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詩校注

許渾詩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唐詩
  • 許渾
  • 校注
  • 文學
  • 古典文學
  • 詩詞
  • 注釋
  • 版本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書中收錄晚唐詩人許渾詩集《丁卯集》二捲278首,補遺174首,計有雜詩、絕句、律詩、排律四種詩體。作者專研唐詩,特彆鍾愛「風神俊爽、土屬高華、律度整密」的許詩,因而傾其力為其作注。此注本參校經史百書,也勤以補遺,每一首均有詳深的注文、校文,兼或有箋,是研究許渾詩作者,不可錯過且唯一的參考書籍。

本書特色

  1.    作者專研唐詩,特彆鍾愛「風神俊爽、土屬高華、律度整密」的許渾詩,因而傾其力為其作注。

  2.    此《丁卯集》二捲注本參校經史百書,也勤以補遺,每一首均有詳深的注文、校文,兼或有箋,是研究許渾詩作者,不可錯過且唯一的參考書籍。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許渾詩校注》以外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唐風遺韻:盛唐詩歌的流變與意象》 書籍簡介 《唐風遺韻:盛唐詩歌的流變與意象》是一部深入探討盛唐詩歌發展脈絡、風格演變及其核心意象群落的學術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的詩人斷代或流派劃分,試圖構建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審視唐代詩歌黃金時代——特彆是開元、天寶年間——在社會變革、思想碰撞和審美變遷下的復雜生態。 本書的撰寫旨在填補當前詩歌研究中,過於側重個體詩人成就而忽視宏觀時代背景與詩歌語言結構相互作用的空白。作者通過對大量文本的細緻梳理與跨學科的參照,力求揭示盛唐詩歌如何從初唐的雍容華貴,逐步走嚮中晚唐的沉鬱頓挫,以及這種轉變背後的文化驅動力。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詩歌的“盛景”構建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盛唐初期至鼎盛時期的社會圖景。不同於以往僅以“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的官方敘事為基礎,本書重點分析瞭這一時期物質富裕與精神焦慮並存的矛盾狀態。 一、 帝國氣象與邊塞精神的勃發: 探討瞭科舉製度的完善、士人階層壯大對詩歌主題的影響。重點分析瞭邊塞詩派的崛起,並非單純對戰爭的謳歌,而是其背後蘊含的“建功立業”的士人理想與“經略四方”的帝國雄心。研究瞭王昌齡、岑參等人的作品中,如何在壯闊的自然景觀與緊張的軍事部署中,確立瞭一種昂揚但底色略顯蒼涼的“盛唐氣象”。此處尤其細緻辨析瞭“龍城”、“玉門關”等核心意象在不同詩人筆下的語義側重與情感投射的差異。 二、 宮廷宴樂與山水田園的交織: 分析瞭宮廷生活對詩歌形式的影響,如追求格律的工整與辭藻的華美。同時,對比性地考察瞭田園詩派的成熟。李白與王維的並峙,構成瞭盛唐詩歌的兩極:一極是翱翔天際的浪漫主義,一極是浸潤泥土的禪意靜觀。本書認為,王維的“詩中有畫”並非簡單的視覺摹寫,而是對宇宙本體的直觀把握,是盛唐士人尋求精神自足的內在路徑。 第二部分:詩歌語言的革新與意象的張力 本捲是全書的核心,聚焦於盛唐詩人如何在既有的文學傳統之上,實現語言上的突破,並創造齣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意象係統。 一、 動態敘事與瞬間捕捉: 考察瞭盛唐詩歌在敘事結構上的精煉。許多著名的篇章,如杜甫早期的作品,展現瞭極強的場景切入感和戲劇張力。作者引入“瞬間凝固法”的概念,分析詩人如何通過精確選擇動詞和形容詞,將宏大敘事濃縮於極短的詩句之內,如對瀑布、大風或奔馬的描繪,如何突破傳統比興的窠臼,直達事物內在的“力”。 二、 核心意象的“負載化”研究: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盛唐詩歌中幾個關鍵意象群的演變軌跡: 1. 月亮與時間意識: 盛唐的“月”不再僅僅是思鄉的媒介(如南朝),而是與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曆史的無常感緊密相連。月光下的獨酌與對宇宙洪荒的沉思,體現瞭詩人對生命哲學命題的探尋。 2. 酒與狂放的哲學: 分析瞭李白“鬥酒詩百篇”背後的文化意義。酒是逃離現實的媒介,更是激發靈感的催化劑,代錶瞭對儒傢入世規範的一種審美性反叛。 3. 江河與命運的隱喻: 重點對比瞭對長江、黃河的描繪。江水不僅是地理實體,更成為承載詩人復雜情感的載體,預示著某種不可逆轉的命運流逝感。 第三部分:風格轉嚮的先聲——從“盛”入“悲”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由安史之亂引發的巨大文化斷裂,分析瞭盛唐晚期詩歌(如杜甫中晚期、李商隱的先聲)如何開始蘊含中晚唐的基調。 一、 現實主義的沉重烙印: 深入剖析瞭杜甫詩歌中對民生疾苦和政治動蕩的直接介入。這些作品的語言不再追求“渾然天成”的自然美,而傾嚮於“沉鬱頓挫”的力度感,體現瞭詩人對個體苦難與時代責任的深刻承擔。 二、 意象的“陌生化”處理: 探討瞭部分詩人在盛唐末期開始使用的意象,它們開始帶有一種疏離感、象徵性和晦澀感,為後來的晚唐詩風埋下瞭伏筆。這標誌著詩人開始將目光從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描摹,轉嚮對內在心境的幽微探察。 總結 《唐風遺韻》試圖在浩瀚的唐詩星空中,精確定位盛唐這一璀璨的爆發期。它不是對某一傑齣詩人的傳記式研究,而是對一個時代集體審美趣味與語言結構重塑過程的梳理。通過對意象的細緻辨析和對時代背景的深入挖掘,本書為理解唐詩何以成為中國文學的巔峰,提供瞭一套新的解讀框架和分析工具。它麵嚮所有對中國古典文學、文化史,尤其是對盛唐氣象抱有濃厚探究興趣的讀者和研究者。本書力求以嚴謹的考據為基石,以富有洞察力的文本分析為支撐,展現齣唐詩生命力中最昂揚、最富創造性的一段篇章。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聰平


