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印度大历史:被忽视与不容忽视的文明国度

被误解的印度大历史:被忽视与不容忽视的文明国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çois Gautier
图书标签:
  • 印度历史
  • 文明
  • 文化
  • 误解
  • 历史
  • 社会
  • 政治
  • 印度
  • 亚洲
  • 文明国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你从来不知道的印度,你以为的印度……
被误解的文明,被错写的历史,被冤枉的真相……
就在这个新世纪,重新获得平反!

  印度文明的起源比任何古老文明还要早,其实它是从西元前5000年就开始了……
  历史记载,印度曾经被雅利安人入侵,然而经证实根本没有这回事……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曾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其实他根本没成功过,最后甚至以惨败收场……

  自古以来,印度教徒把河流当作女神崇敬,并形容河流是极优秀的母亲,
  然而,孕育大自然与印度文明的河流竟然不是恆河,也不是印度河,
  而是象征工作完成及圆满女神的萨拉斯瓦蒂河,
  但是,它又为什么消失了?

  佛陀在印度被当作是神的化身,是神派他来向众生男女开示真理。
  佛陀诞生是印度的一大历史事件,但你知道佛陀原来是一位印度王子吗?
  出身贵族的他,如何放下荣华富贵、衣食无缺的生活,成为一名苦行僧,
  甚至在最后改变了印度与全世界?!

  印度阿育王的真实面貌,完全颠覆他给人知书达礼、文质彬彬的贤君形象,
  他不但篡夺王位、凶残冷血,甚至连杀了九十九个同父异母的兄弟,
  即位初期以残暴手法治国,不得民心,
  阿育王虽然在羯陵伽大开杀戒的前两年就已经皈依佛教了,但是动机并不单纯,
  他还导致印度史上疆域最广的帝国走上分裂一途……

  印度的酷热与疾病往往让当地居民受不了,
  有句俗话形容得很贴切:「一个人的寿命在印度只够度过两次季风。」
  印度的孟买甚至在英国人眼里被认为是「墓园」……
  然而,十八世纪的英国人为什么争先恐后移居印度?

  圣雄甘地曾在1937年写信给希特勒「先生」,
  他在信里认为独裁者希特勒的目标是「有价值的」,
  并自称是希特勒「诚挚的朋友」……
  一生致力与非暴力运动的甘地为什么这么做 ?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
  人们对印度的刻板印象来自于印度国内资源的匮乏,
  还有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书籍里所充斥的陈腔滥调。
  只要一提到「印度」,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影像就是贫瘠脏乱或治安很差……

  现在有一位法国学者引用各界最新的研究结果,
  巧妙融合了地质学、地理学、基因学、社会学和哲学等,
  颠覆一般大众对印度历史的认知,他所提出有力的证据足以使读者信服。
  这本书不只要让读者们了解印度丰富而深远的历史,
  更要让大家知道印度经济以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正在超越中国……

  印度史需要被重写,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不论在科学、
  语言学或基因学上大量的研究发现,
  都有助于重新追溯与纪录印度的历史。
  这本书旨于打破成见、釐清争议,
  同时也尽可能追踪印度史上被忽略的时代,
  因为印度的源起比我们从前所认知的还要更为古老悠远。

  拜现代科技所赐,作者借理性的科学结果,加上自己对印度多年的社会研究写成此书。使用浅白文字的用意,就是希望这类书籍能更加普遍地触及大众。本书不仅仅是适合研究历史的参考书,在现今国际情势混乱的情况下,作者也传达出「对不理解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追根究柢」的讯息,唯有探究事情的根本,自源头去理解各国文化的不同,才能消弭种族之间的分歧。

好评推荐

  田定丰 种子音乐/丰文创 创办人
  印度尤  <YaoIndia就是要印度>资讯平台共同创办人,凤凰卫视驻印度特约记者
  吴建衡 台湾三太子/摄影师/作家
  张翔一 《换日线》频道总监
  杨士范 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共同创办人 
  (依姓名笔划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高堤耶 〈François Gautier〉


