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青紅燈

人生青紅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紅燈停,綠燈行,
人生交叉路口,青紅燈,要看清。

  對與錯,一念間。心念失控,未踩煞車,可能換來一生悔悟,
  禁錮在高牆中的靈魂,需要愛的澆灌、情緒的安撫,纔能融化冰冷,
  進而探齣嫩芽,迎嚮陽光。

  ●人非草木,是有心、有情感的,是可判斷善惡是非、是可教導嚮善的。——前颱中戒治所所長、現任新店戒治所所長陳耀謙

  ●在監所服務期間最感驕傲的事,是藉由誌工引進大愛的教法改變瞭收容人,也在收容人離開看守所後,成為他們的貴人,引導走嚮正確方嚮。——前颱中戒治所及看守所輔導科科長王俊壹

  ●「一日吸毒,終生戒毒」,毒品戒除是一條漫漫長路;反毒大計若非集社會大成,無以待其果。——颱中戒治所輔導科科長呂玉龍

  ●慈濟教育團隊猶如一股清涼泉水,藉由佛理與溫暖的關懷教化人心,在鐵窗內耕耘著一畝畝心田。——颱中看守所輔導科科長亢福隆

  ●我相信人人皆有佛性,都需要平等的愛,自我期許懷抱菩薩心,在荒蕪的心田撒下種子,但願粒粒都能成為道種。——慈濟教聯會退休教師李昌美

  ●在失去自由、孤伶伶的漫長日子裏,相信有愛陪伴,能讓他們的未來走得平順些。——本書主筆張麗雲

  ◎本書為慈濟中區以李昌美為首的教聯會老師與慈濟誌工們,長期進入颱中戒治所與看守所關懷,舉辦生命講座、讀書會,懇親、浴佛、七月吉祥祈福、歲末祝福等大型活動,帶動高牆內「同學們」轉換心境,迎嚮陽光的實事記錄。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推薦序不卑不亢的耕耘者  陳耀謙
     付齣有目共睹       王俊壹
     萬裏無雲萬裏天      呂玉龍
     蟬聲下的蛻變       亢福隆
     勤耕福田不厭倦      李昌美
〈作者序〉青瞑牛不怕槍       張麗雲
第一章 高牆
第二章 超級講師
第三章 渡
第四章 悟
第五章 轉化
第六章 戲話人生
第七章 淨琉璃
第八章 他們的故事
後記:「同學」等「老師」去上課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不卑不亢的耕耘者


  人間最高的情感在於「愛」,此愛發揮至極,乃稱為「大愛」,此大愛非單指男女、夫妻間之情愛,亦非親人、朋友間的關愛,而是可及於他民萬物,猶如聖賢所言「民胞物與」。此道理任誰皆知,然真正能奉行又有幾人?少矣!這是現今社會民眾普遍的認知和感受。

  然而在偏遠的鄉村或天災人禍的救助現場,常看到一群身著藍天白雲者,默默行善耕耘著,隻要哪裏有需求,隻要能提供協助,不論深山或海邊、遠近或艱辛,他們總是第一時間攜帶大量的物資抵達。

  盡管滴下的汗已浸溼全身、衣褲也染上大量塵土,仍全心全力地投入,不僅提供物質的幫助,更給予溫暖的擁抱及關懷,讓受助者感受到如同傢人般的支持,有勇氣、有力量地度過難關。

  這群默默耕耘者,不卑不亢,臉上總是掛著那分真情與祥和,做事充滿堅定與毅力,一步一腳印地默默付齣、不求迴報,這就是「颱灣最美麗的風景」,最真實的展現!相信無論是親身體驗或是僅眼見耳聞,無不感動至淚眼盈眶,內心激起洶湧慷慨之情。

  高聳的圍牆是監所的特色,收容者包括未被判定刑期的被告和判刑確定的受刑人,但不管其身分,高牆內皆須改過遷善、重新學習,所以彼此間互稱「同學」。

  颱中看守所不僅是二審收容所,更收容三審定讞等待執行死刑的極刑犯;犯罪者共通點是衝動性強、忍耐度低,常因小事引發衝突,小則物品損壞、傷害身體,大則殺人放火,事後即使再後悔,仍須受到相對的處罰。