  生於1938年的越南,1957年來颱。畢業於師範大學國文係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博士。曾任中興大學中文係兼任教授、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兼係主任。先生著作以詩論為主,特重古典詩詞的研究。著有《樂府詩研究》、《韋端己詩校注》、《許渾詩校注》等。

圖書目錄

丁卯集捲上
 七言雜詩

一、    淩歊颱
二、    驪山
三、    鹹陽城東樓
四、    京口閑寄京洛友人
五、    傷李秀纔
六、    鼕日登越王颱懷歸
七、    對雪
八、    送蕭處士歸緱嶺彆業
九、    與韓鄭二秀纔同舟東下洛中親友送至景雲寺
十、    長安歲暮
十一、    贈茅山高拾遺
十二、    李秀纔近自塗口遷居新安枉緘書見寬悲戚因以此答
十三、    贈蕭兵曹
十四、    題舒女廟
十五、    姑孰官捨
十六、    淩歊颱送韋秀纔
十七、    臥疾
十八、    送嶺南盧判官罷職歸華陰山居
十九、    將度故城湖阻風夜泊永陽戌
二十、    緱山廟
二十一、    鞦日
二十二、    鄭侍禦廳翫鶴
二十三、    南庭夜坐貽開元禪定二道者
二十四、    硃坡故少保杜公池亭
二十五、    鞦日早朝
二十六、    滄浪峽
二十七、    登故洛陽城
二十八、    聞釋子棲玄欲奉道因寄
二十九、    南海府罷南康阻淺行侶稍稍登陸主人燕餞至頻暮宿東溪
三十、    鞦晚雲陽驛西亭蓮池
三十一、    題勤尊師曆陽山居並序
三十二、    懷舊居
三十三、    祇命許昌自郊居移入公館鞦日寄茅山高拾遺
三十四、    哭虞將軍
三十五、    晚自朝颱至韋隱居郊園
三十六、    寓居開元精捨酬薛秀纔見貽
三十七、    彆劉秀纔
三十八、    早發天颱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
三十九、    春日郊園戲贈楊嘏評事
四十、    晚自東郭囘留一二遊侶
四十一、    與鄭秀纔叔姪會送楊秀纔昆仲東歸
四十二、    送郭秀纔遊天颱並序
四十三、    送張尊師歸洞庭
四十四、    移攝太平寄前李明府
四十五、    再遊姑蘇玉芝觀
四十六、    夜歸驛樓
四十七、    題靈山寺行堅師院
四十八、    題為長史山居
四十九、    贈李伊闕並序
五十、    重遊練湖壞舊並序
五十一、    乘月調棹舟送大曆寺靈聰上人不及
五十二、    汴河亭
五十三、    村捨二首
五十四、    鄭秀纔東歸憑達傢書
五十五、    傷湖州李郎中
五十六、    和友人送僧歸桂州靈巖寺
五十七、    淮陰阻風寄楚州韋中丞
五十八、    途經敷水
五十九、    和人賀楊僕射緻政並序
六十、    四皓廟
六十一、    鶴林寺中鞦夜翫月
六十二、    南海府罷歸京口經大庾嶺贈張明府
六十三、    題衛將軍廟並序
六十四、    訪彆韋隱居不值並序
六十五、    送前東陽於明府由鄂渚歸故林
六十六、    聽歌鷓鴣辭並序
六十七、    寄題華嚴韋秀纔院
六十八、    戲代李協律鬆江有贈
六十九、    送黃隱居歸南海
七十、    朝颱送客有懷
七十一、    自愣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懷
七十二、    十二月拜起居錶囘
七十三、    觀章中丞夜按歌舞
七十四、    重遊飛泉觀題故梁道士宿龍池
七十五、    下第貽友人
七十六、    晚登龍門驛樓
七十七、    寄桐江隱者
七十八、    送宋處士
七十九、    韶州韶陽樓夜讌
八十、    聞韶州李相公移拜郴州因寄
八十一、    聽歌鷓鴣
八十二、    秦樓麯
八十三、    遊江令舊宅
八十四、    灞上逢元處士東歸
八十五、    學仙二首
八十六、    彆張秀纔並序
八十七、    彆錶兄君倅並序
八十八、    題蘇州虎丘寺僧院
八十九、    酬郭少府先奉使巡澇見寄兼呈裴明府
九十、    齣永通門經李氏莊
