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奉为神明崇拜的亚历山大大帝,
当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脱离他巨大的身影。
马其顿人开创的时代,何以称为「希腊化时代」?
摆脱「希腊中心史观」,以多元观点重新定义「希腊化」。
亚历山大大帝,三十岁时便已打下前所未有庞大领土的神话般人物,却在不到三年后就留下未完成的帝国而逝去。亚历山大帝国的范围从希腊西方的爱奥尼亚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腊、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
罗马的凯撒三十九岁时读到亚历山大的传记后曾潸然泪下叹道:「在我现在这个年纪时,亚历山大早已成为众民族之王,我却尚未达成任何辉煌的成就。」奥古斯都皇帝也曾至亚历山卓瞻仰亚历山大的遗体,甚至模仿他的站姿制作雕像。该如何评价在后世成为西方文明荣耀的亚历山大?他是伟大的领导者吗?
本书不採取将希腊文化视为较东方文化优越的「希腊中心史观」,而是重新检讨以往同时存在、却不曾被放在一起思考的「东方史」和「希腊史」,重新探讨究竟何为「希腊化时代」。事实上亚历山大的「东方远征」,并没有带着希腊文明向征服地区全面扩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东西文化的融合。
■亚历山大在只有三十三岁、疾驰而过的短暂一生中, 如何创造横跨古文明世界的庞大帝国?最终,帝国又为何四分五裂?
西元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从希腊往东方出发远征,仅花费八年时间,便征服整个中亚地区与埃及,并越过阿富汗,抵达今日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行军过程穿越重重山脉、沙漠、大河等各种严峻地形,甚至还曾探索沿海的航路。
亚历山大在所到之处,都变身成为符合当地统治者的形象:在埃及接受法老的称号,在古都巴比伦也遵循当地传统的宗教礼仪。灭掉领土广大的波斯帝国之后,还用东方仪式举行马其顿士兵与波斯女性的集团婚姻。然而,在印度河流域的战争,终于导致疲惫不堪的士兵们拒绝行军,而历尽艰辛返抵巴比伦后,大帝便因热病而去世。
大帝的征服并未摧毁东方各国的统治体制,反而相当尊重各地的多元文化。大帝的到来只代表了统治者的更迭,而非社会与政体的剧变。不过,这个松散的帝国终究只是大帝一人的独裁帝国,在他去世后旋即崩解。
■「希腊化」概念只是后人以「西方中心史观」创造的认知! 要真正理解亚历山大开创的时代,首先须抛弃「希腊化的幻影」。
教科书的西洋史分期,将希腊古典时代到罗马兴起之间的时期称为「希腊化时代」,而这段长达三百年历史时期的起算,便是从亚历山大逝世开始。但是,这样的定义其实隐含着严重的误解。
十九世纪普鲁士的历史学者,因为有着民族统一的渴望,视亚历山大为统一古代世界的伟大征服者。因此,为了让历史研究也能重视大帝征服过后的希腊,强调希腊被马其顿征服后并未进入文化衰退期,而在当时创造出了「希腊化」的概念。
然而,「希腊化」隐含着以欧洲人为主体的「希腊中心史观」,将亚历山大塑造成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者,正是忽略了在大帝到来之前,希腊人其实已积极进入东方世界。只有抛弃「希腊化」的单一史观,才能以多元视野重新评价「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留给了后世什么遗产?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世界,以及神格化伟大皇帝的传统。
亚历山大的远征加速了希腊风格的生活与文化能达到的范围,创造出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并在下一代茁壮的沃土。这是只有身为军事天才的亚历山大才能达成的成就。
即便大帝实行的诸多新政策,才刚起步便画下句点,但许多措施仍在之后的希腊化时代诸王国中落实。大帝在远征过程中于各地建立了十多座以自己为名的「亚历山大城」,其中最知名的,即之后成为古文明中心的埃及亚历山卓。
亚历山大之所以会被西方世界视为伟大的王者,得归功于在他逝世后继承帝国的将军们,仍强调自身与大帝威信之间的连结,以作为各国权力竞争的手段。因此大帝的神格化在他去世后更为强化,使他成为不朽的存在,此种作法甚至为后来的罗马皇帝们仿效。
■是伟大的解放者还是残忍的侵略者? 回到万花筒般多彩形象的原点,还原大帝的真实样貌。
逝世后的亚历山大大帝,彷彿更为真实地存在着。大帝留给后世无数的形象,不断地被重新解读,每个人、每种观点、每个时代透过「亚历山大」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影像都不相同,彷彿此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个小宇宙。
本书带领读者从大帝形象的原点开始,解剖近代历史学中的亚历山大样貌。解析大帝着名的各种故事背后的历史意涵,例如:一刀斩断哥迪姆之结、战场上的漂亮战术、酒醉时在艺妓怂恿下放火烧毁波斯王宫、大帝与身边女性的关系等等。
究竟亚历山大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让他执着于远征至世界的尽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亚历山大的身影又将反射出什么样的形象?在我们重新思考现今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之时,或许会发现大帝的身影,至今仍垄罩着我们。
■本书对台湾读者的启发: 亚历山大大帝是希腊的,还是马其顿的?就像大清是中国的,还是满洲的?