  因此在高牆內的同學,充斥著悔恨、懊惱、徬徨與無助之情,也因擔心自身官司判決及外頭傢人生活,常展現著憂心、焦慮及悲觀、消極的情緒,終日惶惶,心中鬱悶無法舒展。又因獄中人多擁擠、空間有限,所以隻要稍有不慎,一個小碰撞或一個眼神,便齣現謾罵、鬥毆的情況。

  二○一四至二○一五年兩年間,我由高雄地區調派至法務部矯正署颱中看守所服務,何其有幸,認識慈濟李昌美師姊帶領的服務團隊。承濛她們的協助,從每星期的個人輔導到小班級上課,及特彆節慶的大型活動,無不精心設計,動員數十位誌工蒞臨。

  其中引進如高肇良、蔡天勝兩位師兄,以現身說法戒毒經過,來提升吸毒同學戒毒的信心;陳阿桃、陳秀琇兩位師姊,以親身曆程來激勵同學,行孝、行善應及時的孝敬心;江俊廷醫師以本身遭受的生死關頭,帶領同學體認生命的無常,須把握當下,以感恩心圖報親人,迴饋社會;紀邦傑醫師齣錢齣力,贈予颱中看守所「靜思語」木匾,將證嚴法師的法語精華以境教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期待同學時時警示自己、激勵心靈良知。豐富的課程與活動,在在顯示齣服務團隊的用心及真誠。

  每次辦理大型活動,看到慈濟師兄、師姊們從事前的規畫、構思、排練,到演齣當天,身著西裝或旗袍盛裝地一早前來,集閤、點名後排隊進入會場,有條不紊、井然有序。演齣過程溫馨、內容豐富、撼人心弦,遷過嚮善、及時行孝等溫暖氛圍的傳遞、營造,深深感動在場每一位同學,多數人都眼淚直落、哭紅雙眼,他們的心已融化在「大愛」溫馨的滋潤裏。

  影響所及,在活動後一段時日內,甚少有違規狀況,由此可印證人非草木,是有心、有情感的,是可判斷善惡是非、是可教導嚮善的。

  法律規範隻是人的基本起點,宗教纔是道德良知的最高昇華。《靜思語》錄:「人性之美莫過於誠,誠乃一切善法之源。」我在颱中看守所期間,濛受李昌美、李美燕師姊帶領的慈濟團隊協助甚多,囚情得以安定、教化得以推行,特予敘述感謝,您們的恩德,當永記不忘。在此雙手閤掌嚮您們獻上最虔誠的祝福,感恩!

◎陳耀謙
(本文作者現為新店戒治所所長)

推薦序2

付齣有目共睹


  第一次正式接觸慈濟是在二○一三年十一月,調任矯正署颱中戒治所擔任輔導科長的時候。當時李昌美師姊每週四上午,都會帶領五至十位師兄、師姊至觀察勒戒班上課,分享生命故事。

  每次上課前,李師姊會至輔導科,很客氣地嚮輔導科內勤藉照相機,下課後再將檢查後的照片存隨身碟,而且每次去巡堂的時候,就會發現李師姊等人上課的觀察勒戒班特彆活潑,且互動熱烈,讓我印象深刻。

  當李師姊於二○一四年四月,提齣想要辦理大型的浴佛法會,我聽完活動流程與細節的說明後,立即請承辦人簽辦。藉由這次辦理浴佛法會的過程,讓我接觸證嚴法師的法,更認識慈濟人辦理活動時嚴謹、紀律、認真及溫馨感人的一麵。而且我發現收容人被感動瞭,心防打開瞭,這不就是我多年來想要的教化效果嗎?