九十一、    酬康州韋侍禦同年
九十二、    金榖園
九十三、    送王總下第歸丹陽
九十四、    南陽道中
九十五、    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
九十六、    李定言自殿院銜命歸闕拜外郎俄遷右史因寄
九十七、    早鞦韶陽夜雨
九十八、    將為南行陪尚書崔公宴海榴堂
九十九、    贈王山人
一百、    宣城崔大夫召聯句偶疾不獲赴因獻
一百零一、    贈鄭處士
一百零二、    元正
一百零三、    登尉佗樓
一百零四、    韶州驛樓宴罷
一百零五、    和淮南王相公與賓僚同遊瓜州彆業題舊書齋
一百零六、    送盧先輩自衡嶽赴復州嘉禮二首
一百零七、    哭楊攀處士
一百零八、    旌儒廟
一百零九、    寄宋次都
一百一十、    宿望亭館寄蘇州一二同誌
一百一十一、    盧山人自巴蜀由湘潭歸茅山因贈
一百一十二、    潁州從事西湖亭讌餞
一百一十三、    瓜州留彆李詡
一百一十四、    餘謝病東歸王秀纔見寄今潘秀纔南棹奉酬
一百一十五、    獻韶陽相國崔公
一百一十六、    夜泊永樂有懷
一百一十七、    鴻溝
一百一十八、    重經四皓廟二首
一百一十九、    那齋夜坐寄舊鄉二姪
一百二十、    病間寄郡中文士
一百二十一、    賀少師相公緻政並序
一百二十二、    楚宮怨二首
一百二十三、    題崔處士山居
一百二十四、    疾後與郡中羣公讌李秀纔
一百二十五、    晨起白雲樓寄龍興江準上人兼呈竇秀纔
一百二十六、    醼餞李員外並序
一百二十七、    經故太尉段公廟
一百二十八、    詶錢汝洲並序
一百二十九、    將歸姑蘇南樓餞送李明府
一百三十、    和浙西從事劉三復送僧南歸
一百三十一、    送上元王明府赴任
一百三十二、    姑蘇懷古
一百三十三、    金陵懷古
一百三十四、    酬邢杜二員外並序
一百三十五、    經故丁補闕郊居
一百三十六、    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後池兼北樓讌二首
一百三十七、    留彆照端公並序
一百三十八、    寄陽陵處士
一百三十九、    與張道士同訪李隱居不遇
一百四十、    聞州中有讌寄崔大夫兼簡邢羣評事
一百四十一、    寄殷堯藩秀纔
一百四十二、    贈河東虞押衙二首
一百四十三、    陵陽春日寄汝洛舊遊
一百四十四、    酬杜補闕初春雨中泛舟次橫江喜裴郎中相迎見寄
一百四十五、    送張厚淛東修謁
一百四十六、    酬副使鄭端公見寄
一百四十七、    酬綿州於中丞使君見寄
一百四十八、    春早郡樓書事寄呈府中羣公
一百四十九、    元處士自洛歸宛陵山居見示詹事相公餞行之什因贈
一百五十、    送元晝上人歸蘇州兼寄張厚二首
一百五十一、    送陸拾遺東歸
一百五十二、    途經秦始皇墓
一百五十三、    題楞伽寺
一百五十四、    湘南徐明府。餘之南鄰。久不還傢。因題林館。
一百五十五、    酬和杜侍禦並序
一百五十六、    酬河中杜侍禦重寄
一百五十七、    贈何處士
一百五十八、    寄獻三川守劉公並序
一百五十九、    送段覺之西蜀結婚
一百六十、    長慶寺遇常州阮秀纔
一百六十一、    贈閑師
一百六十二、    東遊留彆李叢秀纔
一百六十三、    竹林寺彆友人
一百六十四、    送武處士歸章洪山居
一百六十五、    題義女亭
一百六十六、    吳們送振武李從事
一百六十七、    郊居春日有懷府中諸公並柬王曹兵
一百六十八、    同韋少尹傷顧衛尉李少卿
一百六十九、    舟行早發廬陵郡郭寄滕郎中
一百七十、    聞邊將劉皐無辜受戮
一百七十一、    送薛秀纔南遊
一百七十二、    夜歸孤山寺寄盧郎中
一百七十三、    贈桐廬房明府先輩
一百七十四、    甘露寺感事貽同誌
一百七十五、    鷺鷥
一百七十六、    夏日寄江上親友
一百七十七、    漢水傷稼並序
一百七十八、    酬江西盧端公藍口阻風見寄之什
一百七十九、    經李給事舊居

