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早餐史:现代人最重要的晨间革命,可可、咖啡与糖霜编织而成的芬芳记忆

百年早餐史:现代人最重要的晨间革命,可可、咖啡与糖霜编织而成的芬芳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ian Grataloup
图书标签:
  • 早餐
  • 饮食文化
  • 历史
  • 咖啡
  • 可可
  • 现代史
  • 社会文化
  • 美食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吃早餐的小历史,到饮食文化塑造现代文明的大历史
  就让世界甦醒的味道──早餐!萦绕百年的文化美味,唤醒精气神,满足文化之欲


  法国圣迪耶国际地理节奖、2008年圣德尼奖得主克里斯穹‧葛塔鲁提醒我们:每天吃的早餐,早已累积了百年各国文化精萃!

  俗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就是早餐了。不仅满足口腹之欲,还是一日美好的开端。
  早餐可简单、可复杂、可华丽、可朴实,端视享用之人的喜好与需求。多数饕客在乎的是早餐好不好吃、去哪里买、怎么做?意在满足填饱肚腹的物质需求,但你可曾想过,今日我们桌上的一份早餐,是积累了百年、来自各国的文化精华。

  早餐其实颠覆了饮食史,拥有开创崭新世界的力量,在短短几百年间横扫了欧亚大陆,成为许多人一早的精致享受。特别在欧洲,早餐的形成与航海时代商船贸易的发达息息相关,成了展示外贸成果与新潮食品的最好舞台,其食材的演变与人们重视它的程度,在在显示它跨越了物的界线,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且是令人惊异的跨文化融合。

  当你坐在路边早餐店的一角,享用着咖啡、火腿蛋土司与沙拉,享用着一天之始的明媚时,不妨想想:咖啡是怎么传进来的?土司是什么时候开始占据我们的餐桌?沙拉又怎么会成为健康的代表食品?就会发现,一张小小餐桌上的食物就像联合国,而你正站在历史的发展洪流中,带着新文化向前迈进。

  在《百年早餐史:现代人最重要的晨间革命,可可、咖啡与糖霜编织而成的芬芳记忆》一书里,作者克里斯穹‧葛塔鲁除了直向梳理早餐演变的历史,还纵向包揽了地域发展、产业、运输等的演进,以地理学家的独到眼光,带领我们看各个异域间的交流如何转变固有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又如何内化,逐渐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文化。

  「每个人都知道天天吃的早餐,因为太过熟悉了,以至于没想过该去深入了解它长达三世纪的历史!」
  一旦明白了其中奥妙,早晨的餐桌就是精采又多元的文化共和国。每一种组合都是创新,每一次入口都是颠覆。

各界一致推荐

  ★一本让人变饿的历史书──翻开前最好先确认周围有足够的食物!──神奇海狮

  ★这本书勾勒出早餐餐桌上食物阵势的地理大发现历史,就阅读口味来说,属于振聋发聩的咖啡因,而非甜美的果酱可颂。西方餐桌常见的咖啡、茶、可可,细数来历,都来自于欧洲之外各大陆,可说是一点都不天真。吃早餐很重要,认识你的早餐,一样重要。──毛奇(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

  ★到欧洲旅行吃不惯当地早餐的谜底就在此!作者提出许多有趣观点,阅读本书有如吃早餐一样醒脑。──高琹雯/Liz(美食家的自学之路)

  ★这本书巧妙地利用这个显然平凡无奇的主题,唤起我们透过每天最稀松平常的习惯,思考饮食的历史。──《历史家与地理家》(Historiens & Géographes)

  ★你一定会在早餐的故事里发现自己也掺了一脚。──法国国际广播电台(FRI)

  ★葛塔鲁写出了亲近读者且智慧满载的历史评析。──法国非虚构书评网(nonfiction.fr)

  ★史诗般壮丽的早餐史!──《科学与未来》(Sciences et Avenir)

  ★这些喧嚷热闹的例行公事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还精采。──《评论》杂志(La Revue)

  ★令人神魂颠倒的一本书!──法国文化电台(France Culture)

  ★葛塔鲁领我们游历大航海时代的拓张与食品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月刊》(L’histoire)

  ★充满原创性!──《回声报》(Les Echo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里斯穹‧葛塔鲁(Christian Grataloup)


  地史学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致力于研究全球化的历史。
  其着作《全球化的地理历史》(Géohistoire de la mondialisation)荣获2007年法国圣迪耶国际地理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géographie)奖项与2008年圣德尼奖(Jean Sainteny Prize)。