抑或二者都是?
今天的希腊在和马其顿共和国争夺亚历山大的遗产时,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举着「马其顿是希腊的!」这一招牌画面,抗议邻国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中出现「马其顿」字样,偷走了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荣光。然而在历史上,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和希腊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国名争议被包裹在历史真相和身分认同中,读者从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就像大清帝国逐渐从「内亚帝国」转型为「近代东亚帝国」、再蜕变成「中国」一样,马其顿王国的「希腊化」,某种程度可以比拟为满清帝国的「汉化」──但在历史学者眼中,这仅仅是部分事实。「希腊化」是十九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发明,正如「汉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发明。(可参考《兴亡的世界史18: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一书)
■本书的启示是: 台湾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其实已是西方中心史观的附属物。因此容易忽略了波斯帝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对希腊和马其顿的巨大影响,而只将雅典当成古代文明的中心。亚历山大的征服本身,便可帮助台湾粉碎单一史观,重建对古文明更加多元、包容的看法。
====================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非希腊中心视角的东西方世界》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週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02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本书系由21卷构成,陆续出版中――
01《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 克服多次的灭绝后,「人类」兴起、扩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02《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伟大皇帝的帝国为何一代就破灭?重新探讨希腊中心的希腊化时代观。
作者:森谷公俊(帝京大学教授)
03《游牧的文明――斯基泰与匈奴》 在骏马奔驰的草原上──探索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笔下骑马游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创价大学教授)
04《通商国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却在布匿战争被罗马埋葬的海上帝国。
作者:栗田伸子(东京学艺大学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学学术研究员)
05《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 从都市国家发展成大帝国,后因一神教的诞生而转变的古代社会大剧。
作者:本村凌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06《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 「唐」是汉民族的王朝吗?粟特人的足迹和欧亚大陆中央的跃动。
作者:森安孝夫(大坂大学名誉教授)
07《伊斯兰帝国的圣战》 一瞬之间创造出大帝国,全新的世界真理。从穆罕默德到现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学教授)
08《塞尔特的水脉》 在被罗马和基督教袭卷之前。「梦幻之民」的文化遗迹。
作者:原 圣(女子美术大学教授)
09《义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玛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时间重叠」。
作者:阵内秀信(法政大学教授)
10《蒙古帝国及其漫长后续》 为人类史带来开创性的大帝国解体后,中亚发生了甚么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11《鄂图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继承拜占庭帝国首都‧伊斯坦堡的「长寿巨象」的多样性。
作者:林 佳世子(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12《亦近亦远的东南亚》 从吴哥窟开始,託付给巨大遗迹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观。
作者:石泽良昭(上智大学特任教授)
13《印加与西班牙的交错》 在西班牙支配下维持命脉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网野彻哉(东京大学教授)
14《欧洲霸权的光和影》 从国民国家诞生到欧盟。制造世界秩序的「欧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宪彦(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
15《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 在欧洲和亚洲间摇摆,广大无边的帝国和皇帝一族之光与闇。
作者:土肥恆之(一桥大学名誉教授)
16《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从诞生到消灭的两百年。亚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东京大学教授)
17《大英帝国的经验》 空前的繁荣,是放手殖民地美国而带来的。从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国的盛衰。
作者:井野濑久美惠(甲南大学教授)
18《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 满洲人的光辉帝国。中国民族主义和西藏问题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聪(东京大学教授)
19《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 透过日韩战后形成的满洲人脉――朴正熙和岸信介,质问东北亚的现在。
作者:姜尚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学副教授)
20《空中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 从莱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战争世纪」胜出之超级大国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学教授)
21《人类该何去何从?》 环境与人口、海洋与人类、宗教与社会,以及非洲的现状。多面向的论述。
作者:大冢柳太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应地利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森本公诚(东大寺长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学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学名誉教授)、Ronald Toby(伊利诺大学教授)、福井宪彦、杉山正明、青柳正规、阵内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