丁卯集捲下
 五言雜詩

一百八十一、    王居士
一百八十二、    早鞦三首
一百八十三、    金陵阻風登延祚閣
一百八十四、    歲暮自廣江至新興。往復中。題峽山寺四首。
一百八十五、    曉發鄞江北渡寄崔韓二先輩
一百八十六、    盈上人
一百八十七、    廣陵道中
一百八十八、    宿開元寺樓
一百八十九、    送湯處士反初蔔居麯江
一百九十、    發靈溪館
一百九十一、    題杜居士
一百九十二、    神女祠
一百九十三、    送李定言南遊
一百九十四、    早發中巖寺彆契直上人
一百九十五、    行次潼關題驛後軒
一百九十六、    晨至南亭呈裴明府
一百九十七、    灞東題司馬郊園
一百九十八、    遊維山新興寺宿石屏村謝叟傢
一百九十九、    塞下
二百、    送從兄歸隱藍溪三首
二百零一、    思歸
二百零二、    晚泊七裏灘
二百零三、    蒜山津觀發軍
二百零四、    寄題傷洛王隱居
二百零五、    晨裝
二百零六、    聞歌
二百零七、    題韋隱居西齋
二百零八、    李暝秀纔西行
二百零九、    馬鎮西故第
二百一十、    重遊鬱林寺道玄上人院
二百一十一、    泛谿
二百一十二、    和李相國並序
二百一十三、    洛東蘭若夜歸
二百一十四、    送段覺歸杜麯閑居
二百一十五、    寄天鄉寺仲儀上人富春孫處士
二百一十六、    雨後憶湖山居
二百一十七、    陪少師李相國崔賓客彥居守狄僕射池亭
二百一十八、    寄契盈上人
二百一十九、    晨起二首
二百二十、    洞靈觀鼕青
二百二十一、    友人自荊襄歸江東
二百二十二、    鼕日開元寺贈元孚上人二十韻
二百二十三、    送同年崔先輩
二百二十四、    山雞
二百二十五、    孤雁
二百二十六、    寓懷
二百二十七、    洛中遊晀貽同誌
二百二十八、    夏日戲題郭彆駕東堂
二百二十九、    長安旅夜
二百三十、    鸂䳵
二百三十一、    懿安皇太後挽歌詞
二百三十二、    示弟
二百三十三、    送樓煩李彆駕
二百三十四、    聞兩河用兵因貽友人
二百三十五、    獻白尹
二百三十六、    茅山贈梁尊師
二百三十七、    聞薛先輩陪大笑看早梅因寄
二百三十八、    送前緱氏韋明府南遊
二百三十九、    看雪
二百四十、    思天颱
二百四十一、    趨慈和寺移宴
二百四十二、    送林處士自閩中道越由霅抵兩川
二百四十三、    宣城贈蕭兵曹
二百四十四、    留贈偃師主人
二百四十五、    送南陵李少府
二百四十六、    彆韋處士
二百四十七、    九日登樟亭驛樓
二百四十八、    再遊越中傷硃餘慶先輩直上人
二百四十九、    京口津亭送樟崔二侍禦
二百五十、    江樓夜彆
二百五十一、    送惟素上人歸新安
二百五十二、    霅上宴彆
二百五十三、    下第彆楊至之
二百五十四、    尋戴處士
二百五十五、    放猿
二百五十六、    將離郊園留示弟姪
二百五十七、    夜歸丁卯橋村捨
二百五十八、    題青山館
二百五十九、    鞦日白沙館對竹
二百六十、    春日題韋麯野老村捨二首
二百六十一、    泛五雲溪
二百六十二、    崇聖寺彆楊至之
二百六十三、    途經李翰林墓
二百六十四、    嚴陵釣颱貽行侶
二百六十五、    南樓春望
二百六十六、    送無夢道人先歸甘露寺
二百六十七、    閑居孟夏即事
二百六十八、    題灞西駱隱士
二百六十九、    溪亭二首
二百七十、    鞦日赴闕題潼觀驛樓
二百七十一、    吳們送客早發
二百七十二、    送太昱禪師
二百七十三、    旅懷
二百七十四、    南亭與首公讌集
二百七十五、    早發壽安次永壽渡
二百七十六、    柏鬆江渡
二百七十七、    送魚思彆處士歸有懷
二百七十八、    惟舟秦淮過溫州李給事宅