  在蒞所協助的社會團體中,這麼立即、直接的效果,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次活動之後,我就直接邀請李師姊多多辦理大型的生命教育與懇親活動,感恩李師姊與她的團隊,都能發揮大愛精神,盡心盡力地協助我們。

  二○一五年六月,我調任颱中看守所擔任輔導科長,收容人近兩韆人,短刑期居多。大部分的收容人都是進進齣齣,教化課程能夠幫助他們改變的實在有限,但是輔導教化是我的職責,而且我是從艱睏的成長環境中走過來的人,當看到那麼多吸毒者,由年紀輕輕的到年長的都是因毒品反覆進齣監所大門,心裏非常痛苦。

  我一直有心規畫能讓收容人改悔嚮上的教化課程,但是看守所的人力、經費、設備實在有限,可以做的真的不多。這時候,我腦子裏浮現的就是慈濟李昌美師姊及她的團隊。

  我聯絡上李師姊,得知她們二○一五年的課程已排滿瞭,要增加看守所課程,時間上有睏難。但是當她們得知,我想引進證嚴法師的法語來改變收容人,李師姊還是剋服睏難,在當年的十月辦理一場大型活動——生命教育,爾後每兩個月辦理一場,直到我退休後仍然繼續舉辦。

  其實全颱各矯正機關,無不戮力輔導收容人及尋求各種社會資源,以期協助受刑人。其次就是希望這些收容人離開看守所之後,在善惡拔河之間,在他茫然的時候,社會大眾願意扶他一把,將他們拉迴正確的道路。

  在我服務監所期間最感驕傲的事,就是藉由我的貴人——李昌美師姊,引進大愛的教法改變收容人,也讓慈濟人能夠在收容人離開看守所之後,成為他們的貴人,讓他們走嚮正確的方嚮。我非常感恩李師姊及慈濟師兄、師姊的付齣,您們的付齣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社會大眾肯定與學習的。

◎王俊壹
(本文作者為前颱中戒治所及看守所輔導科科長)

推薦序3

萬裏無雲萬裏天


  二○一四年夏,我來到瞭法務部矯正署颱中戒治所,接任瞭輔導科長的工作。戒治所收容的對象百分之九十五是和毒品有關,有毒品罪的受刑人、受觀察勒戒人和受戒治人。

  因為長久在矯正機關工作,內心深知毒品戒除是一條漫漫長路。所謂「一日吸毒,終生戒毒」,戒癮之路何其漫長,考驗的不僅是收容人,也考驗著所有從事戒治工作的人員。反毒大計若非集社會大成,無以待其果。

  我在颱中戒治所認識瞭慈濟教聯會的李昌美師姊,後來得知李師姊是個退休老師,心想退休的生活該是含飴弄孫,過得悠閑。可是,每個星期我總看著李師姊帶領一群師姊、師兄到颱中戒治所來,無怨無悔地為收容人上課,且是義務性質。

  幾次談話下來,師姊總說:「相信人的善根,期待播下善的種子,會有一天開花結果。」我每每深受感動,迴蕩在胸中的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菩薩願心。

  藉此機會,感謝慈濟基金會颱中教聯會長久以來在颱中戒治所的付齣。

  約莫是二○一六年春,有一天李師姊告訴我,要送約四百本精裝且是典藏版的《靜思語》給戒治所的每位收容人,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閱讀證嚴法師的法語,期望透過閱讀改變收容人的未來。

  當時心中雀躍不已,除瞭感謝師姊促成這樣的因緣,我更知要落實給收容人這樣的讀書機會,於是叮囑舉辦「靜思語」心得寫作比賽,得到許多迴響。正如我相信師姊所說:「播下善的種子,會有一天開花結果。」

  值此書付梓之際,忝為序列。誠如颱中戒治所劉玲玲所長感謝慈濟基金會颱中教聯會,十餘年來風雨無阻,讓愛飛越高牆。相信會有那麼一天——韆江有水韆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呂玉龍
(本文作者為颱中戒治所輔導科長)

推薦序4

蟬聲下的蛻變


  七月的天空藍得發亮,層層的榕樹葉相互挨靠推擠著,綠波上搖擺的枝葉迎著藍天,蟬聲唧唧不絕於耳。盡管是炙熱的午後,蟬兒仍在樹上高昂地唱著,似乎要在短短幾週的生命中恣意地揮灑熱情,這樣的風景在看守所一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上演著。

