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诗校注

许浑诗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许浑
  • 校注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
  • 注释
  • 版本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中收录晚唐诗人许浑诗集《丁卯集》二卷278首,补遗174首,计有杂诗、绝句、律诗、排律四种诗体。作者专研唐诗,特别钟爱「风神俊爽、土属高华、律度整密」的许诗,因而倾其力为其作注。此注本参校经史百书,也勤以补遗,每一首均有详深的注文、校文,兼或有笺,是研究许浑诗作者,不可错过且唯一的参考书籍。

本书特色

  1.    作者专研唐诗,特别钟爱「风神俊爽、土属高华、律度整密」的许浑诗,因而倾其力为其作注。

  2.    此《丁卯集》二卷注本参校经史百书,也勤以补遗,每一首均有详深的注文、校文,兼或有笺,是研究许浑诗作者,不可错过且唯一的参考书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许浑诗校注》以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唐风遗韵:盛唐诗歌的流变与意象》 书籍简介 《唐风遗韵:盛唐诗歌的流变与意象》是一部深入探讨盛唐诗歌发展脉络、风格演变及其核心意象群落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的诗人断代或流派划分,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审视唐代诗歌黄金时代——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在社会变革、思想碰撞和审美变迁下的复杂生态。 本书的撰写旨在填补当前诗歌研究中,过于侧重个体诗人成就而忽视宏观时代背景与诗歌语言结构相互作用的空白。作者通过对大量文本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的参照,力求揭示盛唐诗歌如何从初唐的雍容华贵,逐步走向中晚唐的沉郁顿挫,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诗歌的“盛景”构建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盛唐初期至鼎盛时期的社会图景。不同于以往仅以“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的官方叙事为基础,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物质富裕与精神焦虑并存的矛盾状态。 一、 帝国气象与边塞精神的勃发: 探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壮大对诗歌主题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边塞诗派的崛起,并非单纯对战争的讴歌,而是其背后蕴含的“建功立业”的士人理想与“经略四方”的帝国雄心。研究了王昌龄、岑参等人的作品中,如何在壮阔的自然景观与紧张的军事部署中,确立了一种昂扬但底色略显苍凉的“盛唐气象”。此处尤其细致辨析了“龙城”、“玉门关”等核心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语义侧重与情感投射的差异。 二、 宫廷宴乐与山水田园的交织: 分析了宫廷生活对诗歌形式的影响,如追求格律的工整与辞藻的华美。同时,对比性地考察了田园诗派的成熟。李白与王维的并峙,构成了盛唐诗歌的两极:一极是翱翔天际的浪漫主义,一极是浸润泥土的禅意静观。本书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并非简单的视觉摹写,而是对宇宙本体的直观把握,是盛唐士人寻求精神自足的内在路径。 第二部分:诗歌语言的革新与意象的张力 本卷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盛唐诗人如何在既有的文学传统之上,实现语言上的突破,并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意象系统。 一、 动态叙事与瞬间捕捉: 考察了盛唐诗歌在叙事结构上的精炼。许多著名的篇章,如杜甫早期的作品,展现了极强的场景切入感和戏剧张力。作者引入“瞬间凝固法”的概念,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精确选择动词和形容词,将宏大叙事浓缩于极短的诗句之内,如对瀑布、大风或奔马的描绘,如何突破传统比兴的窠臼,直达事物内在的“力”。 二、 核心意象的“负载化”研究: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盛唐诗歌中几个关键意象群的演变轨迹: 1. 月亮与时间意识: 盛唐的“月”不再仅仅是思乡的媒介(如南朝),而是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历史的无常感紧密相连。月光下的独酌与对宇宙洪荒的沉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哲学命题的探寻。 2. 酒与狂放的哲学: 分析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背后的文化意义。酒是逃离现实的媒介,更是激发灵感的催化剂,代表了对儒家入世规范的一种审美性反叛。 3. 江河与命运的隐喻: 重点对比了对长江、黄河的描绘。江水不仅是地理实体,更成为承载诗人复杂情感的载体,预示着某种不可逆转的命运流逝感。 第三部分:风格转向的先声——从“盛”入“悲”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巨大文化断裂,分析了盛唐晚期诗歌(如杜甫中晚期、李商隐的先声)如何开始蕴含中晚唐的基调。 一、 现实主义的沉重烙印: 深入剖析了杜甫诗歌中对民生疾苦和政治动荡的直接介入。这些作品的语言不再追求“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而倾向于“沉郁顿挫”的力度感,体现了诗人对个体苦难与时代责任的深刻承担。 二、 意象的“陌生化”处理: 探讨了部分诗人在盛唐末期开始使用的意象,它们开始带有一种疏离感、象征性和晦涩感,为后来的晚唐诗风埋下了伏笔。这标志着诗人开始将目光从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描摹,转向对内在心境的幽微探察。 总结 《唐风遗韵》试图在浩瀚的唐诗星空中,精确定位盛唐这一璀璨的爆发期。它不是对某一杰出诗人的传记式研究,而是对一个时代集体审美趣味与语言结构重塑过程的梳理。通过对意象的细致辨析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本书为理解唐诗何以成为中国文学的巅峰,提供了一套新的解读框架和分析工具。它面向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史,尤其是对盛唐气象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本书力求以严谨的考据为基石,以富有洞察力的文本分析为支撑,展现出唐诗生命力中最昂扬、最富创造性的一段篇章。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江聪平