译者简介

蔡孟贞


  1965年生,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外语硕士。喜欢法文,喜欢法国。译有《20世纪的巴黎》、《蚂蚁》、《肉体的恶魔》、《豹纹少年》、《放手》、《沉沦》、《法兰西组曲》、《真爱独白》、《暗夜无尽》、《圣殿指环》、《布拉格墓园》等作品。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定要吃早餐吗?──透过早餐理解世界的运作 胡川安
前言 世界甦醒
 
第一话 您说的是「早」餐吗?
暧昧不明其来有自
全球化的一餐诞生
 
第二话 结束或开端?
两大词源系谱
罗马的先例
早餐和法国大革命
 
第三话 一日之首,历史之末
随机进食遭淘汰
一日三餐
和其他两顿不一样
 
第四话 群体化作息下,个人化的一餐
「petit dejeuner/早餐」之前
闹钟敲响早餐时刻
不合群的早餐
 
第五话 与法式美食悖道而行
美食诞生,平行发展
有利新型态早餐诞生的背景
餐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六话 早餐变小,世界变大
世界三大区块
三大「兴奋瘾品」
纯欧式风味
 
第七话 控制「东西印度之路」
东印度公司确立的茶之路
蔗糖和奴隶:西印度公司的机运
东印度、西印度,早餐的源头
 
第八话 茶、咖啡、可可,
此物只应天上有?
早餐少见香料
神奇植物,传奇记载
南方:香料和早餐的故事
 
第九话 咖啡:后起之秀?
人工种植起步晚
十七世纪后半才开始喝咖啡?
从杯子到园圃
 
第十话 茶:耆老
名副其实的茶树
茶路
茶的西化
罗伯‧福钧的财富
 
第十一话 最佳配角:巧克力
西式混搭
创新的固体状
 
第十二话 薄荷茶,
创造出来的传统
兴奋瘾品未及的西方边陲
薄荷加茶
 
第十三话 早餐工厂
机械化
热饮沖调
厨房艺术的明星商品
 
第十四话 瓷杯,举世通用
旧世界多种文化之孕育
欧洲瓷器,印度公司的子嗣
美洲和巧克力分道扬镳
 
第十五话 欧洲的早餐,
世界的缩影
三大饮料、三大入口、三大区域
北与南,早与晚
 
第十六话 工业革命的催化剂
农民变工人,热汤变加糖茶
英国大实验场之外
运输成本下降
 
第十七话 汤匙的背面:奴隶和种植
黑奴种植模式
茶叶和农作的第二纪元
 
第十八话 从可颂面包到跨国企业
面包店:邻里商业的最佳典范
农产食品的企业大老
咖啡和巧克力
谷片,创新的顶点
 
第十九话 早餐与地缘政治
世界贸易组织协商失败
早餐,摆盪于全球市场和跨国市场
公平交易兴起
 
第二十话 欧陆早餐称霸天下
城市的、普罗大众的、有钱有闲的
欧洲之外的「小欧洲」
拉丁美洲、南非、俄罗斯
远东,西化的极限
 
第二十一话 融合交杂的早餐
非洲乡野
美洲印第安人
波里尼西亚的星期天不全球化
欧式早餐难道源自印度?
 
结语 早餐末日?
另类作息:早午餐?
杯里的风暴!
 
致上元气满满的感谢
列不尽的参考书目
注释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定要吃早餐吗?──透过早餐理解世界的运作

胡川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主编


  「一定要吃早餐喔!」

  从小,吃早餐总是和健康画上等号,而且很多医生也百般的告诫我们慢性疾病与不吃早餐有关。但是,近来一些研究报告或是书籍逐渐打破这样的想法,像是牛津大学临床生化学博士泰伦斯‧基利(Terence Kealey),就在最近的一本书《早餐是危险的一餐》(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中指出早餐有害人体健康。

  如果吃早餐对于健康有害,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是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或是历史条件,让我们信服早餐是「健康」的一餐?而现在常见的西式早餐组合,像是火腿、蛋、培根和面包, 搭配的饮品咖啡、茶和可可,如此一成不变的组合是如何出现的呢? 我们不妨从历史找答案吧!