  法国《费加罗报》驻印度及亚洲调查记者,曾撰写许多关于印度的作品,也是《印度评论》(La Nouvelle Revue de l’ Inde)主编。

  他现在与印度籍妻子住在印度。

译者简介

林琬淳〈Aries Lin〉


  台湾台中人,毕业于中央大学法文系,目前定居南法普罗旺斯。热爱文学与电影,从小就为语言和文化深深着迷;尝试过各种行业,最后还是回到语言相关工作,十分入世的女文青。现为自由译者,从事各类书籍、电视电影字幕翻译并参与女性﹅劳工影展。

  contact@arieslin.com
 

图书目录

绪论  印度,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国度
CH1 印度原始时期及史前时期-人类的摇篮
CH2 萨拉斯瓦蒂河-消失的河流
CH3 印度河与萨拉斯瓦蒂河流域文明
CH4 雅利安人入侵迷思
CH5 铁器时代
CH6 <吠陀>
CH7 印度教在远古西方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
CH8 佛陀的诞生
CH9 亚历山大大帝首次入侵
CH10 摩揭陀、孔雀王朝和旃陀罗笈多时代
CH11 阿育王:传说与史实
CH12 南印度大帝国
CH13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
CH14 穆斯林首次入侵
CH15 蒙兀儿帝国
CH16 欧洲殖民:葡萄牙人到来
CH17 法属印度
CH18 英属印度
CH19 印度叛乱(民族起义)
CH20 为独立而战
CH21 圣雄甘地
CH22 印度分裂
CH23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
CH24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巴基斯坦国父
CH25 英迪拉•甘地(两度任职总理)
CH26 拉吉夫•甘地:印度的唐吉轲德
CH27 桑妮雅•甘地:印度政治的幕后黑手
CH28 印度人民党
CH29 阿约提亚事件与古吉拉特邦反穆斯林活动
CH30 纳伦德拉•莫迪(印度现任总理)
CH31 印度的未来
字汇表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绪论
  
  印度,不是你以为的那个国度


  不论是谁试图写印度史,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日期。英国的研究学家和梵语学者多有把印度历史的日期往后推迟的倾向。

  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是十九世纪当代最杰出的印度学家,然而他也跟当时从善的基督教徒一样,先读过詹姆斯.乌雪(James Ussher)书中的结论;詹姆斯.乌雪是十七世纪的爱尔兰神学家,他认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创造了天和地。

  印度人被殖民又长期被视为较低下的种族,如此说来,要是设想在上帝开天辟地之前,印度人就已经有文明产生,岂不等于亵渎神明?

  于是缪勒认定《吠陀》的着作日期是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然而近年来多数考察结果皆证实,《吠陀》的着作日期必须回溯至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印度铁器时代的日期也有许多争议: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历史学家(例如: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与莫蒂默.惠勒爵士)认定印度的铁器时代是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

  自从有了放射性碳测年法后,我们得知印度人从公元前两千年开始就已经熟悉铁器制作了。

  其他争议早从多个世纪以前就存在,一直持续至今。

  这些争议包括雅利安人入侵的理论,还有萨拉斯瓦蒂河的存在等;萨拉斯瓦蒂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十分神祕,然而《吠陀》中提及这条河流不下五十次。

  本书之后会证实及说明印度历史上没有雅利安人入侵,还有萨拉斯瓦蒂河是确实存在过。

  不仅如此,由于某种原因 ,历史学家似乎重新诠释了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让我们想到亚历山大大帝的例子,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蹟由身边的史官所写成,他们皆以「光荣胜利」描写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一事。(译註:亚历山大在印度河西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企图继续向印度河东部进军,但是他的军队由于常年战争,已经精疲力竭而不肯东进,最后他不得不返回波斯。)

  又例如阿育王,传说他在看见羯陵伽战争惨烈的战况以及遍野的尸体之后,决心皈依佛门;然而事实全非如此。

此外,印度史相较于他国历史(例如中国),似乎显得不那么引人入胜,加上少有相关书籍可参考。近代谈印度史的书籍有阿兰.达尼耶鲁(Alain Daniélou)所着、在1971年出版的《印度史》(Fayard出版社),这本书历经多次修编;还有《现代印度史》一书,此书由克罗德.玛寇维兹(Claude Markovits)主编、在1993年出版(Fayard出版社)。

  此后就没有其他重要书籍出版了,就算有相关主题的书,也都只是作者重复历史学家先前提出的理论加以阐述而已。

  再者,历史语言学是借由比较各项研究来重建历史事蹟,不过历史语言学通常是以较全面综观的角度,保持对历史公正客观的观点,然而在面对印度史时却不尽然如此。

  这种情况的确如同梵语学者多明尼克.古铎本(Dominic Goodall)所说:「我们都活在十九世纪历史语言学所传承下来的研究成果里,然而研究历史语言学不需要出国。