  生于1938年的越南,1957年来台。毕业于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曾任中兴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先生着作以诗论为主,特重古典诗词的研究。着有《乐府诗研究》、《韦端己诗校注》、《许浑诗校注》等。

图书目录

丁卯集卷上
 七言杂诗

一、    凌歊台
二、    骊山
三、    咸阳城东楼
四、    京口闲寄京洛友人
五、    伤李秀才
六、    冬日登越王台怀归
七、    对雪
八、    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
九、    与韩郑二秀才同舟东下洛中亲友送至景云寺
十、    长安岁暮
十一、    赠茅山高拾遗
十二、    李秀才近自涂口迁居新安枉缄书见宽悲戚因以此答
十三、    赠萧兵曹
十四、    题舒女庙
十五、    姑孰官舍
十六、    凌歊台送韦秀才
十七、    卧疾
十八、    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
十九、    将度故城湖阻风夜泊永阳戌
二十、    缑山庙
二十一、    秋日
二十二、    郑侍御厅翫鹤
二十三、    南庭夜坐贻开元禅定二道者
二十四、    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
二十五、    秋日早朝
二十六、    沧浪崃
二十七、    登故洛阳城
二十八、    闻释子栖玄欲奉道因寄
二十九、    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稍登陆主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
三十、    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
三十一、    题勤尊师历阳山居并序
三十二、    怀旧居
三十三、    祇命许昌自郊居移入公馆秋日寄茅山高拾遗
三十四、    哭虞将军
三十五、    晚自朝台至韦隐居郊园
三十六、    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
三十七、    别刘秀才
三十八、    早发天台中巖寺度关岭次天姥岑
三十九、    春日郊园戏赠杨嘏评事
四十、    晚自东郭囘留一二游侣
四十一、    与郑秀才叔姪会送杨秀才昆仲东归
四十二、    送郭秀才游天台并序
四十三、    送张尊师归洞庭
四十四、    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
四十五、    再游姑苏玉芝观
四十六、    夜归驿楼
四十七、    题灵山寺行坚师院
四十八、    题为长史山居
四十九、    赠李伊阙并序
五十、    重游练湖坏旧并序
五十一、    乘月调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
五十二、    汴河亭
五十三、    村舍二首
五十四、    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
五十五、    伤湖州李郎中
五十六、    和友人送僧归桂州灵巖寺
五十七、    淮阴阻风寄楚州韦中丞
五十八、    途经敷水
五十九、    和人贺杨仆射致政并序
六十、    四皓庙
六十一、    鹤林寺中秋夜翫月
六十二、    南海府罢归京口经大庾岭赠张明府
六十三、    题卫将军庙并序
六十四、    访别韦隐居不值并序
六十五、    送前东阳于明府由鄂渚归故林
六十六、    听歌鹧鸪辞并序
六十七、    寄题华严韦秀才院
六十八、    戏代李协律松江有赠
六十九、    送黄隐居归南海
七十、    朝台送客有怀
七十一、    自愣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
七十二、    十二月拜起居表囘
七十三、    观章中丞夜按歌舞
七十四、    重游飞泉观题故梁道士宿龙池
七十五、    下第贻友人
七十六、    晚登龙门驿楼
七十七、    寄桐江隐者
七十八、    送宋处士
七十九、    韶州韶阳楼夜䜩
八十、    闻韶州李相公移拜郴州因寄
八十一、    听歌鹧鸪
八十二、    秦楼曲
八十三、    游江令旧宅
八十四、    灞上逢元处士东归
八十五、    学仙二首
八十六、    别张秀才并序
八十七、    别表兄君倅并序
八十八、    题苏州虎丘寺僧院