  樹蔭裏、走廊裏,底下的人們來迴穿梭,每個人總是低著頭忙碌地走著,會客接見、看病就診、齣庭問訊,生命故事在這裏展開,每位收容人過去的滄桑與現在的無奈、未來的徬徨,總是刻畫在他們的臉上和心裏。

  在看守所每日規律的作息中,每逢遇到佳節,收容人與傢屬會麵懇親的日子,就可以見到慈濟的師兄、師姊,穿著灰、藍色的製服,忙碌而熱忱地穿梭在懇親的會場中,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同學的活動。

  「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理啓發」,慈濟教育團隊猶如一股清涼的泉水,藉由佛理與溫暖的關懷進而教化人心,低眉斂目、發心發願地在鐵窗內,耕耘著一畝畝心田。

  曾經有收容人對我說:「等待在這裏是一種藝術,等待著日升月落,等待著青絲變成白發,等待著傢人的思念,刻畫在時間的牆上。」

  在刑事政策已由過去的應報主義,逐漸轉變為矯治教育的理念,期待這些迷路的人,能夠導嚮人生正確的道路上,也或許我們能夠用更寬大的胸襟,去接納一個曾經犯錯,而現正在付齣時間代價的收容人。畢竟我們都是這社會群體中共同的成員之一,沒有人能自絕或排擠任何人於群體之外。

  我常常在職場工作生涯被問到:「老師,我什麼時候可以迴傢?」這是每一位在監服刑的收容人最想問的問題,卻也是最難解的習題。而在這社會上穩定投入的誌工們,就猶如一盞盞溫暖的路燈,照亮也鼓舞著失路的人們,迴返甜蜜平安的傢園;心若沒有迷途,那麼迴傢的路就在不遠處。

  蟬聲又起,推開窗扉心中忖思,「蟬」對於中國人來說,有一種蟄伏而重生的意義。每一年的蟬,其實是在幾年前的夏天産卵於樹乾中,或藏身於陰暗的泥土之中,躲避與忍受艷陽高照與暴雨的侵襲,就像是在地底下埋藏瞭一個時空膠囊,靜靜地等待破土日子的到來。我們衷心期待著,每當季節來臨,他們能如約期地攀上枝乾,獲得重生……

◎亢福隆
(本文作者為颱中看守所輔導科科長)

推薦序5

勤耕福田不厭倦


  感恩證嚴上人創造慈濟世界,讓我們這一群老師退而不休,還能在教育崗位上揮灑人生的彩筆,更感恩所方長官的肯定與支持,師兄、師姊和老師們的共知、共識和共行,一起閤和互協推動「靜思法語入高牆,翻轉人生諦善緣」。

  我每天都在感恩中,感恩退休後,還能將師父的智慧法語帶入高牆內,與受教化的同學分享,將愛與善的種子撒播在他們的心田,讓他們在人生的轉摺點,或善惡拔河之際有個依止處,不再迷惘,時時警惕自己,「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把握當下,日日存好心,做好事,纔不會枉費人生。

  迴憶一九九九年退休時,剛好遇到九二一大地震,我跟著慈濟誌工們一起投入賑災,初體驗「付齣無所求」的法喜。接著,在援建學校推動「靜思語」教學,看到孩子們本來忐忑不安的心,由惶恐漸而展歡顔,內心的喜悅非筆墨所能形容。

  翌年,我和先生移民紐西蘭,身處人間天堂,心靈卻空虛無所住,就到奧剋蘭慈濟會所,自我推薦推動「靜思語」教學,幾個月下來,孩子的行為改變瞭,他們在學校恪守校規,有禮貌、閤群,不再是一群令老師頭疼的孩子。

  「靜思語」教學受到老師與傢長的肯定,漢彌頓的慈濟誌工葉誌忠耳聞「靜思語」教學成效良好,請我也到漢彌頓會所分享,我當然義不容辭,把握因緣結善緣。

  想當初自己隻是想做個拋磚引玉的教學者,兩年後,眼看兩地中文學校已落實「靜思語」教學,我非常放心。二○○二年五月,海外慈濟人迴颱受證,我毅然決然放棄即將到手的紐西蘭護照,迴颱接受上人授證慈濟委員,法號慈佼。同年八月,在颱中市太平共修處成立親子成長班,推動「靜思語」教學,以接引更多社區會眾一起來認識慈濟。

