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教帝国到世界帝国,从丧失美洲到纵横七海,
「大英帝国」其实是跨越两种不同面相,经过解体再重组的「两个帝国」?
移民、奴隶解放、百货公司、商品与人的流动……
从社会生活史的「柔性帝国」角度,描绘不为人知的「帝国侧脸」,
如此便会勾勒出一幅饶富趣味的景象。
当我们提到「大英帝国」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优雅的下午茶、强大的海军、大英博物馆的精美收藏、还是小说家福斯特和毛姆笔下的异国风情?
然而,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却是从「领土丧失」开始建构起的?
美洲殖民地的独立在传统的大英帝国史中,往往只被视为一段不重要的插曲。然而,本书作者大胆地提出一个论点:美洲的丧失,才是大英帝国由「新教帝国」,重组为「世界帝国」的一大关键!
■「美洲丧失」带来的冲击──帝国认同的瓦解与重组 英国在十八世纪初,已经具备了「帝国」的形式;然而,这个帝国不过是个横跨大西洋两岸的国度,联系母国与殖民地的,是共通的新教信仰。透过新教,凝聚了「我们都是英国人」的认同。但,美国独立却打破了这种脆弱的纽带。
同为新教徒的美国人与天主教的法国联手,打败了英军,对英国人造成很大的冲击。以往的新教认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思索「我们是谁?」「到底什么是英国人?」史学家爱德华‧吉朋,正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了《罗马帝国衰亡史》,探索强盛的「帝国」为何会逐渐瓦解的原因。
经由这个「丧失与重组」的过程,英国由英格兰王国迈向真正的「联合王国」,其面相也产生了重大转变。由垄断贸易转变为自由贸易、由蓄奴转变为解放奴隶、移民社会的变化、女性能见度的提升等,都是这个重组过程中所带来的冲击。也因为这个重组,我们才得见今日认识的「大英帝国」。
■帝国社会结构的重组──移民增长与道德重整 失去美洲之后的大英帝国「解散之后再次重组」,重组后的新帝国,不论在自我认同和社会架构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丧失美洲后的英国,开始将苏格兰与爱尔兰纳入掌控之中,从而形成了「联合王国」的雏型;在这种形塑过程中,大量因战乱与饥荒逃离王国的苏格兰人与爱尔兰人,构成了第一波移民潮的主力。这波移民风潮到了十九世纪后,又因为工业革命造成的贫民问题,而产生了新动力。在这第二波移民潮中,我们所熟知的澳洲、加拿大,以及现今的美国社会,都为其所形塑,并诞生了今日的面貌。
帝国重组的第二个现象,便是道德的重整。美洲的丧失,促使英国人开始省思:我们之所以失败,是否是因为道德腐败之故?于是,在英国,掀起了一股「道德重整」之风。包括拯救贫民、鼓吹福音主义、整饬东印度公司的腐败等,而最为着称的,便是解放黑奴。英国原本是蓄奴的主要国家,但却摇身一变成为解放奴隶的先驱。所谓「慈善的帝国」形象,便是在这种状况下兴起的。
■女性的帝国──「维多利亚仕女」VS独立自主的女性 以维多利亚女王为首,女性的形象在第二次帝国期间也有重大转变。英国政治家如迪斯雷利等人,将女王打造成「帝国的象征」,从而为帝国附上了一层女性的柔和色彩。以女王为首的「维多利亚仕女」,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宛如「家庭的天使」般,温柔贤慧、爱夫爱子的淑女形象,这种优雅却又有如笼中鸟般的印象,正是一般大英帝国女性在传统眼光中的看法。
然而,事实上大英帝国的女性,并不只限于所谓的「维多利亚仕女」。且不说当时因为工业化社会而产生的众多单身女性,在帝国的各个角落中,也可以见到女性独立且活跃的形象。除了我们熟知的医护与慈善领域外,在移民群、殖民地当中,也出现了许多女性远渡重洋,跨足偏远社会的身影。
换言之,在看似对女性重重限制的第二次大英帝国,却也因其发展给了女性更开阔的空间,从而为后来的妇女运动埋下了种子。
■自由贸易的帝国──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重组之后的大英帝国,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由贸易取代了垄断贸易,过去想像不到的交易情况,在帝国当中都能看到。因此也有人说,新的大英帝国其实就是个「物品的帝国」。
◎午茶时间的登场 在英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男人喝咖啡,女人喝红茶」。相较于价格较昂的咖啡,随着东印度公司扩张输入英国的红茶,变成了女性喜爱的饮品。女性将「准备下午茶」当成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环节,于是英式下午茶也就成了「英国习惯」的一大象征。
◎百货公司的兴起 百货公司的兴起,也是自由贸易帝国的一大象征。受到第一次万国博览会的刺激,人们对于各地商品的需求激增,于是出现了将各地货物集中一处,供市民进行消费的百货业。百货公司的出现,代表着民众对于物质的渴望大幅提升。
◎博物馆的出现 帝国扩张的另一个象征,就是博物馆的出现。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博物馆不只蒐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物品,同时也扩充了当代人民的眼界。十九世纪末,英国爆发了狂热的「埃及热潮」,大英博物馆的埃及展品功不可没。
◎旅行的发达 帝国的版图扩大,同时也促进了旅行业的诞生。汽船与火车的出现,让原本昂贵的旅行变成大众都能享受的廉价娱乐,登山变成时尚消遣,海外旅行也变成帝国人民趋之若鹜的新享受。不过,旅行团员欠缺对当地的理解,破坏环境,这对帝国的形象,其实也有不良影响。
====================
■那么,到底何谓「大英帝国的经验」? 「岛屿帝国」的经验能给今日的世界与台湾什么反思?