八十九、    酬郭少府先奉使巡涝见寄兼呈裴明府
九十、    出永通门经李氏庄
九十一、    酬康州韦侍御同年
九十二、    金谷园
九十三、    送王总下第归丹阳
九十四、    南阳道中
九十五、    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
九十六、    李定言自殿院衔命归阙拜外郎俄迁右史因寄
九十七、    早秋韶阳夜雨
九十八、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
九十九、    赠王山人
一百、    宣城崔大夫召联句偶疾不获赴因献
一百零一、    赠郑处士
一百零二、    元正
一百零三、    登尉佗楼
一百零四、    韶州驿楼宴罢
一百零五、    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州别业题旧书斋
一百零六、    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二首
一百零七、    哭杨攀处士
一百零八、    旌儒庙
一百零九、    寄宋次都
一百一十、    宿望亭馆寄苏州一二同志
一百一十一、    卢山人自巴蜀由湘潭归茅山因赠
一百一十二、    颍州从事西湖亭䜩饯
一百一十三、    瓜州留别李诩
一百一十四、    余谢病东归王秀才见寄今潘秀才南棹奉酬
一百一十五、    献韶阳相国崔公
一百一十六、    夜泊永乐有怀
一百一十七、    鸿沟
一百一十八、    重经四皓庙二首
一百一十九、    那斋夜坐寄旧乡二姪
一百二十、    病间寄郡中文士
一百二十一、    贺少师相公致政并序
一百二十二、    楚宫怨二首
一百二十三、    题崔处士山居
一百二十四、    疾后与郡中羣公䜩李秀才
一百二十五、    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
一百二十六、    醼饯李员外并序
一百二十七、    经故太尉段公庙
一百二十八、    詶钱汝洲并序
一百二十九、    将归姑苏南楼饯送李明府
一百三十、    和浙西从事刘三复送僧南归
一百三十一、    送上元王明府赴任
一百三十二、    姑苏怀古
一百三十三、    金陵怀古
一百三十四、    酬邢杜二员外并序
一百三十五、    经故丁补阙郊居
一百三十六、    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䜩二首
一百三十七、    留别照端公并序
一百三十八、    寄阳陵处士
一百三十九、    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居不遇
一百四十、    闻州中有䜩寄崔大夫兼简邢羣评事
一百四十一、    寄殷尧藩秀才
一百四十二、    赠河东虞押衙二首
一百四十三、    陵阳春日寄汝洛旧游
一百四十四、    酬杜补阙初春雨中泛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
一百四十五、    送张厚淛东修谒
一百四十六、    酬副使郑端公见寄
一百四十七、    酬绵州于中丞使君见寄
一百四十八、    春早郡楼书事寄呈府中羣公
一百四十九、    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
一百五十、    送元昼上人归苏州兼寄张厚二首
一百五十一、    送陆拾遗东归
一百五十二、    途经秦始皇墓
一百五十三、    题楞伽寺
一百五十四、    湘南徐明府。余之南邻。久不还家。因题林馆。
一百五十五、    酬和杜侍御并序
一百五十六、    酬河中杜侍御重寄
一百五十七、    赠何处士
一百五十八、    寄献三川守刘公并序
一百五十九、    送段觉之西蜀结婚
一百六十、    长庆寺遇常州阮秀才
一百六十一、    赠闲师
一百六十二、    东游留别李丛秀才
一百六十三、    竹林寺别友人
一百六十四、    送武处士归章洪山居
一百六十五、    题义女亭
一百六十六、    吴们送振武李从事
一百六十七、    郊居春日有怀府中诸公并柬王曹兵
一百六十八、    同韦少尹伤顾卫尉李少卿
一百六十九、    舟行早发庐陵郡郭寄滕郎中
一百七十、    闻边将刘皐无辜受戮
一百七十一、    送薛秀才南游
一百七十二、    夜归孤山寺寄卢郎中
一百七十三、    赠桐庐房明府先辈
一百七十四、    甘露寺感事贻同志
一百七十五、    鹭鸶
一百七十六、    夏日寄江上亲友
一百七十七、    汉水伤稼并序
一百七十八、    酬江西卢端公蓝口阻风见寄之什
一百七十九、    经李给事旧居

