」而是多线「演化」,那么现代的我们该如何维持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不陷入某种单一的发展路径呢?本书在序章「学习文明史的意义」中提倡,可以用「植物型文明」或称「草食性动物文明」做为今后文明的典范。这种型式的诉求是尽量平稳,减少对地球造成负担。而如果从动物型转变为植物型,端看人们能否接受「舒畅的停滞」这一理念。

  ■关于人类的诞生和文明,你或许不知道的……

  ◎尼安德塔人为何因有文化而绝种
  二十万年前出现于欧洲的尼安德塔人,人口最多约五十万。他们很早就建构出「文化」这种独特的生存策略。拥有以往的人类不曾拥有的抽象思考,并开始基于抽象思考而行动。然而尼安德塔人却在距今四万或三万年前绝迹。考古学界推测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尼安德塔人被克罗马侬人排挤至生活条件严峻的地区,在充分适应新环境以前,就遭遇气候变迁或流行病,就像复活节岛的人类一样灭亡。换言之,尼安德塔人是因为有「文化」(环境适应策略)而灭亡。

  ◎「四大文明」的概念太狭隘短浅
  「四大文明」一词并非全球通用,而是日本特有的用词。「四大文明」一词系由江上波夫(以「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等闻名的学者)提出,首见于一九五二发行的教科书《再订世界史》。推测该书意图系强调昔日亚洲有高度文明,借以鼓舞因战败而一蹶不振的日本人。从文明多样性的观点出发,「四大文明」这种固有的诠释实在太狭隘、太浅短。近年来开始有世界「七大文明」或「九大文明」等说法,甚至学者汤恩比将文明区分为二十六种。

  ◎古埃及的历史可说是一种思考持续停顿三千年的历史
  尼罗河是一条有规律、一板一眼的河川,彷彿一部机关。河水每年固定和缓氾滥,带来肥沃土壤,只消播种于其间必定丰收。埃及文明最大的特色,是期间漫长而稳定的岁月,人们的生活及社会样貌也几乎没有变化。即使放眼全球,也没有其他文明能在近三千年间几乎维持不变。这种全球仅见的安定繁荣,都是源自尼罗河的恩典。

  ◎不同的大河孕育出不同的文明: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也是因为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的恩典而繁荣,然而每逢洪水,耕地会遭受毁灭性的损害,一旦洪水退去,需将土地重新整治为耕地,付出大量劳力。和尼罗河相比,这两条大河相对的性质,决定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间的文化差异。反应在宗教上,在美索不达米亚,国王的定位是神之属臣;神主宰大自然的怒火。在埃及,国王的定位是管理尼罗河水位的神祇,王本身就是神。

  ◎金字塔并不伟大,只是将简单的结构以一股傻劲扩大
  金字塔的建造技术,就好比1+1=2,2+2=4,是非常单纯的堆积,只是以其庞大体积令见者感叹。而古罗马万神庙的内部设计,则是基于高超的结构计算与强度计算。因此,埃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系将单纯的结构以一股傻劲扩大,因此应该关注的是创造这股人力的两大要素──源自尼罗河恩典的农产品盈余,以及将人力组织化的官僚制度。而换个角度看,埃及人虽然拥有尼罗河的恩典,并没有来自外界的刺激,将财富用于更有意义之举。

  ◎永续发展的文明不存在,中国四千年文明是假说
  地球上诞生的种种文明如今已经全面消失。想当然耳,文明必然会灭亡,永续发展的文明根本不存在。「中国四千年」之说象征中国文明的漫长,然而也不存在着连绵不绝的性质,不过是许多文明以交替的形式支撑着各个时代。

  ◎文明最终总是自取灭亡
  文明的兴亡过程彷彿生物的一生,也好似人类的生涯。先有出生,然后成长,达到个体的颠峰,最后衰老,结束一生。其中也有些戏剧性发展的例子,在盛极一时之后迅速走向衰亡,例如苏美文明。但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大部分是温和渐进的衰退,几乎没有例外。就所谓的大文明而言,大多数的模式仍是促使文明繁荣的主因导致衰退。换言之,大多数的大文明都曾走上自取灭亡之路。

  ■ 人类文明的世界史给台湾读者的启示是?