丁卯集補遺一
 五言絕句

二百七十九、    長安早春懷江南
二百八十、    送客南歸

丁卯集補遺二
 七言絕句

二百八十一、    送曾主簿歸楚州省覲予亦明日歸姑孰
二百八十二、    重彆
二百八十三、    湖上
二百八十四、    宿水閣
二百八十五、    謝亭送彆
二百八十六、    酬李當
二百八十七、    蟬
二百八十八、    夜過鬆江渡寄友人
二百八十九、    守風淮陰
二百九十、    送楊發東歸
二百九十一、    亡題
二百九十二、    下第懷友人
二百九十三、    客有蔔居不遂薄遊汧隴因贈
二百九十四、    陳宮怨二首
二百九十五、    送薛先輩入關
二百九十六、    韓信廟
二百九十七、    過湘妃廟
二百九十八、    寄雲際寺敬上人
二百九十九、    聽琵琶
三百、    覽故人贈僧院
三百零一、    晨起西樓
三百零二、    紫藤
三百零三、    宿鹹宜觀
三百零四、    送崔珦入朝
三百零五、    病中和大夫翫江月
三百零六、    讀戾太子傳
三百零七、    酬對雪見寄
三百零八、    王可封臨終
三百零九、    僧院影堂
三百一十、    記夢
三百一十一、    三十六灣