丁卯集卷下
 五言杂诗

一百八十一、    王居士
一百八十二、    早秋三首
一百八十三、    金陵阻风登延祚阁
一百八十四、    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崃山寺四首。
一百八十五、    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
一百八十六、    盈上人
一百八十七、    广陵道中
一百八十八、    宿开元寺楼
一百八十九、    送汤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一百九十、    发灵溪馆
一百九十一、    题杜居士
一百九十二、    神女祠
一百九十三、    送李定言南游
一百九十四、    早发中巖寺别契直上人
一百九十五、    行次潼关题驿后轩
一百九十六、    晨至南亭呈裴明府
一百九十七、    灞东题司马郊园
一百九十八、    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
一百九十九、    塞下
二百、    送从兄归隐蓝溪三首
二百零一、    思归
二百零二、    晚泊七里滩
二百零三、    蒜山津观发军
二百零四、    寄题伤洛王隐居
二百零五、    晨装
二百零六、    闻歌
二百零七、    题韦隐居西斋
二百零八、    李暝秀才西行
二百零九、    马镇西故第
二百一十、    重游郁林寺道玄上人院
二百一十一、    泛谿
二百一十二、    和李相国并序
二百一十三、    洛东兰若夜归
二百一十四、    送段觉归杜曲闲居
二百一十五、    寄天乡寺仲仪上人富春孙处士
二百一十六、    雨后忆湖山居
二百一十七、    陪少师李相国崔宾客彦居守狄仆射池亭
二百一十八、    寄契盈上人
二百一十九、    晨起二首
二百二十、    洞灵观冬青
二百二十一、    友人自荆襄归江东
二百二十二、    冬日开元寺赠元孚上人二十韵
二百二十三、    送同年崔先辈
二百二十四、    山鸡
二百二十五、    孤雁
二百二十六、    寓怀
二百二十七、    洛中游晀贻同志
二百二十八、    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
二百二十九、    长安旅夜
二百三十、    鸂䳵
二百三十一、    懿安皇太后挽歌词
二百三十二、    示弟
二百三十三、    送楼烦李别驾
二百三十四、    闻两河用兵因贻友人
二百三十五、    献白尹
二百三十六、    茅山赠梁尊师
二百三十七、    闻薛先辈陪大笑看早梅因寄
二百三十八、    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二百三十九、    看雪
二百四十、    思天台
二百四十一、    趋慈和寺移宴
二百四十二、    送林处士自闽中道越由霅抵两川
二百四十三、    宣城赠萧兵曹
二百四十四、    留赠偃师主人
二百四十五、    送南陵李少府
二百四十六、    别韦处士
二百四十七、    九日登樟亭驿楼
二百四十八、    再游越中伤朱余庆先辈直上人
二百四十九、    京口津亭送樟崔二侍御
二百五十、    江楼夜别
二百五十一、    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二百五十二、    霅上宴别
二百五十三、    下第别杨至之
二百五十四、    寻戴处士
二百五十五、    放猿
二百五十六、    将离郊园留示弟姪
二百五十七、    夜归丁卯桥村舍
二百五十八、    题青山馆
二百五十九、    秋日白沙馆对竹
二百六十、    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二首
二百六十一、    泛五云溪
二百六十二、    崇圣寺别杨至之
二百六十三、    途经李翰林墓
二百六十四、    严陵钓台贻行侣
二百六十五、    南楼春望
二百六十六、    送无梦道人先归甘露寺
二百六十七、    闲居孟夏即事
二百六十八、    题灞西骆隐士
二百六十九、    溪亭二首
二百七十、    秋日赴阙题潼观驿楼
二百七十一、    吴们送客早发
二百七十二、    送太昱禅师
二百七十三、    旅怀
二百七十四、    南亭与首公䜩集
二百七十五、    早发寿安次永寿渡
二百七十六、    柏松江渡
二百七十七、    送鱼思别处士归有怀
二百七十八、    惟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