  本书审定者及撰写导读的邱鸿霖(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认为:台湾在不同时期的世界文明史上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澎湖原人(距今19~45万年前)、还是长滨文化的八仙洞遗址(距今3万年前,亚洲大陆最东边的旧石器时代),还是距今五千年前延续至今日的南岛族群文化……台湾都不仅位居人群迁徙的重要交通枢纽,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人类文明的世界史。

  本书另外一个启示是:台湾拥有多样性的生态区位,所衍生出的多元文化与适应策略,是岛屿人群得以永续生存的关键。台湾多元文化的历史根系,如今慢慢成长为今天台湾尊重多元文化的参天大树,有助于我们更谦卑地从异文化中找到心目中的台湾立足点。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週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1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青柳正规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专长美术考古学。曾任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美术馆理事长、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文部科学省文化厅长官。本套书的编辑委员之一。主要着作有《欧洲区的船之家》(东京大学文学部,1977;地中海学会奖)、《古代都市罗马》(中公美术,1990;滨田青陵奖)、《皇帝之都罗马──刻画在都市上的权力者肖像》(中公新书,1992;每日出版文化奖)、《特立马乔的飨宴──逸乐与饱食的罗马文化》(中公新书,1997)、《文化立国论:日本软实力的潜在力量》(筑摩新书,2015)等书。

审订/导读者简介

邱鸿霖


  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考古学者,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学府博士,专长于考古学、墓葬考古学、生物人类学、台湾史前文化。

译者简介

张家玮


  政大日文系毕业,辅大译研所修毕。热爱将棋的中日文口笔译者,着有《将棋入门指南》。译作有《史实新发现,博览日本史》、《工厂管理实务》等。除了书籍以外也从事文件等各类笔译,以及随行、会议等各类口译。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序章_学习文明史的意义
◎感受「文明」的当下
身处遗址时的想法/「亲手」理解文明/通盘掌握时代与空间/现代文明的不足/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文明与文化的差异

◎现代文明是进步的恩典?
对于演化论的误解/对过往时间认知的缩小/喜马拉雅的温室植物与资本主义/美式标准的极限/「植物型文明」与「舒畅的停滞」

第一章_从人到人类
◎直立人Homo erectus
二足步行造就「双手的解放」/直立步行与声音语言/直立人的出现/对抗风险造就「文化」/发情期随意化/人的繁殖力/开始用火/集体行动与环境适应能力/复活节岛的「恶性循环」

◎灭绝的人类──尼安德塔人
遗体的埋葬/抽象思考的能力/源出非洲(Out of Afirca)/尼安德塔人的灭绝/给现代人类的警告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美术」
奥杜威文化/阿舍利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精神世界与美术/布拉桑普伊的维纳斯/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手印与动物创作/线画、彩色画的表现力/运用岩石凹凸创作/洞穴壁画的消灭与冰河时期/环境的变化/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终结

第二章_农耕革命
◎新石器时代与农耕开始
何谓新石器时代?/农耕畜牧的曙光与气候变迁/气候暖化与定居生活/开始农耕的契机/面对环境的技术者/麦类的栽培/动物的家畜化/「革命」是同步进行的?

◎遗址为初期农耕社会代言
农耕暨畜牧的聚落──耶律哥/其他聚落的袭击/安那托利亚高原的聚落──加泰土丘/加泰土丘的精神世界/气候变迁与「诺亚洪水」/欧洲的初期农耕文化/农耕传向南欧/农耕的普及与共同体的坟墓/大不列颠岛的坟丘墓/巨石文化的时代/印度次大陆的初期农耕文化

◎东亚的初期农耕文化
需要为发明之母/稻米的栽培/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的陶器/世界各地开始制作陶器/陶器的工法/日本列岛的新石器时代/绳纹陶器的器形变化/多样的图样装饰/绳纹文化的塑形特征/循环型生活

第三章_文明的诞生
◎再次釐清何谓「文明」
回归出发点──再看「文明的定义」/以往对「文明」的解释/古美索不达米亚/收成物的集中与分配

◎最古老的都市文明──苏美
都市形成与旧约圣经/楔形文字登场/楔形文字留下的史料/欧贝德时期/乌鲁克时期/早王朝时期/阿卡德王国时期/新苏美时代/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摩拉比法典》/判例大全《汉摩拉比法典》/《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人的思考程序/灌溉引发盐害/苏美文明的灭亡

◎大河孕育的永续性──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恩典/神政国家的官僚组织/论金字塔的价值/古埃及的生死观/莎草纸与美术工艺

第四章_多样文明的昌隆
◎印度河流域文明与跨埃兰文明
充满谜团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摩亨卓—达罗──无窗无门的街道/锻烧砖建筑群/印度河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仲介人