  「早餐」近来也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像是《早餐简史》(Breakfast : A History)指出,由于工业革命后,本来在农村工作的农民进入工厂和办公室,让早餐从原本较为丰盛转向清淡的一餐。但在1940年代由于食品公司的公关专家在推广培根的压力之下,联手和医生一起将蛋白质和油脂的重要性推广上了现在的早餐餐桌。

  那么, 以前的人到底吃什么呢? 在另外一本早餐史的着作《一日三餐:美国膳食的发明》(Three Squares: The I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Meal),艾比盖尔•卡罗尔(Abigail Carroll)则认为过去的早餐并不是如此制式和单一,而且大部的人都是吃前一晚剩下的食物。

  以往这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是吃完早餐才上工,通常都是一大清早就到田里工作,干活一阵子之后才开始一天的一餐。从拉丁文和英文的字根或许我们也可以追索一下早餐的由来,现在英文当中的「dinner」,我们都知道代表晚餐的意思,但在以往指的是一天中接近中午吃的那一餐,同时那一餐又是一天的第一餐,而「dinner」跟「breakfast」两个字又是同源,听起来真是令人感到困惑。总之,不管「brea kfast」或「dinner」指的是不是起床后第一餐,过去人们都在接近中午时吃。

  不管是从健康的论据、社会的演变, 抑或词汇的探源, 都可以看到吃早餐不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法国地理历史( géohistoire)学者克里斯穹‧ 葛塔鲁(Christian Grataloup)撰写的这本《百年早餐史》所採用的角度也是如此。但克里斯穹相较于其他学者, 更看重空间在历史上的变化, 他是巴黎狄德罗大学的荣誉教授,以往的作品包含《全球化的地理历史》(Géohistoire de la mondialisation)、《我们对于世界历史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想像?》(Faut-il penser  autrement l’histoire du monde?),以文化地理的角度追索现代性,让地理增加历史的向度,并且从日常生活中理解全球化的概念。

  《百年早餐史》延续作者以往的方式,在生活的细节中寻求全球化的痕迹, 现代欧洲早餐中的常见饮品:咖啡、茶和可可,三种热带植栽的作物,是目前最流行于早餐餐桌上的无酒精饮料。透过近两、三百年世界的殖民历史与全球化的过程,产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可可和咖啡,还有在亚洲生产的茶,我们可以看到人群的交流、经济的剥削、文化的互动,还有近代社会的形成过程,当拿起饮品和咀嚼早餐的那一刻,我们同时也是全球化的参与者。

导言(节录)

  早餐,既熟悉又陌生的一餐,我们每天与它相见,有时疾如旋风,有时躺在床上一派慵懒闲适,最常的还是坐在自家餐桌前,偶尔也在饭店的自助吧台边。它一派简朴,不拿过多的花样烦你,大体每个早晨它的样貌都差不多。走进饭店,不同于午餐和晚餐这两者,它没有菜单。或许正是因为它的一贯性和平淡无奇,所以无法激起人们对它的好奇心。

  事实上,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的学者对它的确没什么兴趣。营养师至多也只是提醒大家,饮食摄取要定时定量,早餐应该占每日摄取热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相对于图书馆架上摆得满满的料理指南和美食书籍, 专门研究早餐的论述几乎阙如。而美食书籍、食谱、餐厅指南等介绍的各路菜系,全都是为了正午和向晚的两顿准备的,无论是家常还是功夫菜。早餐,它呢,从来没能替哪位大厨摘过一颗米其林星星。

  话虽如此,但只要凑近点瞧,你会发现早餐的历史相当惊人。第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是,它竟如此之年轻。早餐的年纪不超过三百岁,而另外两顿随便都能讲出令人肃然起敬的绵长源起。连这个法文字「petit déjeuner /早餐」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早餐原来只是比午餐更简单、更小型的一餐而已。尤其奇特的是,它是以热饮──茶、咖啡、热可可──为主轴, 而这些饮品的原料全都不是欧洲本地产物。茶树、咖啡树和可可树都无法在温带地区生长。至于糖, 相较于另外两餐,它在早餐中的角色更为吃重(这些热饮通常要加糖饮用,更别说果酱、甜面包、谷物麦片了),直到十九世纪初,甘蔗可说是制糖的唯一原料,它也是热带植物。

  难不成早餐是欧洲人从别的地方引进,然后强纳为己有的吗?这个说法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这些饮品的原产地分布太广了:可可的原产地不是美洲吗? 咖啡原产非洲,而茶来自亚洲吧?阿兹特克人(十四至十六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他们喝的「cocoatl/可可」,里面不放糖,事实上他们根本还不知道如何制糖。同样的,中国人喝的「chaï/茶」也不放糖。至于咖啡,原本也不是在早上喝的。所以,要说早餐的历史,打从源头开始,就得从欧洲说起。