丁卯集补遗一
 五言绝句

二百七十九、    长安早春怀江南
二百八十、    送客南归

丁卯集补遗二
 七言绝句

二百八十一、    送曾主簿归楚州省觐予亦明日归姑孰
二百八十二、    重别
二百八十三、    湖上
二百八十四、    宿水阁
二百八十五、    谢亭送别
二百八十六、    酬李当
二百八十七、    蝉
二百八十八、    夜过松江渡寄友人
二百八十九、    守风淮阴
二百九十、    送杨发东归
二百九十一、    亡题
二百九十二、    下第怀友人
二百九十三、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赠
二百九十四、    陈宫怨二首
二百九十五、    送薛先辈入关
二百九十六、    韩信庙
二百九十七、    过湘妃庙
二百九十八、    寄云际寺敬上人
二百九十九、    听琵琶
三百、    览故人赠僧院
三百零一、    晨起西楼
三百零二、    紫藤
三百零三、    宿咸宜观
三百零四、    送崔珦入朝
三百零五、    病中和大夫翫江月
三百零六、    读戾太子传
三百零七、    酬对雪见寄
三百零八、    王可封临终
三百零九、    僧院影堂
三百一十、    记梦
三百一十一、    三十六湾

丁卯集补遗三
 五言律诗

三百一十二、    陪王尚书泛舟莲池
三百一十三、    赠裴处士
三百一十四、    江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二首
三百一十五、    题崇圣寺
三百一十六、    下第寓居崇圣寺感事
三百一十七、    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
三百一十八、    喜远书
三百一十九、    怀江南同志
三百二十、    洛中秋日
三百二十一、    将赴京师蒜山津送客还荆渚
三百二十二、    潼关兰若
三百二十三、    翫残雪寄江南尹刘大夫
三百二十四、    陪越中使院诸公镜波馆饯明台裴郑二使君
三百二十五、    春泊弋阳
三百二十六、    晨别翛然上人
三百二十七、    送客江行
三百二十八、    送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三百二十九、    题宣州元处士旧居
三百三十、    题倪处士旧居
三百三十一、    赠梁将军
三百三十二、    春望思旧游
三百三十三、    病中二首
三百三十四、    姑孰官舍寄汝洛友人
三百三十五、    思德寺
三百三十六、    天竺寺题葛洪井
三百三十七、    朗上人院晨坐
三百三十八、    送客归湘楚
三百三十九、    过故友旧居
三百四十、    送客归崃中
三百四十一、    题沖沼上人院
三百四十二、    和毕员外雪中见
三百四十三、    春醉
三百四十四、    题岫上人院
三百四十五、    送客南归有怀
三百四十六、    李生弃官入道因寄
三百四十七、    送韩校书
三百四十八、    秋晚登城
三百四十九、    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
三百五十、    蒙河南刘大夫见示与吏部张公喜雪酬唱辄敢攀和
三百五十一、    下第送宋秀才游岐下杨秀才还江东
三百五十二、    南亭偶题
三百五十三、    与裴三十秀才自越西归望亭阻冻登虎丘山寺精舍
三百五十四、    太和初靖恭里感事
三百五十五、    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三百五十六、    广陵送剡县薛明府赴任
三百五十七、    游果昼二僧院
三百五十八、    题官舍
三百五十九、    酬报先上人登楼见寄
三百六十、    晓过郁林寺戏呈李明府
三百六十一、    泛舟寻郁林寺道玄上人遇雨而返因寄
三百六十二、    郁林寺
三百六十三、    赠高处士