  感恩一路上有師兄、師姊和老師們的陪伴和護持,讓我在慈濟菩薩道上,由「會跟,會耕,再成長慧根」。

  後來,上人呼籲慈濟誌工落實社區,為鄰裏鄉親在地服務,我也跟著迴歸社區。因為是退休教師,不忘教學的狂熱,繼續走入五權國中、雙十國中、太平國小、太平國中,推動「靜思語」入校園。藉著說故事、帶活動,讓在校老師、學生瞭解上人簡單有智慧的法語,引起廣大迴響與校方的肯定,讓我們這群七老八十的老頑童,勤耕福田不厭倦。

  二○○八年,在吳福樹老師的接引下,我們走入戒治所。剛入所裏,看到同學們身上的刺青、迷茫的眼神、不屑的態度,著實不捨。誰人無過?這些社會的邊緣人,更需要愛與關懷。

  以過去推動「靜思語」入校園的經驗,我相信眾生皆有佛性,都需要平等的愛。我在想,「我們要以菩薩心在這片荒蕪的心田,撒播善與愛的種子,相信一入耳根永為道種,因緣成熟時,這些種子將會萌芽成長。」

  我們以誠正信實的行儀,凝聚眾人的善念,至誠無私、不間斷地關懷,共同營造溫馨感人的氛圍。再加上生動活潑的互動教學,讓高牆內的同學們感受到每堂課都是一場發人深省的心靈饗宴,啓發他們的善心善念,進而大徹大悟,接受佛法的滋潤,翻轉人生,齣離苦海。

  幾年下來,看到更生人翻轉成功的例子,黑道大哥放下持刀槍的手,改拿毛筆書寫蠅頭小字的吳鴻文,是母親口中贊嘆不已的孝順孩子,他已經找到生存的方式,以生命影響生命,傳達善與愛的力量。還有不畏寒鼕酷暑,開著環保車,為地球盡心盡力的小吳,已經是傢庭最大的精神支柱。

  小吳說:「愛惜大地,參與資源迴收做環保,是我鼓起勇氣,跨齣重生第一步,相信後麵就會很順心。」凡此種種,都是受到「靜思語」影響的最佳明證。

  感恩一路走來,在陳耀謙所長、劉玲玲所長,王俊壹、呂玉龍、亢福隆三位輔導科長大力支持下,讓我們將靜思妙法帶入高牆,讓高牆內的同學能親近佛法。

  陳耀謙所長及劉玲玲所長,慈悲寬厚的胸懷,一言一行讓人如沐春風。王俊壹、呂玉龍、亢福隆三位輔導科長,細心體察受刑人身、心、靈的不安與悔恨,努力安撫與教化,竭盡心力,秉持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理念,運用智慧,投下滴滴滋養慧命的法水,期待同學早日迷途知返,迴歸正常生活的用心與付齣,無不令人贊嘆!

  感恩此間參與課程,分享令人動容生命樂章的人間菩薩,感恩李美燕師姊、楊淑英老師多年來的陪伴與策畫,及一群默默付齣的慈濟誌工和退而不休的老師們,不畏寒風剌骨,烈陽高照,為身陷囹圄的同學們付齣愛與關懷。

  點點滴滴剎那間湧上心頭,原來彼此的陪伴是如此的真誠,這也是支持我們繼續走入高牆的原動力。因為有大傢的參與,共同成就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在此緻上無限的感恩與祝福!

  更期盼大傢繼續來勤耕這塊大福田,激盪齣更多的正能量,除瞭能滋潤高牆內同學乾涸的心田外,也為自己的生命演奏一麯嶄新的樂章!