丁卯集補遺三
 五言律詩

三百一十二、    陪王尚書泛舟蓮池
三百一十三、    贈裴處士
三百一十四、    江赴京師留題孫處士山居二首
三百一十五、    題崇聖寺
三百一十六、    下第寓居崇聖寺感事
三百一十七、    曉發天井關寄李師晦
三百一十八、    喜遠書
三百一十九、    懷江南同誌
三百二十、    洛中鞦日
三百二十一、    將赴京師蒜山津送客還荊渚
三百二十二、    潼關蘭若
三百二十三、    翫殘雪寄江南尹劉大夫
三百二十四、    陪越中使院諸公鏡波館餞明颱裴鄭二使君
三百二十五、    春泊弋陽
三百二十六、    晨彆翛然上人
三百二十七、    送客江行
三百二十八、    送歸塗口宿鬱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三百二十九、    題宣州元處士舊居
三百三十、    題倪處士舊居
三百三十一、    贈梁將軍
三百三十二、    春望思舊遊
三百三十三、    病中二首
三百三十四、    姑孰官捨寄汝洛友人
三百三十五、    思德寺
三百三十六、    天竺寺題葛洪井
三百三十七、    朗上人院晨坐
三百三十八、    送客歸湘楚
三百三十九、    過故友舊居
三百四十、    送客歸峽中
三百四十一、    題沖沼上人院
三百四十二、    和畢員外雪中見
三百四十三、    春醉
三百四十四、    題岫上人院
三百四十五、    送客南歸有懷
三百四十六、    李生棄官入道因寄
三百四十七、    送韓校書
三百四十八、    鞦晚登城
三百四十九、    江西鄭常侍赴鎮之日有寄因酬和
三百五十、    濛河南劉大夫見示與吏部張公喜雪酬唱輒敢攀和
三百五十一、    下第送宋秀纔遊岐下楊秀纔還江東
三百五十二、    南亭偶題
三百五十三、    與裴三十秀纔自越西歸望亭阻凍登虎丘山寺精捨
三百五十四、    太和初靖恭裏感事
三百五十五、    與侯春時同年南池夜話
三百五十六、    廣陵送剡縣薛明府赴任
三百五十七、    遊果晝二僧院
三百五十八、    題官捨
三百五十九、    酬報先上人登樓見寄
三百六十、    曉過鬱林寺戲呈李明府
三百六十一、    泛舟尋鬱林寺道玄上人遇雨而返因寄
三百六十二、    鬱林寺
三百六十三、    贈高處士
三百六十四、    送僧歸金山寺
三百六十五、    金榖桃花
三百六十六、    憶長洲
三百六十七、    寄殷堯藩
三百六十八、    題鄒處士隱居
三百六十九、    送僧歸敬亭山寺
三百七十、    新蔔原上居寄袁校書
三百七十一、    天街曉望
三百七十二、    江上喜洛中親友繼至
三百七十三、    下第歸硃方寄劉三復
三百七十四、    送人歸吳興
三百七十五、    月夜期友人不至
三百七十六、    白馬寺不齣院僧
三百七十七、    寄袁校書
三百七十八、    贈柳璟馮陶二校書
三百七十九、    王秀纔自越見尋不遇題詩而迴因已酬寄
三百八十、    鞦霽潼關驛亭
三百八十一、    送客歸蘭谿
三百八十二、    貽終南山隱者
三百八十三、    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覲兄
三百八十四、    送段覺歸東陽兼寄竇使君
三百八十五、    韶州送竇司直北歸
三百八十六、    傷馮秀纔
三百八十七、    送鄭寂上人南行
三百八十八、    贈王處士
三百八十九、    送友人歸荊處
三百九十、    重傷陽攀處士二首
三百九十一、    送友人罷舉歸東海
三百九十二、    苦雨
三百九十三、    遊茅山
三百九十四、    舟次武陵寄天竺僧無晝
三百九十五、    下第歸蒲城墅居
三百九十六、    重賦鷺鷥
三百九十七、    途中寒食
三百九十八、    深春
三百九十九、    歲首懷甘露寺自省上人
四百、    尋周鍊師不遇留贈
四百零一、    題灞西駱隱居
四百零二、    旅夜懷遠客
四百零三、    鞦夜櫂舟訪李隱居
四百零四、    臥病寄諸公
四百零五、    寓崇聖寺懷李孝書
四百零六、    鞦日行次關西
四百零七、    山居鼕夜喜魏扶見訪因贈
四百零八、    喜李詡秀纔見訪因贈
四百零九、    晚投慈恩寺呈俊上人
四百一十、    行次虎頭巖酬寄路中丞
四百一十一、    題愁
四百一十二、    早行
四百一十三、    陪鄭使君泛舟晚歸
四百一十四、    酬殷堯藩
四百一十五、    徵西舊卒
四百一十六、    南陵留彆段氏兄弟
四百一十七、    旅中彆姪暐
四百一十八、    鬆江渡送人
四百一十九、    對雪

丁卯集補遺四
 七言律詩

四百二十、    新興道中
四百二十一、    下第有懷親友並序
四百二十二、    中鞦夕寄大梁劉尚書
四百二十三、    殘雪
四百二十四、    和常秀纔寄簡歸州鄭使君藉猨
四百二十五、    送人之任邛州
四百二十六、    和河南楊少尹奉陪薛司空石筍詩
四百二十七、    獻鄜坊丘常侍
四百二十八、    寄當塗李遠
四百二十九、    和崔大夫新廣北樓登眺
四百三十、    送客自兩河歸江南
四百三十一、    題陸侍禦林亭
四百三十二、    泊蒜山津聞東林寺光儀上物故
四百三十三、    春日思舊遊寄南徐從事劉三復
四百三十四、    郊園鞦日寄洛中友人
四百三十五、    送杜秀纔歸桂林
四百三十六、    春雨舟中次和橫江裴使君見迎李趙二秀纔同來因書四韶兼寄江南
四百三十七、    東陵赴京道病東歸寓居開元寺寄盧元外宋魏二先輩
四百三十八、    贈所知
四百三十九、    謝人贈鞭
四百四十、    早鞦寄劉尚書
四百四十一、    及第後春情
四百四十二、    歸長安
四百四十三、    寄房韆裏博士

丁卯集補遺五
 七言排律

四百四十四、    鞦夕宴李侍禦宅
四百四十五、    晨自竹徑至龍興寺崇隱上人院
四百四十六、    南海使院對菊懷丁卯彆墅
四百四十七、    寄郴州李相公
四百四十八、    和賓客相國詠雪
四百四十九、    奉和盧大夫新立假山
四百五十、    奉命和後池十韻
四百五十一、    送從兄彆駕歸蜀並序
四百五十二、    贈蕭鍊師並序
 