三百六十四、    送僧归金山寺
三百六十五、    金谷桃花
三百六十六、    忆长洲
三百六十七、    寄殷尧藩
三百六十八、    题邹处士隐居
三百六十九、    送僧归敬亭山寺
三百七十、    新卜原上居寄袁校书
三百七十一、    天街晓望
三百七十二、    江上喜洛中亲友继至
三百七十三、    下第归朱方寄刘三复
三百七十四、    送人归吴兴
三百七十五、    月夜期友人不至
三百七十六、    白马寺不出院僧
三百七十七、    寄袁校书
三百七十八、    赠柳璟冯陶二校书
三百七十九、    王秀才自越见寻不遇题诗而回因已酬寄
三百八十、    秋霁潼关驿亭
三百八十一、    送客归兰谿
三百八十二、    贻终南山隐者
三百八十三、    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觐兄
三百八十四、    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
三百八十五、    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三百八十六、    伤冯秀才
三百八十七、    送郑寂上人南行
三百八十八、    赠王处士
三百八十九、    送友人归荆处
三百九十、    重伤阳攀处士二首
三百九十一、    送友人罢举归东海
三百九十二、    苦雨
三百九十三、    游茅山
三百九十四、    舟次武陵寄天竺僧无昼
三百九十五、    下第归蒲城墅居
三百九十六、    重赋鹭鸶
三百九十七、    途中寒食
三百九十八、    深春
三百九十九、    岁首怀甘露寺自省上人
四百、    寻周鍊师不遇留赠
四百零一、    题灞西骆隐居
四百零二、    旅夜怀远客
四百零三、    秋夜櫂舟访李隐居
四百零四、    卧病寄诸公
四百零五、    寓崇圣寺怀李孝书
四百零六、    秋日行次关西
四百零七、    山居冬夜喜魏扶见访因赠
四百零八、    喜李诩秀才见访因赠
四百零九、    晚投慈恩寺呈俊上人
四百一十、    行次虎头巖酬寄路中丞
四百一十一、    题愁
四百一十二、    早行
四百一十三、    陪郑使君泛舟晚归
四百一十四、    酬殷尧藩
四百一十五、    征西旧卒
四百一十六、    南陵留别段氏兄弟
四百一十七、    旅中别姪暐
四百一十八、    松江渡送人
四百一十九、    对雪

丁卯集补遗四
 七言律诗

四百二十、    新兴道中
四百二十一、    下第有怀亲友并序
四百二十二、    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
四百二十三、    残雪
四百二十四、    和常秀才寄简归州郑使君借猨
四百二十五、    送人之任邛州
四百二十六、    和河南杨少尹奉陪薛司空石笋诗
四百二十七、    献鄜坊丘常侍
四百二十八、    寄当涂李远
四百二十九、    和崔大夫新广北楼登眺
四百三十、    送客自两河归江南
四百三十一、    题陆侍御林亭
四百三十二、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物故
四百三十三、    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
四百三十四、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
四百三十五、    送杜秀才归桂林
四百三十六、    春雨舟中次和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韶兼寄江南
四百三十七、    东陵赴京道病东归寓居开元寺寄卢元外宋魏二先辈
四百三十八、    赠所知
四百三十九、    谢人赠鞭
四百四十、    早秋寄刘尚书
四百四十一、    及第后春情
四百四十二、    归长安
四百四十三、    寄房千里博士