◎李昌美

作者序

青瞑牛不怕槍


  六○、七○年代,正值我求學時期,國中生學習的目的,就是考上好高中,學校將學生分成好班和壞班,還有人特彆將壞班說成「放牛班」,似乎師長也不避諱此名詞。

  我和其他人一樣,認為這些「壞班」的同學,像一隻隻刺蝟,臉上有著妖魔鬼怪的異相,避之猶恐不及。

  這樣的觀念,隨著長大齣社會,到成為人傢的父母、老師或所謂的「好人」,教育子女仍舊以這樣的方式傳承下去。後來參加慈濟,做過訪視,看過很多不一樣的傢庭和孩子,因為環境或不得已的苦衷,走上偏差的人生路,這纔顛覆以前想法,慢慢改掉不對的觀念。

  記得二○一六年,採訪團隊進到看守所,王俊壹科長帶著幾位同學進到教室讓我們採訪。如今想來實在汗顔,當時心中琢磨著,「他們會是什麼模樣呢?」眼睛一直偷偷盯著同學身上看。

  「不會啊,他們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啊!年輕的眉清目秀,年長的,臉龐添瞭幾許歲月風霜,多瞭些皺紋,如此而已!」也許是易境而改變,每位同學的麵相都趨於平和、安定,侃侃而談自己的心路曆程。

  我採訪的對象是王俊壹科長,同時也聽到陳耀謙所長對李昌美老師團隊的贊嘆。陳所長比喻,看到昌美老師就想到母親臨終前的交代:「這一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你能夠追隨上人的腳步!」而王俊壹科長對同學的愛,就像他們的大哥哥一樣,恨鐵不成鋼!

  單單這樣簡單的瞭解,讓我覺得能寫齣他們細膩的心境,一定會感動很多人。

  原本以為將訪問的內容整理齣來就完成瞭,後來接到任務,要將所有採訪內容串連成一本專書。

  身為「人文真善美誌工」的我們,平日隻是記錄社區活動、簡單的人物撰寫,要成為「寫書人」,不知能力是否可及?但我是「青瞑牛不怕槍」,仗著學習的心態,就這麼開始動筆瞭。

  開始動筆後,愈寫愈覺得素材不夠,重新擬齣要採訪的對象,遠途的,一一電訪,就近的,比如本書的關鍵人物李昌美和李美燕,就麵對麵採訪。

  這樣一本「大書」,一定要有深度、內容豐實。收集誌工曆年來的活動報導和再訪的內容,試著揣摩當時的時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最睏難的是當時的場景,同學的反應和錶情。

  不能憑空想像,後來我嚮昌美老師要求,「可不可以跟你們進去觀摩?」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昌美老師團隊為同學們舉辦懇親會,我隨著進去。第一次進入看守所,我依然以探索的眼光,觀察同學們的錶情。很震撼的是,「他們並不像『壞人』啊!他們做起事來架勢十足,看得齣有責任感、有自信。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到這裏來『休息』的呢?……當我還想不透時,遠遠的,一個和樂傢庭的畫麵岔開我的思維。

  這一傢,同學看上去大約二十幾歲,來訪的是三個女人,最年長的女性抱著一個嬰兒,旁邊兩位標緻的妙齡女子。我好奇問他們的關係,原來是同學的嶽母、大他一歲的新婚妻子和小姨子。

  同學纔二十四歲,年輕氣盛,與人鬥毆,因傷害罪入獄。

  她們一傢四口從颱南遠道而來,為的是讓爸爸看看新生孩子。天下父母心,但同學依舊少不更事的模樣,我看瞭,隻能以不捨來形容。

  看守所內的懇親會,樂、哀參半!

  昌美老師團隊和誌工,每個月帶給同學不一樣的心靈饗宴。失去自由的他們,至少在這段孤伶伶的漫長日子裏,有老師如阿嬤、如母的愛,長期陪伴,相信能讓他們的未來走得平順些。然而與其說我們去付齣,倒不如說同學示現齣人生的無奈與苦相,讓我們對幸福的註解,多瞭分感恩與戒慎。

  這本書能齣版,要感恩許多誌工的協助,和李昌美老師團隊的付齣。在此緻上萬分的感謝!

◎張麗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