圖書序言

自序

  往時讀許用晦丁卯集。愛其風神俊爽。吐屬高華。律度整密。每欲搜羅舊聞。詳加校注。而力有未逮者。後旅食倥傯。雖置之行篋。無暇專覽。侵尋幾近三年。學愧未進。而瑣務益繁。斯事遂寢。歲次戊申。餘卒業師大國文研究所。鏇南來承乏本院講席。時浣花集校注業已付鋟。授詩餘暇。偶復取丁卯集一為吟詠。動有微悟。筆而識之。結轖漸通。興不可遏。於是鈎稽詩話。參以經史。暨佛老類書方誌隨筆雜記等等有關典籍。不憚悉舉而考釋之。閱時二載。原集始竣。因復勤加采摭。以補其遺篇。至前後諸章。旨趣相貫。私衷方為之梢愜焉。計斯編自去春脫稿。至今補注者不下四百餘韱。而掛漏訛愆。知所未免。每一披閱。殊覺惶慚。惟必俟片言無遺。恐緻殺青靡日。倘博雅君子惠而教之。正其謬誤。而增所未備。是則餘索厚望焉。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歲次癸醜
上元東官江聰平識於颱灣省立高雄師範學院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看到《許渾詩校注》這個名字,就覺得眼睛一亮!許渾這個名字,對喜歡唐詩的人來說,絕對不陌生。他的詩,總是帶著一股子淡淡的憂愁,又有一種豁達的灑脫,好像在描繪一種很中國式的、非常細膩的情感。我一直覺得,讀他的詩,就像在細細品味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嘗有點苦澀,但迴甘卻綿長悠遠,讓人忍不住一再迴味。 我尤其喜歡許渾詩中那種描繪自然景色的筆觸,他寫山,寫水,寫風,寫月,總是那麼有畫麵感,仿佛我們也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清幽與寂寥。當然,許渾的詩,也少不瞭那種淡淡的失意和羈旅之感,但他的筆下,這種情緒卻不會讓人覺得壓抑,反而有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從容,一種對人生的洞察。 我猜想這本《許渾詩校注》一定花瞭很多功夫在“校注”這兩個字上。好的詩,除瞭文字本身的美,更需要有人去梳理它的脈絡,去解讀它的深意。我一直覺得,唐詩雖然流傳已久,但有些典故、有些用詞,如果不經過深入的考證和解讀,我們可能會錯過很多精彩。 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校注本能夠為我們揭開許渾詩歌更深層次的麵紗。我希望它能提供嚴謹的校勘,精準的注釋,讓我們在閱讀時,能夠更加流暢地理解詩人想要錶達的情感和意境。不知道作者有沒有加入一些關於詩人生平背景的介紹,因為瞭解詩人的生活環境,往往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總之,光看書名,我就已經充滿瞭好奇和期待。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的唐詩愛好者來說,能夠找到一本深入淺齣的好書來解讀許渾,絕對是一件幸事。希望這本《許渾詩校注》能夠成為我們案頭必備的良伴,引領我們走進許渾那充滿詩意的世界。

评分

這次拿到《許渾詩校注》這本新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也勾起瞭我許多關於唐詩的遐想。許渾,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雅緻的詩意,他的詩歌,總有一種淡淡的疏離感,又藏著深沉的哲思,像是不經意間流淌齣的情感,卻能在心底激起層層漣漪。我一直覺得,許渾的詩,不像李白那樣豪放,也不像杜甫那樣沉鬱,他有自己獨特的韻味,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更內斂、更含蓄的美。 我尤其欣賞許渾詩中對自然景色的描繪,那種寜靜、空靈的意境,總能讓人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他筆下的山水,仿佛都有瞭生命,會呼吸,會低語,讓人沉醉其中,忘卻塵世的煩擾。但同時,許渾的詩又透露齣一種淡淡的憂傷,是對人生際遇、世事無常的感慨,這種情緒的處理,卻並不讓人感到悲觀,反而有一種超脫的智慧。 我非常看重一本詩歌校注本的“校注”工作,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準確地理解原詩。我曾讀過一些對唐詩的解讀,但總覺得不夠深入,有些地方的注釋也比較籠統,無法滿足我對於細節的探究。所以,我非常期待《許渾詩校注》在這方麵能夠有齣色的錶現,能夠提供紮實的考證,嚴謹的釋義,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更清晰地把握詩歌的內涵。 另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深入瞭解許渾的生平經曆,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因為我一直相信,詩人的創作,與他的個人經曆和時代風貌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能夠瞭解這些,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創作動機和情感寄托,從而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總而言之,這本《許渾詩校注》的齣現,對於我這個熱愛唐詩的颱灣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許渾這位詩人,也希望它能夠成為我案頭常備的工具書,在我每一次閱讀許渾的詩篇時,都能提供寶貴的幫助和啓發。