丁卯集补遗五
 七言排律

四百四十四、    秋夕宴李侍御宅
四百四十五、    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
四百四十六、    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
四百四十七、    寄郴州李相公
四百四十八、    和宾客相国咏雪
四百四十九、    奉和卢大夫新立假山
四百五十、    奉命和后池十韵
四百五十一、    送从兄别驾归蜀并序
四百五十二、    赠萧鍊师并序
 

图书序言

自序

  往时读许用晦丁卯集。爱其风神俊爽。吐属高华。律度整密。每欲搜罗旧闻。详加校注。而力有未逮者。后旅食倥偬。虽置之行箧。无暇专览。侵寻几近三年。学愧未进。而琐务益繁。斯事遂寝。岁次戊申。余卒业师大国文研究所。旋南来承乏本院讲席。时浣花集校注业已付锓。授诗余暇。偶复取丁卯集一为吟咏。动有微悟。笔而识之。结轖渐通。兴不可遏。于是钩稽诗话。参以经史。暨佛老类书方志随笔杂记等等有关典籍。不惮悉举而考释之。阅时二载。原集始竣。因复勤加采摭。以补其遗篇。至前后诸章。旨趣相贯。私衷方为之梢惬焉。计斯编自去春脱稿。至今补注者不下四百余韱。而挂漏讹愆。知所未免。每一披阅。殊觉惶惭。惟必俟片言无遗。恐致杀青靡日。倘博雅君子惠而教之。正其谬误。而增所未备。是则余索厚望焉。
 
中华民国六十二年岁次癸丑
上元东官江聪平识于台湾省立高雄师范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许浑诗校注》这个名字,就觉得眼睛一亮!许浑这个名字,对喜欢唐诗的人来说,绝对不陌生。他的诗,总是带着一股子淡淡的忧愁,又有一种豁达的洒脱,好像在描绘一种很中国式的、非常细腻的情感。我一直觉得,读他的诗,就像在细细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尝有点苦涩,但回甘却绵长悠远,让人忍不住一再回味。 我尤其喜欢许浑诗中那种描绘自然景色的笔触,他写山,写水,写风,写月,总是那么有画面感,仿佛我们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清幽与寂寥。当然,许浑的诗,也少不了那种淡淡的失意和羁旅之感,但他的笔下,这种情绪却不会让人觉得压抑,反而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一种对人生的洞察。 我猜想这本《许浑诗校注》一定花了很多功夫在“校注”这两个字上。好的诗,除了文字本身的美,更需要有人去梳理它的脉络,去解读它的深意。我一直觉得,唐诗虽然流传已久,但有些典故、有些用词,如果不经过深入的考证和解读,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精彩。 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校注本能够为我们揭开许浑诗歌更深层次的面纱。我希望它能提供严谨的校勘,精准的注释,让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流畅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加入一些关于诗人生平背景的介绍,因为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总之,光看书名,我就已经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的唐诗爱好者来说,能够找到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来解读许浑,绝对是一件幸事。希望这本《许浑诗校注》能够成为我们案头必备的良伴,引领我们走进许浑那充满诗意的世界。

评分

一看到《许浑诗校注》这个书名,我的心就立刻被提了起来,一股熟悉的诗意瞬间涌上心头。许浑的诗,在我眼中,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又蕴含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他不像某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而是用一种更为含蓄、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描绘他心中的世界。 我特别欣赏许浑诗中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感触,以及对生命短暂的体悟。他的诗,常常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是消极的抱怨,而是一种对人生况味的深刻理解。就像一阵秋风吹过,带着落叶的沙沙声,也带来了对过往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对于“校注”两个字,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本好的校注,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解释,更需要有深厚的学养作为支撑,去挖掘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甚至是诗人当时的心境。我曾经在阅读一些诗歌时,因为缺乏深入的解读,而错失了很多精妙之处。 所以我非常希望《许浑诗校注》能够在这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我期待它能提供严谨可靠的校勘,对那些可能存在的误读进行辨正,并给出清晰、易懂的释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对诗歌意境、情感的深入剖析,帮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独特的诗歌魅力。 总之,这本《许浑诗校注》的出现,对于我这个在台湾的唐诗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许浑的诗歌,感受他诗歌中那份独特的美学和哲学。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伙伴,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评分