  早餐蔓延快速。尽管今日早餐的形式多样,但里面几乎都寻得到西方世界的痕迹,就算只喝一杯咖啡也一样。早餐于是成为了饮食全球化的最小公分母。全球各地任何一间自诩是国际级的旅馆,就算设备再简陋,早餐的样貌也不会太偏离常规,虽然说西方旅客有时仍不免面面相觑⋯⋯。

  因此, 早餐不为人知的史话的确值得一书、让人知晓。它的起源一点都不神祕:十八世纪初,伦敦、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等地的一些贵族名门已经习惯每天清晨喝一杯早在数十年前这类口袋够深的人士就熟知的饮品。由于这些西欧贵族世家,和城市的资产阶级迷恋的茶、咖啡和可可均来自遥远的国度,加上当时运输的过程风险很高,这类饮料的价格贵得吓人。因此,这类饮品相当可能只是一时的风潮而已,但结果出人意外,它们渐渐普及并且流传下来,不再侷限于富贵人家专享。一般百姓,尤其是城市居民,很快的就接受了它们,整个十九世纪,茶、咖啡和可可风靡了西方社会的各个阶层,尔后向外扩散。

  早餐的出现并非毫无来由。晨间饮品和糖的历史源头可以从人类使用香料的渊源里觅得端倪,前人更相信,这些饮品的植物苗种起源甚至可远溯至伊甸园。要让咖啡、糖、可可和茶走进欧洲人的杯子里,欧洲各国必须开辟海运路线,确保中间转运顺畅,击垮竞争对手,开垦农地,强行将人从他们的原生社会带走并压榨成为奴隶,投注心力研发创新以提升风味、改良大面积的种植技术和日常生活用具,从中国人那里窃取烧瓷祕技和茶树苗种⋯⋯。

  他们必须创造世界。
 

图书试读

「吃早餐了吗?」
 
很多小孩甚至一些成年人经常会听到这句话,质疑他们没吃早餐空着肚子就要出门。这句话暗示着,每个人在急着外出完成家庭以外的工作使命前,先有吃早餐的义务:象征了十九世纪的欧洲跟旧有秩序的完全切割,一切变得更加集体化、在地化,进而孕育出如今大家统称为「工业革命」的巨大变革。
 
「p et i t déj eu n e r╱早餐」之前
 
直到二十世纪初,欧洲还有相当多的农家仍然在早上稍晚的时候才吃一天当中真正的第一餐,虽然他们很早就先喝了咖啡(夏季时非常之早)。这顿「déjeuner」(当时在法国,大家还是这么叫的,前面没加「petit」)仍保留着古老的菜色,其中汤──尤其是烟燻猪肉汤──占有重的位置。人们不可能没吃饱就下田劳动, 工匠也不会空腹入工坊。在田野一望无涯、住宅区又很集中的地方,人民很可能得从他们居住的农舍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工作的地点,因此反倒是白天中间的那一餐吃得比较简单清淡。瑞典文的「frukost」,按字面解释就是「petit déjeuner ╱早餐」之意,其实在农家,就算今天也还有人这样用,指的是清早喝过咖啡之后,接着约莫八、九点时──大伙「frukos- trast ╱晨间小憩(「rast」指短暂休息)──吃的那一顿饭。「frukos-trast」这个字,跟这样的做法在今日的工业界和营建工地上仍然非常常见。换上另一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传统的英国仕绅家庭负责趋前为爵士或夫人拉开床帘,面无表情的宣布「今天早上天气很好」的小厮或女仆──基本上这句话多为无意义的开场白──绝不会忘了在尊贵的主人床头柜边摆上一杯茶。时至今日,早茶(morning tea)或床前茶(bed tea)的习惯仍可见于过去的英国殖民地,尤其是在印度,好让饱受时差之苦却被朝阳热力唤醒的观光客──热带地区的太阳起得非常早──能享用一杯加了牛奶和香料的热茶。这似乎可追溯回十八世纪的茶饮习惯,可以视为早餐的开胃饮,因为真正丰盛的早餐得等到早上十点左右才会奉上,届时端上来的可不仅限于米粥和鸡蛋,还会提供大量的鲱鱼和热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