◎中国多样的古代文明
「四大文明」的认知/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中国北部的橡树林文化/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稻作与玉器的良渚文化

◎美洲大陆的文明
安地斯文明/安地斯文明的特异性/近年受关注的卡拉尔遗址/农业由高地转向海岸/种子移动带来的发现/科托什遗址的「神殿更新」/窟图尔・瓦席遗址的千年祭祀/东京大学古代安地斯文明调查团/文化人类学的贡献

第五章_古代地中海文明
◎爱琴海的都市文明
流向现代文明的伏流/初期农耕文化/青铜器时代与基克拉泽斯文化/初期基克拉泽斯文化/克里特岛的迈诺安文明/克里特岛的统治者/都市区域的发展

◎希腊本土的古典文明
施里曼与迈钖尼文明/谁是迈钖尼文明的推手?/迈钖尼陶器/线形文字B说明迈钖尼社会/文明崩毁与黑暗时代/多利安人迁徙的古典学说/阿提卡的几何图案时代/安定与混乱的对比孕育之产物

◎城邦的时代
新秩序与城邦的诞生/斯巴达成立/雅典的民主政治/东方化风格时代/由牧场迈向城邦/都市文明型态的希腊文明

◎由伊特鲁里亚迈向罗马
「研究罗马会变成迷路的孩子」/伊特鲁里亚人之谜/外界所见的伊特鲁里亚人/伊特鲁里亚的矿物资源与希腊文明/伊特鲁里亚的都市文明/壁画装饰的坟墓

◎罗马遗址透露的讯息
伊特鲁里亚人对罗马的统治/伊特鲁里亚的衰退/罗马时代的卡萨涅洛别墅/索姆马.韦苏维亚纳的「奥古斯都别墅」/地中海世界中的罗马文明/由发掘看古代文明

后记_文明灭亡时刻
衰亡的机制/均质社会的优势与弱点/日本文明的弱点/要素还原主义的「遗产」/我们能力可及之事

◎参考文献
◎年表
◎主要遗址解说
 

图书序言

序章  学习文明史的意义

现代文明是进步的恩典?

对演化论的误解

在探讨文明及文化时,除了多样性,「进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词汇。

相较于两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现在的社会是否比较进步?这个问题其实不容易回答。学者推估两千年前的世界人口为二、三亿,但今日有六十七亿。人口在两千年内有二十倍以上的增长,虽然有人为饥饿所苦,但毕竟人数增长极多,多数人却也能设法过生活,这样的现况笔者认为并非太差。

既然不确定这种状况是否能称为「进步」,至少能换个观点想想。世界上曾经有人被当作奴隶使唤,如今就笔者所知已经没有奴隶。光就这个部分而言,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进步。

另一方面,日本曾有称为「赤线」的合法卖春地带,如今一般社会与情色行业的界线则是非常模煳。就社会观点而言,这是否能称之为进步?换言之,若将在赤线工作的人认定为社会上的弱势族群,则废除公娼制度就社会制度而言是一种进步,那么这种社会制度理当废除。然而在现代普通公民之中,其从事行为实质上形同前赤线工作者的族群必定不少,这点又该如何看待?

简言之,我们的社会有显着进步的部分,也有些部分不然,因此不得不谨慎斟酌「进步」一词的使用。

然而我们往往认为,社会或文明已经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不断进步,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一度成为众人吹捧的词汇。这是衍生自达尔文演化论的论述,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徒分明是曲解了达尔文的学说。达尔文并非主张生物会随时间的经过而由低阶往高阶进化;而是主张生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适应各种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其间并无进步退步之分,只有发展为不同状态的变化而已。

总言之,由于对演化论有误解,人们陷入一种严重的错觉,认为我们的社会与文明都有所进步。然而诚如前述,实际上是既有进步之处,也有并未进步之处。不过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文明的样貌在今昔之间有着明显的变化。

对过往时间认知的缩小

现代文明的特征究竟是什么?

拜通讯网络及交通手段发达之赐,现代人的生活比以往便利许多。只要有电话或电脑,在任何地方都能和任何人通讯;只要搭上飞机,就能立即飞向地球的另一端。通迅及交通的发达对人类的贡献是活动空间的扩大。然而空间的扩大,反而导致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大幅萎缩。尤其是对于过往时间的认知,现代人相较于以前的人,无疑是大幅的缩小。

图书试读

None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何谓文明?又何以灭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