《许浑诗校注》这本新书的出版,对我而言,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许浑的诗,一直是我的心头好,那股子文人雅士的清愁,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洒脱,总能轻易触动我的心弦。他笔下的意境,总有一种空灵飘渺的美感,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山水之中,又或是月光洒落的庭院。 我尤其喜欢许浑诗中对“淡”的运用,他的诗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刻意渲染强烈的情绪,而是用一种淡淡的笔触,勾勒出深邃的意境。这种“淡”,并非寡淡无味,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后,回归本真的自然流露,蕴含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 对于“校注”这两个字,我向来是非常看重的。一本优秀的诗歌校注,不仅要提供准确的字词解释,更要深入挖掘诗歌的背景、用典,甚至是一些可能被忽略的文化意涵。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校注本,虽然字面上解释得很清楚,但却未能触及诗歌的灵魂,让人读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 因此,我非常期待《许浑诗校注》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出色。我希望能看到细致入微的考证,对诗人生平、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阐释,并且对诗中那些可能存在的歧义,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诗人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选择,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丰富信息。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重新品读许浑的诗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成为我解读许浑诗歌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拨开迷雾,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唐代诗人独特的诗歌魅力。作为一位来自台湾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对于经典文化的传承与解读,是至关重要的,而一本高质量的校注本,正是承载这份传承的宝贵载体。

评分

这次拿到《许浑诗校注》这本新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也勾起了我许多关于唐诗的遐想。许浑,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雅致的诗意,他的诗歌,总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又藏着深沉的哲思,像是不经意间流淌出的情感,却能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我一直觉得,许浑的诗,不像李白那样豪放,也不像杜甫那样沉郁,他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更内敛、更含蓄的美。 我尤其欣赏许浑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那种宁静、空灵的意境,总能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他笔下的山水,仿佛都有了生命,会呼吸,会低语,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扰。但同时,许浑的诗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是对人生际遇、世事无常的感慨,这种情绪的处理,却并不让人感到悲观,反而有一种超脱的智慧。 我非常看重一本诗歌校注本的“校注”工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地理解原诗。我曾读过一些对唐诗的解读,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有些地方的注释也比较笼统,无法满足我对于细节的探究。所以,我非常期待《许浑诗校注》在这方面能够有出色的表现,能够提供扎实的考证,严谨的释义,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另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深入了解许浑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我一直相信,诗人的创作,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风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能够了解这些,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寄托,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这本《许浑诗校注》的出现,对于我这个热爱唐诗的台湾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许浑这位诗人,也希望它能够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在我每一次阅读许浑的诗篇时,都能提供宝贵的帮助和启发。

评分

《许浑诗校注》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我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和研究的严谨性。许浑,这位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在我心中一直有着一种独特的位置,不同于李杜的磅礴大气,也不似王维的禅意空灵,他自成一派,有着一种更为细腻、更为内敛的诗风,仿佛是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滋润心田。 我特别着迷于许浑诗中那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他能够将寻常的景物,赋予一种超然的意境,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清幽、寂寥,又带着一丝淡淡忧伤的美。他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 对于“校注”这本书而言,我最看重的是其学术的深度和解读的准确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详尽的考证,对那些可能存在的异文、异说进行详细的辨析,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我也希望注释能够清晰、易懂,并且能够触及诗歌深层的情感和意境,而不是流于表面。 我个人比较关注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背景,因为这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以我非常期待《许浑诗校注》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深入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许浑在创作这些诗篇时的具体情境,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情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在台湾的唐诗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这本《许浑诗校注》能够成为一本严谨、深入、富含启发的著作,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许浑这位伟大的诗人,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诗意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