现今的英国,正为认同危机所苦恼着。然而,决定自己是谁的,是个人的经验。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自己是谁的意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那么,在英国从岛国扩张成为帝国的过程,又以何种方式刻印下了什么呢?这种「经验」一直持续到伊拉克战争,仍然是困扰着英国与众多殖民地乃至属国的问题。今日的英国,虽然对于帝国的过去感到迷惑,但仍然尝试着找回在那段过去中的失去之物;这正是本书所要描述的「帝国轮廓」,也是持续至今的残影。
====================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大英帝国的经验──丧失美洲,帝国的认同危机与社会蜕变》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週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17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本书系由21卷构成,陆续出版中―― 01《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 克服多次的灭绝后,「人类」兴起、扩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02《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伟大皇帝的帝国为何一代就破灭?重新探讨希腊中心的希腊化时代观。
作者:森古公俊(帝京大学教授)
03《斯基泰和匈奴.游牧的文明》 在骏马奔驰的草原上──探索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笔下骑马游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创价大学教授)
04《通商国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却在布匿战争被罗马埋葬的海上帝国。
作者:栗田伸子(东京学艺大学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学学术研究员)
05《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 从都市国家发展成大帝国,后因一神教的诞生而转变的古代社会大剧。
作者:本村凌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06《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 「唐」是汉民族的王朝吗?粟特人的足迹和欧亚大陆中央的跃动。
作者:森安孝夫(大坂大学名誉教授)
07《伊斯兰帝国的圣战》 一瞬之间创造出大帝国,全新的世界真理。从穆罕默德到现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学教授)
08《塞尔特的水脉》 在被罗马和基督教袭卷之前。「梦幻之民」的文化遗迹。
作者:原 圣(女子美术大学教授)
09《义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玛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时间重叠」。
作者:阵内秀信(法政大学教授)
10《蒙古帝国及其漫长后续》 为人类史带来开创性的大帝国解体后,中亚发生了甚么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11《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继承拜占庭帝国首都‧伊斯坦堡的「长寿巨象」的多样性。
作者:林 佳世子(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12《亦近亦远的东南亚》 从吴哥窟开始,託付给巨大遗迹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观。
作者:石泽良昭(上智大学特任教授)
13《印加和西班牙.帝国的交错》 在西班牙支配下维持命脉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网野彻哉(东京大学教授)
14《欧洲霸权的光和影》 从国民国家诞生到欧盟。制造世界秩序的「欧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宪彦(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
15《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 在欧洲和亚洲间摇摆,广大无边的帝国和皇帝一族之光与闇。
作者:土肥恆之(一桥大学名誉教授)
16《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从诞生到消灭的两百年。亚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东京大学教授)
17《大英帝国的经验》 空前的繁荣,是放手殖民地美国而带来的。从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国的盛衰。
作者:井野濑久美惠(甲南大学教授)
18《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 满洲人的光辉帝国。中国民族主义和西藏问题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聪(东京大学教授)
19《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 透过日韩战后形成的满洲人脉,朴正熙和岸信介。质问东北亚的现在。
作者:姜尚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学副教授)
20《空中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 从莱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战争世纪」胜出之超级大国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学教授)
21《人类该何去何从?》 环境与人口、海洋与人类、宗教与社会,以及非洲的现状。多面向的论述。
作者:大冢柳太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应地利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森本公诚(东大寺长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学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学名誉教授)、Ronald Toby(伊利诺大学教授)、福井宪彦、杉山正明、青柳正规、阵内秀信
名人推荐 本书审订、导读:汪采烨 辅仁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英国近代史、妇女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