  (表示研究学者可能花了大半辈子再研究印度,却从来没有亲身到过当地考察或体验文化)」他还附加说:「很多法国籍的印度语学者根本不住在印度,对印度的认知也仅限于研究方面。」(英国籍的)多明尼克.古铎本目前担任印度本地治里市远东学校的研究主任。

  人们经常忘了印度历史对哲学的贡献,法国哲思家与记者侯杰-波勒.德瓦(Roger-Pol Droit)就提醒说:「尼采是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曾谈论《吠陀》,而听众都听得津津有味」;我们有忘了有像安克特-杜伯隆(Anquetil-Duperron)这样的法国人,他在1880年就把《奥义书》里的思想传递到欧洲;更有欧仁.比尔努夫(Eugène Burnouf),他在1844年首先向法国人介绍印度佛教(欧仁.比尔努夫是法国籍梵语学家,曾以拉丁文翻译印度佛学经典)。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人们对印度的刻板印象来自于印度国内资源的匮乏,还有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书籍里所充斥的陈腔滥调。

  尽管法国人对印度人不乏好感,但只要一提到「印度」,大家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影像就是贫瘠或贫民窟。这本书不只要让各位了解印度丰富而深远的历史,更要让大家知道印度经济以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正在超越中国。

  印度史需要被重写,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不论在科学、语言学或基因学上大量的研究发现,都有助于重新追溯与纪录印度的历史。

  这本书旨于打破成见、釐清争议,同时也尽可能追踪印度史上被忽略的时代,因为印度的源起比我们从前所认知的要更为古老悠远。

 

图书试读

第2章 消失的萨拉斯瓦蒂河
 
自千年以来,主要河流从喜马拉雅山脉流下,流往旁遮普邦(Pendjab)、哈里亚纳邦(Haryana)和拉贾斯坦邦。
 
位在印度次大陆的这几个邦,因河流流过而绿意盎然、土壤肥沃;但现在,这些邦里绝大部分都成了沙漠地带,如拉贾斯坦邦。
 
所有伟大的文明都在主要河流两岸发展繁盛,因为河流可以调节气候、灌溉田地,还能当作运输航道,并且带来饮用水源。
 
在《吠陀》四卷(梨俱吠陀﹝Rig-Véda﹞、夜柔吠陀﹝Yajur-Véda﹞、娑摩吠陀﹝Sama-Véda﹞、阿闼婆吠陀﹝Atharva-Véda﹞)、《往世书》和《摩诃婆罗多》(Mahabaratha)那样的印度古老文本中,都经常提到一条名「萨拉斯瓦蒂」的河流;这条曾被提及千百次的河流,似乎就属于本章开头叙述的那类型河流。
 
印度教徒把河流当作女神崇敬,而萨拉斯瓦蒂河就是象征工作完成及圆满的女神。
 
《梨俱吠陀》中以敬重的语气提到萨拉斯瓦蒂河五十多次,并以「极优秀的母亲、极优秀的河流、极优秀的女神」形容萨拉斯瓦蒂河。
 
在《梨俱吠陀》着名的赞歌〈河流颂歌〉(Nadi Stuti)中,也同时提到了恆河、亚穆纳河(Yamuna)、萨拉斯瓦蒂河、萨特莱杰河(Sutlej);从中还可以得知,萨拉斯瓦蒂河的地理位置在亚穆纳河和萨特莱杰河之间。
 
在赞歌中也说明了萨拉斯瓦蒂河的起源,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萨拉斯瓦蒂河是极为纯洁的河,充满动力,自山间流向海洋,而且不吝于将河流广大的资源带给众人」。另一首赞歌也咏唱萨拉斯瓦蒂河的力量:「此河中的浪强劲壮烈,分裂山峰如摘折莲花般易如反掌……」。
 
长久以来,萨拉斯瓦蒂河一直被视为传说。
 
虽然从一八七二年起,就有C.F.欧德汉(C. F. Oldham)与R.D.欧德汉(R. D. Oldham)对萨拉斯瓦蒂河及其支流可能流经的地区展开详细研究,他们证实找到了萨拉斯瓦蒂河的水道位置。
 
两人所下的结论是:「萨特莱杰河和亚穆纳河曾经供给萨拉斯瓦蒂河水源,萨拉斯瓦蒂河先向西迁流,之后又往东,接着就消失了。」
 
直到一九四○年,奥莱尔.斯坦因(Aurel Stein)在古时的巴哈瓦尔布尔土邦(Bahawalpur)境内发现了干涸的萨拉斯瓦蒂河部分水道,在当地被称为「哈卡拉河」(Hakra),河的两岸共有九十多个遗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