评分

一看到《許渾詩校注》這個書名,我的心就立刻被提瞭起來,一股熟悉的詩意瞬間湧上心頭。許渾的詩,在我眼中,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疏離感,又蘊含著一種看透世事的豁達。他不像某些詩人那樣直抒胸臆,而是用一種更為含蓄、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描繪他心中的世界。 我特彆欣賞許渾詩中那種對時間流逝的感觸,以及對生命短暫的體悟。他的詩,常常在描繪自然景色的同時,流露齣一種淡淡的感慨,這種感慨,並非是消極的抱怨,而是一種對人生況味的深刻理解。就像一陣鞦風吹過,帶著落葉的沙沙聲,也帶來瞭對過往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 我對於“校注”兩個字,有著極高的要求。一本好的校注,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解釋,更需要有深厚的學養作為支撐,去挖掘詩歌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曆史背景,甚至是詩人當時的心境。我曾經在閱讀一些詩歌時,因為缺乏深入的解讀,而錯失瞭很多精妙之處。 所以我非常希望《許渾詩校注》能夠在這方麵做到精益求精。我期待它能提供嚴謹可靠的校勘,對那些可能存在的誤讀進行辨正,並給齣清晰、易懂的釋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對詩歌意境、情感的深入剖析,幫助我們這些讀者能夠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獨特的詩歌魅力。 總之,這本《許渾詩校注》的齣現,對於我這個在颱灣的唐詩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許渾的詩歌,感受他詩歌中那份獨特的美學和哲學。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案頭不可或缺的夥伴,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收獲和感悟。

评分

《許渾詩校注》這本新書的齣版,對我而言,簡直是久旱逢甘霖!許渾的詩,一直是我的心頭好,那股子文人雅士的清愁,又帶著一絲難以言說的灑脫,總能輕易觸動我的心弦。他筆下的意境,總有一種空靈飄渺的美感,仿佛置身於煙雨朦朧的山水之中,又或是月光灑落的庭院。 我尤其喜歡許渾詩中對“淡”的運用,他的詩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堆砌,也不刻意渲染強烈的情緒,而是用一種淡淡的筆觸,勾勒齣深邃的意境。這種“淡”,並非寡淡無味,而是經過韆錘百煉後,迴歸本真的自然流露,蘊含著一種返璞歸真的哲學。 對於“校注”這兩個字,我嚮來是非常看重的。一本優秀的詩歌校注,不僅要提供準確的字詞解釋,更要深入挖掘詩歌的背景、用典,甚至是一些可能被忽略的文化意涵。我曾經遇到過一些校注本,雖然字麵上解釋得很清楚,但卻未能觸及詩歌的靈魂,讓人讀起來總覺得隔靴搔癢。 因此,我非常期待《許渾詩校注》能夠在這方麵做得更齣色。我希望能看到細緻入微的考證,對詩人生平、創作背景有更深入的闡釋,並且對詩中那些可能存在的歧義,提供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詩人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選擇,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豐富信息。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重新品讀許渾的詩歌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成為我解讀許渾詩歌的得力助手,幫助我撥開迷霧,更真切地感受到這位唐代詩人獨特的詩歌魅力。作為一位來自颱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對於經典文化的傳承與解讀,是至關重要的,而一本高質量的校注本,正是承載這份傳承的寶貴載體。

评分

《許渾詩校注》這本書,光是名字就讓我感覺到瞭撲麵而來的書捲氣和研究的嚴謹性。許渾,這位唐代詩人,他的詩歌在我心中一直有著一種獨特的位置,不同於李杜的磅礴大氣,也不似王維的禪意空靈,他自成一派,有著一種更為細膩、更為內斂的詩風,仿佛是山間清泉,潺潺流淌,滋潤心田。 我特彆著迷於許渾詩中那種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他能夠將尋常的景物,賦予一種超然的意境,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清幽、寂寥,又帶著一絲淡淡憂傷的美。他筆下的山水,不僅僅是自然的寫照,更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投射,將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 對於“校注”這本書而言,我最看重的是其學術的深度和解讀的準確性。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詳盡的考證,對那些可能存在的異文、異說進行詳細的辨析,並給齣令人信服的結論。同時,我也希望注釋能夠清晰、易懂,並且能夠觸及詩歌深層的情感和意境,而不是流於錶麵。 我個人比較關注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和背景,因為這往往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所以我非常期待《許渾詩校注》能夠在這方麵提供更豐富的材料和更深入的分析,幫助我們瞭解許渾在創作這些詩篇時的具體情境,以及他想要錶達的情感。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齣現,對我這個在颱灣的唐詩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我希望這本《許渾詩校注》能夠成為一本嚴謹、深入、富含啓發的著作,幫助我更全麵、更深刻地認識許渾這位偉大的詩人,並從中獲得更多的詩意滋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